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梅+程兆榜+朱慧+邰麗娟+陸鳳霞+鮑傳華+范永堅+周益軍
摘要:采用PEG二次沉淀和蔗糖硫酸銫密度梯度離心,得到提純的3種麥類土傳花葉病毒(小麥黃花葉病毒、大麥黃花葉病毒、中國小麥花葉病毒)。透射電鏡觀察分別可見線狀、直桿狀病毒粒子,測定濃度分別達5.44、8.08、4.09mg/mL。提純病毒免疫新西蘭大白兔制備抗血清,得到的3株抗血清經(jīng)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效價分別達1∶12800、1∶25600、1∶6400。應用樣品和多抗稀釋的方陣試驗,建立3種多抗的雙抗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TAS-ELISA),并對采自江蘇省、安徽省、河南省、山東省的麥子病樣進行檢測,結果顯示,陽性檢出率較高,說明這3種病毒仍是我國麥子流行的主要病毒。
關鍵詞:小麥黃花葉病毒;大麥黃花葉病毒;中國小麥花葉病毒;抗血清制備;血清學檢測
中圖分類號:S435.121.4+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1302(2014)11-0143-03
小麥黃花葉病毒(wheatyellowmosaicvirus,WYMV)、大麥黃花葉病毒(barleyyellowmosaicvirus,BaYMV)、中國小麥花葉病毒(Chinesewheatmosaicvirus,CWMV)是3種典型的麥類土傳病毒,其引起的麥類土傳病害嚴重影響麥子的產(chǎn)量及品質,三者均由土壤中的禾谷多黏菌(Polymyxagraminis)傳播,前兩者屬于大麥黃花葉病毒屬(Bymovirus),CWMV屬于真菌傳桿狀病毒屬(Furovirus)[1]。WYMV主要分布于日本、韓國、中國[2],BaYMV主要分布在日本、西北歐、中國,近年來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及淮河地區(qū)發(fā)生較為嚴重[3-4]。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靈敏度高但操作繁瑣且花費大,血清學方法操作簡單且一次性可以處理大量樣品而應用較為廣泛,但其核心抗體價格比較昂貴且質量要求比較高。本研究以提純的3種麥類土傳病毒的病毒粒子為抗原,制備3種病毒的多克隆抗體,并以制備的抗體建立了3種病毒的TAS-ELISA方法,對田間樣品進行了檢測應用,旨在為此類病毒診斷、抗病品種選育等提供依據(jù)。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WYMV、CWMV、BaYMV來自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試驗病圃中有典型癥狀的小麥、大麥葉片,病圃原始病土分別來源于江蘇省高郵市(WYMV)、江蘇省鹽城市(BaYMV)、江蘇省大豐市(CWMV),病葉-20℃保存。RSV、RBSDV毒源由筆者所在實驗室鑒定保存。試驗用兔為飼養(yǎng)于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兔場的新西蘭大白兔。弗氏佐劑購于Sigma公司。堿性磷酸酯酶標記的第二抗體購于美國Agdia公司。超純蔗糖、硫酸銫購于上海生工生物有限公司。BeckmanOptimaL-100XP超速離心機,其他生化試劑為國產(chǎn)分析純。
1.2方法
1.2.1病毒的提純
取小麥、大麥3種病毒病葉各400g,剪碎加3×抽提緩沖液,攪拌機攪碎,2層紗布過濾。加1/4濾液體積的CCl4,冰浴攪拌5min,靜置10min,8000r/min離心15min。取上清,加6%PEG-6000、3%NaCl、1%TritonX-100,冰浴攪拌至全部溶解,4℃下放置6h或過夜。8000r/min離心20min,沉淀用懸浮緩沖液懸浮,10000r/min離心15min,取上清。上清加5mL30%蔗糖墊(含0.3%TritonX-100),25000r/min離心2h。沉淀用懸浮緩沖液懸浮,12000r/min離心10min,取上清。采用蔗糖硫酸銫不連續(xù)密度梯度離心法進一步純化,22000r/min離心3h。離心管上端1/3處為病毒層,用樣品緩沖液稀釋,40000r/min離心1h。用0.5mL樣品緩沖液懸浮沉淀,得到提純病毒液,取20μL4℃保存,用于電鏡檢測;另取480μL-20℃保存。
