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見V之”被動式“之”的語用功能和構(gòu)式來源

      2015-01-21 16:56:34王娟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6期
      關(guān)鍵詞:被動式用例代詞

      王娟

      (太原師范學院文學院,山西太原,030012)

      “見V之”被動式“之”的語用功能和構(gòu)式來源

      王娟

      (太原師范學院文學院,山西太原,030012)

      “見”字被動式中代詞賓語“之”雖然在句法結(jié)構(gòu)和語義關(guān)系上均表現(xiàn)為羨余成分,但在語用方面卻具有復指強調(diào)受事主語的作用。這一用法不僅彌補了“見”字被動式施受關(guān)系不易確定的缺陷,而且滿足了規(guī)整句式和平衡句法結(jié)構(gòu)的需要。在上古漢語無標記被動式的受事主語句中,動詞之后的代詞“之”同樣具有羨余成分的特點和復指強調(diào)受事者的語用功能,且用例早于“見”字被動式,由此可以窺見“見V之”被動式的源頭。

      “見V之”被動式;受事主語;代詞賓語;復指

      一、引言

      王力最早涉及到被動動詞后代詞賓語復指受事主語的現(xiàn)象。他說:“另有一些類似的情況,例如主語雖然代表受事者,但是后面又用代詞復指?!盵1]舉《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第八“項下是和尚兩度被我吃你,袋得枯骨在此”為例。董志翹繼而指出:“這種句式的出現(xiàn),最早當推晉代王延秀的《感應(yīng)經(jīng)》,①到隋唐就到處可見了。②《史稿》引例太晚?!盵2]并將這一現(xiàn)象歸入“特殊被動句”。唐鈺明將被動句的這一現(xiàn)象稱之為“代詞性復指賓語”。[3]不過,上述各家論及的代詞性復指賓語僅限于“為”字句和“被”字句。直至何亞南舉出《三國志》裴注中“見VO”式用例,才真正涉及到“見”字式被動句中動詞后出現(xiàn)代詞性復指賓語的事實,茲引如下:

      (1) 斐性好貨,數(shù)請求,犯法輒得原宥。為典軍校尉,總攝內(nèi)外,每所陳說,多見從之。(《三國志·魏書·曹爽傳》裴注引魚豢《魏略》)③

      (2) 攸自恃勛勞,時與太祖相戲,每在席不自限齊,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嫘υ唬骸暄允且?。’然內(nèi)嫌之。其后從行,出鄴東門,顧謂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則不得出入此門也?!比擞邪渍撸?〕遂見收之。(《三國志·魏書·崔琰傳》裴注引魚豢《魏略》)

      何著雖然只是描述了“這類句式在動詞(V)的后面還出現(xiàn)賓語(O)”的現(xiàn)象[4],并未論及代詞性復指賓語的具體作用和特點,但在客觀上揭示了“見”字被動式固有的一種類型。例(1)中,代詞“之”充當被動句的賓語,復指受事主語“每所陳說”(屢次所陳說的事情)。例(2)中,代詞“之”同樣處于賓語位置,而它所復指的受事主語(許攸)承前省略。何著又說:“這種用例很少見,僅見上舉兩例,而且都出現(xiàn)在《注》所引的《魏略》中,《三》中則未見?!逼鋵?,同類的用例在《三國志》裴注中還有一處。如解植崗(2004:18-19)“見+V+N(賓語)”式下所舉:

      (3) 軌輒出軍擊鮮卑軻比能,失利……至正始中入為中護軍,轉(zhuǎn)侍中尚書,遷司隸校尉。素與曹爽善,每言于爽,多見從之。(《三國志·魏書·曹爽傳》裴注引魚豢《魏略》)④

      解文明確指出:“被動句的主語是受事者,而動詞后面又出現(xiàn)代詞賓語,這個賓語起了復指主語的作用?!盵5]此例被動句中的受事主語“每言于爽”,相當于一個名詞性的偏正結(jié)構(gòu),意謂“屢次向曹爽所進的言論”。

      邱峰“見V”帶賓語式下又舉出南朝梁釋慧皎《高僧傳》中的一個用例[6]:

