記憶是個奇妙的東西。在人的腦海中,每一個記憶的片段都是一盞燈,那閃閃亮亮的光點總是藏在某處不肯離去。有時是冰涼的,令人心痛到悄然淚下;有時是暖暖的,讓人一經想起便會自然而然地浮起微笑;有時是那樣清晰永生難忘,有時又像指尖滑過的水和沙,瞬間消失,不留痕跡。這一切歸根到底都因著一個“緣”字。我與甘肅省文聯(lián)便有著人生歷程的一段不解之緣。
初到文聯(lián)
1990年,我從蘭州市文藝創(chuàng)作研究中心調入甘肅省文聯(lián)戲劇家協(xié)會工作。這個調動的過程頗有些戲劇性。從1985年開始,我陸續(xù)在一些報刊發(fā)表文章。有散文、詩歌,更多是當時連自己都不知道能稱之為“戲劇評論”的文章,包括對戲劇狀況、具體劇目、演員表演及舞臺美術的看法?,F在想起來,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1987年,我所執(zhí)筆的大型戲曲《三危山傳說》由敦煌市秦劇團公演了五十余場。1988年我撰寫的廣播劇《我們正年輕》在蘭州人民廣播電臺播出。當年我被蘭州市破格評聘為專業(yè)中級職稱——三級編劇。這一切引起了省內文藝界前輩的注意,他們都是我久聞大名的藝術家,但卻從未謀面。然而,就是這些素昧平生的人們四處打聽、了解并找到了我本人,問我是否愿意調來工作。當時有兩撥人:甘肅省文化廳藝術處和甘肅省文聯(lián)戲劇家協(xié)會,而且文化廳已經上會通過并發(fā)了調令。有意思的是,我本人當時根本不知道文聯(lián)和文化廳是兩個單位,因為兩家在一座樓里辦公,我便以為是一家子。文聯(lián)的有關領導對我做工作說:“你到藝術處去干嘛?那就是每逢演出分票的地方,又繁雜還吃力不討好。你要是到劇協(xié)來,成天看戲、觀摩、學習,有多好!”我是從小受母親的傳統(tǒng)教育長大的,雖在少年時期經歷了文革,但對文學,特別是古典文學的喜愛始終不改初衷。現在若說調動工作,滿腦子想的還是讀書與寫作。一聽要成天讓一大堆戲票占據我的時間,立刻產生抗拒心理。我專門問了一句:“那我要是到劇協(xié)來,能讓我去北京中央戲劇學院深造嗎?”領導當時的回答是:“去北京的機會那太多了?!边@其實是一個很含混的說法,我卻憑著自己的想象不假思索地答應:“那我就到劇協(xié)來!” 現在回想起來幾乎不可思議,一段人生道路就這樣被定格了。
我卻依然不后悔。因為我是歡欣鼓舞地來到文聯(lián)報到的。可以說我在文聯(lián)的十九年,相當多的時間是充實快樂、豐富多彩的。記得剛來文聯(lián)上班,那已經顯得很舊的深紅色地板,在我眼中散發(fā)著幾許神秘的光彩,讓我想起小時候的家。都是蘇聯(lián)專家設計和修建的樓房,有著很相近的風格,有時坐著閉目遐思,真有一種回到過去“家”的感覺,雖然親愛的母親已然逝去。當時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在文聯(lián)無疑都是小字輩,有一次李遲老師對著辦公室門外叫道:“小武你來,我有話說。”我以為是在叫通訊員小武子,沒想到回頭一看,天哪,盡然是我們敬仰已久的戲劇家武玉笑主席!那時我覺得自己每天都面對著令人仰慕的大師:每個協(xié)會的駐會負責人和聞名遐邇的《飛天》編輯部每一位編輯,都是國內知名的作家、詩人、藝術家,在不同的領域內都有自己的建樹,是得到普遍認同和尊重的內行專家。不知今天的年輕人是否理解,當時我的精神狀況的確符合“工作著是快樂的,工作的人是美麗的”那句話。工作成為生活當中一項重要內容。有一次劇協(xié)開工作會議,我竟然非常主動地把家里的兩盒紅塔山煙拿來讓與會者享用,回家去再訕訕地向夫君交代。在近二十年前的中國,那可是價格最昂貴的香煙之一啊,今天說來真是沒人相信!
