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切實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2015-01-30 16:04張一民
      體育教學 2014年9期
      關鍵詞:體質教育部體重

      張一民

      摘 要:2013~2014年,在教育部體衛(wèi)藝司領導下,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與體質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組織全國17所高校,采用嚴格的科學程序,對《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07年)進行了修訂,新《標準》不僅提高了應用的信度、效度和區(qū)分度,而且還強化其教育激勵、反饋調整和引導鍛煉的功能,提高了其教育監(jiān)測和績效評價的支撐能力。新《標準》從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等三個方面綜合評定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是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fā)展、激勵學生積極進行身體鍛煉的教育手段,是國家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和學業(yè)質量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體質健康的個體評價標準。

      關鍵詞: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4)09-0005-06

      進入21世紀以來,學生體育鍛煉時間不足,體育課質量不高等問題始終制約著我國學校體育工作的發(fā)展,截至今天,我國大、中、小學生部分身體素質指標“持續(xù)下降”,超重與肥胖學生比例逐年增加等現(xiàn)象依然存在,正如全國政協(xié)委員楊樺教授提出“增強青少年體質刻不容緩”[1]。針對這一問題,教育部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力圖通過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手段與措施改變我國學校體育的現(xiàn)狀,從而促使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明顯提升。

      2012年,教育部為了進一步了解全國各地各校自2007年以來,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的實情,邀請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首都體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等4所高校,分赴甘肅、云南、福建和浙江等4個省開展了“2012年《標準》測試上報數(shù)據(jù)抽查試點工作”。

      2013年,為了進一步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教育部體衛(wèi)藝司委托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與體質健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牽頭,組織了國內17所高校的專家學者組成《標準》修訂工作組,在系統(tǒng)總結《標準》推行以來的措施與經(jīng)驗的基礎上,結合教育部自1985年以來每5年組織實施的歷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工作”,決定通過設定全國統(tǒng)一測試指標、調整單項評分和綜合評價標準等技術手段,對《標準》進行修訂,以強化《標準》對增強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功效。

      一、《標準》修訂背景和依據(jù)

      1. 修訂背景

      《標準》是在《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2002年)[2]在全國試行5年的基礎上,由教育部根據(jù)2007年“中央7號文件”(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以及學校體育改革與發(fā)展新的形勢與要求,結合試行過程中的反饋意見,組織專家,經(jīng)過反復論證和實驗,對《標準(試行方案)》進行了修訂,并于2007年4月正式發(fā)布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3]。所以,《標準》是我國首次發(fā)布的涉及到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評價的國家標準,它不僅反映了國家對學生體質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而且還是《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在學校的具體體現(xiàn)與實施。隨后,教育部與各地教育行政部門不僅采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減輕了學生課業(yè)負擔,而且還建立了《標準》測試工作制度與測試數(shù)據(jù)上報系統(tǒng)等政策、技術平臺,為不斷推進《標準》的實施提供了堅實的科技保障。

      修訂工作組通過文獻研究,查詢2012年與2013年“教育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抽測復核工作報告”等,發(fā)現(xiàn)在《標準》執(zhí)行中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第一,測試項目的“選測”將不同測試屬性的指標歸為同一類,混淆了指標的評價意義。如,小學五至六年級的50米跑(25米×2)、立定跳遠、跳繩、籃球運球、足球顛球、排球墊球為一類。盡管《標準》要求在執(zhí)行中每年由地市級教育行政部門、高等學校等“不能重復”,但執(zhí)行效果不好。

      第二,《標準》評分表中,100分、90分、75分、60分以及10分的實測成績與《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4]中百分位數(shù)值的對應關系不一致,需要調整兩者的關系。又如,《標準》中身體素質及格線標準(60分)與《學生體育合格標準》(1992年)相比,存在一定的差異。如高校1000米/800米跑、引體向上等指標,《標準》均低于《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國家教委教體[1990]015號)。

