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歡 肖 燦 (廣東嘉應學院音樂學院 514015)
奇異驚險的粵東客家民間絕技舞蹈
——鐃鈸花
劉德歡 肖 燦 (廣東嘉應學院音樂學院 514015)
客家民俗舞蹈“鐃鈸花”是粵東客家地區(qū)特有的一種傳統(tǒng)民間宗教信仰民俗舞蹈,有400多年的歷史。它生動活潑,技藝性強,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審美情趣。
鐃鈸花;客家民俗舞蹈;地方高校舞蹈藝術
客家民俗舞蹈“鐃鈸花”作為粵東梅州城區(qū)客家民眾在廣場中進行的特色技藝表演,它極其符合梅州傳統(tǒng)人文思想,具有感染力和親和力。作為當地客家民俗中獨特的民間表演方式,其具有鮮明的客家梅州傳統(tǒng)人文生態(tài)特色,也顯示出中國“香花佛事”文化的博大精深。
鐃鈸花是粵東梅州地區(qū)特有的一種傳統(tǒng)民間宗教信仰舞蹈。它源于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佛教傳入梅州以后的“香花”派,是“香花佛事”項目之一,由和尚與尼姑同臺表演。是客家民眾在進行傳統(tǒng)人生禮儀,是“香花佛事”時僧(尼)穿插進行的一種相似雜技的技藝表演,也是梅州民間辦喪事時必須的傳統(tǒng)表演項目之一。這個舞蹈,可說是梅州客家民間藝術之花,情調健康,別具風韻。相傳鐃鈸花始于唐朝,源于公元832年(唐文宗太和六年)佛教流行于福建省連城縣,初稱“連鈸花”,后傳到福建莆田,更名為“鐃鈸花”。宋朝末年后傳入梅縣一帶,與當地文化生活生態(tài)相融合,從而產生出具有當地特色的“香花佛事”的表現形式之一。1它是“香花”僧人在佛場間用于調節(jié)氣氛的一種技藝表演,至今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鐃鈸花的表演者都要經過嚴格的訓練,不但基本功要扎實,還要有相當的膽識。“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從難至曉,從曉至巧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長期以來經過不斷完善和創(chuàng)新,形成獨具一格的表演風格。它的道具是銅制大鈸,重約1公斤,直徑約有40厘米。表演時,通常由三個以上僧人在旁邊鼓樂伴奏,一個尼姑或僧人持鈸上場表演。他們的穿著既有民間色彩,又有點出家人味道的素色唐裝。表演者手持紅銅制成的“鐃鈸”,在鑼鼓聲中翩翩起舞。利用手中的銅鈸上下翻飛、左右開弓,達到停頓與運動的相互結合,讓鐃鈸花的表演技藝既奇異又驚險,過程變幻多端,同時表演過程也讓人忍不住發(fā)笑,動作幽默風趣。2他們的表演動作嫻熟,造型生動,時而“猿猴奉果”“獅子滾球”,時而“雄獅開口”“金龍纏身”。一個個優(yōu)美舞姿動態(tài)令人目不暇接。更妙的是一對鋼鈸在他們手里運用自如,還可以耍出變化多端的花樣來,有時將一個鈸放到另一個鈸上旋轉,有時又將鈸頂在手指頭上旋轉,突然,將鈸拋向高空,又穩(wěn)穩(wěn)地接住舞動,以此博得人們喝彩聲。另一個絕招,也將飛快旋轉的鈸用一根近兩米長的竹竿頂起來,再放在用手握住的筷子一端,一邊保持平衡,一邊舞動,煞是好看。表演者表演時,鼓樂手根據他的表演動作情緒,用鑼鼓敲打節(jié)奏,鼓點快時,慢時而平緩如風平浪靜的湖面,如激昂如暴風驟雨般熱烈。在表演中,舞蹈展示的動作一共有108個,主要有雙轉鈸、高空拋鈸、單轉鈸、黃龍纏身、賴地割草、楓樹脫葉、烏鴉卸翼、猛虎跳墻、秕谷逗雞、鶴立雞群等數多種非常高難度技巧舞蹈動作。表演時間共約40分鐘。再所有表演動作中,“高空飛鈸”是最驚險刺激,讓觀賞的觀眾心驚膽戰(zhàn):表演者把銅鈸被高高拋向空中高達20--30米高處,再銅鈸跌落的一瞬間時表演者用手或小竹棍準確的接住,要精確無誤,紋絲不動;在整個表演過程中,最滑稽有趣的環(huán)節(jié)要算“秕谷逗雞”,表演者隨手把銅鈸扔出去,銅鈸緊緊圍著人轉,如同貪吃的小雞一樣,趕不跑嚇不走;表演中“楓樹脫葉”最有意境,把觀眾帶到了一個情境里,銅鈸就像從樹上吹落的楓葉一樣翻滾飄灑而下,讓觀眾感覺到驚心動魄、扣人心弦;而“畫眉跳架”“猴子挑水”“烏鴉卸翼”則是詼諧趣味,令人開懷大笑,開心不已。讓表演的人和觀看的人產生強烈的共鳴,同呼吸同進退,這種體會和感覺是“香花佛事”其他項目表演中很少有的。鐃鈸花雖然是宗教活動中的舞蹈穿插,但它生動活潑,技藝性強,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審美情趣。
