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峰
江濤,原名蔡順田,1919年9月出生在河北省清苑縣(今新安縣)一個富裕中農家庭。1938年參加革命工作,先在太行山上從事我黨的情報工作,后投入解放戰(zhàn)爭,轉戰(zhàn)大江南北,演繹了從紅色情報家到優(yōu)秀指揮員的精彩人生。
抗戰(zhàn)前線的紅色特工
1937年7月7日全民抗戰(zhàn)爆發(fā)后,正在保定育德中學讀高中的江濤,在恩師和培元的幫助下,與同學們踏上了奔赴延安之路。
他們于1938年1月到達西安,經八路軍西安辦事處介紹,進入“安吳堡中國青年干部訓練班”學習。
1938年4月青訓班學習結束后,江濤被派往仰望很久的革命圣地延安,進入“抗大”四期六大隊學習,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yè)后,他被選送到中央軍委二局諜報參謀訓練班學習。12月,江濤被分配到太行山的華北抗日前線八路軍晉冀豫邊游擊縱隊司令部任諜報參謀。晉冀豫邊游擊縱隊簡稱“邊縱”,王樹聲任司令員,黃鎮(zhèn)任政委。“邊縱”一邊同日軍開展游擊戰(zhàn),一邊組織大生產,在太行山名聲大振。江濤在工作中,積極熱情,認真負責,還虛心向老同志學習,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
1939年底,他隨“邊縱”機關合并到一二九師師部,最初在司令部偵察科任參謀,1940年2月調八路軍新一旅任偵察股股長。
江濤任偵察參謀期間機智勇敢,對管轄內的每一處地形情況了如指掌。每當首長提問時對答如流。鄧小平政委都知道:師部的江參謀被稱為“活地圖”。在新一旅期間他還參加了攻打頑軍黎明部、反擊獨八旅十三團的戰(zhàn)斗,更參加了磁縣攻打日軍茶崗炮樓等戰(zhàn)斗。
為粉碎日軍的“囚籠政策”,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八路軍總部在華北發(fā)動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zhàn)”。期間,江濤參加了破擊邯長路戰(zhàn)斗、奇襲壺關小河西戰(zhàn)斗和突襲潞城微子鎮(zhèn)戰(zhàn)斗等。他因“和群眾及地方干部關系好,工作積極,刻苦耐勞,完成任務好”,受到了一等獎勵。
1941年9月,中央軍委決定在各戰(zhàn)略單位成立情報組織。10月,在山西遼縣(今左權縣)成立了八路軍前方總情報處,左權兼任處長。情報處的主要任務是搜集日偽、國民黨的軍政情報,調查研究其動向,了解各有關方面的具體情況;組織部隊人員查明敵偽部隊番號、兵種、武器、行動企圖、作戰(zhàn)地域、地形地貌等。
1942年6月,時任八路軍太行軍區(qū)第四分區(qū)偵察股長的江濤,被劃歸到太南辦事處(即太行第四軍分區(qū)情報處)。
為了迅速傳遞情報,他們在敵我交界處的觀察所安裝了與軍分區(qū)連接的電話。日軍一有行動,我情報人員迅速趕到觀察所,用電話直接向軍分區(qū)通報。因此,到1942年底,我軍分區(qū)做到了情報準確,消息靈通,有效地粉碎了1943年春天日軍出動5萬人向太行山的大“掃蕩”。