      第三,測試方法不規(guī)范等,導致測試成績的可信度較低。如,體育教師過度依賴“自動”測試器材,記錄成績時還存在“憑感覺”或“目測”等現(xiàn)象。

      第四,測試器材的原理、型號差異較明顯,質量不過關。如采用電子或智能型測試器材能有效降低工作量,但由于生產(chǎn)廠家對《標準》認識上的差異等,導致廠家在器材設計(如傳感器的選擇)、數(shù)據(jù)傳輸(IC卡、有線、無線等)以及耐用性(如指脈夾)等標準不統(tǒng)一,導致測試數(shù)據(jù)的效度與信度明顯下降。

      第五,有部分學校實施《標準》的積極性不高,如部分高校未建立學生體質健康檔案、沒有將學生《標準》測試成績與評價等級等作為畢業(yè)、評優(yōu)等工作的依據(jù)等。

      第六,測試數(shù)據(jù)上報時,未達到或滿足基本要求(如管理辦法,考核等),存在不真實的現(xiàn)象等。

      總之,依據(jù)教育部2012年(4個?。?、2013年(31個省區(qū)市和新疆建設兵團)對《標準》測試上報數(shù)據(jù)的抽查復核結果,全國各地、各校在施行《標準》中都普遍存在2次測試數(shù)據(jù)“一致性”較低的問題,在排除抽查時客觀因素(如氣候、場地、器材等因素)外,抽查組認為《標準》自身存在指標測試屬性、測試方法標準化,評分等級不合理以及基層學校領導不重視,體育教師應付等影響一致性的重要問題,為此,教育部體衛(wèi)藝司決定在2013年啟動對《標準》的修訂工作,并以此為契機,作為進一步落實國務院“53號文件”精神的重要工作之一。

      2. 修訂依據(jù)

      2013年是“中央7號文件”下發(fā)的第7個年頭。然而,“中央7號文件”列舉的“休息和鍛煉時間嚴重不足”等問題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決。如,2011年9月,教育部發(fā)布的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jiān)測結果顯示,我國學生體質總體狀況依然令人擔憂,表現(xiàn)為中小學生超重與肥胖率繼續(xù)增加,視力不良檢出率持續(xù)增高并出現(xiàn)低齡化傾向,大中小學生身體素質持續(xù)下降等。

      2012年1月,教育部郝平副部長在中央部委貫徹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能夠達到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時間的學校比例較低。同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了教育部等4個部委《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黨中央、國務院再次強調了加強學校體育,增強學生體質健康是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中國要“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要率先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奮斗目標。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學校體育改革提出了“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所以,突破困擾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瓶頸是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的關鍵,制定強有力的制約機制和精確的目標體系是引領學校體育工作的當務之急。

      教育部為了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分別在《2013年工作要點》、《2014年工作要點》中強調了要“全面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建立學生體質健康監(jiān)測制度”與“修訂完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等任務。所以,科學、有效地評價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課和課外體育鍛煉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由此,教育部啟動了對《標準》的修訂工作,期待進一步強化《標準》的激勵與引領作用,為當前實施的學校體育綜合改革提供技術保障。

      二、《標準》修訂過程

      在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的領導下,《標準》修訂工作組于2013年3月啟動了相關工作,期間先后組織了多次專家論證會,邀請了全國從事學生體質健康監(jiān)測、調研以及學校體育等領域專家學者,重點研討了《標準》的指標體系、測試方法、測試器材以及全國抽樣點設定的原則與工作方案。隨后,修標工作組還采用視頻、演示文稿等多媒體形式,規(guī)范了《標準》測試方法,并通過教育部學生體質健康網(wǎng)下發(fā)給各地各校,為各地各校完成2013年《標準》測試數(shù)據(jù)上報工作提供了技術保障。

      截至2013年12月底,本次《標準》修訂工作的抽樣范圍覆蓋了1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qū)(含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如云南、新疆),共測試了110所小學,163所中學、18所大學,共獲有效樣本135947名。其中,漢族小學生56551名,中學生56782名,大學生6314名;少數(shù)民族小學生7319名,中學生7996名,大學生985名。

