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琦
在我國寶島臺灣作家的美食文章中,常會提到一種名叫九層塔的植物,焦桐、劉克襄、舒國治等人的作品,莫不如此。之前我在美國電影《美味情緣》里看到過一個鏡頭:為了哄口味刁鉆的小女孩吃飯,男廚子把切碎的九層塔細末撒在意大利面條上,頓時香味四溢。有一陣子,我由這個文化語義曖昧的符碼,想象到了一種西式植物的浪漫情調,就像希臘女神芙羅拉手中的花束,散發(fā)著濃烈的異域香氣。
等到手頭閑空,查找相關資料,才發(fā)現九層塔就是羅勒,一種民間常作蔬菜食用的草本植物。九層塔一名的來由,是羅勒的花苞成九層狀,由尖端排起,攢列成九行。又因羅勒有一股寧馨的香氣,有地方呼之為“蘭香”。據說這一名稱是后趙時為了避石勒的名諱而改,后人覺得蘭香一名更為好聽,遂沿用至今。
九層塔是藥食兩用的植物,嫩莖及葉子可作為蔬菜食用,入藥則有鎮(zhèn)咳、消炎止痛的療效,故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規(guī)?;N植。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曰:“三月中,候棗葉始生,乃種蘭香?!北蔽簳r期,就已有指導性的農業(yè)規(guī)劃,讓農民按時節(jié)進行種植,為九層塔的日后普及和廣泛食用,提供了深厚而廣闊的基礎。
古傳記有“藺先生作蘭香粥”的記載。藺先生是唐代一個被譽為醫(yī)史人物的道士,著有《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一書,他的養(yǎng)生食譜即有用九層塔煮粥的體驗。被混合在粥水里的九層塔,除了讓人用舌尖領略它的清鮮柔美,也起到清洗臟腑的作用,成為舒緩身心、獲得健康安慰的精神藥劑。這種借食材平衡身體的飲食之道,構成了另外一種旨趣,在今天也呈現出更為多元的生態(tài)。
臺灣人大概是最喜歡用、也最擅長用九層塔進行調味的食家了。《臺灣通志》曰:“九層塔即葵板草、茶匙黃,治湯火傷?!辈孪脒@種植物最初被引入到島上,是作為治療水火燙傷的草藥使用,其后才有人發(fā)現它的特殊香氣在調味方面的顯著作用,加上臺灣的氣候偏熱,九層塔有殺菌保鮮、延緩食物餿臭的功效,遂成為臺菜中最常使用的調料。甚至有人在煮飯時也會加入幾片葉子,及至飯熟,即取而棄之,使白米飯帶有一股淡淡的植物清香。如果是烤肉,人們更是習慣將九層塔夾在肉里一起烤,令烤肉烙上它的鮮明印記。
九層塔更重要的使命,是利用自身的香氣調出食物的固有味道,于味型上獲得質的提升。如做臺式三杯雞,把雞肉炒熟后再加入九層塔一起燜,那種奇妙的滋味令人贊絕。還有烹飪海虹、三文魚之類的海鮮,也非得用到九層塔辟腥增香,才能展現風味。那些覆在食物表面的九層塔碎末,像是被炒糊了的焦屑,看似毫不起眼,卻是洗滌心靈與味蕾的美味起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