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耆英號”與“卡蒂薩克號”古帆船

      2015-01-17 10:08:02尤澤峰
      廣東造船 2015年1期
      關鍵詞:隔艙卡蒂薩克

      尤澤峰

      (寧海海事博物館(籌)/寶德中國古船研究所 ,寧海315600)

      “耆英號”與“卡蒂薩克號”古帆船

      尤澤峰

      (寧海海事博物館(籌)/寶德中國古船研究所 ,寧海315600)

      1846年,中國帆船“耆英號”從香港出發(fā),穿越大西洋到達英國倫敦,成為中國第一艘穿越大西洋的木帆船。1872年,英式帆船“卡蒂薩克”從英國倫敦啟航,駛向中國上海。兩艘帆船雖未相遇,但已經(jīng)相識,中西方的海航文明和造船工藝不斷相互影響。

      中式帆船;西式帆船;航海;貿(mào)易

      1 引言

      馬可波羅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將東方文明帶回了西方,而鄭和七下西洋將東方文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東西方海事文明和舟船技術的交流從來沒有阻斷過。十九世紀的兩艘帆船,一艘是傳統(tǒng)的中式帆船,一艘是典型的西式快速帆船,分別從中國的香港和英國的倫敦出發(fā),這兩艘船從未相遇, 但卻撞擊出了很多智慧的火花。本文從造船工藝、航線和航海歷史等幾個方面來闡述東西方海事文明的共同和不同點。

      2 “耆英號”與“卡蒂薩克號”古帆船

      “耆英號”是中國清朝時期的一艘中國帆船,是以時任兩廣總督耆英而命名, 原為一艘往來于廣州與南洋之間販運茶葉的商船。后于1846年被5位英國商人聯(lián)手共同購得,打破了當時中國有關不得出售中國船只予外國人的法律。該船船員包括30名中國人及12名英國水手,并由英國船長查爾斯·阿爾佛雷德·奧克蘭·凱勒特指揮,從香港出發(fā),經(jīng)過好望角,途徑赫勒拿島,短暫停留美國紐約和波士頓,在一年半之后到達英國倫敦,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耆英號”的到達向工業(yè)化剛剛起步的西方展示了中國當時的造船技術以及航海能力。

      “卡蒂薩克號”是一艘典型的英國快速帆船,于1869年由蘇格蘭Jock Willis 航運公司出資建造,專門用來穿梭于東西方之間運輸茶葉,是當時最快的帆船之一。該船首航即通往中國上海,之后到達澳大利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其他亞洲國家。后來兩次售予葡萄牙商人,最終被英國人購回,于1954年移至格林威治碼頭至今,現(xiàn)成為博物館一部分供游客參觀[1]?!翱ǖ偎_克號”標志著一個傳統(tǒng)帆船時代的結束,同時也寓意著蒸汽時代的到來。

      “耆英號” 與“卡蒂薩克號”兩艘帆船的主要參數(shù)見表1。

      表1 “耆英號” 與“卡蒂薩克號”主要參數(shù)

      3 中西方造船工藝

      由于“耆英號”是英國商人秘密購得, 因此它的設計者和最初擁有者不得而知,但是從“耆英號”的船型來看,無疑是典型的中國帆船,集合了中國帆船的幾大特點。之前很多專家認為“耆英號”是“福船”的船型,這個不難理解,因為“福船”在中國所有海船里具有吃水深、航行遠的顯著特點,“福船”在海外也被一度認為是“中國船”,從“耆英號”構造特點來看,也的確具有“福船”首尾高昂、兩頭上翹的鮮明特點。船艙內(nèi)部的水密隔艙、起錨機、錨等均是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典型的海船特點[2]。但是“耆英號”同時也具有很多廣船的特性,如顯著的開孔舵和柚木材料,這些都是廣船的特點。 所以說“耆英號”是聚集了“福船”和“廣船”優(yōu)點于一身的海船更為合適。