      (4) 康法識亦有義學之功,而以草隸知名。嘗遇康昕,昕自謂筆道過識,識共昕各作右軍草,傍人竊以為貨,莫之能別。又寫眾經(jīng),甚見重之。(《高僧傳·義解·晉剡東仰山竺法潛傳》)

      不過,邱文并未說明“見”字被動式動詞后賓語的代詞性質(zhì)及其復指受事主語的特點。⑤此例“見”字式被動句中,代詞賓語復指受事主語“寫眾經(jīng)”(相當于“所寫眾經(jīng)”)。

      綜上,這一特殊被動句格式應(yīng)屬于“見VO”式的一個小類。為與同一層次的另一小類“見V+名詞性復指賓語”式相區(qū)別,本文稱之為“見V之”式。其中,“見”是標志被動句形式的助動詞,“V”代表被動動詞,“之”為代詞性復指賓語。

      誠如何亞南所言,“這種用例很少見”,但這一現(xiàn)象畢竟是語法史上客觀存在的事實⑥,體現(xiàn)出被動句句法形式的多樣性,是“見”字被動式發(fā)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而且關(guān)系到此類句式如何解讀,所以仍有考鏡源流之必要。

      二、“見V之”式中“之”的語用功能

      顯而易見,“見V之”式中代詞賓語“之”雖然具有復指主語的作用,但在句法結(jié)構(gòu)和語義關(guān)系上卻都是羨余成分。句法方面,由于受事者已經(jīng)轉(zhuǎn)為主語,自然在動詞后不需要出現(xiàn)賓語。語義方面,形同虛設(shè),所以解讀時可以忽略,語譯時不必譯出。如例(2),鄭樵《通志·崔琰傳》改作:“人有白者,遂見收?!眲h去代詞賓語“之”。王欽若《冊府元龜·總錄部·矜衒》則干脆改為主動式:“人有白之者,遂收而殺之?!痹牡拇~賓語“之”雖然保留,但由于主語變?yōu)椤疤妗?,它便轉(zhuǎn)而充當“收而殺”的賓語,不再具有復指受事主語“(許)攸”的功能。再如例(4),趙益譯作:“康法識又書寫了很多經(jīng)典,甚為人所推重。”⑦原文的代詞“之”所指代的對象在譯文中無法顯現(xiàn),⑧若譯出反成贅語。既然這個代詞賓語在句法和語義方面都顯得毫無必要,而這一現(xiàn)象又是“見”字被動式發(fā)展過程中客觀存在的語言事實,且在“為”字式和“被”字式中屢見不鮮,那么它的出現(xiàn)必然出于語用方面的原因。

      (一)“之”對于表達施受關(guān)系的彌補作用

      與一般的“見V”式被動句相比,“見V之”式中的主語或構(gòu)成較為復雜,或承前省略,或句法形式不夠直觀,因而施受關(guān)系不易確定,這從下面與“見V”式的比較中可以看出。以下列出的四個“見V”式,在文獻來源及內(nèi)容上分別和上述四例“見V之”式相對應(yīng)。

      (5) 桂性便辟,曉博奕、蹹鞠,故太祖愛之,每在左右,出入隨從。桂察太祖意,喜樂之時,因言次曲有所陳,事多見.從.,數(shù)得賞賜,人多饋遺,桂由此侯服玉食。(《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裴注引魚豢《魏畧》)

      (6)〔孔〕融二子,皆齠齓。融見.收.,顧謂二子曰:“何以不辭?”二子俱曰:“父尚如此,復何所辭!”以為必俱死也。(《三國志·魏書·崔琰傳》裴注引郭頒《魏晉世語》)

      (7) 惠字稚權(quán),幼以才學見稱,善屬奏議。歷散騎黃門侍郎,與鍾毓數(shù)有辨駁,事多見.從.。(《三國志· 魏書·夏侯淵傳》裴注引荀勖《文章敘錄》)

      (8) 深與同學法洪,并以戒潔見.重.。(《高僧傳·齊山陰法華山釋慧基傳》)

