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漂泊十多年,總是和親人難以團圓。先是因為沒有房子,后來有了房子,覺得不夠大,等有了大點的房子了,又缺家人,孩子考學到外地,父母故土難離,于是乎我又開始了到處奔波的生活,為的是和親人短暫的相聚。
每次和父母離別,都不忍回頭看看他們逐漸蒼老的身影,往往一張笑臉、一個擁抱,就決絕地走出家門,毅然地上車離去。而這次離家有所不同,父母雙雙病倒,我照顧了一段時間。
回去處理公務家事,俯身和躺在床上的父親告別時,只見老人家翕動著嘴唇,說不出話,眼睛卻已潮濕,母親更是哽咽難語,眼淚漣漣。
父母在我的眼中都是極為堅強的人,經(jīng)歷大風大雨也很少落淚,尤其是父親更是一臉肅然,不茍言笑。記得小時候我口渴了,想買瓶水或者要根冰棍吃,他就跟我大講《上甘嶺》的故事,楞是拽著我的小手走了一個多小時回家,也沒有滿足我小小的愿望。從此《上甘玲》既是我成長中的勵志片,也成了我心中隱隱的痛。
父母如此堅強,可我自小就淚點很低,“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币淮?,看朝鮮影片《賣花姑娘》竟哭得嗓子沙啞,生活中碰到悲傷難過的事,也會心中酸楚,暗自垂淚。
其實像我父輩這一代人的笑點往往都很高,嚴肅認真的性格,拘謹單調(diào)的環(huán)境,小心從事的做派,讓他們很難發(fā)自內(nèi)心地笑出來。記得一位地方官員和我們公司談合作,自始至終正襟危坐,一點兒笑容也沒有,寧可汗流浹背也決不脫去西裝外套。目睹此景,我不禁啞然失笑。
生活中淚點很低、笑點很高的人為數(shù)很多,這和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有關,這也正是為什么悲劇大行其道,喜劇不入主流的原因。人們不敢輕易地笑,更不敢為喜劇、幽默的東西叫好,怕一不小心就被帶上“媚俗”的帽子,這樣活著著實太累!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國人的喜劇意識出現(xiàn)了我國近代史上少有的活躍景象,實在是難能可貴。銀幕成了第一平臺。
從電影《煎餅俠》《港囧》到《夏洛特煩惱》的熱映和良好的票房不難看出,人們更愿意輕松,更愿意快樂,更愿意笑。這3部影片雖然都裹著喜劇的外衣,卻時不時彈出悲劇的翅膀,讓人在笑的聲浪中感受愛的真諦和悲喜人生的無奈。每一個笑點,我們都在笑銀幕上的演員;而每一個淚點,則似乎是在哭銀幕下的自己。
年輕時,總覺得快樂很簡單,淚點很低,笑點也很低。往后,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快樂似乎漸漸變了味兒,它已不單單是心情,而且是一種能力,一種能讓你自己和周圍的人變得淚點越來越高、笑點越來越低的能力。
淚點越高,承受力越強,為痛苦付出的成本也許就會少一些。
笑點越低,快樂越多,享受生活的樂趣可能就會多一些。
知足常樂,幸福其實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