      “卡蒂薩克號”的建造和設計有著詳細和完整的記錄。 該船是1869年11月在由Dumbarton事務所的合伙人 Scott & Linton設計。據(jù)說,設計師要在原先“Tweed帆船”的基礎上,設計出一艘船體更優(yōu)美,能夠承受更多桅桿,比其他船更快的帆船。但是該公司此前從未建造過這種規(guī)模的帆船,并且當時受到財政的困擾,但幸好最終在公司破產(chǎn)之前完成了這個任務。而船體的裝修部分和最后細節(jié)則由William Denny兄弟、Scott& Linton的業(yè)主及擔保人完成。接著船被拖到Greenock做桅桿和索具安裝工作[3]。最后被帶到倫敦來裝載它的第一批駛往中國的貨物。在建造材料上,該船龍骨是由一根15英寸長的黑松木支撐,吃水線以上部分用的都是東印度柚木,船底則采用了美國的榆木,舵用了英國本土的橡木,甲板是用了3.5英寸厚的柚木和3英寸厚的黃色松[4]。

      3.1 水密隔艙的傳播

      水密艙是中國造船技術的一種創(chuàng)造,船底艙用木板隔開,并在隔板與船舷的結合處采用合理拼接板材、釘鋦加固、捻料填塞等方法予以密封,稱為水密艙[5]。“耆英號”共有15個水密隔艙,而西方的造船技術也受到了東方造船技術的影響,“卡蒂薩克號”采用了8個隔艙。

      正如李約瑟教授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航海技術》里所提到的“歐洲人從中國學到的另一種有價值的造船技術是水密隔艙,艙壁結構是中國造船學的基本原理, 而水密隔艙則是其必然結果。 如果這種說法是正確的,那么中國的艙壁結構原理的傳入很可能有兩次, 一次是在17世紀末,用于沿海小漁船, 第二次是在一個世紀以后,用于大船?!盵6]

      3.2 中國篷帆與西方多重橫帆,

      “耆英號”采用中國典型的篷帆,通常也叫硬帆,篷帆上帶有水平方向的硬質(zhì)桁條,帆背面有支框,桅桿在支框和桁條之間形成的弓形空間中穿過左右帆不對稱,長邊有拉索牽引[7]。蓬帆多數(shù)采用棉麻布制成,用桐油浸泡,增強其防水性能,風浪或雨中不會吸水變重,耐老化性也有提高。蓬帆不需要船員爬到桅桿上操作,所以中國帆船上你看不到西方帆船上的繩梯。所有作業(yè)均可以在甲板上完成,無需高空作業(yè),因此加強了操作安全且便捷。帆裝不對稱,可以將帆伸向受風壓的一面從而保持船的中立,加之桅桿高度低,風壓彎矩也小,因此中國帆船較少出現(xiàn)西方帆船那種在側風下的大傾斜現(xiàn)象,這點也表現(xiàn)了中國帆船的舒適性。中國蓬帆的優(yōu)點在于構造和制作都比較簡單,操作使用和維護保養(yǎng)都很方便且安全,此外對船的穩(wěn)定性來說也有好處。

      “卡蒂薩克號”安裝的是西洋多重橫方帆,也稱為軟帆,以桅桿為中心,掛多重橫桁,橫桁上再下掛帆布。為充分利用風力,各桅桿之間還可掛三角帆,船首裝斜桁桅。尾桅則多掛縱帆,形制高大壯麗。西洋帆多數(shù)使用原色帆布,呈白色,在陽光下格外耀目,視覺效果好,被風鼓起的時候帆面呈空間結構,繁復而優(yōu)美。多重橫帆是西方帆船的一個創(chuàng)舉,奠定了西方帆裝優(yōu)越性能的基礎,這樣可以以大量密集的斜拉索加強桅桿進而獲得更高的桅桿高度。西方帆船展帆速度較快,但工作繁瑣,需要多人配合完成。收帆較慢,在強風中收帆極其不便且危險,遇險時通常不是收帆而是用放棄的方法[7]。

      總的來說,西方多重式橫方帆在速度上有中國蓬帆難以超越的優(yōu)勢,蓬帆不可能達到多重式橫方帆的速度。 中國蓬帆的優(yōu)勢則在于構造制作簡單,利于維護和保養(yǎng), 而且操作起來簡單,無需太多船員,同時也有利于船的穩(wěn)定。

