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士仁
《查理周刊》的一幅漫畫,將伊斯蘭再次推到國際輿論的風口浪尖。一時間,批評之聲、譴責之聲、辯解之聲,鋪天蓋地。人們不禁要問,伊斯蘭自稱是“和平”的宗教,為何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暴力”傾向。無論怎樣,新的暴力不斷上演,這不得不讓人深思,問題究竟出在哪里,是在生存的矛盾中,還是在教義的引導中?簡單的“暴力論”或“和平論”都無法解釋伊斯蘭長久的和平與偶爾的不穩(wěn)定。我認為,這一現(xiàn)象還得從伊斯蘭的教義和價值觀入手,進行解答。
伊斯蘭的價值觀較為寬泛,除了核心的價值觀——“和平”以外,還有“公平”和“正義”兩個重要價值觀。“和平”是伊斯蘭的本質和首要價值觀,伊斯蘭尊重生命,反對殺戮和暴力,這是不可動搖的原則。“公平”,是指用相對均等的方式回應某件事。有功勞,就有一定的回報;犯錯誤,就要承擔相應的懲罰。“正義”,是指要做在道義或教義上應該做的事。而穆斯林一般將“正義”理解為捍衛(wèi)真理,捍衛(wèi)信仰和權利,并為之付出較高的代價,甚至不惜生命的代價。這三個價值觀往往成為穆斯林在社會交往中嚴格遵守的準則,先“和平”,再“公平”,最后是“正義”。伊斯蘭不崇尚武力,更不崇尚暴力,但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不放棄用武力捍衛(wèi)正義的選擇。當然,應該把捍衛(wèi)真理的“正義”和濫殺無辜的“恐怖”,嚴格區(qū)分開來。因此,穆斯林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首先是道一聲“賽倆目”(祝你平安?。?,出示橄欖枝,而后禮尚往來,但若受到壓迫或歧視,他們就反抗。
那么,我們要問,非得用“槍殺”的方式履行正義嗎?這樣的做法有經(jīng)典和教義的依據(jù)嗎?筆者反對各種形式的暴力與恐怖,但是,《古蘭經(jīng)》中的一段經(jīng)文的表面意義,在某些極端情況下很容易被穆斯林理解為以武力對抗“敵對勢力”的理論依據(jù)和履行“正義”的思想指導?!豆盘m經(jīng)》說:“敵對真主和使者,而且擾亂地方的人,他們的報酬,只是處以死刑,或釘死在十字架上,或把手腳交互割去,或驅逐出境。這是他們在今世所享受的凌辱,他們在后世,將受重大的刑罰”。用表面意思去理解這段經(jīng)文,并不算錯,只是要考慮懲罰的前提條件。伊斯蘭法學家規(guī)定,明文中規(guī)定的這幾種懲罰,必須經(jīng)過伊斯蘭法官的裁決,方可執(zhí)行,個人不得隨意越權執(zhí)法。對《查理周刊》事件中的穆斯林來說,漫畫已經(jīng)不是簡單的諷刺和嘲笑,而是上升到了對真主和使者的“敵對”狀態(tài)中,這就難以保證沒有人在條件缺失的情況下采取極端行為,擅自按經(jīng)典明文辦事的可能。
先知穆罕默德說:“你們沒有正信,除非我成為你們最愛的人,勝過你對孩子、父親和所有人的愛”。因此,從宗教情感上來講,先知穆罕默德是全體穆斯林的至愛。穆斯林不能容忍《查理周刊》對先知穆罕默德的諷刺和侮辱。這是穆斯林的情感底線和信仰的敏感區(qū)域。
文明,不必然相互沖突,但不保證不沖突。當一種文明的價值觀念受到威脅,底線被沖破時,沖突必然發(fā)生。只有相互尊重,彼此欣賞,才是防范沖突、消除暴力的有效途徑。▲
(作者是蘭州大學伊斯蘭文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