      此外,在北京、上海、沈陽、武漢、廣州等5個城市獲得2973名在校學習的青少年運動員完成《標準》的測試數(shù)據(jù),為制定“附加分”提供了支撐。同時,北京體育大學還采用電阻抗(BIA)測試技術同步獲得了北京市在校大中小學生(8870名)體脂率、瘦體重等指標的原始數(shù)據(jù),為制定、檢驗體重指數(shù)(BMI)評價等級提供保障。

      隨后,修標工作組在教育部體衛(wèi)藝司組織的專家組全面、深入、客觀地反復討論的基礎上,參閱《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運動員技術等級標準》、部分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高中體育會考”評分標準以及國際青少年體質健康評價標準等,根據(jù)現(xiàn)階段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的實際水平,采用百分位數(shù)、分段累進計分法等統(tǒng)計方法制定了單項和綜合評分表。

      三、新《標準》的特征

      1.重建《標準》評價指標體系

      第一,取消原《標準》中“運動能力”指標,消除了將評價學校體育教學效果指標與反映身體素質指標相互混淆的影響,突出了《標準》評價目的是了解不同年級學生體質健康的基本水平,并通過檢測與評價各年級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來真正實現(xiàn)《標準》的激勵、反饋和引導鍛煉的功能。

      第二,全體在校學生均處在生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其身體形態(tài)、機能與素質的變化除了具有連續(xù)性與程序性特征以外,還具有鮮明的階段性特點。故,新《標準》提出“共性”與“個性”評價指標的理念,充分體現(xiàn)《標準》的科學性、連續(xù)性和階段性。

      第三,取消了原《標準》中“同類”指標的“選測”制度,設立全國統(tǒng)一的評價指標體系,避免了各地各校在實踐中的“避重就輕”,消除了學生對測試“不公平”等認識。

      第四,依據(jù)1997年國際肥胖委員會(IOTF)都柏林會議的提議,選擇體重指數(shù)(BMI)替代身高標準體重,并將其轉化為估計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參數(shù),為今后逐漸與國際青少年體型評價標準接軌奠定技術基礎。

      第五,身體形態(tài)(如體重)與內臟器官(如心肺)的自然增長呈現(xiàn)“非等比性”特征,且發(fā)育敏感期差異較大。尤其是個體遺傳因素的差異,常常會導致諸如體重等形態(tài)指標的后天變異超過身體機能指標。故,新《標準》選擇肺活量替代肺活量體重指數(shù),并在小學1~4年級男女學生中增設肺活量,既強調了心肺功能在評價個體體質健康水平的重要程度,又保持《標準》評價指標體系結構的完整性。

      第六,考慮到大多數(shù)小學生處在青春發(fā)育期前,協(xié)調、靈敏與反應能力正處在生長發(fā)育的“敏感期”,耐力素質正在初步形成,而400米跑成績的提高則更多依靠個體無氧供能能力,故,新《標準》中小學5~6年級保留50米×8往返跑,取消400米跑。

      總之,新《標準》評價指標經(jīng)過了專家論證,實地測試、統(tǒng)計篩選等技術環(huán)節(jié),最終確定了評價指標體系(表1)。

      2. 規(guī)范評價指標的測量屬性

      (1)共性指標

      作為反映全學段(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學生體質健康的基本狀況,BMI(體重指數(shù))、肺活量、50米跑、坐位體前屈突出對體型、心肺功能、速度與柔韌素質等四個方面的評價。其中:

      第一,BMI為國際上流行的體型評價指標,能夠較準確的監(jiān)控我國學生“超重”、“肥胖”、“低體重”的變化趨勢,能夠為未來制定青少年“體重控制”方案和干預計劃提供保障。

      第二,“心肺功能是體質健康綜合評價的核心要素”[5],肺活量是反映心肺功能簡便易行的指標之一。

      第三,依據(jù)兒童少年生長發(fā)育模式,神經(jīng)系統(tǒng)是優(yōu)先發(fā)育的系統(tǒng),且跑是運動能力之首,選擇50米跑作為綜合反映學生移動速度、反應速度、靈敏素質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靈活性的指標。