1944年11月,江濤接替李新農,任太南辦事處主任。轄區(qū)內敵情復雜,工作任務繁重。但江濤帶領特工們,機智勇敢,膽大心細,協同地方部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智取老頂山。老頂山位于長治、壺關、平順、潞城四個縣的交界處,是長治東部的制高點。從1941年起,日軍就在周圍建立了7個大碉堡,并用兩人多高的石墻把這些碉堡連接起來,地形險要,難以攻擊。雖然只有一個小分隊駐守,但武器精良,彈藥充足。1945年2月上旬,軍分區(qū)司令員石志本、政委于一川把拔掉日軍老頂山據點的任務交給江濤,并成立了以江濤為組長,長治獨立營營長信俊杰、平順獨立營營長茍在合、分區(qū)情報處諜報股長張文進、分區(qū)政治部長治敵工分站站長胡天和為成員的指揮組。江濤接受任務后,帶領指揮組到老頂山周圍反復偵察,先后研究了多套作戰(zhàn)方案,大家一致認為:拔掉老頂山據點,只能智取,不能強攻。2月20日,江濤約來老頂山下東禪村的維持會長王文煥(其真實身份是八路軍特工)等,研究奇襲辦法。大家議定在元宵節(jié)這天由3名偵察員以廚師、送水民夫的名義進入據點,待日軍到前院吃飯時堵上前后院之間的蓋板,同時打開前院大門,然后由軍分區(qū)挑選的30名戰(zhàn)斗骨干組成突擊隊,沖進據點活捉日軍。獨立營負責在交通要道上阻擊援敵。并確定以槍聲、煙火為信號,統一行動。第二天,江濤派偵察員茍佩芳和劉林等假扮民夫負責送水,由王文煥帶進日軍老頂山據點。11時40分鐘,老頂山的日軍,又說又笑,高高興興進入前院用餐。當日軍發(fā)現被我包圍后,慌亂之中忙用酒瓶、桌凳、磚頭等拼命抵抗,因我人多勢眾,很快就將他們全部消滅,而我無一人傷亡。這次智取老頂山,還繳獲了迫擊炮、機槍、步槍等一批重要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從此,長治周邊的局面控制在八路軍手中。
配合收復石圪節(jié)煤礦。石圪節(jié)煤礦位于長治、潞城、屯留三縣交界處的黃沙嶺,是華北地區(qū)較大的煤礦之一。1938年日軍侵入長治后,很快占領了石圪節(jié)煤礦。除挖煤外,日軍還建起了軍械修建廠,在礦區(qū)周圍建碉堡、筑高墻、架電網、挖壕溝、布地雷、設崗哨,戒備森嚴。擔任煤礦守備的是30余人的日軍小隊和50余人的偽礦警隊。我太南辦事處的特工們反復向偽礦警隊人員宣傳抗日救國、將功贖罪的道理,爭取了部分人員為我軍提供、傳遞情報。1945年5月,特工王巖得到情報,有數名偽礦警隊員不愿意再當漢奸了,迫切要求到抗日根據地來。接到情報后,時任太南辦事處主任的江濤指示王巖轉告他們,時機尚未成熟,暫時還需隱蔽。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后,駐石圪節(jié)煤礦的日軍不肯放下武器,陰煤炸毀礦井。得知這一情報,江濤立即派王巖、李庚鑫、崔玉山等化裝成礦工,前往煤礦礦警隊傳達了上級要求收復石圪節(jié)煤礦的指示,具體商討了起義的有關事項。8月18日凌晨1點半,王巖帶了一個班,先來到礦南門聯絡。他們剪斷電線后,朝崗樓上拍了三掌,隱蔽在礦警隊的內應很快將門打開。這時主攻部隊趕到,攻進院內,日軍聞訊急忙撤退到炮樓里,緊閉樓門,拒不繳械投降。我主力部隊對炮樓實施爆破,將其全部殲滅。收復石圪節(jié)煤礦的勝利極大地震懾了日軍,迫使周圍一帶的日偽軍當天逃竄,為八路軍即將打響的上黨戰(zhàn)役掃清了外障。
1945年8月,黨中央決定在八路軍一二九師基礎上成立晉冀魯豫軍區(qū),江濤調回太行軍區(qū)司令部任情報處長。參加了上黨戰(zhàn)役和平漢戰(zhàn)役等。
解放戰(zhàn)場上的出色指揮員
