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宗璽
內容摘要:“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笨梢哉f李太白的這首詩將千古第一帝的嬴政慷慨恢弘的建國史用筆墨潑灑的淋漓盡致,也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千古第一的帝國輪廓。合縱連橫之術,秦統(tǒng)一六國之后,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稱帝,于是中國歷史進入皇權專制時代,秦國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帝國——秦朝,作為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開端,我們就從這里來尋找治理國家的答案。
關鍵詞:專制;仁政;納諫;節(jié)制;軍隊
一、 所謂的人權與契約
公元1789年8月26日,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有制憲會議通過產生了《人和公
民權利宣言》簡稱《人權宣言》,它以美國的《獨立宣言》為藍本,采用18世紀的啟蒙學說和自然權論,宣布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是天賦不可剝奪的人權,肯定了言論、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闡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權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則。毋庸置疑這部法典的歷史性價值以及環(huán)繞其周身的燦爛光芒,對于“人權”本質的闡述:自由、平等、博愛,這些成了這個世界所追尋的浪漫主義。但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寫到“人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中。自以為是他人的主人,卻比他人更像是奴隸?!笨偟膩碚f“社會契約論”說明了一個問題,在我們成為一個社會人的時候,我們所謂的人權便被這種“契約”所制衡著,或者說已經被動地成為了一種相對的“人權”,因為在我們享受契約所帶來的利益時已經出賣了人權的一些東西,因為我們活在一個國家的框架里統(tǒng)治或者被統(tǒng)治著,而這些也成為了國家治理的基礎。
二、國家治理的一些看法
前幾天聽慶明老師講國家的“簡約治理”和中國帝制存在2000多年的原因?!昂喖s治理”就是國家不管那么多的事,只管維護統(tǒng)治和收錢,此外的從縣往下就讓老百姓自己看著辦吧,自上自滅,只要按時交錢不造反一切都與統(tǒng)治者無關,也就是所謂的官民兩便的獨特治理策略。在秦國封建伊始,為鞏固其統(tǒng)治,秦國就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這些也大多被后世借鑒繼承與發(fā)展:
中央集權,專政
為了有效地管理國家,也為了替子孫萬代奠定基業(yè),秦始皇吸取了戰(zhàn)國時期設置官職的具體經驗,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而他自己則位于權力的頂巔,承天受命,至高無上,掌管著萬千子民的生殺大權。在我看來,為了能夠更有效地實施國家治理,作為統(tǒng)治者必須要掌握實權,在這個意義上專政就顯得極為重要,因為自己必須說話算數(shù)哪怕是錯的,這一點,歷代君王都已驗證,比如千古第一女皇的武則天上臺后先進行了一場場的屠殺,將反對自己的人哪怕你是忠丞還是良將誅九族滅十族,“一將功成萬骨枯。”在鞏固權力的時候這是必須的,更何況是剛上臺;還有清朝的軍機處,錦衣衛(wèi),以及東廠西廠都是專政的有力體現(xiàn)。
書同文、度同制、車同軌、行同倫
秦統(tǒng)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tǒng)一工作。這為國家頒布法令更便捷地進行統(tǒng)治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李斯以戰(zhàn)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shù)鹊赝ㄐ械尿蝌轿墓P劃簡省的優(yōu)點,創(chuàng)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比劃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guī)范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
秦朝在原商鞅頒布的標準器上再加刻詔書銘文,或另行制作相同的標準器刻上銘文,發(fā)到全國。與標準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
在田制上,秦王朝規(guī)定6尺(合今230厘米)為步,240步為一畝。這一畝制以后沿用千年而不變。
戰(zhàn)國時期,各國車輛形制不一。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定車寬以六尺為制,一車可通行全國。
“行同倫”就是端正風俗,建立起統(tǒng)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在這方面,秦王朝也給予相當?shù)闹匾暋?/p>
諸如此類,在國內建立一系列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制度,將會為國家的治理提供很大的方便。
三、 秦亡之由:仁政、德治、開明納諫、節(jié)制
賈誼在其政治散文《過秦論》中說“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
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有道是:你可以用武力來建立一個國家,但不能用武力來治理自己的國家。有人說人之初,性本惡,仁政是徒勞的,可我要說,既然我們能把野生的狼用幾百年的時間訓化為忠于人類的狗,又為何不能用仁義的方式來教化自己的子民,所以我堅信道德的感召遠比暴力的侵服更具有感染力。
《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笨梢娞撔募{諫,廣開言路才是一個明君所謂,也許這一刻人們忌憚你的淫威不言于聲,但這也為國家的滅亡埋下了伏筆,不管什么時候什么地點,多聽聽來自底層被統(tǒng)治者們的心聲總是沒有錯的。
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事實,欲望是希望的起點,也是深淵的開始,一個人只有有了對事物渴求的欲望他才會去奮斗,但當欲望一旦張開也將無法滿足。對于秦國,嬴政大興土木建陵墓修長城,浪費了很多人力財力,人間的慘劇一遍又一遍地重演著,可以說是這些統(tǒng)治者無休止的欲望為國家的滅亡添加了一把大火。所以,對于國家的治理,統(tǒng)治者或者統(tǒng)治階級更需要節(jié)制。
如果說我所有的努力都被付之一炬,所有傾覆的汗水都隨之東流,那么我將還有最后一張王牌,一支軍隊,一支足以我再建一個國再當一個王的軍隊。自當文明來到這個世界,人們不再喜歡戰(zhàn)爭,因為它的傷痛和代價太過于龐大,應該考慮孰輕孰重的問題,所以我將“軍隊”放在最后。
四、 童話王國,天空之城
事實上大家也看到了,中國的封建歷史是在一遍又一遍的輪回與循環(huán)中重復
著,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哪里有什么萬世之業(yè),開國皇帝可以,二世還行,三世勉強吧,四世五世六世呢,區(qū)區(qū)康乾盛世也不過三世,我們又拿什么來建立萬世基業(yè),我又憑什么做萬世的王,只能說我做我自己的萬世之王,凡人歸根結底只是一個凡人,我們拿什么來做到完美,事實與預言同時證明這不可能,我們所能做的也只有盡可能地按照這些美麗的,烏托邦式的藍圖約束自己的行為,告誡后世子孫,讓災難來的晚點吧。
參考文獻:
[1]謝遐齡.《中國社會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