那時文聯(lián)兩排相對著的辦公室成天都敞開著門,使寬寬的過道光線充沛,各個協(xié)會與我年齡相仿或更為年輕的小字輩們穿梭往來,認真而愉快地忙碌著,大家很快就熟悉起來。有時節(jié)假日搞一些聯(lián)歡活動,我們一起出燈謎、排節(jié)目、寫對聯(lián),節(jié)目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老藝術家們的即興表演,趙燕翼老師操著濃重的方言慢條斯理地講故事,伊丹才讓、李云鵬妙趣橫生地說笑話,內容往往與文聯(lián)的具體人有關,可謂是高級幽默,逗得我們開懷大笑前仰后合。這些活動即使只有微不足道的小獎品我們也都非常高興。若是外出參加采風活動,更是一車歡笑一路歌聲。與沉穩(wěn)平和的前輩們相比,我們這一代人頗有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感覺。人生若能長此,該有多好!
聯(lián)絡服務
我一到文聯(lián)就被告知,文聯(lián)的全稱是“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十二個協(xié)會都是藝術家之家。所以各協(xié)會工作的主要內容就是聯(lián)絡全省各個藝術門類的藝術家,并為他們服務,觀看和討論他們的作品,為他們辦理各項事宜。每年不但要召開工作會議,發(fā)展一批新會員,還要舉辦專業(yè)性很強的活動,比如演出、展覽、各項賽事以及專業(yè)座談會。從此我腦子里便始終有著很強的聯(lián)絡服務意識。迄今為止,依然有許多朋友與我保持著良好的聯(lián)系。他們當中有各級藝術院團的負責人、編劇、演員、樂隊及舞美工作人員,也有全國各地劇協(xié)的同仁,有省內外專業(yè)報刊的編輯與記者,還有許多部隊文藝工作者。這是在長期工作實踐中建立起來的友誼,是我人生的一大財富,我對此十分珍惜。
1991年我被任命為甘肅省戲劇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此后又歷任秘書長和駐會專職副主席。
1992年,我接受了一項工作任務:帶領周樺赴河南鄭州參加豫劇香玉杯大賽。這是我來文聯(lián)后第一次獨立負全責來完成一件大事。周樺當時也從未參加過這樣的全國性大賽。因為香玉杯設立以來影響日益擴大,全國各地的豫劇演員都開始前往參賽,競爭十分激烈。要命的是,除了財政規(guī)定的出差費以外,我手頭沒有任何其它經費。倒是有一個“法寶”,就是老領導、老前輩曲子貞寫給常香玉的親筆信。到鄭州后我直接去河南省劇協(xié)尋求援助,他們非常熱情地接待了我,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荊華性格豪爽,幫我約到了當地豫劇團的導演與樂隊,還有《河南日報》、《鄭州晚報》、河南電視臺等媒體的朋友,對大家說:“甘肅的同志投奔咱來了,咱能不管嗎?”他帶領我們一行三人兩次拜訪了豫劇大師常香玉。時年六十九歲的常香玉與她的先生陳憲章在自己家中接待了我們,親自為我們端來飲料和小吃,陳先生為香玉大師逐字逐句地讀著曲老的親筆信,常老師聽后感慨地說:“對甘肅我是十分想念的,我在那里演出過,那里有我的觀眾;作為一個演員,是永遠離不開觀眾的?!庇辛诉@樣的支持和鼓勵,周樺的演出非常成功,被河南電視臺全場實況轉播,最終以高票成為香玉杯獲得者。回到蘭州后,《甘肅日報》發(fā)表了我的兩篇文章《她想念著甘肅》和《掌聲響起來》,還配發(fā)了我和常香玉在她家小院里的合影。這一次任務的圓滿完成,既提高了劇協(xié)的知名度,也大大增強了我和周樺對自己的信心。三年后,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周樺獲得了第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1993年,一項劇協(xié)歷史上從未做過的工作提上議事日程——甘肅演員參評中國戲劇梅花獎。這時距梅花獎的設立已經整整十年,然而甘肅戲劇界對此十分漠然,無動于衷。整個西北也只有陜西一個省有一個梅花獎獲得者。我們是戲劇家協(xié)會,但戲劇院團全都隸屬于省文化廳。