1.2.2病毒的電鏡觀察及紫外檢測
提純病毒液經(jīng)適當稀釋,取1滴滴于Parafilm膜上,取有支持膜的銅網(wǎng),膜向下置于液滴表面,放置數(shù)分鐘,挾起銅網(wǎng),從銅網(wǎng)邊緣吸去余液,似干未干之時將膜向下置于2%磷鎢酸液(PTA)滴上染色30s至2min,吸干余液,置于JEOLJEM-1200E-X電鏡下觀察病毒粒子形態(tài)。以pH值為7.2的0.01mol/LPB緩沖液為參照,用該緩沖液稀釋病毒液再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測D260nm、D280nm值,計算病毒濃度、產(chǎn)量[5]。
1.2.3抗血清制備
于試驗前1周到兔場選取體質量約2kg的健康新西蘭大白兔公兔6只,每種病毒用2只,編號分別為W1和W2、Ba1和Ba2、C1和C2,于實驗室飼養(yǎng)觀察1周以度過應激反應期。兔免疫前取耳緣靜脈2mL左右血液作為健康血清。免疫分6次進行,每隔1周注射1次,第1、第2、第3次采取大腿2點及背部皮下多點注射,注射所用病毒劑量為0.5mg;第3次注射結束10d后,取0.5mg病毒分別加強免疫,采用耳緣靜脈注射,連續(xù)免疫3次,每次間隔1周。第1次注射用等體積完全佐劑充分乳化,后面5次用等體積不完全佐劑充分乳化。最后1次免疫10d后預采血進行效價測定,達到要求后進行大量采血。取血前1d晚上停止喂食,只少量飲水。采用心臟采血方式,每次取血完后將血漿放入滅菌培養(yǎng)皿中,室溫下放置2h,移入4℃冰箱擺成斜面放置過夜。吸取血清,6000r/min離心10min,棄殘余血球沉淀,上清即為抗血清[6]。
1.2.4抗血清效價測定
第6次免疫后第10天預采血2mL,采用TAS-ELISA法[7]測定抗血清效價??寡灏?/100、1/200、1/400、1/800、1/1600、1/3200、1/6400、1/12800、1/25600、1/51200、1/102400、1/204800梯度進行稀釋,同時取注射前的血清(本底血清)按同樣的梯度進行稀釋作為陰性對照,取包被液作為空白對照,試驗組及對照組每個稀釋度均做3個平行。
1.2.5抗血清特異性評價
對3種病毒的抗血清進行特異性評價。經(jīng)鑒定單獨感染RSV、RBSDV、WYMV、BaYMV、CWMV等5種病毒的病葉用0.05mol/L包被緩沖液(pH值為9.6)稀釋20倍包被ELISA板,分別以3種病毒的免疫原作為陽性對照,健康葉汁為陰性對照,每處理重復3次,采用TAS-ELISA法測定3種抗血清的特異性。
1.2.6TAS-ELISA最適條件確定
采用方陣試驗對3種病毒的抗血清進行TAS-ELISA最適條件測定。酶標板縱向從上而下,用pH值為9.6的碳酸緩沖液從1∶156.25至1∶20000倍比稀釋3種多抗,酶標板橫向從左至右用樣品緩沖液以1∶10~1∶5120倍比稀釋,酶標抗體稀釋倍數(shù)為5000倍,分別以3種病毒為陽性對照(病毒稀釋80倍,抗體同上倍比稀釋),健康葉汁為陰性對照(葉片同上倍比稀釋,抗體156.25倍稀釋),每處理設3次重復,P/N>2.1作為陽性判斷標準。基于“1.2.5”節(jié)中同屬的WYMV與BaYMV抗血清有輕微的血清學交叉反應,作TAS-ELISA最適條件測定時,僅攜帶WYMV的樣品同上倍比稀釋,用BaYMV抗體同上倍比稀釋進行檢測,陽性及陰性對照設置同上,每處理設3個重復。僅攜帶BaYMV的樣品用WYMV抗體采用同上處理方式進行檢測,以尋找避開2種抗血清交叉反應的檢測樣品及各自抗血清最佳稀釋倍數(shù)。
1.2.7抗血清的檢測應用