      4 “耆英號”與“卡蒂薩克號”的航線

      4.1 “耆英號” 的航線

      在“耆英號“短暫的生命里,它幾次精彩的航程無疑是值得被記錄的。不僅因為它是第一艘穿越大西洋到達英國的中式帆船,同時它出眾的航行能力也使其從同類帆船中脫穎而出?!瓣扔⑻枴陛d著30名中國船員和12名英國船員于1846年12月從香港碼頭出發(fā),經(jīng)過好望角,并且在赫勒拿島做短暫停留,抵達紐約,11月訪問波士頓, 最終于1848年3月到達英國倫敦,從而完成了它的使命。整個航程總共用了400多天,其中在海上236天[2]。當它從美國波士頓到英吉利海峽的過程中, 尾舵受到暴風雨的影響而折斷修復,導致了耽誤時間, 但是整個航程仍然只用了21天的時間,這在當時平均時速也需要25~30天的航線里,“耆英號”顯然已經(jīng)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

      4.2 “卡蒂薩克號”的航線

      與“耆英號”相比,“卡蒂薩克號”的航線則要豐富很多,首條航線就是于1870年2月16日滿載著貿(mào)易品從倫敦出發(fā)駛向中國上海,并于當年7月25日從上海運回茶葉,在回來的路上共花了2個多月的時間,在此后的行程中,它每年完成8次來往于英國和中國之間,足以看到它在航行中的優(yōu)越性, 應該說卡蒂薩克號是帆船制造史上最快的帆船之一[1]。

      唯一可以與之比高低的是“塞莫皮萊”號帆船,兩船于1872年6月18日同時從上海啟航駛往英國,途中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競賽。比賽開始后,“卡蒂薩克號”全力以速,率先將“塞莫皮萊”號甩在了后面。但是幸運女神并沒有眷顧“卡蒂薩克號”, 使得它在比賽中連遭厄運, 在途中遭遇一場特大風暴的襲擊,失去了一只舵,導致船身左右搖晃,無法操縱。船長Moodie 拒絕將船開往開普敦進行維修,堅持讓船員用備用的木板和鐵在就近港口用6天的時間趕制了一只應急用的舵,并克服重重困難將舵安裝就位。這樣一來,大大降低了船的航速 。當“卡蒂薩克號”達到終點倫敦時,已經(jīng)是10月18日,路上一共用了122天的行程,比“塞莫皮萊”號 晚了一周。 考慮到路上的多次耽擱,其實這個成績已相當不容易。毫無疑問,如果中途沒有失去舵,“卡蒂薩克”號的航行記錄肯定會被改寫。

      5 “耆英號”與“卡蒂薩克號”的宿命

      兩艘帆船雖然在航行中表現(xiàn)出眾,卻有著卻截然不同的命運。

      1848年3月,當“耆英號”到達英國倫敦后,停泊在東印度公司的碼頭上,引起了當?shù)氐霓Z動。為了它的到來,倫敦制造了紀念銀幣(圖1)。

      圖1 英國為紀念“耆英號”的到達特制的紀念銀幣

      1848年4月1日的《倫敦新聞畫報》刊登了“耆英號”到達倫敦的消息(圖2)?!短┪钍繄蟆芬矊懙健皼]有什么比在倫敦參觀中國帆船更有意思的展覽了,當你一登上這艘船,你仿佛從泰晤士河穿越到了廣東, 來到了中國?!盵8]

      許多著名人士登船視察了這艘來自東方奇特的帆船,維多利亞女王和艾伯特親王也登船參觀。從此它對外開放,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參觀。

      圖2 《倫敦新聞畫報》1848年4月1日的文章

      然而,晚年的“耆英號”與她的輝煌時期比起來則要暗淡許多。 1853年5月14日,“耆英號”在幾經(jīng)轉手之下,缺乏維修,最終被拖往利物浦 Tranmere 碼頭作為研究用途,從此長居于此。當?shù)貓蠹埧偨Y了“耆英號”的余生:“曾經(jīng)是最受歡迎的中國船, 如今只能淪落到忽視直至腐爛?!?不免讓人有些心酸, 如今只能在香港海事博物館看到她的模型[2]。

      而與“耆英號”相比, “卡蒂薩克號”的命運則要坎坷得多,但同時它也是幸運的。作為行駛在東西方航線上的佼佼者,她曾經(jīng)輝煌過,它是悉尼到倫敦航行最快記錄的創(chuàng)造者,但是她也承受著幾次易主的風波,曾被兩次改名,最終由Wilfred Downman 于1922年從葡萄牙人手中買回,并且重新命名回“卡蒂薩克”。 1954年它被移往格林威治重新安置,從此從航海的歷史舞臺上退下來,成為英國海事博物館的一部分供游客登船參觀。 值得一提的是, 在2007年的整修作業(yè)中,一次火災幾乎燒盡了它的全部,只剩下一個框架。經(jīng)過6年的整修(圖3),浴火重生的“卡蒂薩克號”在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剪彩下于2012年以嶄新和獨特的方式繼續(xù)煥發(fā)著它的生命。

