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慶剛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祖國醫(yī)學治療支氣管哮喘的研究進展
丁慶剛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支氣管哮喘屬于祖國醫(yī)學中“哮證”、“呷嗽”、“哮吼”的范疇,為發(fā)作性痰鳴氣喘疾患,支氣管哮喘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之一,其特點為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且多次發(fā)作極易發(fā)生傳變,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長度受到不利的影響,因此早期有效的治療顯得非常重要。支氣管哮喘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在全球范圍內總是很高,屬于難治疾病之一。
祖國醫(yī)學;支氣管哮喘;辯證治療;綜述
支氣管哮喘是由多細胞和細胞組分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祖國醫(yī)學稱為“哮證”、“哮吼”、“呷嗽”等。據報道,西方國家人群中患病率為6%~10%,而國內患病率相對略低,為1%~2%,因此對于支氣管哮喘的病因病機的認識以及防治的探究十分迫切。
1.1 急性發(fā)作期?!蹲C治匯補》云:“因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fā)為哮病。”祖國醫(yī)學認為,“伏痰”遭遇外感六淫邪氣引觸,頑痰隨氣機上升,痰與氣二者相互搏結,阻塞氣道,使肺管變得狹小,氣機不暢,肺失宣降,從而引動頑痰,二者互為因果,出現(xiàn)喉中痰鳴,氣息喘促,甚則喘咳,不能平臥的癥狀。
1.1.1 痰瘀致哮。唐容川《血癥論》:“內有瘀血,氣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患病日久,常伴有瘀血內停,郁遏氣機,津液輸布失常,聚而成痰,痰與瘀互相結合而形成哮病的宿根。
1.1.2 風邪侵襲。祖國醫(yī)學認為“風性善行數變”,“善行”是風邪易行而無定處,“數變”是指風邪致病變化無常和發(fā)病急驟?!端貑?太陰陽明論》有云:“故犯賊風虛邪者,……上為喘呼?!彼?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曰:“邪乘于肺,則肺脹,……故氣上喘逆,鳴息不通。”哮喘病病因多由天氣變化劇烈,因而驟然發(fā)病,并且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和外感性,易于復發(fā),傳變迅速,這與風邪的特征十分相符。韓樹人[1]認為“風盛痰阻,氣道攣急”是其支氣管哮喘的主要病機,并提出“哮喘專主于風”的理論基礎。
1.2 緩解期:祖國醫(yī)學認為哮喘緩解期主要是與脾肺腎三臟有關。脾升清,主運化,為生痰之源;肺主上焦之氣,司呼吸,為儲痰之器;腎管下焦,為先天之本,內含真陰真陽,主蒸騰氣化。如果哮喘病長期多次發(fā)作,寒痰損壞脾腎之陽,痰熱灼燒肺腎之陰,則可以由實轉虛,由發(fā)作期變?yōu)榫徑馄冢R床上表現(xiàn)為肺、脾、腎等臟氣虛弱的癥狀。
《景岳全書?喘促》說:“扶正氣者,須辨陰陽,陰虛者補其陰,陽虛者補其陽,攻邪氣者,須分微甚,或散其風,或溫其寒,或清其痰火,然發(fā)久,氣無不虛……若攻之太過,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2.1 內治法
2.1.1 急性發(fā)作期:①熱哮:黎經蘭[2]用麻杏石甘湯加地龍、僵蠶、半夏,治療熱哮證急性發(fā)作期患者43例,若咽痛的加射干;咳嗽劇烈的加枇杷葉、紫菀;痰黃稠的加川貝母、瓜蔞皮、黃芩,療效顯著。②寒哮:《金匱要略》中治療寒痰伏肺,肺失宣降之哮喘,治當以宣肺祛寒,化痰平喘。治療哮喘的最早記載是《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篇,其曰:“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敝赋隽撕l(fā)作時的癥狀和治療方法。劉紅梅[3]用加味小青龍湯治療哮喘急性發(fā)作期寒哮證患者57例,加味小青龍湯中桂枝、麻黃、發(fā)汗解表平喘;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干姜、細辛可祛風散寒,溫肺化飲,降逆止咳;其中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麻黃加半夏能解除支氣管痙攣,為治療發(fā)作期哮喘的主要藥物;細辛用量很少,配合甘草能宣肺化痰止咳;萊菔子降氣化痰平喘;紫菀、紫蘇子、款冬能止咳平喘;白芍加桂枝則能使營衛(wèi)調和,抗邪固表;諸藥合用,可發(fā)汗解表,燥濕化痰平喘,臨床療效卓越。③風痰瘀哮:邵長榮提出活血化瘀法治療哮喘病,用川芎平喘合劑治療哮喘23例,實驗表明,丹參、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藥物可降低體內IgE濃度,因此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利于炎性介質的吸收,促進血液循環(huán),有明顯的止咳平喘的作用。
2.1.2 緩解期:李振華[4]指出哮喘病其表在肺,其根則是在腎和脾。主張治療哮病要注重肺與脾,肺與腎的關系,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肺為氣之主,腎為其之根,哮病日久,由肺及腎,哮病反復發(fā)作,腎虛不納,治以補益肺腎法。
2.2 外治法
2.2.1 針灸療法:唐友斌[5]運用針刺相表里的肺與大腸經穴治療支氣管哮喘,取穴孔最、合谷、尺澤、魚際、曲池等,治療原則是“經脈所過、主治所及”,肺俞是肺之精氣所輸注的地方,針刺能調肺氣、止咳平喘、補虛扶正,改善肺功能,治療支氣管哮喘療效明顯。
2.2.2 中藥貼敷療法:中藥貼敷的優(yōu)點是既能使經絡疏通,使氣血調理,還能使藥物通過穴位到達病位,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更合理的發(fā)揮藥物的功效,而且安全無毒,簡單易行。吳愛莉[6]用復方斑蝥膏貼敷于定喘、肺俞、膈俞等穴位,治療慢性哮喘療效顯著。
中藥內服合以針灸、貼敷等治法。不僅可相對延長患者哮喘發(fā)作間期,甚至可以根除哮喘之夙根,以延長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命質量。
[1] 談歐,王德鈞,韓樹人教授談“哮喘專主于風”[J].中華實用中西醫(yī)雜志,2005,18(13):233.
[2] 黎經蘭.麻杏石甘湯加味治療急性發(fā)作期熱性哮喘43例分析[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05,19(1):38.
[3] 劉紅梅.加味小青龍湯治療支氣管哮喘57例[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9(11):167-168
[4] 王海軍,王亮,李振華教授治療哮喘經驗[J].中醫(yī)學報,2012,6(11): 1421-1422.
[5] 唐友斌,秦黎虹.針刺肺與大腸經穴治療支氣管哮喘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16(1):90-92.
[6] 吳愛莉,吳曉莉,徐慧芬.復方斑蝥膏敷貼穴位防治哮喘、慢性支氣管炎200例[J].中國針灸,1999,19(3):140-142.
R256.12
A
1671-8194(2015)15-00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