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陽+陳舜權+胡俏強+潘玖琴+吳志鵬+戴惠學
摘 要:采用大棚西瓜套種鮮食玉米栽培模式,以充分利用西瓜地爬生長的空間優(yōu)勢,達到增產(chǎn)增效的目的。試驗結果表明,套種對鮮食玉米晶甜6號的生育期影響不明顯,株高、穗位高極顯著增加,同時植株的雙穗率增加明顯,產(chǎn)量極顯著增加??梢?,在南京地區(qū)進行大棚早熟西瓜套種鮮食玉米是可行的,是一種值得推廣的科學高效種植模式。關鍵詞:大棚西瓜;鮮食玉米;套種;增產(chǎn)
中圖分類號:S651;S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3547(2014)16-0030-02
南京市江寧區(qū)享有“西瓜之鄉(xiāng)”的美譽,年種植西瓜面積0.33萬hm2以上,采用以大棚套小棚加地膜為主的早熟栽培,種植方式是地爬式,沒有較好地高效利用設施和土地資源。鮮食玉米具有營養(yǎng)豐富、食用方便、栽培簡便和效益顯著等優(yōu)點,我市的市場需求和種植面積也逐年上升[1],但上市期一般集中在6月中旬至7月,時間較短。我們開展本試驗,旨在研究總結大棚早熟西瓜與鮮食玉米的套種技術,提早鮮食玉米的定植期和上市期,進而拉長市場供應期,同時可充分挖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提高單位面積效益,為進一步促進鮮食玉米的長季節(jié)栽培和高效化發(fā)展提供技術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于2013年春季在南京市蔬菜科學研究所試驗基地進行。鮮食玉米品種采用南京市蔬菜科學研究所最新育成的晶甜6號(蘇審玉201306)。西瓜品種采用臺灣農(nóng)友種苗公司的小蘭,并用葫蘆為砧木進行嫁接。
1.2 試驗方法
試驗采用大區(qū)隨機排列,每個6 m塑料大棚為1個小區(qū),面積200 m2,3次重復。2個處理,處理Ⅰ,鮮食玉米純作,行株距50 cm×30 cm,采用大棚套小棚加地膜的方式栽培;處理Ⅱ,西瓜套種鮮食玉米,在離大棚兩邊50 cm處耕翻起壟,壟寬50 cm,用80 cm黑地膜覆蓋,壟間距400 cm,株距45 cm,約500株/667 m2,向中間對爬方式引蔓,在兩壟西瓜的正中間耕翻起玉米壟,寬度60 cm,并用黑地膜覆蓋,種植2行鮮食玉米,行株距50 cm×30 cm。鮮食玉米于2013年2月7日在溫室基質(zhì)穴盤育苗,3月2日和西瓜同天定植,并覆蓋小拱棚。底肥采用條施方式,每667 m2施有機肥1 000 kg、三元復合肥50 kg。其他栽培要求參照常規(guī)管理執(zhí)行。
1.3 測定項目及方法
記載晶甜6號玉米的播種期、出苗期、抽雄期、吐絲期和鮮果穗采收期;中后期考察株高、穗位高等性狀;小區(qū)鮮果穗全部采收后稱重,折合667 m2產(chǎn)量,每小區(qū)隨機取20個果穗,記載穗長、穗粗、禿尖長、穗行數(shù)、行粒數(shù)、單穗質(zhì)量等性狀。同時記載西瓜移栽期、開花坐果期、采收期及其產(chǎn)量。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6.0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本試驗中,在西瓜套種鮮食玉米情況下,西瓜產(chǎn)量1 500 kg/667 m2,與純種西瓜相當;但鮮食玉米生長健壯,莖稈較粗,為此在本試驗中將著重分析套種對鮮食玉米的生育期、植株性狀及產(chǎn)量的影響。
2.1 套種對鮮食玉米晶甜6號生育期的影響
套種環(huán)境下,縮短了晶甜6號的生育期,提早采收3 d,但差異不明顯,這可能與套種栽培時鮮食玉米種植在大棚中間,溫度相對較高有關(表1)。
2.2 套種對鮮食玉米晶甜6號性狀的影響
表2結果表明,在與西瓜套種的環(huán)境下,鮮食玉米晶甜6號的株高和穗位高達223.0 cm和93.2 cm,均極顯著高于鮮食玉米純作處理,這可能與套種時鮮食玉米的生長空間較大和受光較充分有關;莖基部粗、穗長、穗粗、禿尖長、穗行數(shù)及行粒數(shù)與鮮食玉米純作處理相當,差異不顯著。
2.3 套種對晶甜6號單穗質(zhì)量和產(chǎn)量的影響
