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鵬
作為一個寫作人,一個迷戀街道的人,總希望能理所當然地以筆將其一切記下來,然而越迷戀便發(fā)覺越下不了筆,尤其當你想書寫自身城市之時,礙于習焉不察,你如何能在日復一日中寫得更好更鮮?或許多一分熟悉便同時少了一分賞悅優(yōu)點的機會,正如旅者永遠無法游到屬于自己的城市。
雖然現(xiàn)實如此,但我就是喜歡澳門的街道。因為城市是可以化妝的,尤其是急促發(fā)展的城市,正如雛妓需以厚妝來表現(xiàn)自身的世故成熟。但在濃妝底下街道就是城市最深層之血脈,是整容不來的,所以不同的城市無論外表如何相近卻必有不同的街道,不同的風景與不同的生活,除非城市已死。當大部分來澳門的人都只注重中西交融的情調(diào)之時,我卻真誠地在感嘆,感嘆他們往往已錯過了最澳門最普通的日常生活,沒有生活感的旅游何來完整?這里無論是招牌或欄桿,甚至是木店行的氣味都應該是構(gòu)成城市于人的最基本記憶,記憶是需要尋找的,能突然跳出只屬幸運。只有尋找才有發(fā)現(xiàn),才有驚喜。正如當一大堆旅客匆忙堆在擁擠的新馬路時,一個轉(zhuǎn)角進入十月初五日街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寧靜的新世界,大有《桃花源記》那“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的感覺。這里汽車游人絕跡,商家店戶也安安靜靜毫不喧鬧,像個含羞的美麗小姑娘,沒有人工小區(qū)那種太過光亮整齊卻換來小區(qū)交纏的天然混沌,這種乏于規(guī)劃的文化感自是充滿了誘惑性。天空透藍,兩旁古舊建筑束擁,密密麻麻的小屋小街,不單止視覺被注滿,而是所有感官都被賦予更深更遠,它仿佛已被風格殊異的感覺包圍,迅速溶解于歷史藝術的文化美之中,而澳門不再是現(xiàn)在的澳門,是過去的澳門,是一個中世紀的城市,標志城市永恒的迷人風格。
有晝有夜恰如有動有靜,沒有極動就嘗不了靜極,但與日式的禪靜不同,只要你留心你便會發(fā)現(xiàn)街道開出的安靜之花總有人的存在,如那兩人在路口扯談、那情侶在椅上細語,隱隱約約雖然稀疏但絕不失人的聲色。黃和綠在這里不是單色,已然屬于天地性的超越,是城市與人之間的橋梁,那不就是六國飯店遺址,即使是上面那斑駁及苔痕所代表的遠不是年月流轉(zhuǎn)的風霜,反而代表了記憶,代表永不相忘,這些都在人的血液里最后經(jīng)過一代一代基因轉(zhuǎn)化為最重要的人情,無論是香莊、茶莊、山貨、金鋪、果欄、皮號、醬店及發(fā)店,生活老景中的獨立個人竟有點像大家庭,若一家缺貨,大多積極推薦就近他家,還有各家的孩子放學后都在附近街道躲迷藏,不少客人來到這里不單是購物,更多的是與店家一道吃喝聊天,東拉西扯一日的不在少數(shù),好些更與家人一道來這里成為酵素,醞釀出不亦樂乎的氣場,就這樣每個人都在閑著但每個人都在做事,真的生活,盡是這看似隨興不起眼的小事中,卻盡顯人與人關系的古樸之風,自然而然,所謂園林無世情是也。
1869年澳門半島有街道542條,1905年澳門半島有街道593條,2011年澳門半島有街道950條。若然在眾多街道中要數(shù)最精彩的,我莫非屬意于由果欄街穿過長樓斜巷往花王堂街方向走去的一段,這里有特別的建筑格局,窄窄的斜路,還有院墻的泥黃與閑靜,總教人心遠地偏。最重要還是兩側(cè)有自成一角的大三巴圍和華士圍里,更謂別有洞天。早年《歲月神偷》以香港上環(huán)永利街作鏡頭背景,人們已覺何等之懷古,若然取景于澳門街道內(nèi)的圍里,眼尖的自會明白那是何等的天成。而且圍里之豐富更遠不止于此。如各區(qū)圍里多有土地或石敢當,雖然沒有古剎的莊嚴,神仙的景致,更沒有道士或僧徒門的蒼白修行之色,但卻不失古意,尤與民居甚近,要領略那種情調(diào)不需遠求,紅塵庸俗佛性寧靜共生存在,大隱于市也。除了心靈不需遠求口腹也不需遠求,琳瑯滿目的葡國雞、葡撻、馬介休球、竹升面、豆腐花、杏仁餅、豬油糕及豬扒包自是易找。即使在橫街窄巷也隨時驚喜萬分,尤其那些生活不浪費的概念,何謂也?以牛為例,在爛鬼樓就有間楊六記吃牛雜,當我們以為對牛能吃部位已熟悉萬分之時,這里便能為你長長見識,如牛眼、牛鞭、牛嘴唇、牛喉嚨、牛骨膜、牛皮、牛腳甲、牛包皮。一道一道地細味品嘗,口感、情感的混搭,如此吃完,世上最淋漓盡致之牛味已在腹內(nèi),還有借由老板的解說了解牛雜應該怎么選怎么吃,怎樣才對得起牛,那種世情世故錯落層次與概念往往令人超脫食之四維,若然能再加以包裝發(fā)揚,這絕對是沖出世界的精絕法門。
良夜不用早歇,澳門從某個角度來說的確是個不夜之城,但若然是有心人便會明白不夜是屬于城、屬于另類享樂,但并不屬于街道,澳門街道的夜晚是不能盡興的,沒有什么娛樂,若然有消夜之癮則更加糟糕。但淡黃的路燈伴襯滿街的靜,卻又最令人駐足停憩思考過去現(xiàn)在或未來,即使你仍堅持浪浪蕩蕩,面對眼前之景留白得如此清美,正合無所牽掛,人于此盡是輕松。
澳門街道沒有太多所謂的景點,所以無需為刻記不住而發(fā)愁、澳門的街道不長甚至數(shù)百米之道已成數(shù)街之分,但卻條理脈絡分明、澳門的街道特征不起眼,但藍白街牌、石仔路卻甚為醒目、澳門的街道從來都不偉大,因為孫中山、高劍父、賈梅士都早已遠去了,但普通的人卻依舊在這里每天生活,他們笑著、追趕著、排著隊領免費報紙。
街道不是場景,是通向心靈的敘事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