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勤
常有朋友命書茶室條幅或斗方,我多寫清靜雅和四字。每應(yīng)請解讀其義,遂感為難。我想,清靜雅和,直意明了,但細琢磨,非三言兩語道得清楚,于是有了寫本文的沖動。
一曰茶貴清心。茶葉,采天之靈氣,納地之精華,經(jīng)冬之孕育,歷春之吐芽,可謂秉天地至清之氣也。對于大自然賜予的厚禮,人們自然不敢隨意待之,于是古人選用泡茶之水便異常講究。據(jù)說,最好的水應(yīng)是桃花雪水,早春的山中,初放的桃花上落下晶瑩的雪片,道人輕拂其于陶罐中,架柴禾煮沸泡茶。我輩雖無此口福,但也是要選清流的。
面對潔凈無瑕、透亮無濁的茶湯,頓時會讓你浮躁的心清亮許多。那年春天,我上了終南山凈業(yè)寺,與本如師傅對坐飲茶,一陣清風(fēng)吹來,一杯清茶入口,一股清氣透身,使人飄飄欲仙。于是脫口吟道:仲春入終南,步高佳境漸,禪房觀云雨,茶醉人稱仙。我常想,自古以來,人們追求做清明的官、清亮的人、清楚的事、清通的文,日常修養(yǎng)便離不開茶,與茶為伴久矣,境界自然提升。
二曰茶能靜心。在茶室掛上這樣一副楹聯(lián):高香三炷參禪道、清茶一杯品人生,伴著藏香的藍煙,抿著清茗,心無旁騖,然后默念“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保莒o思。時而盯著清澈的茶湯發(fā)呆,讓思緒自由放飛,想象著眼前閃現(xiàn)高山大海、蕓蕓眾生,輕吟“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能靜觀。或撩撥琴弦,彈奏一曲《高山流水》,即便窗外兒童戲鬧、馬達鳴響,你會全然濾去,直追陶淵明那“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聞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心境,能靜聽。
三曰茶可雅趣。人之雅俗之別,似乎不在職業(yè)、學(xué)歷、貧富,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樂趣。以品茶為樂趣,未必置辦花梨桌凳、上品龍井、宜興陶具,有清靜之水、清靜之境、清靜之心足矣。茶之雅趣,若有幸游茶園、觀制茶,可得之?;蛴行乙欢貌杷噹煴硌?,亦可得之。即便好友兩三,自泡自飲,也會褪去酒桌的喧鬧氛圍和無聊話題,悠閑地討論學(xué)術(shù),欣賞詩詞,評論時事。就是家長里短,也會柔聲細語。
我曾自信對茶之雅趣頗有體會,但讀到唐人元稹的寶塔茶詩之后,徹底放棄了。元稹詩云: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碗轉(zhuǎn)曲塵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后豈堪夸。
四曰茶載和合。先人造字極具有智慧,一個“茶”字,蘊含著豐富的哲學(xué)思想和文化內(nèi)涵,上草下木、中間為人,草木滋養(yǎng)人、人在草木間,這不正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思想嗎?對于德高望重之士,人們會以茶壽來祝愿,既有拆茶字為一百零八之表意,更有對其德行功業(yè)敬重之深意。茶性是溫和的,不像白水那樣無味,也不像酒水那樣濁烈,綠茶降火,紅茶暖胃,鐵觀音非寒非熱四季可飲,不正蘊含著我們中華民族的中和氣質(zhì)嗎?終日有茶的滋養(yǎng),和合的智慧會浸腦入心。
寧肯三天沒肉食,不能一日無茶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