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麗,王利群,張?zhí)钲?/p>
吉林醫(yī)藥學院,吉林吉林 132013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在解決了生存問題后,開始關注死亡問題,死亡教育逐漸興起。死亡教育是通過對死亡對象、狀態(tài)和方法的客觀分析,將有關死亡、瀕死及其與生命相關的知識傳遞給人們,使人們科學地認識死亡,樹立正確的生死價值觀[1]。死亡教育可以引導人們正確理性地對待死亡,減少甚至消除對死亡的恐懼,反思人生的意義,激發(fā)對生命的熱愛。作為未來的醫(yī)務人員,學習死亡教育的相關知識,有助于他們在未來的工作中,對患者開展死亡教育,幫助患者形成科學的死亡觀,坦然面對死亡,這是醫(yī)務人員的責任。
為了解護生死亡態(tài)度的概況,對該校2012級護理專業(yè)423名大三護理專業(yè)學生發(fā)放中文版死亡態(tài)度量表(DAPR),DAP-R量表是由Wong等于1994年編制,共32個問題,分為5個維度:死亡逃避(對死亡持否認、逃避的態(tài)度)、死亡恐懼(對死亡有強烈的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趨近接受(相信有幸福的死后生命存在)、自然接受(對死亡沒有恐懼和逃避,認為死亡是人生有機組成部分)、逃避接受(視死亡為這一生的解脫之道)。每題1~5級計分,維度分數(shù)越高者則說明越趨向于此種死亡觀。結果顯示護生面對死亡態(tài)度的自然接受維度得分最高,這與國內學者研究大學生的死亡態(tài)度結果相一致。雖然大部分護生的死亡態(tài)度趨向于自然接受,但是不可忽略的是死亡逃避與死亡恐懼維度分別排在第2和第3位,且分值較高。多項研究顯示個人的死亡態(tài)度受性別、年齡、職業(yè)、家庭背景、生活經歷的影響,護生在未來的臨床工作中,受臨床工作氛圍、患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對死亡產生消極的負面想法。所以有必要對護生的死亡態(tài)度進行干預。
生與死是人類生命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是不可更替的自然法則,開展死亡教育,使人們正確認識死亡,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作為未來的醫(yī)務工作者,對護生實施死亡教育具有現(xiàn)實意義。護生未來工作中將經常面臨患者的出生、疾病、死亡狀態(tài),而護士又是接觸患者和家屬最多的醫(yī)務人員。護生受傳統(tǒng)重生輕死教育的影響,對死亡同樣恐懼,主要表現(xiàn)為對死亡的無知與困惑[2]。臨床調查結果也顯示臨床上多數(shù)醫(yī)護人員面對死亡時會出現(xiàn)焦慮、恐懼、抑郁的心理變化,情緒變得憂傷、悲痛,進而影響護理工作質量,因此有必要對護生的死亡態(tài)度進行干預。較為有效的手段即對其進行死亡教育。通過死亡教育可以使護生珍愛生命,了解減少對死亡的恐懼,對生命產生敬畏之心,在未來工作中恪盡護理人員的職責,尊重患者的生命健康權,樹立人文精神和關愛情懷,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關心、愛護患者,承擔起“救死扶傷”的重任。
由于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人們對死亡的問題采取回避態(tài)度,在社會公共場合、家庭等地方對有關死亡的話題都避而不談,導致中國內地的死亡教育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內地才開始關注死亡教育,到2000年內地對死亡教育逐漸發(fā)展深入[3],截至目前,有關死亡教育的課程在大多數(shù)醫(yī)學院校仍然未開設。因此護生在校期間也沒能系統(tǒng)的接受死亡教育,在走向臨床工作后,在職繼續(xù)教育對死亡教育缺乏內容培訓,導致護理人員死亡教育知識嚴重匱乏。使護士在工作中,當接觸到死亡或臨終的現(xiàn)實問題時,不能夠有效地面對,對死亡出現(xiàn)焦慮或抑郁的負面情緒狀態(tài)。當然也有一些醫(yī)學院校的護理專業(yè),將死亡教育滲透到專業(yè)課程中,但占的學時很少,僅2個學時。所以,在中國內地死亡教育發(fā)展落后。
相比內地地區(qū),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qū)死亡教育開展較好。以香港地區(qū)為例,在香港死亡教育起步較早,發(fā)展快。如2006年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開展《美善生命計劃》,以推動當?shù)厮劳鼋逃陌l(fā)展,為前線醫(yī)務人員提供生命與臨終關懷及死亡教育等內容的專業(yè)培訓為目的,使他們了解死亡教育的相關知識,樹立正確的死亡態(tài)度,更好地為患者,特別是臨終患者提供善終服務,同時使醫(yī)務人員自身能夠很好地處理死亡負面情緒,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死亡,提高職業(yè)幸福感。
