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芳
【摘 要】作文教學相較于語文教學的其它各個環(huán)節(jié)而言并不是一件非常麻煩且辛苦的事情。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弊屵@幫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寫作文,那是比巧婦為無米之炊又更加難的事!對于巧婦而言,那只是無米而已,至于其它還是有的,如烹飪之技術啦,各種為炊之器具啦,以及水電煤氣等能源資源啦。而對大多數(shù)三年級的學生而言,那是要什么沒什么!那怎么辦,這頓飯還一定是要做的,總不能老是餓著肚子吧!再者一說,那么多作家不也沒有因為這頓飯做不成涌現(xiàn)出來了嗎?顯然,這頓飯不是做不成,而是做得成;不僅做得成,而且做得好!那么這難為之炊又該如何做成做好呢?結合近來一段時間的教學摸索和探究來看,認為這難為之炊還得巧做巧為!
【關鍵詞】聚糧找米; 傳方授技;輸“電”送“氣”
作文教學相較于語文教學的其它各個環(huán)節(jié)而言并不是一件非常麻煩且辛苦的事情。然而現(xiàn)在,我的的確確地感到作文教學的困難,說的直白點,教三年級的學生學寫作文,每次布置練習時,簡直就像是要你逼著他們做一頓無米之炊!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弊屵@幫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寫作文,那是比巧婦為無米之炊又更加難的事!對于巧婦而言,那只是無米而已,至于其它還是有的,如烹飪之技術啦,各種為炊之器具啦,以及水電煤氣等能源資源啦。而對大多數(shù)三年級的學生而言,那是要什么沒什么!那怎么辦,這頓飯還一定是要做的,總不能老是餓著肚子吧!再者一說,那么多作家不也沒有因為這頓飯做不成涌現(xiàn)出來了嗎?顯然,這頓飯不是做不成,而是做得成;不僅做得成,而且做得好!那么這難為之炊又該如何做成做好呢?結合近來一段時間的教學摸索和探究來看,認為這難為之炊還得巧做巧為!具體的辦法是:
一、聚糧找米
顯然,三年級的學生,初學寫作,一無什么生活閱歷,二無什么知識積累,頭腦中應是茫然一片、了無所有的。拿什么來完成習作呢?這的確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不過有一點是很明顯的,既然要做飯,又沒有米,當然得把米給弄來吧。那么這米到底該怎么弄呢,是去買還是去借,或是去搶還是去竊,總得有個辦法吧。我想,去搶或是去竊都不大好,畢竟不文明,算不得是真本事!那這作業(yè)催得這么緊,又不準我們同學去搶去竊,買又無錢,借又無處的情況下,又該如何是好呢?其實這非常簡單,有兩只米甕就隱藏在他們自己的身邊,其中的一只那米雖說算不得是他們某個人的,但也確實是屬于他們自己的。你看,就某一個學生而言,讓他寫一篇文章,他自己所占有的那點資料的確是了無所有的,但是,如果把他們每一位同學的那點少得幾乎可忽略不計的“米”聚集起來,我想,弄一頓飯還是不成問題的。再有,我們老師自身相對于學生而言不也是一只大米甕嗎?只要我們老師舍得給學生的話,那他們做飯的米還會沒有嗎。不過,我們大多數(shù)老師認為這米還是別幫他們聚幫他們借得好,覺得這樣給學生的話是不是讓他們得來得太輕巧了些,并由此增強了他們對老師的依賴性,今后在碰到困難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去想辦法,說到底,就是擔心這種給予不是幫了他們而是害了他們!