利用3種病毒抗血清的TAS-ELISA方法對大麥、小麥樣品進行檢測,在江蘇省高郵市、寶應市、儀征市、常州市、泰州市姜堰區(qū)、興化市、鹽城市鹽都區(qū)、淮安市、大豐市,安徽省壽縣及來安縣,河南省遂平縣,山東省臨沂市、泰安市、濟寧市等地的大麥、小麥中采集3種病毒疑似樣品,用溫室生長的大麥、小麥健康葉片作陰性對照,病圃中經(jīng)檢測為3種病毒的病葉為陽性對照,每處理設3個重復,以P/N>2.1作為陽性判斷標準。
2結果與分析
2.13種提純病毒的電鏡觀察及濃度檢測
提純的3種病毒經(jīng)2%磷鎢酸負染后在透射電鏡下觀察(圖1),3種病毒經(jīng)蔗糖硫酸銫不連續(xù)密度梯度離心后均有較純且濃密的病毒粒子,同屬的WYMV、BaYMV可見直線狀或彎線狀病毒粒子,粒子長度達200nm以上,WYMV粒子比BaYMV粒子長;CWMV為直桿狀病毒粒子,粒子長度100~300nm,直徑約為20nm。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得提純病毒濃度分別為5.44mg/mL(WYMV)、8.08mg/mL(BaYMV)、4.09mg/mL(CWMV)。
2.23種病毒抗血清效價的測定
分別獲得2株抗血清,以間接ELISA法測定2株抗血清的效價。由圖2可知,免疫前的本底血清在3種病毒免疫反應中都較弱,制備的3種抗血清分別在稀釋12800倍(WYMV)、25600倍(BaYMV)、6400倍(CWMV)下仍有明顯的血清學反應,表明三者的抗血清效價分別達1∶12800、1∶25600、1∶6400,3種抗血清均可用于后續(xù)免疫學試驗。
2.33種病毒抗血清特異性評價
由表1可知,同屬大麥黃花葉病毒屬的WYMV與BaYMV有弱的血清學交叉反應,2種病毒的抗血清與CWMV、RSV、RBSDV反應均較弱。CWMV抗血清特異性較強,除自身病毒外,與其他4種病毒的反應均接近于健康植株的反應。
2.43種抗血清的TAS-ELISA方法建立
方陣試驗結果表明,作包被的3種多抗血清倍比稀釋后進行TAS-ELISA測定,WYMV、BaYMV、CWMV多抗分別在1∶10000、1∶20000、1∶5000稀釋度下,P/N值均大于2.1。3種病毒的樣品稀釋度為1∶10~1∶640時都較理想,當稀釋度為1∶1280時,P/N值小于2.1,可以確定1∶640為檢測極限稀釋度??紤]到實際應用時檢測靈敏度較高,初步確定3種病毒樣品稀釋度都選擇1∶160,多抗稀釋度分別選擇1∶5000(WYMV)、1∶10000(BaYMV)、1∶2500(CWMV)作為TAS-ELISA的最適工作濃度。表2顯示,BaYMV樣品稀釋80倍、WYMV多抗稀釋5000~10000倍時,病樣的吸光度約為健樣的2倍,說明抗體稀釋5000倍是臨界值。表3顯示,當WYMV樣品稀釋160倍時,BaYMV多抗稀釋度為10000倍時是臨界值。由此可知,WYMV、BaYMV樣品適度為160倍,抗體稀釋度分別選擇1∶8000、1∶12000。
2.53種病毒抗血清的檢測應用
應用3種抗血清的TAS-ELISA檢測方法,對采自全國4個省16個縣(市、區(qū))的60個樣品進行檢測。由表4可知,WYMV分布最為廣泛,除了在江蘇省鹽城市的大麥及淮安市、大豐市2地的小麥樣品中均未檢到外,其余縣市均有分布,陽性檢出率在20%以上。CWMV不僅在大豐市、淮安市2個老病區(qū)的樣品上檢測到,而且在興化市的樣品中也檢測到,興化市樣品中有1株還存在WYMV與CWMV復合侵染的情況。鹽城市的大麥樣品上均為BaYMV,說明這3種病毒仍是麥類較為流行的病毒。大麥樣品中均未檢測到WYMV,小麥樣品中也未檢出BaYMV,說明應用筆者建立的TAS-ELISA檢測方法可以有效避免2種抗血清的交叉反應。
3結論與討論
WYMV、BaYMV、CWMV都是由禾谷多黏菌傳播的。禾谷多黏菌是1種專性寄生于植物根部的低等真核生物,本身沒有致病性,但是可以傳播多種禾谷類作物病毒,引起禾谷類作物嚴重減產(chǎn)。此類病毒在病葉中的含量很低,較難提純,主要原因是組織搗爛時病毒粒子容
