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雅菁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417000)
論《藝術概論》課程考核中的藝術實踐考核
鄒雅菁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417000)
課程考核方式作為課程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師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筆者針對高校音樂學專業(yè)《藝術概論》課程考核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了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本文將從目的和意義、內(nèi)容、考核占分比、存在的問題等方面對此次課程考核改革中新增的藝術實踐考核展開論述,希望能對高校音樂學專業(yè)的課程考核改革起到借鑒作用。
藝術概論;課程考核;藝術實踐考核
課題項目: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題編號:湘教通【2015】507號
《藝術概論》是高校為藝術類學科開設的一門理論課程,主要是通過對藝術原理(如藝術的本質、藝術的功用、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評價等)和藝術門類(如音樂、美術、舞蹈、戲劇、文學、電影等)的系統(tǒng)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拓展藝術思維,為他們?nèi)蘸蟮乃囆g實踐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筆者長期在高校擔任音樂學專業(yè)《藝術概論》課程教學,為了提高此門課程的教學效果,以課程考核方式為切入點,在目前普遍采用的以期末閉卷考試結合平時成績的考核方式中,加入了藝術實踐考核環(huán)節(jié)進行了本門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發(fā)現(xiàn)了不少問題,現(xiàn)將此次教學改革的經(jīng)驗與問題總結如下,和同行們進行探討與交流。
筆者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鄭錦揚主編的第二版《藝術概論》為教材,將學生按教材內(nèi)容分組,為各組設定一個選題,要求每組學生圍繞選題分工合作,可以采取表演、課件演示講解、辯論等方式完成選題內(nèi)容,教師根據(jù)各組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評分,并將其按比例計入期末總成績。以第七章“音樂”為例,教師可以設定“交響樂隊”“音樂劇”“歌唱形式”等選題,學生既可以以樂隊合奏或合唱等方式進行音樂表演,也可以以PPT的方式為大家介紹各選題中的世界名曲,或者就選題中某一具有爭議性的內(nèi)容展開辯論,形式不限,學生完成選題后,教師根據(jù)制定的評分標準對各組的藝術實踐進行考核。
課程考核方式對課程教學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同時影響、決定著教師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觀、考試觀,對理論課程而言,單一以筆試為主的考核方式不但不足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讓學生產(chǎn)生考試只需要“突擊強化記憶”即可的學習懈怠感,這種消極觀念在注重音樂實踐的音樂學專業(yè)學生中影響更甚。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音樂學專業(yè)學生對術課的重視(如聲樂、器樂)要遠遠超過理論課(如中西方音樂史、民族民間音樂等),大多數(shù)學生對理論課考試更是抱著“及格就行”的心態(tài),他們沒有深刻認識和體會到理論課程對于實踐課程起到的基礎和支撐作用,怎樣才能扭轉這種考試觀呢?筆者正是以解決此問題為目的,增加了藝術實踐考核。
這種以學生為主的考核方式,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真正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還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讓原本枯燥無味的紙上文字變成了可以指導實踐的具體理論,改變了學生認為“理論知識無用”的學習心理,并將傳統(tǒng)的一次性、終結性考試變成了具有多次性、連續(xù)性的過程化考試,使得學生在整個學習和考試過程中不能有絲毫放松,從而可以從根本上扭轉“考試只需強化記憶”的考試心理。
藝術實踐考核在整體考核中所占比重非常重要,占分比太重會讓學生忽視理論知識的筆試,占分比太輕則會達不到預期教改效果,如何才能合理分配各考核環(huán)節(jié)所占分比例呢?筆者就此問題進行了兩次嘗試:第一次采取“期末筆試(40%):藝術實踐(40%):平時成績(20%)”的考核結構,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們都非常重視藝術實踐考核,出現(xiàn)了多種多樣的藝術選題表現(xiàn)形式,大部分學生能做到理論復習與藝術實踐相平衡,雖然教學效果得到了明顯提高,但同時也暴露出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部分學生幾乎放棄了對理論知識的復習,在期末閉卷考試中對主觀題型交了白卷,由于藝術實踐分和平時分較高,即使是卷面分數(shù)極低,最后的總成績也能及格。
針對以上這種本末倒置的現(xiàn)象,筆者在第二次的嘗試中對考核比進行了改動,并設置了必要條件。第一,對期末卷面分數(shù)在60分以上者,采取“期末筆試(50%):藝術實踐(40%):平時成績(10%)”的考核比;第二,對期末卷面分數(shù)在60分以下者,采取“期末筆試(x):藝術實踐(40%):平時成績(20%)”的結構,其筆試成績占分比如下:卷面成績在50分—60分、40分—50分,40分以下者,分別按40%、30%、0%的比例計入總成績。通過這種等級化的考核占分比,學生徹底改變了“重實踐輕理論”的學習心理和考試心理,獲得了理論與實踐雙贏的教學成績。
第一,學生的參與問題。筆者采取分組、分工合作的方式進行藝術實踐考核,目的是想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提高藝術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發(fā)現(xiàn)仍然會有少部分學生未能積極參與,如在以PPT方式進行選題知識講演的小組里,出現(xiàn)了不需要人人參與也能完成考核的情況,而在以表演方式進行的考核中,有的小組僅派出2—3名同學為代表。要用什么樣的方式才能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對全體學生進行藝術考核呢?第二,考核的評價問題。目前對學生藝術實踐考核的憑借,筆者主要是從選題內(nèi)容的深度和廣度、表現(xiàn)形式、創(chuàng)新性等方面對各組的完成情況予以等級評分(優(yōu)秀90—100分,良好70—90分。一般60—70分。較差50—60分,未完成0分),雖然制定了詳細的評分細則,但是以教師一人為主導的評價模式,仍然有失客觀性、公平性,能否建立一種包括所有學生在內(nèi)的新的評價方式呢?又該如何量化這種評價方式的評分細則呢?以上問題將是筆者日后要繼續(xù)進行實踐研究的教改方向。
藝術實踐考核是筆者結合高校音樂學專業(yè)的學科特點而進行的課程考核方式改革,它不僅僅只適用于《藝術概論》課程,同樣也適用于高校音樂學專業(yè)的其它理論課程,希望本文能對音樂學專業(yè)的課程考核方式改革起到理論和實踐上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