實際上這種擔心在筆者看來是完全多余的,我們在給學生的時候,并沒有說就是雙手奉上,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一種合情合理的方式來給學生,比如說讓他們自己來聚來找,不讓他們輕易地拿到這為炊必需之米!這樣以來,一可全學生得米為炊之愿,二可去老師予之反傷之慮。我在教學生初寫作文時就做過一些相關的探索,并對兩種做法兼而試之,結末兩相權衡,覺得闖開米甕和閉而不舍的結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記得在三年級第三個單元的作文習作中,我就改變了此前兩個單元習作教學的方式,不兩捂蓋子了,而是在布置了習作任務之后,帶著學生一起聚“糧”找“米”,以防出現(xiàn)和前兩次習作一樣的問題:學生無話可說,作文三言兩語。
記得這次習作的題目是“秋”,布置任務之后,我就帶著學生一起來聚“糧”找“米”。具體的做法是巧妙地設置幾個與寫作相關的問題:
(1)一年有四季,是哪四個季節(jié)?我們同學能不能用自己的語言依次來描述一下這幾個季節(jié)的特點?想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對各個季節(jié)有個整體性的把握,從而更為明確突出地把握秋季的特點,并把學生討論的結果整理板書如下:春天陽光明媚,萬物復蘇,百花盛開;夏天烈日炎炎,草木蔥蘢,萬物繁盛;秋天秋高氣爽,草木枯黃,落葉飄飛;冬天寒風凜冽,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2)今天我們要寫的是“秋”,我們同學可以來談一談秋天里各種景物,如秋天秋地,秋山秋水,秋風秋雨,秋花秋實等等的特點嗎?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展示一些帶有明顯季節(jié)性特點的圖片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來描述,并將學生討論的結果整理板書如下:秋季的天有著高闊遼遠,云淡天藍,雁掠長空,鶩伴霞飛的動人情景。秋季的地既有著前期的金谷匝地,麥浪無邊,農(nóng)家收割忙碌,機器轟鳴四處的動人豐收場景,又有著無邊落木、衰草連天、關河冷落,殘照當樓的斷腸凄涼畫面。秋天的山既有著楓葉流丹、蒼松凝翠的詩情,又有著千山木葉,疏遠空闊的禪意。秋天的水既有著水面如鏡、澄澈清明的怡人特性,又有著溪枯河斷、水落石出的傷人特點……
(3)在秋天里,我們同學會做些什么事情,進行些什么活動?在做這些事情,進行這些活動時你們的心情又是怎樣的?這些我們同學回答得會比較的活躍,比如放風箏、登山、野炊、摘野果、拾棉花等等都是他們的活動項目,感情的主旋律是“快樂”!
顯然,通過這幾個問題,增強了我們同學對秋天的了解,豐富了我們同學對秋天的感情,自然也就增添了我們同學寫作的素材,他們這為炊之米也就切實地有了著落!并且這米不是我們雙手奉上的,是他們通過努力自己找來的!這種通過聚“米”借“米”的方式弄出來的雖說算不得是某一個學生的“飯”,但在他們初學始做、靠個人力量無法達到的境況下,吃吃大鍋飯還是未為不可的!畢竟還有飯吃嘛!
二、傳方授技
本來,對我們大多數(shù)人而言,寫作的最大麻煩是無東西可寫,那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痛苦我想必定困繞過不少從事寫作的人。不過,如果準備好了東西,有了素材,寫起來就會覺得輕松得多!碰到思路通暢,直寫無礙時,任由各種奇妙的思緒在紙上生發(fā),心靈的清泉在筆底流淌,那種快樂和愉悅又是難以言喻的。可是我們現(xiàn)在談的教育對象是三年級的初學寫作的學生,他們可是從未寫過什么作文,大了不得在二年級的時候練過寫寫稍長一點的句子,至于作文是怎么回事那是根本不知道的。面對這樣的一群學生我們又該怎么辦呢?雖說我們已經(jīng)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幫他們把這寫作的材料給弄回來了,不過,在這種情形之下要求他們完成一篇習作,不正如把柴米油鹽之類的東西往一個從未弄過飯菜的人面前一放,要他們做出一頓美味佳肴來嗎?所以我認為,要教這樣的學生“做飯”,還真得事先也教教他們一些基本的方法。結合教學實際,認為應從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來逐步傳方授技。
首先,讓學生掌握作文的直觀樣式。學生并不知道他們天天讀的那些課文就是一篇篇作文,所以在教他們寫作時,千萬別覺得告訴他們作文長得就和他們所學的東西一個樣這個問題非常幼稚,如果你那么認為的話就的確是不了解我們的這幫學生了!作文長得怎樣?和我們?nèi)讼嗨?,它有頭,有身子,有腳。通過這種通俗易懂的比喻,讓他們知道作文大致的結構組成,在寫作的時候就有所依據(jù),而不是提起筆來亂寫一氣。這樣的結果,我想寫出的作文即使再拙劣,最起碼看上去象一篇文章!不是嗎,在我們學生的習作中,出現(xiàn)了多少一段到底的畸形作品!分兩段的雖說也不少,但比一段到底的又不知強出了多少,所以對此還并不十分氣憤。當然,我們老師講了并不等于學生就掌握了,但是如果我們稍有疏忽的話,學生犯錯的情況相對而言就要嚴重得多。在剛開始的幾次習作中,我就疏忽了交待他們在寫作時一定得把文題寫上,結果作業(yè)交上來后,就很有一部分學生沒寫題目!于是乎,我只有向他們強調:下次寫作,一定別忘了“戴帽子”!真的,初學寫作時,我們老師的心得比竹篩還細,否則,牙根就不知道“飯”是何物的他們,煮出的不僅不是稀飯,連糨糊都不如!那吃苦頭的不僅僅是學生,還有我們自己!
