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美國法官媒介素養(yǎng)論(下)

      2015-01-21 22:28魏曉陽
      中國廣播 2014年5期
      關鍵詞:美國

      【摘 要】1981年的“庭審報道第二案”是美國庭審報道領域的憲法里程碑。從該案件開始,美國法院對待審判公開與庭審報道的態(tài)度開始趨于折中,在原則上保證審判公開,同時對可能有損審判公正的直播方式加以適當限制。隨著美國傳媒不斷呼吁通過公開的監(jiān)督來保護社會和新聞界的權利,公開審判的社會呼聲越來越高,當代美國法官平衡審判公開和公正的媒介素養(yǎng)能力也越來越高。

      【關鍵詞】法官媒介素養(yǎng) 美國 庭審報道 審判公開 公正審判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一、“庭審報道第二案”,美國庭審報道領域的憲法里程碑

      “庭審報道第一案”①判決之后不久,美國進入了“電視黃金時代”,電視完全融入美國人的生活,成為人們最重要的資訊來源。與此同時,科技的迅猛發(fā)展,也令攝像機變得更為小巧、輕便、安靜,不再是發(fā)出強光或怪聲的龐然大物。隨著媒體對于高科技產(chǎn)品運用的增多,美國法官的媒介素養(yǎng)也逐漸步入成熟階段,他們開始嫻熟地平衡審判公開和審判公正之間的微妙沖突。

      1978年,全美各州首席大法官會議通過了一項決議,公布了州法庭上電子報道范圍的標準;此后,允許電子轉播的州的數(shù)量急劇上升。1979年,佛羅里達州決定正式開放庭審,允許電視臺對該州各級法院的庭審進行實況轉播,唯一的附加條件是必須經(jīng)過法官同意。②

      在這個大背景下,聯(lián)邦最高法院也轉變了原先的保守立場。在1976年的“內華達州新聞協(xié)會案”③判決中,最高法院判決“禁止媒體進入法院并報道案件的措施”構成違憲的“事前限制”(prior restraint)。此后,美國法院不得再采取直接針對傳媒的行動,而把排拒傳媒的重心轉向對非媒體當事人的言論自由限制。④

      1981年的“庭審報道第二案”是美國庭審報道領域的憲法里程碑。從該案件開始,美國法院對待審判公開與庭審報道的態(tài)度開始趨于折中,在原則上保證審判公開,同時對可能有損審判公正的直播方式加以適當限制。

      “庭審報道第二案”起源于1977年,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海灘郡的兩名警察因盜竊罪遭到檢方公訴。佛州最高法院在庭審電視直播的試點之后,頒布了《佛羅里達司法行為規(guī)則解釋》,其中第三A條第七款規(guī)定,允許電子媒體和攝影播報庭審過程,同時規(guī)定主審法官有義務保護犯罪嫌疑人獲得的公正審判權利。本案被告錢德勒對電視和廣播報道了部分庭審提出反對意見,卻被法院駁回并被陪審團定罪。佛州上訴法院維持了這一判決。再次上訴后,聯(lián)邦最高法院于1981年一致肯定了佛州庭審報道試點項目的合憲性。⑤

      聯(lián)邦最高法院的法官在該判決中表現(xiàn)出了成熟的媒介素養(yǎng),他們已經(jīng)學會了如何在保證審判公正的同時,不傷害憲法所保障的表達自由和審判公開原則。聯(lián)邦最高法院首先通過重新解釋“庭審報道第一案”的內涵為上述目標做了鋪墊:“第一案”并未判決對刑事審判的所有攝像、廣播、電視報道都必然侵犯被告的正當程序權利,因此,“第一案”并不絕對禁止各州庭審嘗試不斷發(fā)展的大眾傳媒技術。其次,最高法院雖然認為對預審或審判過程的報道確實可能損害陪審團排除外界干擾、公正決定被告是否有罪的能力,但是僅此并不足以為絕對禁止庭審報道提供理由。要適當防范陪審團偏見,只需要賦予被告證明媒體(無論是紙媒還是廣播)報道損害了審判公正的權利。無論庭審報道對司法過程的“超然氛圍”有什么樣“胡攪蠻纏的潛在可能”,本案并沒有任何人提出足夠的經(jīng)驗證據(jù),證明只要媒體報道了庭審就必然產(chǎn)生不利影響。本案被告既沒有提供任何證據(jù)表明庭審受到媒體報道的任何不良影響,更不用說所有媒體報道的審判都必然會受到不良影響,也沒有證明庭審的媒體報道影響了陪審團公正判斷的能力,或對審判參與人產(chǎn)生了足夠有害的影響,以至剝奪了其正當程序權利。在沒有證明被告憲法權利受到不利影響的情況下,法院沒有理由否定佛州的庭審報道試驗。⑥