      第四,柔韌素質是身體素質與形成運動技能的基礎,且其能力的發(fā)展貫穿兒童青少年期,選擇坐位體前屈反映學生關節(jié)靈活性、韌帶和肌肉的伸展性與彈性等。

      (2)個性指標

      作為反映不同學段學生身體素質的基本狀況,重點突出身體協(xié)調性、力量與耐力素質等三個方面的評價。

      第一,小學。按照生長發(fā)育階段性規(guī)律,大部分小學生處在青春發(fā)育期前(兒童期),其身體形態(tài)、機能處在緩慢增長期,身體素質的增長也常常以協(xié)調、柔韌、速度以及靈敏、平衡等能力為主。研究提示,小學生身體發(fā)育呈穩(wěn)定增長趨勢。

      如協(xié)調、平衡素質在小學1~3年級發(fā)展最快,而靈敏、柔韌素質在小學4~6年級發(fā)展最快。故,新《標準》選擇1分鐘跳繩作為綜合評價小學生身體靈敏性、協(xié)調性和動作節(jié)奏感及下肢力量等指標。

      考慮到小學生還處在“向心律”發(fā)展的高峰期,機體內有機物含量較高,形成肌肉力量的物質基礎(如蛋白質、無機鹽等)還處在不斷積累過程中,不太適合對其最大力量進行評價。故,新《標準》選擇1分鐘仰臥起坐作為評價小學生腰腹核心肌群耐力水平的指標。

      小學五六年級學生已處在青春發(fā)育期前,甚至有部分學生(尤其是女生)已經(jīng)進入青春突增期,其肢體長度、圍度、體重等身體形態(tài)指標以及心臟、肺、肝臟等循環(huán)與內臟器官的體積、重量等已經(jīng)有明顯增長的趨勢,機體內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系統(tǒng)功能得到發(fā)展。同時由于新《標準》強調從小學1年級開始就推行了1分鐘跳繩,這勢必促進高年級學生下肢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故,新《標準》選擇50米×8往返跑作為反映小學生耐力素質的評價指標。

      第二,初中、高中、大學。初中至大學各學段的男女學生都已經(jīng)進入青春發(fā)育期,其身體形態(tài)、機能和素質都將發(fā)生明顯變化,尤其是以身高、體重為代表的身體形態(tài)指標已出現(xiàn)第二次生長突增;隨后,伴隨內臟器官體積增大、重量增加,以及內分泌系統(tǒng)功能的活躍等,促使身體素質明顯增長,尤其是力量與耐力素質將進入快速增長期。所以,初中以上的男女學生除了保持對移動速度與柔韌素質的評價以外,還需要增加對速度力量、力量耐力以及耐力素質的評價。

      力量素質是人體運動的基礎,學生跑、跳、投及攀爬等各種運動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均離不開力量素質。一般而言,肌肉的快速收縮產(chǎn)生的加速度所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稱為速度力量(也可稱爆發(fā)力)。也就是說,爆發(fā)力是保障學生能在最短時間內使人體移動到盡量遠距離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反映下肢、軀干和上肢不同部位肌肉間的相互配合與協(xié)調能力,是構成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因素。故,新《標準》選擇立定跳遠作為反映初中以上學生下肢爆發(fā)力及身體協(xié)調能力的評價指標。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肌肉耐力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學生具備長時間進行肌肉活動的能力或者對抗身體疲勞的能力也是關乎到其運動能力形成與發(fā)展的關鍵因素;且抓、握、舉等是日常生活的常規(guī)動作,其完成效益如何,與肩帶、上臂、前臂和背部等肌群關系密切。故,新《標準》選擇引體向上(男)/1分鐘仰臥起坐(女)作為初中以上學生上肢肌群或腰腹肌群耐力的評價指標,這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力量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同時對體重“超標”的男生或女生而言(盡管該能力的提高受制于自身體重),推行該指標還有助于在學生人群中早日實施“體重控制”計劃。

