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泉安安:“孝子賢孫”兩千年
伍松喬資深媒體文化人、作家,中國新聞獎、冰心散文獎獲得者。
安安是誰?——兩千多年來大有名氣的中華小兒郎。論粉絲,他可比這些年的明星多多了。
安安家鄉(xiāng)在東漢時的廣漢郡沈鄉(xiāng),即今天德陽市旌陽區(qū)的孝泉鎮(zhèn)。
安安父親姜詩帶著全家在江陽(今瀘州)作縣令,姜母多病,想喝家鄉(xiāng)的江水,吃江中的鯉魚。姜詩辭官回鄉(xiāng),夫婦倆天天往返七八里到江邊擔(dān)水、捕魚為母治病。在妻子龐氏因讒言被迫寄身尼姑庵時,姜詩七歲的兒子安安每天從上學(xué)帶的口糧中抓出一把米,積攢成袋后悄悄送給母親,還代母為婆婆挑水。姜詩一家的孝行感動了上天,家旁冒出一股味如江水的涌泉,泉水中每天還躍出一對鯉魚,成全了一家人的孝心。
宋代開始,姜氏“一門三孝”便廣為流傳,元代被收入“二十四孝”?!坝咳S魚”“安安送米”不脛而走。
一門三孝事出有根。宋以前《后漢書·列女傳》 《華陽國志》等都明白記載了其人其事,而宋代《孝感廟記》則記敘了沈鄉(xiāng)地名先后改為姜詩、孝泉鎮(zhèn)的緣由。
孝泉在東漢便為一門三孝立廟,漢明帝、明成祖、清乾隆帝等與韓愈、蘇軾、李調(diào)元一批文人皆賦詩褒揚。明代又被演繹為南戲,據(jù)此移植的大幕川劇《三孝記》成為川戲基本劇目“江湖十八本”之一,其中的《安安送米》常作為折子戲演出。20世紀(jì)50年代,大型《川劇》叢書將其作為經(jīng)典收錄。
近百年來,孝行孝道卻屢遭抨擊。到了“文革”,孝泉地名被“取締”,廟宇景觀被搗毀,曾是美譽的“孝子賢孫”,更成了反動的代名詞。
安安無辜,孝子何罪?
進入20世紀(jì)末,無論外邊如何說道,孝泉人“不爭論”,自行其孝。
1988年,孝泉民眾集資200多萬元恢復(fù)了姜孝祠、三孝園、姜公墳。1996年,政府又籌資3700萬元,修建了以姜孝祠為主體、占地 150畝的“中國德孝城”。隨著思想解放的深入,1996年開始大張旗鼓評選“孝子孝媳”“好公公好婆婆”,每年一評,每屆10對,大庭廣眾之下給他們披紅戴花。自編《孝泉與孝文化》列為小學(xué)鄉(xiāng)土教材,“安安送米”改編成多樣保留節(jié)目。
世紀(jì)之交,孝泉孝文化漸入佳境。相繼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先進文化鄉(xiāng)鎮(zhèn)。2001年,總體規(guī)劃形成以德孝城為核心的古鎮(zhèn)4大景區(qū)。2006年,“安安送米”被列為第一批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姜孝祠、姜公墳被列為省保文物。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鎮(zhèn)上發(fā)掘出一條距地表深0.4米、寬2.15米的罕見宋代古街遺存,地面青磚上刻有“孝街”等銘文。
孝泉孝文化墻內(nèi)墻外都開花,至今成功舉辦了4屆孝文化旅游節(jié),孝祭、演出、彩妝游行、民俗競技、焰火晚會、商貿(mào)活動熱熱鬧鬧,吸引了數(shù)十萬游客到孝子之鄉(xiāng)。中央電視臺“夕陽紅”欄目組兩番采風(fēng),德孝城被作為省青少年和川大社會實踐基地,俄羅斯、越南代表團,聯(lián)合國官員接踵而至。
一個故事塑造一座鄉(xiāng)鎮(zhèn),中國娃娃安安的正能量方興未艾。
去年金秋,我到孝泉參加《中華孝道》特種郵票首發(fā)式。在鎮(zhèn)影院大樓下一抬頭,看到高高的粉墻巨幅年畫所繪,非紅男綠女,正是安安——孝泉百姓心中永遠鮮活的鄰家好孩子;晚上看央視,黃金檔里,全國“孝心少年”評選頒獎?wù)F(xiàn)場直播,一時間,似乎看見兩千多年前的送米安安,又活潑潑地向我們走過來……(責(zé)編:李妍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