因此所有和戲劇有關的活動和事項都要與文化廳聯(lián)系協(xié)商。當時同一座樓內,文聯(lián)在四樓五樓辦公,文化廳占據一、二、三樓,廳長辦公室在二樓。劇協(xié)有任何事情要與文化廳溝通,就讓我去跑,有時一天上上下下七八趟。我記得非常清楚,第一次向文化廳提出報請京劇演員陳霖蒼參評梅花獎時,當時的文化廳長問我:“我們花那么多經費讓一個劇團到北京去演出,最后給一個演員評獎,有什么意思呢?”我也是無知者無畏吧,跟領導一句句地爭辯,對著人家講道理,現在想想真要感謝領導的寬容和忍耐。1994年12月19日,全國的文化藝術類報刊發(fā)表了甘肅省京劇團演員陳霖蒼獲第十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的消息。省內媒體一時蜂擁而至采訪不斷,因為這是甘肅戲劇史上一個“零的突破”。從那時起,我一次又一次帶領甘肅演員赴京參評梅花獎,每次都獲得成功,但其間的辛勞和苦楚只有我知道。也曾因嚴寒冬日的奔波勞累而病倒在北京,也曾在幾近無望時獨自流淚,也曾在擁擠的公交車上睡著而坐過了站……但終究還是堅持下來了,也許是因為苦中有樂便樂此不疲了吧!這個樂是工作本身帶來的樂趣,也是成功之后感受到的樂趣,只是成功后的榮譽并沒有我個人一星半點。眾所周知,梅花獎獲得者們都得到了許多榮譽和獎勵,成為各自所在劇種和院團的一面旗幟。有一年,我再次率甘肅演員赴京參賽,一位戲劇界老專家、資深評委當眾對我笑言:“小肖你怎么不評梅花獎啊?你要是參評我們一定會全體投票通過的?!?這雖然只是個玩笑,但也確實反映出文聯(lián)工作的一個特點:聯(lián)系廣大會員并為他們服務,自己注定只能做無名英雄。
廣闊平臺
文聯(lián)工作的特性決定了協(xié)會工作人員要懂專業(yè)。當時文聯(lián)學習業(yè)務的氛圍是很濃郁的。我的前輩李遲老師在夸獎我愛學習、寫文章出手快的同時,也要求我更進一步鉆研戲劇理論。我自己更有一種新的、強烈的求知欲。當時正處于改革開放后社會轉型帶來藝術的轉型,各種藝術形式及娛樂方式如洪濤涌起,直接沖擊傳統(tǒng)的戲劇藝術,許多老戲劇家都感到茫然,他們甚至常向我提出各種問題。這是因為此前的1986年,我去上海觀摩首屆中國莎士比亞戲劇節(jié),一臺不漏地觀看了全部演出,參加了所有的座談會,聆聽當時中國一流的導演及表演藝術家的發(fā)言,做了詳細的觀劇筆記和會議記錄,回蘭后被通知到省文化廳作匯報。也許是我無拘無束的直觀描述與觀感心得使在座的人感到新鮮生動,他們就記住了我。時任甘肅省話劇團團長、被稱為“大帥”的姚運煥老師專門讓人請我去觀看本團排演的小劇場話劇,著名畫家董兆儉老師邀請我去參加有關舞臺美術的座談會,已經作古的我省話劇界前輩白敬中老師找到我當時的工作單位,當著領導的面,非常嚴肅而親切地對我說:“肖美鹿同志,我們想請您去為導演班講一次課,可以嗎?”三十出頭的我面對一位令人尊敬的長者,聽著他所說的話,真是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他又耐心地解釋:“你不要怕,我們省在文革后成立聯(lián)合大學,目前招收了編劇和導演兩個班,目的在于提高戲劇隊伍的整體素質。所謂導演班是我們從各地州縣劇團抽調來的人員,他們好多都不知道‘莎士比亞為何物,你就把這次莎士比亞戲劇節(jié)的觀摩匯報講給他們聽就行了?!蔽异话驳貞铝诉@件事,整理出萬字的觀摩筆記,為聯(lián)大導演班講了兩次課,沒想到效果出奇的好。這也是省文聯(lián)調我來的原因之一。而來到文聯(lián)工作后,我卻覺得自己像一只小鳥面對著更為廣袤遼遠的藍天,無知遠遠大于有知。原本學習中文的我,面對曾經居于人類精神前沿的戲劇藝術,感到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于是我認真通讀能夠找到的一切戲劇專著與有關資料,每看一部戲都認真寫下分析與觀感。漸漸地,我的寫作由每年發(fā)表幾篇千字左右的豆腐塊,發(fā)展為篇幅較大、多見于一些大學學報以及許多國家級報刊的專題評論,內容涉及戲劇、文學和影視。不知不覺中回頭一看,數目已有二百多篇了。想起來文聯(lián)真是為我提供了非常廣闊的平臺,讓我能跑遍全國,看到那么多好戲,認識那么多的學者老師,得到他們的指點,才有可能寫出像樣的文章來。這些文章有的被收入臺灣國立傳統(tǒng)藝術中心出版的戲劇論文集,有的被收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J3)。