由表2結果可知,晶甜6號的單果穗質(zhì)量在兩種栽培模式下差異不顯著,但套種時鮮食玉米雙穗率和產(chǎn)量高達38.30%和922.17 kg/667 m2,極顯著高于純作,這是由于套種時有效穗增加,進而667 m2產(chǎn)量顯著增加。
3 小結與討論
本試驗結果表明,在南京地區(qū)利用大棚套小棚加地膜早熟栽培西瓜的設施和空間套種鮮食玉米是可行的,并圍繞高光效復合群體建立,實現(xiàn)了西瓜和鮮食玉米合理共生,分層、分時交錯采光,提高了光能、土地利用率 [2],充分發(fā)揮了西瓜早熟栽培設施的保溫增溫效果,將鮮食玉米的采收期提前至5月下旬,較常規(guī)栽培提早上市15天左右,在拉長鮮食玉米的供應期、保證市場需求和提高單位面積效益等方面發(fā)揮了較好的作用,是一種值得推廣的套種模式。
套種環(huán)境中,鮮食玉米晶甜6號的株高、穗位高極顯著增高,穗長、穗粗、行粒數(shù)、穗行數(shù)和禿尖長變化不大,這可能是由于套種時鮮食玉米的通風透光性較好,植株光合速率上升,為鮮食玉米營造了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3~6]。
套種模式極顯著增加了鮮食玉米的產(chǎn)量,主要是因為套種時大大增加了植株的雙穗率,這可能是因為套種時鮮食玉米具有良好的生長空間、通風透光較強、光能利用率較高,但其機理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熊元忠,戴惠學,陳舜權,等.雙色超甜水果玉米‘晶甜6號的選育與應用[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13,29(1):52-55.
[2] Zhang Y K, CHen F J, Li L, et al. The role of maize root size in phosphorus uptake and productivity of maize/faba bean and maize/wheat intercropping systems[J]. Sci China Life Sci, 2012, 55 (11): 993-1 001.
[3] 潘玖琴,張正鋒,戴惠學.辣椒、鮮食玉米間作栽培技術[J].長江蔬菜,2013(1):43-44.
[4] Li L, Zhang F S, Li X L, et al. Interspecific facilitation of nutrient uptake by intercropped maize and faba bean[J].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2003, 65: 61-71.
[5] 姚玉臣,孟慶平.西瓜與夏玉米套作試驗研究初報[J].遼寧農(nóng)業(yè)科學,2000(2):45-47.
[6] 胡俏強,陳舜權,戴惠學.種植密度對糯玉米晶彩花糯5號產(chǎn)量及農(nóng)藝性狀的影響[J].江西農(nóng)業(yè)學報,2012,24(11):34-36.
摘 要:采用大棚西瓜套種鮮食玉米栽培模式,以充分利用西瓜地爬生長的空間優(yōu)勢,達到增產(chǎn)增效的目的。試驗結果表明,套種對鮮食玉米晶甜6號的生育期影響不明顯,株高、穗位高極顯著增加,同時植株的雙穗率增加明顯,產(chǎn)量極顯著增加??梢姡谀暇┑貐^(qū)進行大棚早熟西瓜套種鮮食玉米是可行的,是一種值得推廣的科學高效種植模式。關鍵詞:大棚西瓜;鮮食玉米;套種;增產(chǎn)
中圖分類號:S651;S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3547(2014)16-0030-02
南京市江寧區(qū)享有“西瓜之鄉(xiāng)”的美譽,年種植西瓜面積0.33萬hm2以上,采用以大棚套小棚加地膜為主的早熟栽培,種植方式是地爬式,沒有較好地高效利用設施和土地資源。鮮食玉米具有營養(yǎng)豐富、食用方便、栽培簡便和效益顯著等優(yōu)點,我市的市場需求和種植面積也逐年上升[1],但上市期一般集中在6月中旬至7月,時間較短。我們開展本試驗,旨在研究總結大棚早熟西瓜與鮮食玉米的套種技術,提早鮮食玉米的定植期和上市期,進而拉長市場供應期,同時可充分挖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提高單位面積效益,為進一步促進鮮食玉米的長季節(jié)栽培和高效化發(fā)展提供技術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于2013年春季在南京市蔬菜科學研究所試驗基地進行。鮮食玉米品種采用南京市蔬菜科學研究所最新育成的晶甜6號(蘇審玉201306)。西瓜品種采用臺灣農(nóng)友種苗公司的小蘭,并用葫蘆為砧木進行嫁接。
