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霞 (湖南文理學院 415000)
先秦與古希臘音樂美學和諧觀念之異同探微
張 霞 (湖南文理學院 415000)
本文介紹了先秦與古希臘音樂美學和諧觀念的核心思想,從辯證思維,內容實質兩方面進行對比與分析,希望能為我們今后在這方面的學習和研究獲取一些新的思考、啟示與參考。
先秦;古希臘;音樂美學和諧觀念;異同;探微
此文章屬省教育廳科研課題項目,批號:10C1017G.《古希臘與中國先秦音樂藝術和諧觀異同》的結題成果。
中國和西方音樂美學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都經歷了漫長的歷程,先秦和古希臘分別是中西方美學思想發(fā)展的萌芽階段,這個時期兩者對音樂美學思想的和諧觀念的提出成了中西美學思想具有可比性的第一個交點。本文從這兩種思想產生的文化背景、代表人物的主要觀點、不同的和諧理念進行對比,來分析中西音樂美學思想和諧理念的異同,從而更深刻地挖掘和認識潛藏在其中的兩者不同的音樂思想及文化內涵。
中國古代先秦音樂美學思想發(fā)源于黃河、長江流域。古文獻資料說明,先民們不僅早己具有關于音樂審美意識,而且還有了關于音樂的起源及其功能的種種想象性思維,認為音樂起源是對自然、風、氣的模仿,音樂帶來的和諧功能可以幫助人戰(zhàn)勝敵人、征服自然……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奠基人,他主張以“仁”為主體,以“德”為根本,以“禮”為規(guī)范,和諧觀即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的融合和及和諧精神。孟子的音樂觀發(fā)展了孔子的仁教思想,提出“與民同樂”,政治上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前提,他的理論后來被幾千年的封建統(tǒng)治者所倡行。荀子在孔孟思想上提出“中和”音樂,音樂本質在于一定程度上是和的“聲音”之道,目的是使不同等級的人和諧相處,達到全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老子和莊子代表道家的是一種“天道合一”的美學思想,老子的“陰陽沖氣以為和”,莊子提倡“法天貴真”的音樂,主張逍遙“陰陽沖氣以為和”境界,“闊大恢宏”的自由,倡導人與人和諧,與天和諧,與地和諧,萬物和諧,順其自然,知足常樂,飄逸灑脫等,在他們心里,音樂更多成為主體審美對象,它使主體在樸素無為之中達到心齋,坐忘的審美境界,從而獲得物我兩忘、大化合一的和諧狀態(tài)。
西方文明的搖籃古希臘,在公元6世紀前后這里就有了西方音樂美學思想發(fā)展的最早胚胎,伴隨著古希臘的音樂、雕刻、繪畫等進一步的發(fā)展,古希臘的哲學家們在探索宇宙真相的同時,開始了對美的問題探索與思考,阿波羅、雅典等等著名的神話中我們故事中自然與人之間的和諧意識。畢達歌拉斯學派美學思想在公元前6世紀非常盛行,音樂的節(jié)奏、旋律、和聲都是都是按一定比例組合而成,他們努力在自然界眾多現象中找出協(xié)調一切的原則,提出數字關系的合理與否是音樂是否和諧的關鍵。其后的哲學家赫拉克里特卻認為美的原始根源在于斗爭,和諧的首要條件是斗爭,自然界聯合對立物造成事物的最初和諧,赫拉克里特發(fā)展了畢達歌拉斯的和諧觀,畢達歌拉斯的倡導的是靜態(tài)的和諧,而赫拉克里特強調的是動態(tài)的和諧;唯物主義哲學家德謨克里特的以人為中心的美學和諧理念,他強調突出事物內在和諧的重要性,將心里和諧看得比外在和諧更重要,還確立了自然統(tǒng)一于人的和諧思想為西方美學史上開辟了一個新篇章;哲學家柏拉圖提出了音樂對人的內心的和諧有很好的作用,認為音樂對人的精神道德方面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主張把音樂作為培養(yǎng)理想公民的重要手段。