1994年起,我開始擔任全省各種大型調演活動及戲劇賽事的評委,并擔任了第四屆中國藝術節(jié)的特約評論員。
1998年起,我應邀擔任《當代戲劇》雜志的特約評審。
2000年,我與陜西、寧夏、新疆、青海的劇協(xié)負責人與當地文化廳密切協(xié)商后共同發(fā)起了“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jié)”,也就是現在的西北五省區(qū)秦腔藝術節(jié)。
2003年起,我按照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的部署和要求,分別多次擔任中國戲劇節(jié)評論組評論員、中國曹禺戲劇獎全國小品小戲大賽終評特邀評論員。
2004年起,我應邀為蘭州大學、西北師范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蘭州城市學院等舉辦戲劇專題講座,并主持研究生畢業(yè)論文開題與答辯。年輕人們對戲劇知識的渴求、專注聽課的情景都令我十分感動。
2005年,我被甘肅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人事廳評選為“甘肅省宣傳文化系統(tǒ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就在這一年,我被中國劇協(xié)領導指定為第十二屆BESETO(中韓日)戲劇節(jié)學術研討會的中方發(fā)言人。我在發(fā)言中除了對國內特別是甘肅近年來的戲劇成就作了介紹之外,還對日、韓兩國參加本屆戲劇節(jié)的劇目進行了點評,特別是對韓國的一部參演話劇提出了尖銳具體的批評意見,受到與會學者的重視。
2007年起,我擔任了“甘肅省重點文藝項目資助審查”舞臺藝術組成員、組長。
2009年,已經退休的我擔任了“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類領軍人才選拔”專家評審組成員。
說來慚愧,在文聯(lián)工作一十九載,只出過一本二十六萬字的小書。那是2004年,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戲劇評論集《觀論概說》,雖然它只收了我所發(fā)表文章的百分之四十左右,但也畢竟是一條歲月和心血穿起的項鏈。書成之后,北京、省內和全國各地的戲劇界朋友在各類報刊發(fā)表十幾篇評論,使我感到莫大的欣慰。另一本書《西北戲劇概論》的寫作計劃因眼疾日甚而擱淺至今。不知是否會成為今生一大憾事!
感悟人生
2009年,五十五歲的我退休了。到現在已是五個年頭。也許是老朋友們對我的信任與牽掛,依然有許多報刊向我約稿,許多活動請我參加。我也非常樂于從命,主要是感動于朋友的關懷。有一次我說從此要和戲劇拜拜,朋友笑言:大話也大話也,不信走著瞧!每當這時,我感到自己依然沉靜在溫暖的友情之中。
也常會回想在文聯(lián)工作的經歷,有過小人詆毀、黑云壓頂,但終究是美好多于晦暗。何況有些事情要怪自己:若能少一些鋒芒畢露,多一些溫婉平和,心境和際遇應當會好很多吧!閑暇時,常與家人和朋友漫步于黃河之濱,看到河邊有許多小小的凹口,周圍有大小不一的石頭,它們肯定沒有和田玉那么名貴,但卻每天與大河擁抱,河水流過它的身體時,摩擦與碰撞是有聲的。如果說黃河濤聲是一部雄渾的大合唱,它們就是這合唱中不可或缺的音符。我們每一個人,不都是人生大合唱中的小小音符嗎?不都是在人生的漩渦中感悟人生嗎?如此想來,便不再縈懷于那些令人不快的紛擾,坦然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忽然發(fā)現光陰變得如此有滋有味!
一切的一切,還是一個“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