1946年底,江濤被任命為太行軍區(qū)第四軍分區(qū)參謀長,結束了他在隱蔽戰(zhàn)線的偵察生涯。當時已成正師職的江濤,主動向上級提出當團長帶兵打仗。1947年8月,他被任命為中原野戰(zhàn)軍第九縱隊二十五旅七十四團團長。
1947年11月,中野四、九兩縱隊會師南下,連克數城,打開了豫西的局面。1948年1月19日,為了開辟與建設豫西根據地,使主力便于機動作戰(zhàn),江濤帶領七十四團隨二十五旅由寶豐進入嵩縣,開辟了鄭州分區(qū)。他們與兄弟部隊在兩個月內共殲滅土匪3000余人。
七十四團所在的二十五旅在參加開辟豫西第三、四、五軍分區(qū)的斗爭中,積極開展剿匪、建政、發(fā)展地方武裝等艱苦工作,逐步將敵占區(qū)變成我繼續(xù)向南進軍的供應補給基地,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zhàn)爭。
1948年3月7日,中央軍委批準發(fā)起洛陽戰(zhàn)役,九縱負責阻擊可能由潼關來援之敵。3月14日,洛陽解放,殲敵1.7萬余人。隨后,九縱受命于伊河兩岸設防阻敵3天,掩護主力撤離戰(zhàn)場。18日,主力轉移完畢,我軍主動撤離陣地,放敵人進占洛陽空城。
3月19日起,江濤帶領七十四團奉命阻擊、拖住敵人。敵人每天輪流以兩個營、一個團,甚至以旅為單位,出動兵力向江濤的防御陣地發(fā)起攻擊,都遭到我軍頑強抵抗。異常殘酷的戰(zhàn)斗堅持了7個晝夜,江濤和戰(zhàn)友們完成了阻擊任務,殲敵千余人。
4月下旬,黨中央決定原冀魯豫野戰(zhàn)軍改編為中原野戰(zhàn)軍,九縱由劉鄧首長直接指揮。5月初,劉鄧首長決定發(fā)起宛(南陽舊稱)西戰(zhàn)役。九縱司令員秦基偉親自指揮江濤帶領七十四團向鄭州西南佯動,尋機捕殲弱敵。他們抓緊戰(zhàn)機、逮住敵人就打,并嚴防鄭州之敵西犯洛陽。戰(zhàn)后,中原野戰(zhàn)軍首長十分滿意,劉鄧發(fā)來嘉獎電:“九縱隊在鄭州外圍牽制敵人,配合宛西戰(zhàn)役中……用殲滅手段完成牽制任務,值得表揚,特電嘉勉!”
10月9日,根據軍委意圖,劉鄧首長決心集中第一、三、四、九縱隊相機攻取南陽、鄭州,消滅孫元良、黃維兩敵。13日上午,由陳賡、陳錫聯、楊勇、秦基偉等縱隊司令員參加的團以上干部會議在禹縣召開,擬訂鄭州戰(zhàn)役計劃。具體部署是:江濤領導的七十四團,在薛崗、蘇家屯、雙橋、杜莊(鄭州西北12-15公里處)地區(qū)構筑防御陣地,不惜一切代價,堅決閉鎖戰(zhàn)場,既要阻擊新鄉(xiāng)之敵南援,又要打擊鄭州之敵北逃,確保戰(zhàn)役全勝。這是鄭州戰(zhàn)役致勝的最關鍵的一步。19日,江濤帶領七十四團離開禹縣向鄭州開進。21日到達雙橋、杜莊一線預定作戰(zhàn)地域,連夜構筑工事、拆毀鐵路,完成了戰(zhàn)斗準備。這是他們第一次在平原上打大規(guī)模陣地戰(zhàn)。
22日,我各路攻城大軍完成了對鄭州守敵的四面包圍。鄭州守敵見勢不妙,棄城向黃河鐵橋方向奔逃。駐古榮鎮(zhèn)之敵一○六師三一八團南向接應,遭江濤所部頑強阻擊。全體指戰(zhàn)員視死如歸,打得英勇頑強,堅決堵住敵人,有力地保障了戰(zhàn)役的全勝。23日,縱隊命令江濤指揮七十四團在二十七旅兩側,與二十七旅并肩攻占黃河鐵橋。黃河鐵橋是連接華北和中原的主要紐帶,是關系全局的重要橋梁之一。秦基偉來到七十四團異常興奮地說:“重要的是配合友鄰攻占黃河大鐵橋,不讓敵人破壞它一絲一毫,今后永遠是屬于我們的啦!我們要利用它,保衛(wèi)它!”
