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識字、是小學生學習的基礎,也是學好其它學科的前提條件。小學生識字方法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制約著學生全面發(fā)展。所以掌握一定的識字方法顯得非常必要。
關鍵詞:小學生;識字;教學法中圖分類號:G623.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20-0075-01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起點。"難識字、識字難"成了小學生成長的絆腳石,如何讓孩子們輕輕松松地識字,在快樂中識字,也是廣大小學語文教師非常頭痛的事。下面就我在教學過程中摸索出的一些粗淺的識字教學方法與同行們共勉:
1.激發(fā)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注重引導發(fā)現,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使學生樂學、會學,使學生不斷產生成就感。"教學實踐表明,只要學生喜歡識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識字教學就會事半功倍。那么怎樣讓低年級學生樹立主動識字的愿望呢?
1.1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要想讓學生喜歡識字,首先得讓學生沒有心理負擔,敢于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因此,創(chuàng)設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至關重要的。在這種氣氛下進行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濃,主動性高,往往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2多表揚,少批評。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是學生取得成就,就要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學生,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失敗。長期堅持多表、少批評,學生自然會以很高的熱情投入學習。特級教師高林生曾在一次講座中說過:"要學會'哄'孩子","要準備一百頂高帽給學生戴,要真心實意地給他們戴"。教學中我經常對學生說:"你的這種記字方法真好!""老師也要向你學習,真棒!""老師非常佩服你""你領讀的聲音可真洪亮!"學生在教師的一片贊揚聲中會更加激起識字的欲望。同時也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的愉悅,讓他們覺得識字是有趣的,使他們喜歡學習漢字。
2.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
所謂"特點",就是根據低年級學生年齡小,低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愛游戲的特點,在教學中穿插各種小游戲 。例如:在教孩子學習了一些生字以后,為了鞏固孩子對生字的識記,我經常采用開火車,詞語接龍,找朋友,猜謎語等方法來加深記憶。 特別是分組猜謎語競賽很受學生歡迎。在競賽中,能夠獲勝的小組就會有成就感,不獲勝的小組也達到了加深記憶的目的。學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快樂地主動學習,比起死記更背效果更佳。
3.識字要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生活是語文的內容,語文是生活的工具 ",識字同樣也離不開生活。識字,就是要求學生掌握漢字的讀音、字意、字形等;如何讓學生輕而易舉地識得更多的沒字呢?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將識字教學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起來,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如教學"杏、李、桃、蘋"字時,讓學生學當"小商人",自己動手制作水果賣價標簽。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創(chuàng)造出色彩豐富,造型新穎的標簽,在寫標簽的同時也鞏固了這幾個生字的字形,加深了記憶。
另外,利用日常生活來識字,能有效地激起學生的無意注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隨處可見漢字,如商標,日用品,廣告,路牌,超市購物等等,無處不在。 社會文化生活中處處有文字,走在校園,墻上大字標語,中國地圖,世界地圖,黑板報上的少先隊???、各種宣傳欄;走進家里,各種報刊、雜志、電視上的廣告、字幕等。漢字就在生活中,它無處不在,要鼓勵學生多問問、讀讀、認認、記記、寫寫。
為了讓學生能更積極、主動地在生活中認字。教師可以:
(1)讓學生自制"剪貼小報",讓學生動手剪剪、帖帖、畫畫、寫寫自己的課外識字成果,并舉行評比,看誰識字最多,變"要我認"為"我要認"。
(2)自制識字袋,每個學生可以自備一個自己喜歡的袋子,里面收集自己認識的字。"識字袋"記錄了學生識字的點滴進步。
(3)開展"識字"專題活動。如:我讓學生搜集衣服上的商標和包裝盒,找一找上面的字自己是否認識,孩子的興趣很濃,從中孩子們學到了很多漢字 而且孩子們之間還進行了交流,我讓學生抓住一切機會學習漢字,平時就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擴大識字量。
4.互幫互助,在合作中識字
一個班級的學生必然存在個體差異。面對眾多的學生,教師難以一一關注?;突ブ?,小組合作學習是最好的解決方式。如交流不同的識字方法,對于同一個字,不同的學生,甚至是同一個學生也可能會想到幾種識字方法。通過交流,能形成資源共享,能分享彼此的識字方法,互相取長補短,互相借鑒,整合不同的觀點。從而達到共同成長,共同進步的目的。如我在老班級中成立識字幫扶小組,讓小組同學互相檢查、互相指出,相互糾正錯誤的地方。這樣,不僅幫助了別人識字,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識字能力。
總之,低年級識字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識字途徑是也是五花八門,識字教學僅僅靠課堂40分鐘是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的,必須引導學生把識字延伸到課外,延伸至生活。提高識字的效率,夯實基礎教育。實現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最佳統一。
參考文獻
[1]戴汝潛.《識字教育——一個值得重視的研究課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薛瑞萍.《心平氣和的一年級 》長春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石蘭萍(1983.10),性別:女,民族:水,籍貫:貴州三都,學歷:大專,職稱: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