1.2 試驗方法
試驗采用大區(qū)隨機排列,每個6 m塑料大棚為1個小區(qū),面積200 m2,3次重復。2個處理,處理Ⅰ,鮮食玉米純作,行株距50 cm×30 cm,采用大棚套小棚加地膜的方式栽培;處理Ⅱ,西瓜套種鮮食玉米,在離大棚兩邊50 cm處耕翻起壟,壟寬50 cm,用80 cm黑地膜覆蓋,壟間距400 cm,株距45 cm,約500株/667 m2,向中間對爬方式引蔓,在兩壟西瓜的正中間耕翻起玉米壟,寬度60 cm,并用黑地膜覆蓋,種植2行鮮食玉米,行株距50 cm×30 cm。鮮食玉米于2013年2月7日在溫室基質(zhì)穴盤育苗,3月2日和西瓜同天定植,并覆蓋小拱棚。底肥采用條施方式,每667 m2施有機肥1 000 kg、三元復合肥50 kg。其他栽培要求參照常規(guī)管理執(zhí)行。
1.3 測定項目及方法
記載晶甜6號玉米的播種期、出苗期、抽雄期、吐絲期和鮮果穗采收期;中后期考察株高、穗位高等性狀;小區(qū)鮮果穗全部采收后稱重,折合667 m2產(chǎn)量,每小區(qū)隨機取20個果穗,記載穗長、穗粗、禿尖長、穗行數(shù)、行粒數(shù)、單穗質(zhì)量等性狀。同時記載西瓜移栽期、開花坐果期、采收期及其產(chǎn)量。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6.0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本試驗中,在西瓜套種鮮食玉米情況下,西瓜產(chǎn)量1 500 kg/667 m2,與純種西瓜相當;但鮮食玉米生長健壯,莖稈較粗,為此在本試驗中將著重分析套種對鮮食玉米的生育期、植株性狀及產(chǎn)量的影響。
2.1 套種對鮮食玉米晶甜6號生育期的影響
套種環(huán)境下,縮短了晶甜6號的生育期,提早采收3 d,但差異不明顯,這可能與套種栽培時鮮食玉米種植在大棚中間,溫度相對較高有關(表1)。
2.2 套種對鮮食玉米晶甜6號性狀的影響
表2結果表明,在與西瓜套種的環(huán)境下,鮮食玉米晶甜6號的株高和穗位高達223.0 cm和93.2 cm,均極顯著高于鮮食玉米純作處理,這可能與套種時鮮食玉米的生長空間較大和受光較充分有關;莖基部粗、穗長、穗粗、禿尖長、穗行數(shù)及行粒數(shù)與鮮食玉米純作處理相當,差異不顯著。
2.3 套種對晶甜6號單穗質(zhì)量和產(chǎn)量的影響
由表2結果可知,晶甜6號的單果穗質(zhì)量在兩種栽培模式下差異不顯著,但套種時鮮食玉米雙穗率和產(chǎn)量高達38.30%和922.17 kg/667 m2,極顯著高于純作,這是由于套種時有效穗增加,進而667 m2產(chǎn)量顯著增加。
3 小結與討論
本試驗結果表明,在南京地區(qū)利用大棚套小棚加地膜早熟栽培西瓜的設施和空間套種鮮食玉米是可行的,并圍繞高光效復合群體建立,實現(xiàn)了西瓜和鮮食玉米合理共生,分層、分時交錯采光,提高了光能、土地利用率 [2],充分發(fā)揮了西瓜早熟栽培設施的保溫增溫效果,將鮮食玉米的采收期提前至5月下旬,較常規(guī)栽培提早上市15天左右,在拉長鮮食玉米的供應期、保證市場需求和提高單位面積效益等方面發(fā)揮了較好的作用,是一種值得推廣的套種模式。
套種環(huán)境中,鮮食玉米晶甜6號的株高、穗位高極顯著增高,穗長、穗粗、行粒數(shù)、穗行數(shù)和禿尖長變化不大,這可能是由于套種時鮮食玉米的通風透光性較好,植株光合速率上升,為鮮食玉米營造了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3~6]。
套種模式極顯著增加了鮮食玉米的產(chǎn)量,主要是因為套種時大大增加了植株的雙穗率,這可能是因為套種時鮮食玉米具有良好的生長空間、通風透光較強、光能利用率較高,但其機理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熊元忠,戴惠學,陳舜權,等.雙色超甜水果玉米‘晶甜6號的選育與應用[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13,29(1):52-55.
