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教育,不但是“公辦教育的有益補充”,更是以民間立場講述的行業(yè)故事。這個領域究竟前路如何,能取得怎樣的突破,實際上不僅取決于那些宏大的敘事,更取決于每一個團隊每一天所發(fā)生的那些小情境小故事,在指向未來的什么方向。
本期專輯發(fā)排之前,我需要補充的是我們這個團隊的故事。
今天早晨,我的一位同事小郭來遞交辭職申請,原因是自己預備懷孕,年齡偏大,必須臥床幾個月。她說:蒲公英教育智庫發(fā)展這么快,人人都很忙,實在不忍心因為私事耽誤工作,生完小孩我再回來。
我勸阻了她,眼睛紅紅地躲在辦公室半天,才決定寫下這樣一段文字。
——是的,我們這些人不算幸運,在這樣的時代以這樣的起點從事教育;但是,我們這群人又實在太幸運,在這樣的起點遇見了這么多彼此顧念的伙伴。
“放眼這個世界,那些不能安于無意義狀態(tài)的意義追尋者們,原本分散在社會的各個角落,互不知道對方的存在。由于共同的追尋,得以在人海中偶然相逢、相知、相加持、相濡以沫……”這種工作關系,在商業(yè)時代得其一已經(jīng)堪稱奢侈,而今天的我,想想身邊或天邊的伙伴,竟有一種無邊富足的“土豪”感。
小郭從國有企業(yè)出來,投身民間教育機構接近一年,舉手投足依然有些刻板和拘謹,卻又顯出高度的細致和耐心。她和我不愿受拘禁的天性完全不同,但我知道,她就是我們最好的伙伴,因為我們“尺碼”不同,她有自己的堅持,就有自己的優(yōu)勢。
在這個團隊的文化里,多年來漸漸凝聚出一個夢想:一個普通的教育機構,一群普通的教育人,換一種活法,換一種人生,我們能走多遠?這真是一場好玩的“游戲”:一群知識精英,本應該擅長于揮斥方遒評點四海,我們選擇沉默地建構與實驗;一個既無資本也無權力背景的研究機構,本應該四處尋找可以乘涼的大樹,我們選擇依靠自己心靈的創(chuàng)意和辛苦的勞作;一個需要整齊劃一步調(diào)一致的機構化組織,我們選擇鼓勵和孵化每一個人自己的方向。我們尋找和略顯不習慣地擁抱著一個個“尺碼不同的人”……
這群“尺碼不同的人”,織成了蒲公英教育智庫的一張“能力網(wǎng)”。一開始并不自知,幸運的是我們終于發(fā)現(xiàn):這里每一個人都是網(wǎng)上的一個節(jié)點,當我們彼此感應包容、支撐協(xié)作的時候,點與點之間就連成線,線與線之間就織成網(wǎng)。很長時間之后我們才清楚地明白:你有多大的精神力擁抱每一個“尺碼不同的人”,就有多大的能力去爭取走得更遠、更純粹,去讓我們的人生在另一種活法里舒暢自由,熠熠生輝。
上午十點半了,辦公室的音樂響起,樓下響起中途休息的說笑聲,在我加入大家的歡樂之前,忍不住真誠地向您發(fā)出邀請:您是那位“尺碼不同的人”嗎?這里有一個小小的實驗,有一場人生的游戲,歡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