      二、當代美國的公開審判法律現(xiàn)狀

      近年來,美國傳媒不斷呼吁通過公開的監(jiān)督來保護社會和新聞界的權利,要求公開審判的社會呼聲越來越高,并最終影響了美國司法。除上述判決外,聯(lián)邦最高法院還在1980年的“里士滿報業(yè)集團案”和1984年的“新聞企業(yè)案”明確判決,限制媒體進入法院并報道案件的傳統(tǒng)立場已經(jīng)發(fā)生根本動搖。⑦與此同時,法院對媒體在庭審中使用電子設備的限制也有所放松。早先,美國法院對電臺、音頻傳送或有線電視等電子設備進人法庭也采取排斥的態(tài)度。經(jīng)過多年的沖突和協(xié)調,現(xiàn)在美國大多數(shù)的州都允許媒體在庭審過程中使用電子設備。⑧在1995的“辛普森案”和2004年的“科比案”等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審判中,⑨美國法院也不再以媒體引起的“狂歡氣氛”為由而宣布審判無效。

      鑒于聯(lián)邦最高法院對庭審報道的立場轉變,美國律師協(xié)會不得不屈從于大勢,于1982年取消了《司法人員行為準則》中有關禁止條款,并通過了新的指導方針。新準則規(guī)定,根據(jù)設計周密的當?shù)胤ㄔ阂?guī)則,法官可以授權有節(jié)制地使用攝像機。需要指出的是,“第二案”的判決并沒有授權攝像機從此可以進入法庭,而只是拒絕了當事人在公平受審權沒有受到侵犯的情況下推翻有罪判決的請求;至于攝像機是否能進入各州法庭,是各州自己決定的司法政策,聯(lián)邦無權干涉??偟膩碚f,最高法院將是否可以直播的權利授予了主審法官。⑩

      在“第二案”判決的鼓舞下,各州相繼對攝像機敞開了大門。截至1993年,在全美50個州中,只有密西西比、印地安那和南達科他等三個州按照美國律師協(xié)會的舊準則,禁止一切庭審報道。1994~1995年,洛杉磯法庭電視臺和其他電視臺便實況轉播了辛普森謀殺案的審理。2000年,加利福尼亞州通過法律,允許對刑事案件的審理進行實況轉播。目前,美國絕大部分州都允許在法庭審判的過程中進行電視轉播;其中很大一部分州在被告人反對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由法官決定是否進行庭審報道,但是為了維持法庭秩序,法官會要求庭內錄音或錄像報道是靜音和無聲的。

      綜上所述,可以對當代美國在公開審判問題上的法律現(xiàn)狀做大致概括。一方面,根據(jù)聯(lián)邦憲法第一修正案,公眾有權在法庭旁聽,并攜帶筆和紙進行記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任何人都有權在法庭內照相或攝影,媒體也不例外。另一方面,雖然法院有義務保障被告人獲得公平審判的權利,但是即便被告表示反對,也不意味著媒體就不能進行庭審報道。因此,庭審報道并不是一項絕對的憲法權利;在具體個案中是否允許直播,取決于法官根據(jù)實際情況判斷直播是否會影響公正審判。在很大程度上,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將決定庭審報道的自由裁量權交給了各州法院的主審法官,而各州則在聯(lián)邦司法先例的激勵下,不斷朝著審判公開的趨勢發(fā)展。如今,美國50個州中絕大多數(shù)都已允許庭審報道。當然,在審判公開的大趨勢下,法院仍然有義務規(guī)定庭審報道所必須滿足的一系列條件,以免妨礙司法公正。

      三、結語

      美國著名媒介素養(yǎng)研究者詹姆斯·波特指出:“媒介素養(yǎng)是一種觀察方法,即當我們置身于媒介中時,為了解讀我們所遇到的信息時主動采用的一種方法。我們通過知識結構來構建我們的方法。而要構建知識結構則需要工具和原始資料,工具是我們的技巧,原始資料則是來自媒介和現(xiàn)實世界的信息。主動采用指我們不但知曉信息,而且還會和信息主動交流。”英國傳媒教育專家大衛(wèi)·布金漢姆也曾經(jīng)說過:“媒介素養(yǎng)是指使用和解讀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識、技巧和能力?!庇缮峡闯?,媒介素養(yǎng)本身是一種非常復雜和高超的藝術,它需要媒介素養(yǎng)主體結合自身特點,并在媒體和自身職業(yè)之間尋求一種微妙平衡的藝術。對于法官來說,媒介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顯得尤為復雜和困難,美國法官媒介素養(yǎng)所經(jīng)歷的上述曲折的形成過程正說明了這一點。