[2] Zhang Y K, CHen F J, Li L, et al. The role of maize root size in phosphorus uptake and productivity of maize/faba bean and maize/wheat intercropping systems[J]. Sci China Life Sci, 2012, 55 (11): 993-1 001.
[3] 潘玖琴,張正鋒,戴惠學.辣椒、鮮食玉米間作栽培技術[J].長江蔬菜,2013(1):43-44.
[4] Li L, Zhang F S, Li X L, et al. Interspecific facilitation of nutrient uptake by intercropped maize and faba bean[J].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2003, 65: 61-71.
[5] 姚玉臣,孟慶平.西瓜與夏玉米套作試驗研究初報[J].遼寧農(nóng)業(yè)科學,2000(2):45-47.
[6] 胡俏強,陳舜權,戴惠學.種植密度對糯玉米晶彩花糯5號產(chǎn)量及農(nóng)藝性狀的影響[J].江西農(nóng)業(yè)學報,2012,24(11):34-36.
摘 要:采用大棚西瓜套種鮮食玉米栽培模式,以充分利用西瓜地爬生長的空間優(yōu)勢,達到增產(chǎn)增效的目的。試驗結果表明,套種對鮮食玉米晶甜6號的生育期影響不明顯,株高、穗位高極顯著增加,同時植株的雙穗率增加明顯,產(chǎn)量極顯著增加??梢姡谀暇┑貐^(qū)進行大棚早熟西瓜套種鮮食玉米是可行的,是一種值得推廣的科學高效種植模式。關鍵詞:大棚西瓜;鮮食玉米;套種;增產(chǎn)
中圖分類號:S651;S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3547(2014)16-0030-02
南京市江寧區(qū)享有“西瓜之鄉(xiāng)”的美譽,年種植西瓜面積0.33萬hm2以上,采用以大棚套小棚加地膜為主的早熟栽培,種植方式是地爬式,沒有較好地高效利用設施和土地資源。鮮食玉米具有營養(yǎng)豐富、食用方便、栽培簡便和效益顯著等優(yōu)點,我市的市場需求和種植面積也逐年上升[1],但上市期一般集中在6月中旬至7月,時間較短。我們開展本試驗,旨在研究總結大棚早熟西瓜與鮮食玉米的套種技術,提早鮮食玉米的定植期和上市期,進而拉長市場供應期,同時可充分挖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提高單位面積效益,為進一步促進鮮食玉米的長季節(jié)栽培和高效化發(fā)展提供技術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于2013年春季在南京市蔬菜科學研究所試驗基地進行。鮮食玉米品種采用南京市蔬菜科學研究所最新育成的晶甜6號(蘇審玉201306)。西瓜品種采用臺灣農(nóng)友種苗公司的小蘭,并用葫蘆為砧木進行嫁接。
1.2 試驗方法
試驗采用大區(qū)隨機排列,每個6 m塑料大棚為1個小區(qū),面積200 m2,3次重復。2個處理,處理Ⅰ,鮮食玉米純作,行株距50 cm×30 cm,采用大棚套小棚加地膜的方式栽培;處理Ⅱ,西瓜套種鮮食玉米,在離大棚兩邊50 cm處耕翻起壟,壟寬50 cm,用80 cm黑地膜覆蓋,壟間距400 cm,株距45 cm,約500株/667 m2,向中間對爬方式引蔓,在兩壟西瓜的正中間耕翻起玉米壟,寬度60 cm,并用黑地膜覆蓋,種植2行鮮食玉米,行株距50 cm×30 cm。鮮食玉米于2013年2月7日在溫室基質(zhì)穴盤育苗,3月2日和西瓜同天定植,并覆蓋小拱棚。底肥采用條施方式,每667 m2施有機肥1 000 kg、三元復合肥50 kg。其他栽培要求參照常規(guī)管理執(zhí)行。
1.3 測定項目及方法
