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榮利
懷揣理想 擁抱現實
文 / 王榮利
團中央發(fā)起的“團干部如何健康成長”大討論活動,讓我這名“資深”團干部“心有戚戚焉”。由于長期分管團青工作,我對青年成長問題一直比較關注,深深感到:正確認識理想與現實的關系,是青年成長道路上的必修課。團干部是青年隊伍中的領路人,更需要對這一問題有深刻理解,才能更好地健康成長、履行好職責使命。
理想,是指引人生前進的航標;青年人的理想,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振興的希望。理想,可以是高遠的終極目標,也可以是映射在現實當中的行事準則,但無論如何不可或缺。有了它,才有使人不放棄的方向,才有使人不倒下的脊梁;人,才成為有別于萬物的“宇宙精靈、萬物靈長”。沒有它,人的生命就只能在較低的層面徘徊,與螻蟻草木無異。
現實是一種客觀的狀態(tài),是真真切切的生存環(huán)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現實中有真也有假、有善也有惡、有美也有丑。只不過,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真善美就像瓷器一樣精美而易碎,假惡丑就像石頭一樣粗糲而堅硬,碰撞之下,瓷器更容易破碎,與磚石瓦礫為伍。
以社會道德層面為例——不管是宗教戒律、儒家禮法,還是我們現今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雖然內容形式有諸多差異,但普遍的核心目的均是要導人向善、教人自我約束、劃出行為準則,力求將社會推向一個完美的狀態(tài)。但是,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它只能發(fā)揮有限的引導和影響作用,而在另一個極端,它不是被無知的“化外之民”粗暴踐踏,就是被那些“自以為”洞悉其實質和規(guī)律的人無恥利用,致使“董道不豫”者“重昏而終身”,而那些蠅營狗茍的人也難免要付出現世或身后的代價——在道德理想與現實的社會規(guī)則面前,到底有沒有一條明晰的行為準則可供遵循,既讓人在有限的生命當中把握住人生出彩的機會,又不至于誤入歧途、偏離正道,讓理想有一個干凈又平穩(wěn)的落腳之地?
我的回答是——懷揣理想、擁抱現實。
《莊子·知北游》云:“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筆者淺見:“內不化”,即內心堅守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受外部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外化”,即在現實社會中能有一種坦蕩的胸襟,直面社會上的善惡美丑,并以自己的尺度參與社會生活,與各種各樣的人和事相處,并能夠游刃有余、進退有據。
孔孟莊周常厚古薄今、借古諷今,也有些人喜歡寄望于未來,其實,他們都只不過是在現實中找不到安放自己理想的地方而已。至此,有的人選擇遺世獨立、拋棄時代,妄求獨善其身,最終因失卻環(huán)境能量的供給,與自己的理想共消亡——或升華為歷史夜空中的星辰,供后人瞻仰;或湮沒為歷史長河中的珠蚌,身與名俱滅,無人識高潔。顯然,這兩種結果,于己、于社會、于時代,都是一場無甚價值的悲劇,是文明的破碎與損失。
魯迅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孔子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爸泵妗焙汀罢暋毙枰職夂蛽敚弧坝型健闭?,非不“察”也,心“至察”而行不“至察”也。只有以坦蕩之胸襟,擁抱時代、投身社會;以堅守的內心,有所為有所不為,在現實的荒草地上播種自己的理想,在環(huán)境的爛泥塘中壯大自己身軀,以隱忍、克制和堅持,推動社會向光明的方向發(fā)展,在文明發(fā)展的道路上留下自己堅實的腳印,如此,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找到正確的發(fā)展方向,在各自的崗位上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作者系中國石油東北銷售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