      美國經(jīng)驗的啟示在于,對于法官來說,提高其媒介素養(yǎng)的核心在于處理審判公開和審判公正之間的沖突。事實上,審判公開和審判公正之間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沖突,只要法院適當限制媒體介入法庭的方式,并致力于提高其媒介素養(yǎng),完全可以避免因新聞報道引起的“媒體審判”等不當影響。和中國不同的是,美國存在刑事陪審制度,因而尤其需要注意避免陪審員受到公眾輿論的壓力,而美國審判經(jīng)驗表明陪審員的謹慎選擇和隔離就足以做到這一點。對于法官民選的某些州,司法獨立是需要和輿論監(jiān)督權衡的另一個因素;如果某些地方的司法獨立傳統(tǒng)不強,或許需要適當限制敏感或熱點案件的庭審報道,以免影響法官依法判案。最后,公開庭審還需要避免對證人、當事人或律師代理產(chǎn)生心理壓力,確保當事人和證人在沒有后顧之憂的環(huán)境下暢所欲言,從而使法庭斷案建立在真實而確鑿的事實基礎上。只要滿足上述條件,審判公開不僅不是審判公正的敵人,而且恰恰是當事人權利的制度保障。

      注 釋

      ①魏曉陽 《法官媒介素養(yǎng)論(上)——兼談美國法官媒介素養(yǎng)的形成歷程》,載《中國廣播》2014年第4期。

      ②Joseph A. Boyd, Cameras in Court: Estes v. Texas and Floridas One Year Pilot Program, 4 University of Miami Law Review 815 (1978).

      ③Nebraska Press Association v. Stuart, 427 U.S. 539 (1976).

      ④⑧文建 黃順銘《庭審采訪與司法獨立》,載《當代傳播》2004年第1期,第64頁。

      ⑤⑥Chandler v. Florida, 449 U.S. 560 (1981).

      ⑦Richmond Newspaper, Inc. v. Virginia, 448 U.S. 555 (1980); Press-Enterprise, Co. v. Superior Ct., 464 U.S. 501 (1984).

      ⑨Frank Schmalleger, Trial of the Century : People of the State of California Vs. Orenthal James Simpson, Prentice Hall (1996); Janice E. Schuetz, The O. J. Simpson Trials: Rhetoric, Media, and the Law,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99); Kirk Johnson, Prosecutors Drop Kobe Bryant Rape Case, New York Times, 2 September 2004.

      ⑩Scott M. Matheson, Jr., The Prosecutor, the Press, and Free Speech, 58 Fordham Law Review 866 (1990).

      高一飛《庭審報道問題的法與理》,載《法學》2006年第11期。

      Estes v. Texas, 381 U. S. 532 (1965),其中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列舉了庭審報道造成審判不公正的原因。

      James Potter.Media Literacy [J].Sage Publication,1995,(04).

      David Buckingham.Media education—Literacy Learning Literacy movement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M]. 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36.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政治與法律學院教授、博士)

      (本文編輯:寧黎黎)

      猜你喜歡
      美國
      社會參與美國社區(qū)學院治理及對中國應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啟示
      教育均衡發(fā)展: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新境界
      美國高校數(shù)字傳媒專業(yè)研究生教育調查分析
      美國兒童繪本出版中的性別理念研究
      淺析中國學生如何順利通過SAT考試
      美國大學體育課程對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啟示
      當代美國恐怖影片中的哥特元素
      美國商業(yè)銀行衍生品業(yè)務的特點分析
      美國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認同焦慮
      城口县| 思南县| 乌兰县| 垣曲县| 五峰| 精河县| 鱼台县| 延庆县| 晴隆县| 长海县| 保靖县| 镇宁| 阿尔山市| 滕州市| 利辛县| 宜都市| 江孜县| 辽阳市| 定陶县| 丰顺县| 深水埗区| 运城市| 芦溪县| 西峡县| 上饶市| 安溪县| 肥城市| 夏河县| 马关县| 紫金县| 内乡县| 聂拉木县| 阳朔县| 郎溪县| 天气| 察隅县| 上林县| 乌鲁木齐市| 玉树县| 宣恩县| 德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