24日15時,戰(zhàn)斗打響。七十四團三營突破了敵人陣地,攻上了臺山,控制了制高點,用猛烈火力打擊橋上逃竄的敵人。至19時,九縱與華野十四縱隊在黃河鐵橋上勝利會師。鄭北殲敵之戰(zhàn)落下帷幕,鄭州戰(zhàn)役全殲守敵1.1萬余人。毛主席親自為新華社寫了《我軍解放鄭州》的通訊。
1948年11月5日至次年1月10日,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zhàn)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qū),對蔣軍進行了第二個戰(zhàn)略性進攻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
1948年11月23日,中原野戰(zhàn)軍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qū),包圍了從華中趕來增援的敵黃維十二兵團。九縱于宿縣召開團以上干部會議,由秦基偉傳達上級殲滅黃維兵團于澮河以北的指示,動員各級做好充分準備,不惜花費最大代價獲取全勝。
澮河河面寬約50米,最深處水可沒人,兩岸堤壩高出地面。江濤奉命帶領七十四團在突出的陣地上阻擊敵人。由于平地作戰(zhàn),沒有多少掩護,在敵人飛機、大炮、坦克等強勢火力的攻擊下,阻擊戰(zhàn)打得很激烈。陣地前的河水都被血染紅了,側面一營的陣地一度失守,二營陣地也很危險。江濤急令作為預備隊的三營馬上出擊,全團火力一齊發(fā)射,掩護出擊部隊。三營八連連長劉子林帶領戰(zhàn)士們沖到一營的陣地上,與敵人展開肉搏戰(zhàn),把敵人打得暈頭轉向,陣勢大亂,奪回了陣地。劉子林在戰(zhàn)斗中右手負傷,仍堅持不下火線,戰(zhàn)士們也越戰(zhàn)越勇。他們在陣地上浴血奮戰(zhàn)、堅守6天,終于等來了“黃維兵團被全部殲滅”的勝利消息。
1948年12月15日,我軍全殲敵十二兵團12萬人,生俘黃維,一舉挫敗了其奪路增援徐州的企圖。在澮河大出擊中,九縱動作快、戰(zhàn)果大、代價小,殲敵2700余人,并繳獲一批重武器。
淮海戰(zhàn)役結束后,九縱奉命集結于安徽省宿縣地區(qū)休整待命,江濤和營以上干部在軍部集中,學習毛主席發(fā)表的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堅定了“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意志和信念。
根據中央軍委“關于統一全軍組織和部隊番號的指示”和中原軍區(qū)1949年2月的整編命令,中原野戰(zhàn)軍第九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五軍”,江濤所在的原二十五旅改編為第四十三師,江濤任該師第一二七團團長。
1949年3月5日,十五軍作為渡江戰(zhàn)役的先遣軍,從河南周口出發(fā),躍出大別山,向長江北岸挺進。3月27日,十五軍抵達長江華陽渡口。
4月19日,江濤參加了十五軍召開的研究并部署渡江作戰(zhàn)實施方案的團以上干部會議。軍長秦基偉強調指出:國民黨軍以70萬兵力組織長江防御,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渡江作戰(zhàn)任務是相當艱巨的,在我軍戰(zhàn)斗史上也是空前的,要一切從困難處著想,充分準備,堅決攻擊。
4月20日,國民黨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毛主席、朱總司令隨即發(fā)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21日,我120萬大軍分西、中、東三個突擊集團,在東起江陰,西至湖口,長達1000多華里的寬闊江面上,發(fā)起了扭轉乾坤的渡江戰(zhàn)役。十五軍為四兵團左縱隊,打敵空檔,擔任突破香口、茅林洲段敵人江防,占領香山、黃山等主峰的灘頭陣地,爾后向浙贛線方向發(fā)展的任務。
15時我炮兵開始試射。16時45分將敵燈塔摧毀。21時天下小雨,江面迷茫,數百只戰(zhàn)船出華陽渡口入江,沿著江堤一字排開。23時東北風起,天隨人愿,我軍啟航突擊,船燈如流星,桅桿如林。
