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園園
(河南省鄭州市兒童醫(yī)院新生兒外科,河南 鄭州 450000)
小兒動脈導管未閉封堵術圍手術期的護理體會
張園園
(河南省鄭州市兒童醫(yī)院新生兒外科,河南鄭州450000)
目的 總結小兒動脈導管未閉介入手術的護理方法。方法 選取我院2011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經(jīng)介入封堵術治療的動脈導管未閉患兒62例為研究對象,對其介入封堵術圍手術期的護理要點進行分析,包括術前心理護理、飲食護理;術中常規(guī)護理及用藥護理;術后生命體征監(jiān)護等護理。結果 本組患兒術前準備充分,術中護理人員與臨床醫(yī)生配合默契,術后監(jiān)護密切觀察患兒生命體征。62例患兒手術均成功,恢復順利,達到臨床預期。結論 科學有效的臨床護理是小兒動脈導管未閉封堵術成功與否的關鍵。
小兒;動脈導管未閉;圍手術期;護理體會
動脈導管未閉(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是兒童常見先天性心臟病之一,常常導致肺動脈高壓(PH)[1]。PDA是臨床常見的先天心臟畸形,占先天性心臟病總數(shù)的15%[2]。本病的傳統(tǒng)治療方法為開胸結扎手術,但這種治療方法的缺點是手術創(chuàng)傷大且術后恢復時間較長。介入封堵術式最近年來逐漸應用于臨床的新型手術。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經(jīng)介入封堵術治療的PDA患兒62例為研究對象,總結其臨床護理經(jīng)驗,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經(jīng)介入封堵術治療的PDA患兒62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9例,女23例;年齡42天~10歲,平均年齡(3.2±2.1)歲;體重3.5~28.0 kg,平均體重(11.5±4.3)kg。本組患兒術前均DR平片及彩色多普勒超聲確診,其中單純性PDA 56例,合并房間隔缺損(ASD)6例。所選患兒均符合PDA介入治療的臨床指證。
1.2治療方法
給予患兒靜脈全麻下或局部麻醉下檢查左右心導管并獲取相關資料,行主動脈弓造影觀察PDA形狀、位置及寬度,測量導管最窄處寬度、長度并記錄。根據(jù)狹窄部位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封堵器。對于PDA直徑≥2 mm的選擇蘑菇傘封堵法;對于直徑<2 mm的選擇彈簧圈封堵法[3]。其中蘑菇傘封堵法為:首先將封堵器連接于輸送導絲的前段,透視監(jiān)視下將封堵器輸送至降主動脈并打開前端,將輸送鞘管和輸送鋼絲回拉倒主動脈側,之后固定鋼絲,回撤輸送鞘管至肺動脈側,10 min后再行主動脈造影觀察封堵器位置。彈簧圈封堵法為:經(jīng)股動脈輸送可控彈簧栓子1.5~2圈至PDA肺動脈側,其余部分置于主動脈側,再行造影觀察位置,達到臨床預期后釋放彈簧圈。
1.3護理方法
1.3.1術前護理
①心理護理:鑒于患兒年齡較小,對患病會產(chǎn)生恐懼心理,術前的心理護理對于手術的順利進行非常重要。責任護士應在術前及時向患兒或家屬做好疾病的宣傳教育,減輕其恐懼心理,以良好的心態(tài)配合臨床治療。②完善術前檢查:術前應完善各項輔助檢查并做好術前評估,了解患兒病史,完善心電圖檢查及各項生化檢查,對患兒的心率和血壓進行記錄。③禁食:術前合理安排患兒飲食,通常1歲以下的患兒禁食4~6 h,1歲以上的患兒禁食6~8 h為宜;禁食后給予適當補液以防止低血糖和脫水的發(fā)生。
1.3.2術中護理
①常規(guī)護理:術中協(xié)助醫(yī)生保持手術室內(nèi)溫度及濕度適宜,固定患兒體位。連接心電監(jiān)護儀,嚴密監(jiān)測患兒的心律、心率及血氧飽和度的變化。局部麻醉患兒術前做好解釋工作,使其消除恐懼心理。②常規(guī)藥物應用:術前給予患兒肝素1.0 mg/kg,并于1 h后追加0.5 mg/kg。③觀察病情變化:手術時責任護士應熟悉手術流程,配合醫(yī)生,及時準確的提供手術器械,嚴密觀察患兒的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yī)生,并配合處理。
1.3.3術后護理
①壓迫止血:責任護士在介入術后立即于穿刺部位壓迫止血10~15 min,并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并以沙袋壓迫。②防止血栓形成:在壓迫止血的同時應注意力度,壓迫止血后及時松開彈力繃帶以免影響下肢靜脈的回流。嚴密觀察患兒足背動脈搏動及靜脈循環(huán)情況,如若出現(xiàn)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皮膚顏色蒼白,兩側肢體溫度不一致時立即上報醫(yī)生,并及時處理。③嚴防血壓升高及出血:年齡較大的患兒術后由于左向右分流的終止,容易導致體循環(huán)血流量的增多,術后可能出現(xiàn)血壓增高的情況[4],進而導致出血的發(fā)生。嚴密觀察手術部位有無滲血,局部有無腫脹及包塊等皮下出血癥狀。如若發(fā)生出血癥狀,立即用大拇指腹側按壓穿刺部位上方近心端并予以重新包扎,若患兒出現(xiàn)躁動、哭鬧,必要時給予鎮(zhèn)靜。另外有文獻報道[5]PDA封堵術后出現(xiàn)血小板下降情況,所以應觀察有無皮膚黏膜出血征象。
本組患兒經(jīng)介入封堵術治療和合理有效護理后,手術均成功、癥狀緩解,并于術后3天~1個月順利出院?;純盒g后均恢復良好,1~3年回訪患兒恢復良好,各項生理指標達到或接近正常兒童水平。
PDA是先天性心臟病常見類型之一,占先心病總數(shù)的15%,女性多見。嬰兒出生后10~15 h,動脈導管即開始功能性閉合。生后2個月~1歲,絕大多數(shù)已閉,1歲后仍未閉塞者即為PDA。PDA是小兒比較常見的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臟畸形,本病部分患兒可于3~6月后自愈,對于不能自愈的患兒,手術是治療本病的唯一辦法。相對于傳統(tǒng)手術方式,由于介入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并發(fā)癥少、恢復快的優(yōu)點,目前已經(jīng)作為本病的臨床首選治療方案。PDA患兒圍手術期的護理對于手術成功與否及術后恢復非常重要,責任護士術前應了解患兒的病情并做好術前準備,術中配合醫(yī)生常規(guī)用藥及監(jiān)測患兒生命體征,術后嚴密觀察患兒各項生命指征,嚴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發(fā)現(xiàn)問題時及時上報醫(yī)生并對癥處理,幫助患兒盡早康復,順利出院。
[1] 羅 平.兒童動脈導管未閉介入治療的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1):59-60.
[2] 呂美霖,李 宜,楊素萍,等.動脈導管未閉介入封堵術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0):953-954.
[3] 朱鮮陽.常見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操作手冊[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24.
[4] 胡小平.動脈導管術后高血壓[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1,27(13):2020-2021.
[5] 鄭林瓊,張偉華,魯一兵,等.動脈導管封堵術后血小板減少10例臨床分析[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2,20(5):275-277.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5
B
ISSN.2095-6681.2015.023.1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