1.鐃鈸花的現狀
鐃鈸花流入梅州可考歷史已有400多年,于2009年被列入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近年來,鐃鈸花已經作為粵東客家地區(qū)獨具特色民俗表演方式,受到國內外很多研究客家民系及民俗文化的專家學者關注。時下梅州各地做法事時表演的鐃鈸花,對鐃鈸花動作在保留原有的技巧上進行加工和創(chuàng)新。它既保留了原有的樸素、清新的鄉(xiāng)土氣息,又賦予朝氣勃勃的時代精神,更具有觀賞價值。但現在學鐃鈸花的人越來越少,連做銅鈸的商家都少了,鐃鈸花傳承人釋常寬師傅擔憂后繼乏人恐鐃鈸花失傳,鐃鈸花的發(fā)展和傳承還要靠年輕一代。梅州市政府提出要進一步加強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的科學保護,加強珍貴民俗資料的征集工作,將更多的文化、民俗納入保護項目,更好地展示客家文化精品。同時注重培養(yǎng)客家文化傳承人,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科學、合理、有效地保護好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自然景觀,為文化繁榮、經濟發(fā)展作出應有貢獻。
2.鐃鈸花的發(fā)展
隨著梅州地方高?!螒獙W院舞蹈藝術的發(fā)展,現在已經在學校開設了客家民俗舞蹈課程,已經把鐃鈸花被融入到了舞蹈教學中,讓鐃鈸花走進了大學舞蹈課堂。這不但豐富了民俗舞蹈的教學資源,加深了學生對客家民俗舞蹈的了解和認知,更弘揚傳承了我們的客家文化,以及培養(yǎng)出了一批的客家民俗舞蹈藝術的后備力量。根據傳統(tǒng)舞蹈鐃鈸花的特點,揚長避短,另辟蹊徑地把省級非保護名錄鐃鈸花絕色技藝融進客家代表性民間民俗活動“舂糍粑”中進行舞蹈創(chuàng)作,讓其在舞蹈中展示“鐃鈸花”的絕色技藝,從而形成了暨保留傳統(tǒng)舞蹈原汁原味的技藝特色,又具有現代舞臺舞蹈藝術美感且風格亮麗的客家民俗特色舞蹈《舂糍粑》。充分利用大學院校文藝舞臺演出機會,把非遺重點保護項目“鐃鈸花”等作為保護實例進行宣傳,讓大學院校師生們身臨其境,耳濡目染感受客家優(yōu)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風采。
綜上所述,有著厚重的傳統(tǒng)文化的鐃鈸花,是客家舞蹈藝術中璀璨的明珠。它樸實的風格和所表達出的強烈的生活氣息,具有濃烈的農耕文化色彩,充分體現出了客家人民不屈不撓、善良淳樸、勤勞勇敢的奮進精神。3我們要讓鐃鈸花這一舞蹈藝術發(fā)揚光大,大力保護、弘揚、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注釋:
1.康雪.《針對民俗舞蹈發(fā)展中問題的探討分析》.改革與開放,2012(06):41.
2.梅州市文化館編.“鐃鈸花”整理資料(內部資料).2012.3: 23-24.
3.梅州市梅江區(qū)文化館.“鐃鈸花”整理資料(內部資料).2010.6:11.
劉德歡,女,湖南邵陽,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舞蹈表演及舞蹈教學研究;肖燦,男,湖南婁底,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舞蹈表演及教學研究。
本文為嘉應學院人文社科研究重點項目“民俗舞蹈資源在地方高校藝術教育中的應用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2014SKZ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