敵人發(fā)現了我軍渡江,慌忙組織炮火瘋狂抵抗,企圖憑借長江天險和??哲妰?yōu)勢,阻止我軍渡江。我軍指戰(zhàn)員冒著彈雨破浪前進,突破敵人的邊防陣地,登上了南岸。敵人始料未及,頓成瓦解之勢。
4月22日凌晨3點,敵人調頭向南鼠竄。我軍“打過長江去”和“解放全中國”的兩面大旗插上了香山和黃山主峰。
4月25日開始,部隊轉入大縱深的追擊作戰(zhàn)。十五軍向江西東平、上饒進擊,以每日80里以上速度日夜兼程26天。江濤和戰(zhàn)友們千里追擊敵人,腳磨破了,腿走腫了,但絲毫沒有減慢追趕敵人的速度。當江濤帶領著一二七團越過德興縣、接近漆工鎮(zhèn),追擊到龍坑嶺的雙龍亭一帶時,忽然下起大雨,雨水匯成一條條小河,夾著山石向下傾瀉,風在林中怒吼,給行軍造成了困難。這時,劉子林發(fā)現蔣軍一四三師已占據了險要的山口,便立即向江濤報告。
江濤根據張顯揚師長“堅決消滅”的指示,作了具體布置,并命令劉子林擔任突擊隊長,帶領兩個排,向雙龍亭攀登,開始攻擊;同時命令一營、二營迂回切斷龍坑嶺一帶敵人可能逃跑的道路。大雨中的山路更加險峻,戰(zhàn)士們踏青苔、抓藤條一步一滑地向上攀登。敵人沒想到解放軍從天而降,慌忙應戰(zhàn)。經過激戰(zhàn),我一二七團全殲敵軍一四三師,并生俘敵市長閻尚元。
千里追擊結束后,十五軍在臨川休整了一個多月,又渡贛江,參加湘贛作戰(zhàn)。7月17日,部隊主力進抵安福地區(qū)。安福正值瘧疾流行季節(jié),天氣悶熱,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差,加上部隊長途行軍,過度疲勞,營養(yǎng)不良,抵抗力差,80%以上的人員患了瘧疾,嚴重影響戰(zhàn)斗力。十五軍各級黨委分別召開黨委會,迅速掀起一個群眾性的人馬健康運動。江濤研究出一個用“土活血”的方法治療瘧疾,經6人試驗喝藥后5人被治愈,于是在部隊廣泛推廣。
8月下旬,贛南地區(qū)全部解放,華南之敵正處于我軍的直接攻擊之下。但蔣介石仍企圖以白崇禧、余漢謀部組成“湘粵聯合防線”阻止我軍南下,準備在曲江與我軍作戰(zhàn),借以茍延殘喘。9月9日,江濤帶領一二七團隨十五軍由安福出發(fā),沿遂川向粵北進軍,一路上樹稀房少,部隊只能露營。接著十五軍在贛州同第四野戰(zhàn)軍會合,連克數座縣城,打開了進入廣東的大門。
10月6日,江濤所在的四十三師和友軍從東、南兩邊包圍曲江,全殲守敵一個團,曲江遂告解放。部隊接著轉向西南方向,沿北江東岸追擊殘敵。10月17日,四十三師向陽江方向追擊敵二十一兵團。在陽江追殲戰(zhàn)中,已提升為一二七團三營副營長的劉子林帶領前衛(wèi)連快要到達那扶圩時得知,敵廣東保安第四師駐扎在此。經領導批準,劉子林帶領12名戰(zhàn)士,每人一支沖鋒槍,由俘虜做向導,乘夜直奔敵師長的住所,當敵師長和參謀長從夢中驚醒時,已被沖鋒槍槍口頂住了胸膛。敵師長自知抵抗毫無意義,驚慌失措地打電話召來了兩個敵團長,并答應無條件投降。我軍不費一槍一彈,便把敵保安第四師2700余人全部繳了械。戰(zhàn)后劉子林榮獲“全國戰(zhàn)斗英雄”稱號,并受到毛主席接見。
廣東戰(zhàn)役共殲滅國民黨軍62380人,是我軍遵循毛主席的大迂回、大包圍、大殲滅的英明戰(zhàn)略決策所取得的又一個勝利。
11月7日,貴陽、桂林相繼解放,白崇禧無法向云南、貴州逃跑,妄圖控制廣西南海海濱地區(qū),從雷州半島逃往海外。隨即,中央軍委決定發(fā)起廣西戰(zhàn)役,全殲白崇禧集團。11月26日,十五軍奉命消滅白崇禧手中的一張王牌——“廣西猴”第七軍。27日,敵第七軍遭我堅決阻擊。四十三師完成對敵迂回,向敵第七軍發(fā)起全線進攻。敵人被迫潰退,我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追擊,敵人如喪家之犬。12月10日,廣西戰(zhàn)役勝利結束。
解放戰(zhàn)爭的3年,是江濤戎馬生涯中直接帶兵打仗的3年,是他政治、軍事、指揮才能全面成熟的3年。他帶領著全團從山西到河北、河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貴州……一路馬不停蹄、披荊斬棘、前赴后繼、浴血奮戰(zhàn),為新中國的成立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責編 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