90年代末,臺灣在教育領域引入死亡教育,臺灣的醫(yī)學院校都廣泛地開展死亡教育課程并開設了死亡心理學等課程。而且非常重視對護生的死亡教育,還將把死亡教育課程作為必修課來進行學習。臺北護理學院以促進死亡教育的發(fā)展為目的,成立生與死研究中心,強化護生生死教育實際與理論相結合,主要培養(yǎng)護生畢業(yè)后在臨床上面對瀕死患者時,能夠對患者進行生死觀的教育和輔導。
死亡教育最早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并且在20世紀的中后期在各國逐漸發(fā)展起來。1963年,Robert Fulton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首次開設設死亡教育課程,之后死亡教育逐漸在各院校展開,死亡教育被納入高等學校教育課程體系中[3]。目前,美國、英國、荷蘭等國家從小學到大學已基本開設死亡教育相關課程。20世紀70年代,日本的死亡教育也逐漸發(fā)展起來。德國、法國等國家的死亡教育近幾年發(fā)展也較快。
人類最深刻的恐懼之一就是對死亡的恐懼,然而最根本原因就是對死亡很陌生。所以樹立正確的死亡觀很有必要。死亡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人們對死亡本質、內容、意義和價值的態(tài)度和認識,它又是人類對自身生命和死亡現(xiàn)象認識深化的一個必然的結果,死亡觀的前提和基礎是人們正確處理與死亡有關的各種關系的。正確的死亡觀能夠讓人們把握其死亡最基本的性質,認識到死亡是人類生命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個完整的生命中一定會經歷死亡。死亡教育的核心就是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死亡觀。讓人們能夠用坦然的心態(tài)接受死亡從而讓生命發(fā)揮高效的作用,減少甚至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這對護生這一特殊群體有更加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人類人文關懷的主要內容就是死亡教育,主要是對各種與死亡相關的問題進行探討?!皫椭藗冋J知死亡,鼓勵人們把握生命的意義,并提供人們檢視死亡的真實性及其在人生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和重要性”是死亡教育的目的之所在。死亡教育目的就在于讓人們認識到死亡的客觀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更重要的是讓人們更加珍視生命的存在,使人們認識到生命的有限性。死亡教育是人們解讀生命和提高生命質量的重要途徑。生命的最終都會走向死亡,對于每個人來說生命也僅有一次,生命是不可重復的,讓這唯一的生命活的有價值有意義就是活著的全部意義。生命對每個人來說其實沒有本質差異,而是量有不同。想要獲得高質量的生命就在于實現(xiàn)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為社會和他人做出貢獻;擁有高質量的生活利于實現(xiàn)個人價值,獲得幸福舒適。死亡教育能夠讓人們識到生命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限的,生命的意義不僅僅在于長度,還包括寬度和深度。在進行死亡教育的同時還要讓人們清楚地了解死亡不是走向寂滅的虛無,而是最終確定一個人生命質量高低的工具和標準。通過死亡彰顯生命的意義并且最終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對于護生而言,通過死亡教育有利于他們正確的樹立人生觀,讓他們能夠意識到自己所職工作具有崇高的社會價值,使他們更加熱愛自己的職業(yè),更好地奉獻社會,實現(xiàn)其人生價值。
歷史傳統(tǒng)文化形成了我國源遠流長的復雜而繁瑣的喪葬禮儀,加上封建迷信觀念的根深蒂固和心理補償、互相攀比等消極心理動機,造就了喪事奢辦的消極社會現(xiàn)象,毒化了社會風氣。開展死亡教育,有助于破除迷信、移風易俗,文明勤儉辦喪事有益于個人、家庭、社會。
(1)死亡系統(tǒng)性知識是死亡基本知識教育最主要的,系統(tǒng)性知識有死亡定義、死亡方式、死亡標準、死亡過程以及死亡方式的選擇、死亡的意義與社會價值、死后尸體的處理及死亡相關知識。
(2)死亡心理知識教育:①死亡觀的教育,通過對死亡知識的學習,使護生形成正確的死亡觀。②臨終死亡心理變化知識,使護生了解人類在臨終前心理變化過程,幫助患者減少或消除恐懼心理,并陪伴著患者安然地度過余生。③家屬居喪期的心理變化輔導和分析,盡可能地幫助死者家屬從失去親人之痛中走出來并且能夠重新回歸到生活和工作當中去。④“死后世界”的認知教育,欣然接受死亡,死亡是重生的一個轉換,也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盡可能讓人們消除對死亡的逃避消極心理。
(3)優(yōu)死教育通過優(yōu)死教育使人們能夠像對待生存一樣面對死亡,以良好的心態(tài)正確面對他人和自己的死亡。優(yōu)死教育能夠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死亡觀,有利于減少或消除對死亡的膽怯。
(4)死亡權利教育教導護生要時刻謹記其生命不光屬于自己,也是社會和家庭的,因此人對死亡的選擇權是相對的,換句話說人是不能隨意支配自己的生命。通過死亡權利教育讓人們了解人們不能隨意的去行使死亡權結束自己或者其他人的生命,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都是受到保護和尊重的。
