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
講壇
讀寫結合,因其寓寫于讀、以讀促寫、以寫提升讀而倍受一線教師的青睞。本次江蘇省第十五屆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觀摩活動,很多老師課堂中的讀寫結合,所給話題落腳點準,與閱讀結合緊密,指導得當,學生所寫內容精彩紛呈。筆者試從讀寫結合、關注語用這一角度,對本次教學觀摩部分課例加以探究。
一、 讀中明句式,寫中摹風格
讀寫結合必須緊密結合文本,利用好教材中的范文的功能,在認真揣摩文本語言的基礎上,尋找合適的落腳點進行讀寫結合。寫應該是文本的延續(xù)或拓展,應保持與文本內容、語言相對統(tǒng)一的風格。
淮安的趙桂英老師執(zhí)教的《夾竹桃》,在引領學生品讀了第5自然段的內容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學習文中的句式,寫下心中的畫面:“我幻想它是 ? ? ? ? ? ? ? ? ,它居然 ? ? ? ? ? ??!被颉拔一孟胨?? ? ? ? ? ?,我眼前就真的 ? ? ? ? ? ??!睂W生寫道:
我幻想它是一位少女,我眼前就真的出現(xiàn)了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微風吹了起來,那位少女便開始擺動起她那婀娜多姿的腰身。
我幻想它是座座高峰,它居然就是座座高峰。空白的地方云霧繚繞,小蟲子飛過,那是飛翔的鳥兒。
我幻想它是田野,它居然就是田野了。這一堆影子是秧苗,那一堆影子是玉米。碰巧有幾只小蟲子爬過,這就是田里捕蟲的青蛙。
泰興的顧敏老師執(zhí)教的《我和祖父的園子》,在學習第13自然段時,讓學生帶著“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園子?”和“在寫法上,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這兩個問題自主探究,指導學生朗讀。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感受特別的情感蘊含在特別的寫法中,感受“反復”的魅力。然后,教師讓學生選擇園子里其他的事物進行仿寫,比一比誰的想象更豐富,筆下的事物更自由。
這樣的讀寫結合,緊扣事物形象以及文本語言特色,充分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與想象力。所練寫的內容與文本語言的風格相協(xié)調。
二、 讀中悟寫法,寫中知裁剪
鹽城的季宏老師執(zhí)教的《天游峰的掃路人》,引導學生品讀了天游峰的“險”后,借助多媒體讓學生欣賞了天游峰的風光圖,讓學生選擇其中一個景點,用幾句話,寫一寫它的美。寫話提示:1.設身處地,人在畫中游;2.用上“好像”“仿佛”等詞語,觀察和聯(lián)想結合;3.正面、側面多角度表現(xiàn)美。寫話提示與課文中天游峰的寫法相一致,與品讀天游峰的“險”也是相一致的,讓學生遷移運用。學生有的寫九曲溪,有的寫云海。交流之后,老師話鋒一轉:武夷山這么多的美景,作者為何只寫峰險,而不寫九曲溪的水美、云海彌漫的壯觀呢?經過討論,同學們明白了:寫天游峰的“險”是為了襯托掃路人那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感受到了作者匠心獨運的選材角度。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寫,這就是選材與裁剪的寫作技巧。
季老師的課體現(xiàn)了“指向寫作”的閱讀,關注了作者如何構思,揭示了作者的寫作心理過程。這樣的讀
寫結合,能對學生的寫作心理產生影響,對他們的寫作具有示范性、啟示性和借鑒性。
三、 讀中知內容,寫中練文體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文章條理清晰,語言生動,為我們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在教學中,南通的陳鑫穎老師充分運用對比,學習第6自然段的“它不是人搬來的,而是冰搬來的。那些冰塊從寒冷的北方‘爬過來,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塊帶著一起走”這一語句。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陳老師出示了百科全書中的解釋:
冰川可以搬運大型石塊。一部分碎石被冰凍在冰川內部,一部分則是在冰川表面,它們跟隨著冰川一起運動。冰川運動的速度,日平均不過幾厘米,快的也不過數(shù)米,以致肉眼發(fā)覺不出冰川是在運動的。當冰融化時,這些大塊的碎石就留在原地。
有比較才會有鑒別,學生在比較中感受百科全書中的文字更加嚴謹、準確,而科學小品文是用生動的語言介紹深奧的科學知識,這是針對不同讀者所選擇的語言風格。緊接著,陳老師延續(xù)情境,讓學生閱讀狼山上的沉積巖,它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出示說明體段落:
狼山巖層層相疊。大約在四億年前,巖石被風化為碎屑。流水把這些碎屑一層又一層地沉積,逐漸成為堅硬的巖石。有的巖層表面上還保存著沉積構造——波痕。
教師讓學生嘗試把讀懂的科學知識用生動活潑的語言表達出來,寫在作業(yè)紙上。學生合作修改,非常生動。例如:
狼山巖石像樓梯一樣層層相疊。大約在四億年前,巖石被風撕裂成碎屑。流水把這些碎屑一層又一層地堆起,逐漸成為披著鎧甲的巖石。巖層表面上有時還留下流水刻下的印跡——波痕。
這樣的讀寫結合,與文章體裁相一致,充分體現(xiàn)了文體特色,練筆有新意,也有實效。根據(jù)文體和文風的特點選擇學習表達的訓練點,學生收獲不僅僅是學會一篇文章,也有利于對同類文章的閱讀和創(chuàng)作。
(作者單位:淮安市洪澤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