      6 結語

      一個世紀,兩艘帆船,背后反映的是兩個國家,兩個文明和智慧。兩艘帆船在歷史長河中雖然沒有機會相遇,但其實早已相識。

      圖3 重新整修后的“卡蒂薩克號”博物館

      “耆英號”是中國傳統(tǒng)造船工藝的一個精華濃縮,水密隔艙、開孔舵、方形篷帆等技術都是中國造船工匠的智慧結晶; 從“卡蒂薩克號” 精湛獨特的工藝上,我們也看到了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傳統(tǒng)造船工藝的精華。李約瑟博士說過“我們的目標是盡可能地把中國帆船和舢板與世界其他各地所發(fā)展起來的舟船作恰如其分的對比,找出期間適當?shù)年P系,如果不采取對比的方法,從而看到中國文明獨特貢獻,就會把中國航海技術史的意義大大貶低了。”[6]我們通過船只、港口、航線和船員看到東西方的造船工藝和航海文明均在相互影響,兩者有太多的共通之處,也有太多的不同之處,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也令人為之著迷之處。

      [1]Cutty Sark Conservation Plan volume 1 .History or Fabric

      [2]Stephen Davis .East Sails West.

      [3]rmg.co.uk/cuttysark/history-and-collections/history/history-of-fabric-andconstructio

      [4]Jocl Willis’ .Specification for the Cutty Sark

      [5]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 .中國航海文化之地位與使命. 2011 .

      [6]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M]. 第四卷, 2008 .

      [7]席龍飛 .中國造船通史[M].2013 .

      [8]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 .[M].

      While ‘Junk Keying’ Meets ‘Cutty Sark’

      YOU Zefeng
      (Deputy Director / Head of Exhibition and Planning Ninghai Maritime Museum / Institute of Ancient Chinese Ships,ninghai315600)

      ‘Junk Keying’ departed from Hong Kong in 1846, through Cape of Good Hope, New York and Boston, reached London, and became the frst Chinese wooden junk across the Atlantic in history. In 1872, a typical British Clipper ‘Cutty Sark’ started off her journey from London, sailing to a new destination in Shanghai China. These two ships never met, but share similarities, also difference. The paper through two ship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currentfate, elaborates the maritime history and culture , traditional shipbuilding technology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Chinese junk;clippemaritime;trading

      U674.926

      A

      尤澤峰(1986-),男,副所長。主要從事中外海事文化,傳統(tǒng)舟船工藝的研究和推廣工作。

      2014-11-17

      猜你喜歡
      隔艙卡蒂薩克
      劉細秀:福船守藝人的熱愛與堅守
      知識窗(2024年3期)2024-03-31 15:18:02
      伯格曼《野草莓》中的夢境與現(xiàn)實分析
      名作欣賞(2023年18期)2023-09-28 11:13:03
      清前期內(nèi)札薩克蒙古貴族封號及其演變
      21 000 TEU集裝箱船典型橫隔艙吊裝方案優(yōu)化
      造船技術(2019年1期)2019-05-15 08:26:40
      大傾角裸巖高低異形刃腳鋼圍堰安裝技術
      品鑒一款法國波爾多弗龍薩克的酒
      收藏界(2018年1期)2018-10-10 05:23:20
      送給世界一棵卷心菜
      世界上最矮小夫妻
      中老年健康(2016年9期)2016-11-18 15:25:16
      發(fā)展中的札薩克中心衛(wèi)生院
      送給世界一棵卷心菜
      五原县| 永福县| 九龙县| 揭东县| 乐陵市| 开原市| 钟山县| 溆浦县| 姜堰市| 广丰县| 汾西县| 师宗县| 九江市| 靖州| 西宁市| 呼伦贝尔市| 鄂托克前旗| 即墨市| 兴仁县| 井陉县| 左权县| 新民市| 亳州市| 广德县| 潮州市| 彭阳县| 扶绥县| 涟水县| 浑源县| 吉隆县| 德安县| 永济市| 铜川市| 团风县| 左云县| 商水县| 高阳县| 汉中市| 巴彦淖尔市| 南川市| 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