      例(5)主語“事”為普通名詞;例(1)主語“每所陳說”則為“副詞+所字結(jié)構(gòu)”。

      例(6)主語“融”為人名;例(2)的主語雖然也是人名,即許攸,但承前省略,且相隔甚遠,位于上一句群之首。

      例(7)主語“事”為普通名詞;例(3)主語“每言于爽”則為“副詞+述補結(jié)構(gòu)”。

      例(8)主語“深與同學法洪”為聯(lián)合詞組;例(4)則受駢儷風格影響,主語所表達的信息隱含在“又寫眾經(jīng)”當中,在形式上沒有構(gòu)成一個直觀的受事單位以體現(xiàn)與被動句謂語相對應(yīng)的邏輯關(guān)系,而需要信息重組,可以理解為“所寫眾經(jīng)”。也就是說,在謂語部分“甚見重之”的規(guī)約之下,形式上動詞性的“寫眾經(jīng)”已經(jīng)被名詞化了。

      比較顯示,“見V之”式中受事主語的復雜程度和模糊程度遠遠大于“見V”式?!耙奦”式原本帶有先天的缺陷,動作行為的施事者無法顯現(xiàn),在語義關(guān)系上不能形成受事者跟施事者的對立,而“見V之”式中受事主語的復雜程度和模糊程度更加劇了施受關(guān)系的不易確定性。語言的補償機制和多余機制恰恰可以彌補這一缺陷。補償機制使得語言可以根據(jù)表達的需要,用某種手段補償自然語言的不足,而多余機制則允許語言出現(xiàn)羨余信息而提供補償?shù)氖侄?。代詞賓語置于被動動詞之后,在句法結(jié)構(gòu)和語義關(guān)系上無疑是一個多余的角色,然而它具有語用價值,通過語法手段(動詞后可帶賓語)彌補了“見V”被動式在主語復雜化和省略、隱含條件下施受關(guān)系不明確的缺陷。

      “見V之”式中的“之”附在動詞之后,用作代詞,要想準確理解它在句中所指代的具體內(nèi)容,就必須找到與之相對應(yīng)的先行詞。只有找到代詞“之”的先行詞,才能準確理解句子的含意?!耙奦之”式中的“之”正是通過這種復指功能,在語用上起到了強調(diào)受事主語的作用。[7]被動句系統(tǒng)的語義構(gòu)成要素鏈條是:受事者—動詞—施事者。盡管“見V之”式中的施事者環(huán)節(jié)仍然缺位,但由于代詞賓語的加入,使主語所代表的受事者得以強調(diào),與之相對立的施事者隨之凸顯出來,施受關(guān)系的界限便涇渭分明。

      (二)“之”對于上下文句式的規(guī)整平衡作用

      語言具有對稱機制,表現(xiàn)為相鄰句子之間音節(jié)字數(shù)的整齊諧調(diào)和句子內(nèi)部句法結(jié)構(gòu)的平衡,魏晉以來的文言文受到駢體文影響,對稱的特點尤為顯著。音節(jié)字數(shù)的對稱和句法結(jié)構(gòu)的平衡是相互制約的。以上舉“又寫眾經(jīng),甚見重之”為例,若將“見V之”式改為“見……于……”式,用介詞“于”引進施事者,未嘗不可彌補單純使用“見”字式導致的施受關(guān)系不明的缺陷,同時也形成了謂語動詞左右兩邊修飾語和補語之間的平衡格局,然而這樣一來,就跟上文“又寫眾經(jīng)”的四字格形式極不和諧。觀察上舉“見VP”式以及相對應(yīng)的“見V”式文例,或上下文句式整齊,且大多為四字格;或句子成分左右對稱,且大多有修飾成分;或兩者兼而有之:無不體現(xiàn)出語言對稱機制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觀察例(1)至(4),無一例外地在音節(jié)上表現(xiàn)為整齊劃一的四字格,在句法結(jié)構(gòu)上形成“副詞+見+動詞+之”格局,這是語言的多余機制同對稱機制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在句法和語義方面,代詞賓語“之”固然顯得多余,但它的出現(xiàn)顯示了協(xié)調(diào)音節(jié)、規(guī)整句式和平衡句法結(jié)構(gòu)的語用價值。

