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筱波
小學科學課程以探究為基礎(chǔ),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習慣,是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基礎(chǔ),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價值觀的啟蒙教育。小學科學課的教學要能使學生動手、動口、動腦,運用多種感官在活動中參與知識的發(fā)生和再創(chuàng)造過程,注重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結(jié)合平時的教學實際,筆者認為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教師要從以下幾點讓學生“動”起來。
一、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讓學生“心”動
《科學課課程標準》強調(diào):教師應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就會自覺自愿地參與學習,從而感受到學習科學課的樂趣。教師在上課時要巧妙地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使學生興趣盎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茖W課程中有大量的探究活動,這些探究活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說活動本身來源于“生活”。他們是帶著大量的生活經(jīng)驗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來的。探究活動與學生看似離得很遠,其實可以走得很近,他們之間有一條無形的紐帶,那就是“生活情境”。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的生活情境,以此為“餌”,誘出學生內(nèi)在的生活“源”,我們的科學課教學才會更具實效性。
在教學《光與生活》中,為了引出“物體顏色與吸熱有關(guān)嗎?”這個興趣探究實驗主題,我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出示一組夏裝圖片(淺色為主)和一組冬裝圖片(深色為主),并提問:為什么夏天穿的衣服顏色大部分都比較淺,冬天穿的衣服大部分都比較深?學生說夏天熱,穿顏色淺的衣服比較涼爽;冬天冷,穿深顏色的衣服比較溫暖。
“在不同季節(jié)穿不同顏色的衣服”這樣一個具體的生活情境,正是科學在我們生活中的典型應用。以此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探究實驗主題,不僅有助于引領(lǐng)學生全身心地投入主題實驗探究,也有助于學生真正體會科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活離不開科學,科學來源于生活。
二、注重實際操作——讓學生“手”動
《科學課課程標準》中強調(diào):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探究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這一理念強調(diào)了科學課學習必須重視學生親身經(jīng)歷探究學習活動的過程,因此教學中不能只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jié)果,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掌握探求知識的步驟和方法。
在教學《能量及其形式》讓小車動起來這個實驗中,教師可拿出兩架事先做好的,以橡筋為動力的小車讓學生玩起來,并對學生說:“我們一起來做橡筋動力小車的裁判,看看哪輛小車跑得遠?” 對于充滿好奇心,樂于參加比賽的小學生來說,馬上進入了活動情境,一邊全神貫注地當起了小裁判,一邊興致勃勃地吶喊加油。教師見學生紛紛欲試時,便可邀請兩位學生到操場中間進行“誰的橡筋動力小車跑得遠”的比賽,同時布置觀察和實驗作業(yè):“下面老師請同學們做一回小工程師,分析一下小車跑的距離長短與什么有關(guān)?小車的前進與倒退又與纏繞橡筋的方向有什么關(guān)系?”在愉快的游戲中,有了明確而又富有吸引力的任務,學生就能馬上發(fā)現(xiàn):小車橡筋絞緊的圈數(shù)決定了兩輛小車的動力大小,所以一輛小車跑的距離遠,一輛小車跑的距離近。同時又發(fā)現(xiàn)纏繞橡筋的方向與小車行駛方向真好相反。這樣,當學生再做其它材料讓小車動起來的實驗時,就迎刃而解。引導學生從操作入手,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讓其科學課既心動又手動,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科學課的熱情。
三、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口”動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助于學生思維水平的提高。因此,在科學課活動中要善于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交流氛圍,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話敢說、有話會說。