易斷裂,且提純過程中病毒粒子容易聚集、不易懸浮、易丟失等。筆者選用PEG沉淀法,先用CCl4分離植物與病毒蛋白,用聚乙二醇沉淀病毒,懸浮液中加入0.1%巰基乙醇與0.3%TitonX-100,有效地解決病毒易聚集的問題。采用蔗糖硫酸銫不連續(xù)密度梯度法提純病毒,克服了蔗糖密度梯度難以成帶的問題,結果表明,采用此法提純病毒時梯度離心后管中出現(xiàn)1條非常明顯的病毒帶,此帶經(jīng)進一步離心后得到濃度高且較純的病毒,3種提純
病毒紫外檢測均呈典型核蛋白吸收曲線,透射電鏡觀察到類似的病毒粒子,檢測濃度在4.09mg/mL以上。進一步使用3種提純病毒免疫新西蘭大白兔,制備了3種病毒的抗血清。經(jīng)測定,制備的3種抗血清效價分別達1∶12800(WYMV)、1∶25600(BaYMV)、1∶6400(CWMV)。CWMV特異性較強,同屬的WYMV與BaYMV抗體存在較弱的血清學交叉反應,為了避免檢測中出現(xiàn)假陽性問題,筆者對檢測樣品及抗體進行倍比稀釋方陣試驗,確定了能夠避免交叉反應的稀釋倍數(shù),建立了3種抗體的TAS-ELISA檢測方法,并對田間樣品進行了應用檢測。雖然之前已有這3種病毒相關抗體的報道[8-9],但是制備抗體的毒源材料有差異,制備抗體的效價也不同。應用筆者建立的3種抗體的TAS-ELISA方法對田間樣品檢測結果顯示,3種病毒在江蘇省均有分布,特別是WYMV在江蘇省7個縣(市)均有分布,帶毒率也較高,說明WYMV對江蘇省小麥的危害仍然存在。
參考文獻:
[1]陳劍平.中國禾谷多黏菌傳麥類病毒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自然科學進展,2005,15(5):524-533.
[2]孫炳劍,羊健,孫麗英,等.禾谷多黏菌傳小麥病毒病的分布及變化動態(tài)[J].麥類作物學報,2011,31(5):969-973.
[3]施農農,陳劍平,AdamsMJ.中國大麥黃花葉病毒分離物的分子變異[J].病毒學報,1999,15(4):339-347.
[4]YeR,ZhengT,ChenJ,etal.CharacterizationandpartialsequenceofanewfurovirusofwheatinChina[J].PlantPathology,1999,48(3):379-387.
[5]於春.植物病毒衣殼蛋白進入葉綠體的離體跨膜運輸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yè)大學,2008.
[6]呂典秋,李學湛,何云霞,等.煙草花葉病毒(TMV)和馬鈴薯X病毒(PVX)的提純及抗血清的制備[J].中國馬鈴薯,2000,14(4):212-214.
[7]于翠,吳建祥,周雪平.番茄花葉病毒單克隆抗體的制備及檢測應用[J].微生物學報,2002,42(4):453-457.
[8]陳劍平,董瑪佳,阮義理.大麥黃花葉病毒(BaYMV)的提純[J].植物病理學報,1989,19(1):35-39.
[9]陳劍平,阮義理,董瑪佳.大麥黃花葉病毒粒子的性質及抗體的制備[J].浙江農業(yè)科學,1988(5):239-241,232.
病毒紫外檢測均呈典型核蛋白吸收曲線,透射電鏡觀察到類似的病毒粒子,檢測濃度在4.09mg/mL以上。進一步使用3種提純病毒免疫新西蘭大白兔,制備了3種病毒的抗血清。經(jīng)測定,制備的3種抗血清效價分別達1∶12800(WYMV)、1∶25600(BaYMV)、1∶6400(CWMV)。CWMV特異性較強,同屬的WYMV與BaYMV抗體存在較弱的血清學交叉反應,為了避免檢測中出現(xiàn)假陽性問題,筆者對檢測樣品及抗體進行倍比稀釋方陣試驗,確定了能夠避免交叉反應的稀釋倍數(shù),建立了3種抗體的TAS-ELISA檢測方法,并對田間樣品進行了應用檢測。雖然之前已有這3種病毒相關抗體的報道[8-9],但是制備抗體的毒源材料有差異,制備抗體的效價也不同。應用筆者建立的3種抗體的TAS-ELISA方法對田間樣品檢測結果顯示,3種病毒在江蘇省均有分布,特別是WYMV在江蘇省7個縣(市)均有分布,帶毒率也較高,說明WYMV對江蘇省小麥的危害仍然存在。
參考文獻:
[1]陳劍平.中國禾谷多黏菌傳麥類病毒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自然科學進展,2005,15(5):524-533.