      可見,正是由于代詞賓語“之”這一羨余成分的加入,“見V之”式一方面彌補了單純使用“見”字式的內(nèi)容缺陷,另一方面也適應(yīng)了語言對稱的形式需要。

      三、“見V之”被動式的構(gòu)式來源

      就目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為數(shù)不多的“見V之”式用例而言,它們出現(xiàn)在漢語史的中古時期,貫穿曹魏至南梁三百年歷史⑨,其句法淵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漢語無形式標記的被動句。

      (一) 來源之一:“受事主語+被動動詞+之”格式

      楊伯峻、何樂士“受事主語”部分舉出下面兩個例子:

      (9) 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偽,盡知.之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10) 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論語·微子》)

      以上兩例的主語(標雙線)均承擔受事角色,這決定著謂語動詞(標著重號)含有被動意味,句子可按照無形式標記的被動句式來分析。例(9)意謂:險阻艱難,全被他嘗試過了;人間真?zhèn)味急凰w察到了。例(10)意謂:既然長幼間的關(guān)系不可能被廢棄,那么君臣間的關(guān)系怎么能被廢棄呢?句中動詞后面的代詞賓語“之”(標浪線)與“見V之”式中代詞所處的句法位置相同,譯文顯示,“之”字無論在句法結(jié)構(gòu)抑或語義關(guān)系上都是羨余成分,那么它的存在的合理性只能從語用角度來說明。楊伯峻、何樂士指出,“這種句式要求謂語復雜化”,而謂語復雜化的表現(xiàn)之一“是謂語動詞后常帶賓語,這賓語一定是代詞,而且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之’,它復指前面的受事主語?!盵8]這與前文所述“見V之”式中代詞賓語的語用功能基本一致。兩例中包括四個被動句,動詞謂語前面均有修飾語,所以要加入代詞賓語“之”求得左右成分的平衡并兼顧音節(jié)數(shù)量的對稱,只是“不可廢也”一處,已構(gòu)成四字格,毋須加一“之”字。

      (二) 來源之二:“謂+之+名”結(jié)構(gòu)

      受事主語句“謂+之+名”結(jié)構(gòu)中的“之”,通常也被認為是代詞性復指賓語。例如:

      (11) 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論語·顏淵》)

      (12) 教人以善謂之忠。(《孟子·滕文公上》)

      例(11),張延俊作為“帶有代詞性復指賓語的無標記被動式”的例句,明確地將受事主語句“謂+之+名”結(jié)構(gòu)歸入無標記被動式,認為“謂之”的“之”屬于代詞性復指賓語。[9]例(12),楊伯峻、何樂士歸入“受事主語所在的固定格式‘主語·謂·之·賓’”,并且說明:“這是對受事主語進行品題或歸類的一種慣用句式。受事主語受賓語‘之’的復指?!彪m未明言“主語+謂+之+賓”格式屬于被動句,但受事主語的前提條件決定了這一固定格式的被動性質(zhì)。

      即使將受事主語句“謂+之+名”結(jié)構(gòu)中的“謂之”看作固定結(jié)構(gòu),在分析其內(nèi)部語義關(guān)系時,其中的代詞“之”通常也被認為所指對象與主語一致。例如:

      (13) 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荀子·正名》)

      洪成玉將此例中的“謂之”歸入動詞性固定結(jié)構(gòu),用法同“之謂”。并且分析說:“當‘謂之’的主語同‘謂之’的‘之’同一內(nèi)容時,其前為解釋性詞語,其后為被解釋的詞語。這種用法的‘謂之’,也對譯為‘稱做’或‘叫做’。”[10]其實,此例中的“謂之”屬于被動用法,當譯作“被稱為”或“被叫做”,這也是由受事主語的語法條件所決定的。

      上述兩種無形式標記的被動式,動詞之后的代詞“之”都具有羨余成分的特點和復指強調(diào)受事者的語用功能,且所出文獻的時代早于例(1)至例(4),由此不難推斷“見V之”式的結(jié)構(gòu)來源。