小學生活潑好動,對實驗有極大的熱情,但到了交流階段,經(jīng)常會陷入“無序”化狀態(tài),有的學生擺弄實驗器材不肯放手,還會出現(xiàn)插嘴,不認真傾聽,對同學的意見不屑一顧,鉆牛角尖,挑刺等不良習慣,交流研討效率大打折扣。只有交流研討建立一定的規(guī)則,學生才能在課堂中按照規(guī)則秩序井然地開展交流研討,促使學生學會準確地與他人交流,學會向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想法,從而獲得正確的認識。
針對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上第一節(jié)課起,就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科學探究各環(huán)節(jié)的條例,在教學中滲透,有意識地逐項攻破。在培養(yǎng)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時,我經(jīng)常提問:你們聽清楚他們組的回答了嗎?對他們的回答你們有補充或者有意見嗎?三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你的觀點是這樣的,我們再來聽一聽別人的觀點好嗎?有時小組常會因意見不同產(chǎn)生爭執(zhí),此時教師不能大聲訓斥而需耐心地加以引導:讓他們把話先說完好嗎?這是尊重人的表現(xiàn),你們兩個組的意見出現(xiàn)了分歧,讓我們再聽聽另外組同學的意見,或許能夠給我們啟發(fā)。一種習慣的養(yǎng)成不可能立竿見影,會出現(xiàn)循環(huán)往復的現(xiàn)象,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以學生為本,循序漸進,有足夠的耐心和責任心,直至形成自主的合作交流研討的風氣和習慣。
四、演繹文本情感——讓學生“情”動
科學課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美,自然美能陶冶學生的性情,并在潛移默化中啟迪和教育學生,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茖W課教材中千姿百態(tài)的自然美可歸納為三種類型。一為“雄偉”,即壯美,陽剛之美。如劈地摩天,氣冠群侖的東岳泰山;“峰與天關(guān)接,舟從地窟行”的瞿塘峽;奔騰不息的黃河;“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的錢塘怒潮等等,就是這種雄偉之美。二為“秀麗”,即清新、柔和之美。如蒼秀涵幽的江西廬山;秀美多姿的桂林山水;風光綺麗的杭州西湖;含蓄優(yōu)美的姑蘇園林等等,就是這種秀麗之美。三為“奇美”,大自然中有許多奇特的景象,變幻莫測,令人感到驚詫。如山東的“蓬萊仙境”,四川峨嵋的“金頂寶光”等等,不勝枚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努力發(fā)掘,并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充分發(fā)揮想象力,細細品味其中固有的美的情感,從而獲得最佳的審美效果。
五、知情曉理踐行——讓學生“行”動
科學課教學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有價值的創(chuàng)新內(nèi)容,比如:在學習了杠桿的知識后,有一個制作小桿秤的任務;學習了酸奶的秘密后,嘗試制作酸奶;觀察小動物單元引導學生開展養(yǎng)蠶等等。這些活動中,有的在課堂上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展開,需要課后再去花時間探究;有的則必須要學生在課后進行實踐才能體現(xiàn)活動本身的價值。就是這些需要學生以課余時間為主陣地的活動,卻時常達不到理想的效果。為什么我們的孩子課后實踐的完成率這么低,效果這么差呢?我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的孩子們沒有真正地投入進去。離開課堂的學習情境后,就失去了支撐他們課后繼續(xù)活動的情境主線。我們的教師往往會忽略對課后實踐活動的情境鋪設,一般總是簡單地說一句:大家課后去完成。這樣平淡的課后延伸,怎能激起學生參與的熱情?假如我們能夠抓住這根引領(lǐng)學生課后實踐的情境主線,創(chuàng)設適當?shù)那榫?,我想效果肯定會明顯不一樣。
在《彈力》一課教學中,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自制簡易測力計,可以在討論學習了如何自制一個測力計內(nèi)容后,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下星期,老師想安排一次小比賽,就以老師這本科學書為測量物,用大家自制的測力計來稱,看看誰做的測力計最精確?在這個具有挑戰(zhàn)的比賽情境引領(lǐng)下,學生就會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制作活動中來,并且不斷地追求做得更精確,而不會只是為了完成任務。
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巧妙地激發(fā)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心動、手動、口動、情動、行動,疏通科學“探究”的經(jīng)絡,如此科學探究教學之體魄也必將越來越強健。
責任編輯 張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