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方旅行家在描述中國人時,有“白皮膚的民族”的說法,也有將中國人的膚色記錄為暗白色、橄欖色等,而少見“黃皮膚”的描述?,F(xiàn)在一些西方游客到了中國后,首先吃驚的就是這里哪有黃皮膚的人呢?有些人的膚色甚至相當白。
實際上,在被稱為“白種人”的歐洲人里面,只有北歐人的膚色整體較白,其它歐洲人的膚色并沒有明顯較中國人白,甚至比中國人的膚色更深。
中國人被打上“黃種人”的標簽,是有深層次的含義的。近代以來,歐洲在世界版圖中脫穎而出,這種優(yōu)秀表現(xiàn)左右了科學家們本該客觀的眼睛,他們在劃分人種時有意無意地將更好的詞匯給了歐洲人。于是,在18世紀,把人類分為“紅白黃黑”的人種學在歐洲誕生了。白色在歐洲有純潔高貴等美好寓意,而黑色相反,所以歐洲人被劃為白種人,非洲人被劃為黑種人,而被認為文明程度介于歐洲和非洲之間的東亞人,被分配了“黃種人”——黃色帶有憂郁、貪婪、病態(tài)等寓意。
按說,“黃種人”是歐洲人對中國人的蔑稱,為什么中國人又接受呢?原來,中國文化中黃色不僅沒有低賤的寓意,反而是高貴的象征。古時只有皇家才能享用黃色,中國人自詡為炎黃子孫,中華文明被認為由黃河孕育。不過,真正讓中國人強化“黃種人”意識的,是中西對立。這使得“黃種人”成為凝聚中國人并且與西方較勁的概念工具。
摘自《文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