      四、余論

      如前所述,代詞性復指賓語在“為”字式和“被”字式中屢見不鮮。這表明“見V之”式并非孤立偶然的現(xiàn)象,同時也涉及到代詞性復指賓語在整個被動句系統(tǒng)的發(fā)展演變問題。張延俊提出:“帶名詞性復指賓語的‘特殊被字句’來自帶有代詞性復指賓語的‘特殊被字句’的類化影響。帶有代詞性復指賓語的‘特殊被字句’來自帶有代詞性復指賓語的無標記被動式、‘為’字被動式或‘遭’字被動式的類化影響?!北M管其探討對象圍繞“特殊被字句”,但實際上揭示出有關(guān)代詞性復指賓語的兩個問題:一是代詞性復指賓語和名詞性復指賓語出現(xiàn)的孰先孰后,二是代詞性復指賓語在“見”字式、“為”字式、“被”字式中出現(xiàn)的孰先孰后。⑩回答以上問題,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根據(jù)用例時代的先后來判定。

      關(guān)于第一個問題,僅就“見”字式而言,代詞性復指賓語最早的用例出自三國時魏人魚豢所著的《魏略》?,如前文例(1)至(3),而名詞性復指賓語現(xiàn)象早在戰(zhàn)國時期的文獻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例如:

      (14) 休居鄉(xiāng)不見謂不修,臨難不見謂不勇。”(《莊子·外篇·達生》)

      (15) 女以知者為必用邪?王子比干不見剖心乎?女以忠者為必用邪?關(guān)龍逢不見刑乎?(《荀子·宥坐》)

      例(14)兩個分句中的被動動詞后的賓語“不修”“不勇”,形式上為形容詞性結(jié)構(gòu),而在句法規(guī)約下已經(jīng)名詞化,分別表示“不賢德的人”“不勇敢的人”。例(15)“不見剖心”的“心”是一個具體名詞,處于被動動詞“剖”之后,為隸屬性賓語,充當直接受事者。依此推斷,帶有代詞性復指賓語的“特殊見字句”來自帶有名詞性復指賓語的“特殊見字句”的類化影響。

      關(guān)于第二個問題,據(jù)唐鈺明考察:“代詞性復指賓語首先見于漢代的‘為’字句,然后逐步進入‘被’字句。”例如:

      (16) 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shù)?,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史記·高祖本紀》)

      (17) 若建恥敗而不自歸,則亦被匈奴禽之而去。(《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

      如前文所舉“見V之”式四例,其中最早的用例也不過出現(xiàn)在三國時代。顯然,代詞性復指賓語在“為”字式、“被”字式中出現(xiàn)的時間早于“見”字式,它們的時間排列順序是:“為”字式→“被”字式→“見”字式。

      注釋:

      ① 例如:“及其被人捕取宰殺之,其靈能為雷電風雨,比殆神物龍類。”(《太平廣記》卷464“鼉魚”條,出《感應(yīng)經(jīng)》)

      ② 例如:“僧將入佛宇,輒為物拒之。”(《太平廣記》卷417“田登娘”條,出《酉陽雜俎》)

      ③ 宋王欽若《冊府元龜·帝王部·求舊》及鄭樵《通志·曹爽傳》沿用其文。被動句中的受事主語部分標雙線。下同。

      ④ 南宋鄭樵《通志·曹爽傳》沿用其文,元郝經(jīng)《續(xù)后漢書》該傳則改作:“毎言于爽,輒從之?!?/p>

      ⑤ 邱峰另有《〈高僧傳〉被動句研究》(見《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一文,其中也未提及“見”字被動式的這一特殊用法。

      ⑥ 如例(1),《通志》及《冊府元龜》均照錄舊文;例(3),《通志》也沿襲《魏略》。

      ⑦ 參見朱恒夫、王學鈞、趙益注譯《高僧傳》第213頁,陜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譯文似未為允恰,詳見下注辨析。