[2]孫炳劍,羊健,孫麗英,等.禾谷多黏菌傳小麥病毒病的分布及變化動態(tài)[J].麥類作物學報,2011,31(5):969-973.
[3]施農農,陳劍平,AdamsMJ.中國大麥黃花葉病毒分離物的分子變異[J].病毒學報,1999,15(4):339-347.
[4]YeR,ZhengT,ChenJ,etal.CharacterizationandpartialsequenceofanewfurovirusofwheatinChina[J].PlantPathology,1999,48(3):379-387.
[5]於春.植物病毒衣殼蛋白進入葉綠體的離體跨膜運輸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yè)大學,2008.
[6]呂典秋,李學湛,何云霞,等.煙草花葉病毒(TMV)和馬鈴薯X病毒(PVX)的提純及抗血清的制備[J].中國馬鈴薯,2000,14(4):212-214.
[7]于翠,吳建祥,周雪平.番茄花葉病毒單克隆抗體的制備及檢測應用[J].微生物學報,2002,42(4):453-457.
[8]陳劍平,董瑪佳,阮義理.大麥黃花葉病毒(BaYMV)的提純[J].植物病理學報,1989,19(1):35-39.
[9]陳劍平,阮義理,董瑪佳.大麥黃花葉病毒粒子的性質及抗體的制備[J].浙江農業(yè)科學,1988(5):239-241,232.
病毒紫外檢測均呈典型核蛋白吸收曲線,透射電鏡觀察到類似的病毒粒子,檢測濃度在4.09mg/mL以上。進一步使用3種提純病毒免疫新西蘭大白兔,制備了3種病毒的抗血清。經(jīng)測定,制備的3種抗血清效價分別達1∶12800(WYMV)、1∶25600(BaYMV)、1∶6400(CWMV)。CWMV特異性較強,同屬的WYMV與BaYMV抗體存在較弱的血清學交叉反應,為了避免檢測中出現(xiàn)假陽性問題,筆者對檢測樣品及抗體進行倍比稀釋方陣試驗,確定了能夠避免交叉反應的稀釋倍數(shù),建立了3種抗體的TAS-ELISA檢測方法,并對田間樣品進行了應用檢測。雖然之前已有這3種病毒相關抗體的報道[8-9],但是制備抗體的毒源材料有差異,制備抗體的效價也不同。應用筆者建立的3種抗體的TAS-ELISA方法對田間樣品檢測結果顯示,3種病毒在江蘇省均有分布,特別是WYMV在江蘇省7個縣(市)均有分布,帶毒率也較高,說明WYMV對江蘇省小麥的危害仍然存在。
參考文獻:
[1]陳劍平.中國禾谷多黏菌傳麥類病毒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自然科學進展,2005,15(5):524-533.
[2]孫炳劍,羊健,孫麗英,等.禾谷多黏菌傳小麥病毒病的分布及變化動態(tài)[J].麥類作物學報,2011,31(5):969-973.
[3]施農農,陳劍平,AdamsMJ.中國大麥黃花葉病毒分離物的分子變異[J].病毒學報,1999,15(4):339-347.
[4]YeR,ZhengT,ChenJ,etal.CharacterizationandpartialsequenceofanewfurovirusofwheatinChina[J].PlantPathology,1999,48(3):379-387.
[5]於春.植物病毒衣殼蛋白進入葉綠體的離體跨膜運輸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yè)大學,2008.
[6]呂典秋,李學湛,何云霞,等.煙草花葉病毒(TMV)和馬鈴薯X病毒(PVX)的提純及抗血清的制備[J].中國馬鈴薯,2000,14(4):212-214.
[7]于翠,吳建祥,周雪平.番茄花葉病毒單克隆抗體的制備及檢測應用[J].微生物學報,2002,42(4):453-457.
[8]陳劍平,董瑪佳,阮義理.大麥黃花葉病毒(BaYMV)的提純[J].植物病理學報,1989,19(1):35-39.
[9]陳劍平,阮義理,董瑪佳.大麥黃花葉病毒粒子的性質及抗體的制備[J].浙江農業(yè)科學,1988(5):239-24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