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蕾萍
凱是一個25個月大的混血兒。一次,他來到積木區(qū)玩,媽媽緊隨其后。兩人將積木一塊挨一塊地擺好,搭起了一個簡易的“小床”,看凱也能獨自擺放了,媽媽退到了后面,悠閑地看著。
一旁的承看了一會兒后,爬上了凱的“小床”。起初凱只是停止拼搭,無奈地看著承,而后用小手指指爬上自己“小床”的承,似乎是對他的行為表示不滿。只見趴在床上的承抱起一塊積木往后退去,眼看自己的“小床”破損了,凱不高興了,哭了起來。承則捧著積木注視著凱,并沒有想要歸還的意思。這下凱更傷心了,媽媽抬起頭注視著自己的兒子,然后在一旁鼓勵凱用旁邊的積木修補“小床”,可是,凱并不樂意,于是媽媽幫忙補上一塊積木,凱的情緒平復了些。
可此時,一旁的承放下手中的積木又爬上了“小床”,不愿下來。凱的不悅再次被激發(fā),一旁的媽媽還是心平氣和地再次搬來積木,示意兒子重新搭一個,凱推動著媽媽捧著積木的手,要求媽媽為自己搭建。于是,媽媽在一旁搭了一個新的“小床”。
此時,在一旁看著的承又從原先的作品上下來,來到了新作品前,看了片刻后又爬了上去。當他從“小床”上滑下來時,有一塊積木松動了,“小床”又一次被小伙伴弄壞了。在這個過程中,凱叫過,趴在積木上揮手驅(qū)趕過,但自己的“新床”還是沒能“幸免于難”。這一次凱更生氣了,先是躲進媽媽的懷抱,過一會兒,他離開媽媽的懷抱,用叫得更響的聲音和更有力地伸出手臂來表達自己的憤怒。
此時的媽媽還是笑著把“小床”整理好,并對承說了一點什么,承也搬起一塊積木放在了修復好的小床的旁邊。此時的凱也許并不認可這個多角的小床,他用手推開了小伙伴拼上去的那一塊積木。
在一旁的承又一次上前搬起被挪開的積木。這一次凱徹底哭了,哭聲越發(fā)厲害,持續(xù)時間也更長了,再次依偎到了媽媽的身邊??粗膬鹤?,媽媽抱著他撫摸他的背……
聽聽老師怎么說:不和諧的游戲背后是一次情緒體驗
我們先來說說兩個寶寶情緒變化。
開始凱和媽媽一起拼小床,寶寶玩得非常愉悅,但當小伙伴介入時,他似乎并不歡迎,但也沒有明確地表示。而后小伙伴的破壞行為,引起了凱的不滿,他用不同級別的哭、不同高低的聲音、不同力度的身體語言表達了自己不斷升級的不滿,在沒有達到自己預期效果的情況下,凱依偎到媽媽的懷中,也許這是他覺得最安全、最有安慰的港灣。
而一旁的承可能開始只是對積木感興趣,但自己無意間的參與行為,引發(fā)凱一系列的情緒升級后,他開始關注自己身邊的玩伴的情緒,并以此為興趣一次又一次地重復著搬離積木的行為,也許他后來的“破壞”行為是故意的,但他并沒有能力意識到這有什么不妥,所以,他需要在實踐中嘗試、體驗、受教育……
兩個寶寶雖然都是在玩積木,但因為有著各自不同的玩法和需要,使得他們的情緒也被彼此的行為影響著,所以,游戲過程看似不是那么的協(xié)調(diào)、和諧,但彼此都關注到了“他人”在自己游戲過程中的存在,這是兩位寶寶最大的收獲。
凱的媽媽在整個過程中沒有一句的說教,始終關注著凱的心情,用尊重和理解的方式來影響兒子和承。如修復被小伙伴拆壞的小床,在一邊重建一個小床,指導小伙伴在小床邊放上積木(盡管沒有被接受)……當兒子依偎著自己時,她也沒有過于緊張地去呵護(這樣會放大寶寶的消極情緒)或者用“別哭了,別哭了”來強行阻止、壓制寶寶的消極情緒。媽媽給予了凱表達自己喜怒哀樂情緒的機會,同時,讓凱在潛移默化中逐漸體驗到: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在不故意傷害別人的前提下,都可以以合理的方式表達、宣泄一下不良情緒。值得一提的是,凱的媽媽在這幾個回合中始終不驚慌、不急躁,值得學習。
需要說明的是,在整個過程中帶承來的阿姨沒有介入其中,事后她告訴我:“當時我真不知道該如何做,所以,就看著,反正老師也在,老師一定有辦法的?!背械陌⒁陶f出了很多“無為型”家長的想法。其實,面對寶寶的破壞行為,家長雖然不用馬上加以制止,容許寶寶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感受到他人的情緒和需要,但也需要幫助寶寶把他自己的行為與他人情緒之間建立聯(lián)系,引導寶寶以更有建設性的方式與同伴互動,如提醒承:“凱怎么哭了?你把它的積木推翻,他不高興了。怎么可以和凱一起開心地玩呢?我們在凱的小床邊造個柜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