      ⑧ 從此例評價康法識書法水平的主旨出發(fā),并體察“見重”與代詞賓語“之”的語義關(guān)系,“見重”的對象似非“又寫眾經(jīng)”的行為,而是由康法識抄寫的眾經(jīng)。所以,“甚見重之”意念上的主語應(yīng)該是一個名詞性結(jié)構(gòu),即“所寫眾經(jīng)”。兼顧《高僧傳》崇尚駢儷的語言風格,“又寫眾經(jīng),甚見重之”意謂:此外,經(jīng)他抄寫的各種經(jīng)典,非常被世人推重。

      ⑨ 如果將《冊府元龜》及《通志》傳記中沿用例(1)、例(3)考慮在內(nèi),那么“見V之”式使用的歷史可以下延至南宋時代。

      ⑩ “遭”字被動式暫不討論。

      ? 《史通·外篇·古今正史》:“先是,魏時京兆魚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p>

      [1] 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 中華書局, 1980.

      [2] 董志翹.中世漢語中的三類特殊句式[J].中國語文, 1986(6): 453?459.

      [3] 唐鈺明.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唐鈺明卷[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4] 何亞南.《三國志》和裴注句法專題研究[M].南京: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

      [5] 解植崗.《三國志》及裴注被動式研究[D].濟南: 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04.

      [6] 邱峰.東漢至隋佛經(jīng)標記被動句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1): 56?61.

      [7] 程亞恒.古漢語“謂·之·名”結(jié)構(gòu)的語義語用考察[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 2008(3): 173?178.

      [8] 楊伯峻, 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fā)展[M].北京: 語文出版社, 1992.

      [9] 張延俊.“特殊被字句”形成機制研究[J].語言科學, 2010(3): 311?316.

      [10] 洪成玉.古漢語復音虛詞和固定結(jié)構(gòu)[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3.

      The origin of the pragmatic function and component of the word “zhi(之)” in passive sentence “jian(見) V zhi(之)”

      WANG Ju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12, China)

      Although the pronoun object word “zhi(之)” in passive sentence “jian(見) V zhi(之)”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dundancy in both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semantic relation, the word has the function of double-reference to emphasize the patient subject in pragmatics.The use of the word not only makes up the defect of its indeterminacy existing in “agent-patient” relations, but also satisfies the needs of regulating the sentences and balancing the syntactic structures.The unmarked passive form in ancient Chinese accusative subject sentences, the pronoun word“zhi(之)” behind the verb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dundancy and the pragmatic function of double-reference to emphasize the object.And this can be found earlier than “jian(見) V zhi(之)” passive sentences.In this sense, we can know the origin of the passive sentence “jian(見) V zhi(之)”.

      passive sentence “jian(見)V zhi(之)”; patient subject; pronoun object; double-reference

      H141

      A

      1672-3104(2015)06?0235?05

      [編輯: 胡興華]

      2015?04?11;

      2015?10?28

      王娟(1978?),女,山西陽泉人,文學博士,太原師范學院文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

      猜你喜歡
      被動式用例代詞
      復合不定代詞點撥
      UML用例模型中依賴關(guān)系的比較與分析
      代詞(一)
      代詞(二)
      聯(lián)鎖軟件詳細設(shè)計的測試需求分析和用例編寫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這樣將代詞考分收入囊中
      被動式建筑節(jié)能技術(shù)
      被動式建筑節(jié)能技術(shù)
      簡化供暖在被動式公寓的應(yīng)用
      陇南市| 赤水市| 左贡县| 莱芜市| 河津市| 濮阳县| 元谋县| 辛集市| 布尔津县| 嘉善县| 大宁县| 台东市| 社旗县| 澄江县| 牟定县| 密山市| 香格里拉县| 阿图什市| 武威市| 香格里拉县| 扎兰屯市| 新龙县| 仙游县| 达尔| 桑植县| 南康市| 广丰县| 蕲春县| 兴山县| 平顶山市| 灌云县| 明星| 南陵县| 贵州省| 新昌县| 岳阳市| 孝义市| 柯坪县| 惠州市| 桃源县| 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