1.先秦與古希臘的二種音樂美學思想和諧觀的內容實質的對比
正因為古希臘大部分哲學家都是科學家的身份,有關古希臘音樂美學思想中的和諧觀念更多的注重的把探索音樂的奧秘和宇宙的巧妙的結合起來,科學思維與和諧客觀形態(tài)結合,探索出音樂和諧就是適當的數量比例關系的和諧,并從弦長比例算出最早的和諧音程,以畢達歌斯為例,他認為世界萬物和變化動因皆數字,數是宇宙本源,宇宙內的各個天體在一切適當數量比例關系之中的和諧中,數造就了和諧,把數字哲學為人生方式和最高境界。這種音樂數字概念的美學思想在西方以后的建筑、美術上影響也非常重大。在古希臘音樂美學和諧觀念的思想影響下,數字比例和諧音樂思想美學觀念造就了西方音樂科學的性格。與古希臘音樂美學相比,中國先秦音樂美學和諧觀念的主體是政治教化,倫理精神,如“仁、德、禮”與天人合一孔子的和諧思想,與民同樂的孟子思想,不同等級的人合歡定樂、和睦相處的荀子思想,講究克制和中庸以及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的莊子思想等,千百年以來統(tǒng)治階級通過這種儒家美學中的和諧思想來教化以此堅固自己的政權和和協(xié)調各種社會關系,所以,早在中國周代就有了周祥的禮樂制度,《周禮·春宮》中記載,“禮樂和天地之化,諧萬民,以致萬物”。和樂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少紛爭,成政事,使上下同和,政治和順,所以得以社會安定和諧。
2.和諧理念中辯證思維的比較
先秦時期提出的和諧觀念中提出和諧不是單純的一個因素形成的,一種聲調成不了和美音樂,多種音樂的組合才能得出優(yōu)美和諧音樂,多種音樂的組合才能得出優(yōu)美和諧音樂,和諧是多個因素的運動結合的結果,例如周景王伶州鳩的和諧觀是以“和”求平,和諧與對立平衡統(tǒng)一。這種音樂的和諧觀念與二百多年后的畢達歌拉斯所倡導的音樂的和諧是眾多的對立與統(tǒng)一兩種因素在音樂和諧美的形式認識上體現是一樣的。還有赫拉克里特也認為,和諧是斗爭與統(tǒng)一的結果,斗爭與不同的音調造就最美的和諧,在斗爭與沖突中求發(fā)展,在矛盾斗爭中求和諧。這兩種相同的和諧具有不同的來源途徑,這是中西文化的差別決定的。中國的和諧觀念強調的以“和”中求“和”,比如中國音樂中五聲音階不包含不協(xié)和的半音,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創(chuàng)作中體現著“萬變不離其宗的原則,致使中國傳統(tǒng)音樂顯現出一種保守而穩(wěn)定的發(fā)展態(tài)勢,而西方音樂中呈現是一種對立和斗爭,西方的和諧觀念是以斗爭得“和,例如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大量音樂作品在力度上常有PPP—fff強烈的對比的標記以及歌劇里強烈的戲劇沖突,西方音樂中無時無刻體現著一種革新的精神,”這兩種迥然不同的辯證思維的和諧觀念影響著以后中西音樂文化的發(fā)展,也致使中西音樂走上了兩條不同的發(fā)展道路
截然不同的兩種文化源頭蘊育了兩種音樂美學和諧觀,通過對古希臘和先秦音樂美學思想中和諧觀念的分析,讓我們了解到中西美學思想的和諧觀也非全異,也非全同,不同的歷史根源、價值取向的差異造成了音樂文化的思維角度差異,用唯物辯證主義的觀點客觀分析古希臘與先秦音樂美學中的和諧觀念,并非是對兩者的音樂價值的高低優(yōu)汰進行評價,是想通過本文對古希臘和先秦音樂美學思想中的和諧觀念進行比較、分析,希望能為我們今后在這方面的學習和研究獲取一些新的思考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