(5)死亡身后事教育是讓人們將重喪觀念改變,喪葬儀式一切從簡,并且減少相關的喪葬費用。這樣既可以減輕家屬負擔,也可為社會節(jié)約土地等有限的資源。
我國死亡教育還處于萌芽階段,只有醫(yī)學院校的個別課程涉及死亡教育,所以在教育方式上可借鑒國外死亡教育形式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教學方式。
①開設獨立死亡教育課程死亡是人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具有廣泛的社會性。所以,死亡教育應該受到應有的重視,成為一門獨立的課程。護理教育部門可以嘗試開設獨立的死亡教育課程,學時以20~30個學時為宜,讓未接受過死亡教育的學生系統(tǒng)的了解死亡的相關知識。授課過程中,調查了解學生的選課情況及對死亡知識的掌握情況,逐漸改進完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通過專業(yè)的死亡教育讓學生了解死亡的本質,認識到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正確理性地看待死亡,樹立正確的死亡態(tài)度和死亡觀。
②拓寬死亡教育的途徑,實行滲透式教育,形成死亡教育體系。為提高對護生實施死亡教育的效果,護理學院應積極拓展死亡教育途徑,其中重要的方法就是實行滲透性教育。滲透性教育應用到死亡教育中是指教師在教授死亡課以外的其他課程中講授死亡相關的知識,通過不同的角度讓學生們了解死亡,接受死亡。護理學院可以在護理專業(yè)課程中如基礎護理學、急救護理學、社區(qū)護理學、護理心理學、護理倫理學、護理法律法規(guī)及其他護理專業(yè)課程中增加有關死亡的知識,使死亡教育形成完整的教育體系,實現(xiàn)滲透式教育。
③重視實踐環(huán)節(jié)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以,對護生開展的死亡教育也應該延伸到護理實踐中。護理實踐主要包括專業(yè)課程中的臨床見習和大四最后一年的臨床實踐。臨床實習可帶領學生到康復科、腫瘤科、老年院,讓學生親身體驗生命的沉重,去感悟生命、理解生命、珍愛生命。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帶著學生去臨終關懷病房學習和了解臨終關懷知識。例如采用怎樣的說話方式和技巧告知其病情,怎樣和家屬進行必要的溝通,對沮喪期的家屬進行情緒調適以及悲傷輔導,心理干預等,激發(fā)護生的自主意識,使其能主動開展死亡教育實踐,提高對死亡的認知程度,深入地了解死亡。
④培養(yǎng)師資力量,規(guī)范教育內容。教師是開展死亡教育的主要傳播者,有必要對教師開展死亡教育,培養(yǎng)具備死亡教育能力的教師是一項重要工作,護理教育部門可邀請死亡教育的相關專家對教師進行培訓,提高教師對死亡的認知,使其成為死亡教育的先導者。條件允許的基礎上對教育內容進行規(guī)范,相對條件較好的單位也可以編寫一些相關的正規(guī)教材,對護生開展死亡教育,提供理論知識并大力支持。
死亡教育可以幫助人們面對死亡樹立正確的態(tài)度,感悟“生亦快樂,死亦安樂”的美好,培養(yǎng)良好的死亡適應心理。人們正確的死亡觀源于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和養(yǎng)成,醫(yī)學教育工作者應該重視死亡教育[4]。正確健康的死亡觀是維護護患雙方權益的重要保障。死亡教育是直面生命和人生死問題的教育,可以幫助護生正確地認識生命的完整過程和生命的神圣,形成正確的死亡態(tài)度,在醫(yī)療工作中充分尊重患者的權利[5]。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因了解死亡而更加珍惜和熱愛生命,在未來工作中能夠推己及人,尊重他人生命,真正實踐“醫(yī)者父母心”的信念。此外,通過死亡教育使護生掌握處理死亡事件的知識與技能,承擔起照護臨終患者的重任,實現(xiàn)對患者生命全過程護理[6]。
[1]王明麗,傅偉韜.護理倫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114-115.
[2]唐魯,周玲君.死亡教育課程方案的設計及實施[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2):223-228.
[3]張慧蘭,王丹.國內外死亡教育發(fā)展的分析與思考[J].護理學報,2015(22)11:29-32.
[4]黃麗群.護生死亡態(tài)度及死亡教育認知現(xiàn)狀[J].護理研究,2014,11(28):4158-4159.
[5]紐麗霞,尹雪如.山西高校醫(yī)學生生命觀調查與分析[J].醫(y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yī)學版,2014,35(11):74-76.
[6]郭巧紅,任小紅,劉琳.我國醫(yī)學教育亟需死亡教育補課[J].醫(y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yī)學版,2009,30(7):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