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小蕓
【摘要】葉圣陶文學閱讀觀具有難能可貴的前瞻性,其本質上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觀,這與新課改理念是相容相通的。本文結合筆者的新課程教學實踐,就葉圣陶的閱讀教學思想在新課改理念中的體現(xiàn)作一詮釋。
【關鍵詞】語文教學;葉圣陶教育思想;閱讀教學;新課改;啟示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新課程標準對語文閱讀教學的理論要求
(一)新課程標準關于閱讀教學的目標在理念上有了較大的變化
現(xiàn)代閱讀觀認為,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語文課程的閱讀同樣也應這樣理解。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閱讀理念首先強調了閱讀行為是一種“對話”,是師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的一種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動態(tài)形式,這種動態(tài)形式是師生共同參與以至共同創(chuàng)造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積極主動地去探尋,建構和創(chuàng)造意義,充分體現(xiàn)出讀者閱讀態(tài)度的主動性。其次,注重了閱讀教學中讀者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體現(xiàn)了以育人為本的素質教育思想。由于讀者的人生經歷、個性氣質各異,新的閱讀理念將通過“對話”形式尊重和完善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再次,轉變了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教師不是讓學生唯命是從的教書先生,而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同時,營造了增強理解與溝通的課堂學習氛圍,強調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文本、教師與文本的“對話”,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增進了師生與文本之間的理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
(二)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過程涉及教師、學生、文本三個要素。在這三個要素中,教師和文本的作用在以前的教學大綱中早已強調。新課標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被體現(xiàn)出來了。教學活動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是閱讀教學有效進行的前提。閱讀文學作品的本質是師生進行情感、精神的體驗。這一新理念糾正了傳統(tǒng)閱讀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地教教材,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教學弊病。
二、葉圣陶語文閱讀教學思想與新課改理念的契合
(一)閱讀的本質就是一種精神交流,體現(xiàn)著理解與平等,閱讀過程是一種共同參與共同創(chuàng)造的過程
這一新理念強調閱讀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主體,而主體又具有個體差異性,所以又要注重學生個體獨特的感受與體驗。除此之外,教師的角色便是組織者、促進者,也是對話者之一,所以師生間的關系就是主體與主導的關系。這一新理念打破了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等多種教學弊端。
事實上,葉老的文學閱讀觀具有難能可貴的前瞻性,與新課改精神是不謀而合的。他的閱讀觀在本質上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 觀──以學生為本位。他說:“教育不以生活為本位而以知識為本位,是一個大毛病?!庇终f:“總之,作文命題及讀物選擇,須認定作之者讀之者為學生,即以學生為本位也。”
(二)注重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和正確的價值觀導向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顯現(xiàn)了語文課程的總目標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一維度的目標要求。也就是就情感態(tài)度而言,首先是強調養(yǎng)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
葉老主張廢除教師的逐句講解,而應鼓勵學生自己學會預習,自主閱讀,然后在課堂上討論,這樣的教學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一種有價值的心理過程。如果教師上課只是一味講解,那只是教師欣賞文本的旨趣,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他人的信息,這是傳統(tǒng)文學閱讀教學中重認知輕情感、重理性輕感性、重分析輕綜合傾向的表現(xiàn)。如果學生有預習過程,動了“天君”(頭腦思考)的效果,就像葉老所說的:“這種快感、思索與注意力,足以鼓動閱讀的興趣,增進閱讀的效果,都有很高的價值。”
(三)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要達到新課程情感價值觀的目標,與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分不開的,閱讀應是愉悅的閱讀,快樂的而不是負擔地完成任務式的。那么,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興趣與閱讀習慣對于閱讀的情感態(tài)度而言尤其重要,良好的閱讀興趣和習慣是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閱讀目標的基礎。教師就應該以學生為本位,重視學生個性體驗與獨特感受,使閱讀成為享受而不是負擔。
葉老認為閱讀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這一觀點與語文新課程標準相容相通。他認為一篇精讀教材放在面前,(教師)只要想到這是一個憑借,要用來養(yǎng)成學生閱讀書籍的習慣,自然就會知道非教他們預習不可,所謂閱讀書籍的習慣,并不是什么難能的事,只是能夠按照讀物的性質作適當?shù)奶幚矶?。具體說來,就是需要翻查的,能夠翻查;需要參考的,能夠參考;應當條分縷析的,能夠條分縷析;應當綜觀大意的,能夠綜觀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夠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義有疏漏的,能夠指得出它的疏漏之處。到此地步,閱讀書籍的習慣也就差不多了。
總之,葉圣陶的閱讀教學理論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是相容相通的,葉老的文學閱讀觀具有難能可貴的前瞻性。我們在敬仰、懷念葉老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把他的教育觀念貫徹到平時的語文教學中來,在教學實踐中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達成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新課程三維目標,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中央教育科學研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上冊、下
冊).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