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峰
公元前638年,宋楚兩軍在泓水交戰(zhàn)。當(dāng)楚軍開始渡河時,宋大臣目夷向國君襄公建議半渡而擊。襄公則慷慨言道:“仁義之師,不乘人之危?!贝娙可习叮恳挠纸ㄗh迅速進攻,襄公則稱要打堂堂之陣。
宋襄公最終一敗涂地,但問題是誰制造了宋襄公?學(xué)者發(fā)現(xiàn),宋襄公從登上歷史舞臺到黯然謝幕,處處視齊桓公為榜樣。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多國在葵丘會盟,“九合諸侯”,成為天下霸主。與會的宋襄公視齊桓公如神,成為其絕對的粉絲,不但用心模仿桓公某些習(xí)慣,還全盤接受了桓公倡導(dǎo)的“不以兵車”思想。
桓公死后,齊國內(nèi)亂,宋襄公接到齊太子昭的求救,出面主持公道,成功平息事態(tài)。此事既令宋襄公成名,又加深了其仁義之師所向無敵的信心。因此當(dāng)其與楚兵交鋒時,想要警惕那種深入骨髓的習(xí)慣影響,又談何容易?
其實早在宋襄公之前,已有人深受桓公“堂堂對壘”之害。在公元前684年的齊魯長勺之戰(zhàn)中,齊兵擊鼓進軍,魯軍按兵不動。齊兵因此自行退回,想等對方列好陣再交手。但魯軍一再?;^,直到齊軍“再而衰,三而竭”,方一鼓作氣揮刀向齊,最終以少勝多。而當(dāng)時的齊軍統(tǒng)帥正是著名的鮑叔牙,一個深受齊桓公賞識,并與桓公互相影響頗多的人。
可見,不打堂堂之陣,首先要警惕的是大腦深處的那個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