記載晶甜6號玉米的播種期、出苗期、抽雄期、吐絲期和鮮果穗采收期;中后期考察株高、穗位高等性狀;小區(qū)鮮果穗全部采收后稱重,折合667 m2產(chǎn)量,每小區(qū)隨機取20個果穗,記載穗長、穗粗、禿尖長、穗行數(shù)、行粒數(shù)、單穗質(zhì)量等性狀。同時記載西瓜移栽期、開花坐果期、采收期及其產(chǎn)量。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6.0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進行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本試驗中,在西瓜套種鮮食玉米情況下,西瓜產(chǎn)量1 500 kg/667 m2,與純種西瓜相當;但鮮食玉米生長健壯,莖稈較粗,為此在本試驗中將著重分析套種對鮮食玉米的生育期、植株性狀及產(chǎn)量的影響。
2.1 套種對鮮食玉米晶甜6號生育期的影響
套種環(huán)境下,縮短了晶甜6號的生育期,提早采收3 d,但差異不明顯,這可能與套種栽培時鮮食玉米種植在大棚中間,溫度相對較高有關(表1)。
2.2 套種對鮮食玉米晶甜6號性狀的影響
表2結果表明,在與西瓜套種的環(huán)境下,鮮食玉米晶甜6號的株高和穗位高達223.0 cm和93.2 cm,均極顯著高于鮮食玉米純作處理,這可能與套種時鮮食玉米的生長空間較大和受光較充分有關;莖基部粗、穗長、穗粗、禿尖長、穗行數(shù)及行粒數(shù)與鮮食玉米純作處理相當,差異不顯著。
2.3 套種對晶甜6號單穗質(zhì)量和產(chǎn)量的影響
由表2結果可知,晶甜6號的單果穗質(zhì)量在兩種栽培模式下差異不顯著,但套種時鮮食玉米雙穗率和產(chǎn)量高達38.30%和922.17 kg/667 m2,極顯著高于純作,這是由于套種時有效穗增加,進而667 m2產(chǎn)量顯著增加。
3 小結與討論
本試驗結果表明,在南京地區(qū)利用大棚套小棚加地膜早熟栽培西瓜的設施和空間套種鮮食玉米是可行的,并圍繞高光效復合群體建立,實現(xiàn)了西瓜和鮮食玉米合理共生,分層、分時交錯采光,提高了光能、土地利用率 [2],充分發(fā)揮了西瓜早熟栽培設施的保溫增溫效果,將鮮食玉米的采收期提前至5月下旬,較常規(guī)栽培提早上市15天左右,在拉長鮮食玉米的供應期、保證市場需求和提高單位面積效益等方面發(fā)揮了較好的作用,是一種值得推廣的套種模式。
套種環(huán)境中,鮮食玉米晶甜6號的株高、穗位高極顯著增高,穗長、穗粗、行粒數(shù)、穗行數(shù)和禿尖長變化不大,這可能是由于套種時鮮食玉米的通風透光性較好,植株光合速率上升,為鮮食玉米營造了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3~6]。
套種模式極顯著增加了鮮食玉米的產(chǎn)量,主要是因為套種時大大增加了植株的雙穗率,這可能是因為套種時鮮食玉米具有良好的生長空間、通風透光較強、光能利用率較高,但其機理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熊元忠,戴惠學,陳舜權,等.雙色超甜水果玉米‘晶甜6號的選育與應用[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13,29(1):52-55.
[2] Zhang Y K, CHen F J, Li L, et al. The role of maize root size in phosphorus uptake and productivity of maize/faba bean and maize/wheat intercropping systems[J]. Sci China Life Sci, 2012, 55 (11): 993-1 001.
[3] 潘玖琴,張正鋒,戴惠學.辣椒、鮮食玉米間作栽培技術[J].長江蔬菜,2013(1):43-44.
[4] Li L, Zhang F S, Li X L, et al. Interspecific facilitation of nutrient uptake by intercropped maize and faba bean[J].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2003, 65: 61-71.
[5] 姚玉臣,孟慶平.西瓜與夏玉米套作試驗研究初報[J].遼寧農(nóng)業(yè)科學,2000(2):45-47.
[6] 胡俏強,陳舜權,戴惠學.種植密度對糯玉米晶彩花糯5號產(chǎn)量及農(nóng)藝性狀的影響[J].江西農(nóng)業(yè)學報,2012,24(1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