其次,讓學生掌握各個部分應該寫些什么。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里,我們有一點是必須認清的,那就是千萬別指望能夠教給他們什么非常重要的寫作技巧,比如開篇設置懸念,文中寫出波瀾,結尾余韻悠長等等等等,也就是說,你別指望在初次教學的過程中就能夠讓他們寫出什么出采的文章!不過,如果你執(zhí)意要那樣做的話,我想那也只是一廂情愿罷了,因為這與揠苗助長一般無異,結果只能是徒勞無功而已!故此,我們在給他確定各個部分的寫作內(nèi)容時,千萬別貪多務得,只要給他們大至地圈定一個相對具體的內(nèi)容就夠了。比如,還以“秋”這個話題為例,我們只要告訴他們各個部分按照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完成即可。第一部分:總寫“秋”。寫一寫秋的氣候特點,秋的景物特征及你對秋的感情。第二部分:分寫“秋”。具體描繪一下秋天某種或某幾種景物,景物的特點要與第一部分表達的感情一致;或詳盡地敘述一到兩件秋天里曾歷經(jīng)的事情,事情要很好地體現(xiàn)“秋”這個季節(jié)特征,以便扣住文題。第三部分:點題??墒惆l(fā)對“秋”的感情,也可發(fā)表對秋的看法。當然,文無定法,這一點我們是非常清楚的,但對初學寫作的三年級學生而言,我們老師還是不可無法,有必要給他們設個“圈”下個“套”,當他們適應了我們平時給他們下下的一個個圈套,也正是他們擺脫圈套,獲得自由的時候。當然,這是礪煉多年的后話,那時,也正是他們學有所成之時。
三、輸“電”送“氣”
對三年級的學生而言,寫作文無異于第一次吃螃蟹,需要極大的信心和勇氣!故此,我們老師在布置作業(yè)做出要求時,難度不要太大僅僅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我們還需從旁鼓勵,給他們以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在我看來,這一點非常重要,好比我們在做飯菜時,當米、菜及油鹽醬醋等準備得一應俱全時,缺少電和煤氣等能源一樣,同樣沒辦法做好飯菜。寫作文時,如何給學生們以必要的“電氣”,的確是值得我們注意和探討的問題。
第一,通過老師當堂示范寫作方式增強他們的勇氣。每次作文指導時,在帶著他們尋糧找米、傳方授技之后,我都會利用以上所搜及的材料和所講的方法當堂作一篇文章,并將其板書下來。當然,這與以前我所主張的“導而弗牽,適時引導”的觀點有很大的區(qū)別,在這里,我是既導又牽,大有不舍放手的架勢。實際上這樣做的原因非常的簡單,那是因為現(xiàn)在的教育對象發(fā)生了改變,原來所面對的學生是初中生或高中生,當然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管得過多、統(tǒng)得過死,約束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現(xiàn)在所面對的是初學寫作的三年級的學生,從來就沒有寫過作文,當然就得牽著扶著了。這好比小孩在剛學走路時,我們大人就得牽著扶著,不能急著松手,否則,小孩不僅會摔得鼻青臉腫,還會失去繼續(xù)邁步的勇氣,延長學走路的時間。做任何一件事情的勇氣是生于對外在世界的信心,如果能通過老師這種輕松而又自由的寫作方式增強學生學寫作文的信心,進而增添他們不懼怕困難的勇氣,無疑會對他們的學習和老師的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在作文評改時多提優(yōu)點,少說缺點。俗話說,良言一句暖三冬,鼓勵性語言的寬容與慈愛,肯定性語言的贊賞與支持,都會讓學生在路漫漫其修遠兮的作文求索之路上倍感溫暖和欣慰。由此,他們并沒有感到自己是在孤軍作戰(zhàn),而是身后還有人在關心他、愛護他、支持他、幫助他;由此他們并沒有感到自己是在屢屢受挫,而是在成功的道路上伴著鮮花和掌聲凱歌前行。這種心態(tài)在寫作中,特別是在初學寫作的過程中,是多么的重要和有意義啊,對我們大人而言,寫作尚且是一件辛苦的差事,更何況是小孩呢!不是有人說,文章是作家用筆醮著膽汁寫出來的嗎!我們大人面對寫作都會發(fā)出如此苦澀的慨嘆,幼心的心靈又怎能缺少鼓勵和贊美的陽光呢?
顯然,輸送“電氣”這一舉措是非常必要和有意義的,它雖說構不上學生寫作過程中的智力性因素,但確是作文寫作中一個非常積極且活躍的部分,學生有信心、有勇氣地去學去寫,也就有了創(chuàng)造奇跡的可能!
總之,雖說教三年級的學生學寫作是件非常麻煩且頭疼的事情,同時,學生自己在寫作的過程中也好比碰到了為無米之炊的尷尬,但只要我們老師在教授的過程中注重學生實際,注意方式方法,巧做巧為,就一定能把這頓難為之炊做好!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