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振寧
雖然我在央美讀書時學過西方美術史,但對卡濟米爾·馬列維奇(Kazimir Severinovich Malevich, 1879-1935)沒有一點印象,其實,即使是現(xiàn)在,在中央美術學院的美術史授課中,關于馬列維奇的論述也是一筆帶過。而我則是在1988年到日本之后才接觸到馬列維奇的藝術,一旦接觸,就好像是藝術人生中最重要的令人興奮的相逢。與馬列維奇藝術的接觸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初次接觸;二是在央美建筑學院講授馬列維奇的藝術課程;第三就是這次策劃了“馬列維奇文獻”展。
舉辦這個展覽,首先要得益于由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設計藝術(ADA)研究中心擁有一個獨立的建筑畫廊的空間,其次是2015年正值馬列維奇在“0,10”展上發(fā)表至上主義宣言100周年之際,同時也是馬列維奇逝世80周年,所以這個跨年的“馬列維奇文獻”展,是中國首次舉辦馬列維奇的生平及創(chuàng)作的學術研究展,展覽最重要的發(fā)表是關于馬列維奇的年表,這是國際馬列維奇研究中至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年表。
這個展覽的舉辦,一方面了了26年來我對馬列維奇的研究、資料收集和至上主義對我的藝術創(chuàng)作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報恩情結,另一方面和我一起工作的方媒體策劃團隊,也享受到這個獨自研究成果的成就感,并從這一研究中獲得重要的藝術啟蒙,我們舉辦這個跨年度的展覽,以此表示我們對馬列維奇的敬意。
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和至上主義創(chuàng)始人,馬列維奇對20世紀的全球藝術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這種影響是隨著對現(xiàn)代藝術流派的深入研究之后逐漸顯示出來的。我們這個展覽不同于馬列維奇的同類展,主要不是一個以展出原作收藏的展覽,而是以視覺的形式,展開馬列維奇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這是對馬列維奇研究的基礎工作,這一研究的重要之處就是方法論。由于我除了藝術家和策展人的身份之外,還有就是一名教育者,我思考的范圍要包括如何以身作則,啟發(fā)學生進入研究的領域,因此,獨立觀察和潛心基礎研究,是構筑學術基礎的基本態(tài)度。
這個展覽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圖文并茂的馬列維奇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年表。這份年表的資料來自七國語種(俄、英、法、德、荷、西、日等),這也是我們?yōu)槭裁凑f是至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年表的原因。參觀者在通讀年表之后,可以清楚看到馬列維奇一生作品的演變過程,這也是20世紀初俄羅斯先鋒藝術史的一個縮影。該部分以年代為序,從匯總到大量的馬列維奇的作品圖片與歷史照片中,針對展覽空間展出了一份全面的馬列維奇史料庫,而展覽形式猶如一部馬列維奇的史詩。這些資料是26年來從各種渠道和閱讀中獲得的,無論是在任何地方遇到什么語種的有關馬列維奇的書和畫冊,我都會毫不猶豫的買下。
第二部分是馬列維奇1915年在莫斯科發(fā)表的至上主義宣言的核心內(nèi)容,即“從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到至上主義”。它是馬列維奇所創(chuàng)造的至上主義的精華,也是首次被譯成中文發(fā)表。這個我要感謝方媒體的新生力量,艾欣從圣彼得堡大學畢業(yè)回國,就投入到我策劃的對俄羅斯先鋒藝術研究的課題,這是我們研究的最新成果,這一研究的價值所在,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顯示出來。
第三部分是視頻影像。展廳將循環(huán)播放一部珍貴的影像,由俄羅斯博物館拍攝的有關馬列維奇繪畫形象的來源以及與自然的關系的《易容》(Преображение, 44'31''),這也是在中國首次播放。其實,這一資料的來源非常不易,如果不是方媒體有著廣泛的學術人脈關系獲得它是很難的。
第四部分是裝置藝術。在展廳角落將復原1915年彼得格勒“最后的未來主義畫展0,10”的“馬列維奇之角”。我們以史料照片為母本,把包括馬列維奇第一幅《黑色正方形》在內(nèi)的二十余幅至上主義畫作做最大限度的復原。這是一次至上主義的時空穿越,也是表達百年之際展示中國在這一領域里的成果。
從2008年秋開始我在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開設藝術與建筑比較課程,第一堂課就是“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繪畫的終結”,而這次的集中研究給這個課程帶來更加深刻的內(nèi)容?!吨辽现髁x宣言》是首次被翻譯成中文,我確信這是對中國研究俄羅斯先鋒派藝術的重要貢獻,我們的工作還在繼續(xù),這條工作的主線就是主編出版“俄羅斯先鋒派藝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