      耐力素質的發(fā)展取決于人的發(fā)育成熟度,研究發(fā)現(xiàn)長期從事耐力訓練有助于學生全面提高肌肉、心肺、血液、免疫系統(tǒng)以及物質代謝調節(jié)等功能,即耐力素質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存在明顯線性關系。我國多年的學生體質健康調研與監(jiān)測結果提示,當前我國學生體質健康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耐力素質持續(xù)下降”,故,新《標準》選擇1000米(男)/800米(女)作為評價初中以上學生耐力素質的指標。

      3.重構綜合評價指標的“權重”

      (1)按照評價指標體系的結構,設立統(tǒng)一的“類權重”

      根據(jù)原《標準》“權重”不一致的現(xiàn)狀,在充分重視個體遺傳特征差異的基礎上,強調身體素質的提高必須通過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才能實現(xiàn)的理念,在新《標準》中,按照體質健康評價理論體系與構成要素,制定統(tǒng)一的“類權重”,以期進一步強化其實現(xiàn)個體化評價和導向目標的功能。即,身體形態(tài)與機能類指標權重各為15%,身體素質類權重為70%。

      提示,新《標準》中身體形態(tài)與機能類的權重總體上有升有降,其目的是強調與遺傳關系密切,評價指標相對穩(wěn)定;適當降低小學學段學生身體素質類權重,也是強調小學生還處在青春發(fā)育突增前,機體內物質與能量還處在積蓄階段,也就是說通過參加體育鍛煉才能明顯提高個體的體質健康水平。

      (2)微調身體素質類指標的權重

      確立“類權重”后,根據(jù)各學段學生身體素質評價指標的數(shù)目與屬性,以及對體質健康綜合評價的貢獻率,身體素質評價指標權重實行“等權”設定。

      由于各學段學生 身體素質評價指標數(shù)目存在一定的差異,微調時,將按照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逐漸遞增的趨勢,采取共性指標逐漸降低和新增個性指標逐漸增加的原則對部分指標進行微調,以突出新《標準》是促進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檢驗其健身效果,以及作為全面評價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基本功能(表3、表4)。

      4. 提出“附加分”的理念

      “附加分”是指當學生獎勵指標成績超過滿分標準后,直接在學生學年總分中增加的鼓勵分,加分幅度為20分,以鼓勵學生要不斷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實行“加分”的獎勵指標:小學為1分鐘跳繩;初中、高中、大學為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與引體向上(男)/1分鐘仰臥起坐(女)。

      5.修訂評價等級和范圍

      (1)總體要求

      第一,評價等級。單項與總分的評價等級依然區(qū)分4個等級,即,優(yōu)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單項分與總分的評分范圍為100分。

      第二,評分范圍。①尊重2013年全國17個省區(qū)市采集的實測數(shù)據(jù),即當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還在下降的事實。②降低“及格”標準,擴大及格率,理論上減少不及格率,降低學生對“不能畢業(yè)”的擔心。③提高“良好”標準,降低良好率,發(fā)揮《標準》的引導作用,即不參加體育鍛煉就無法達到良好。④維持“優(yōu)秀”標準。

      第三,從教育行政管理角度,新《標準》按照年級分組,不體現(xiàn)“年齡”的概念。

      (2)評價等級

      為有效突出《標準》的導向作用,對評分表中評價等級對應的理論百分位數(shù)做了較大幅度的調整(表5)。保持10%的學生達到“優(yōu)秀”,與原《標準》相同,即得分范圍為90~100分;提高達到“良好”的標準,降低良好率,比原《標準》減少了25%,即得分范圍為80~89分之間;降低及格線,擴大及格率,比原《標準》增加30%,即得分范圍為79~60分之間;降低不及格率,比原《標準》降低5%,即得分范圍為59分以下。采用上述方案修訂評價等級的目的是進一步強調如果學生不自覺、積極地參加體育活動是很難達到“良好”水平以上,同時也通過降低及格線,來保護廣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表5)。

      (3)增加分組

      第一,新《標準》中因采用BMI代替了身高標準體重,根據(jù)兒童少年生長發(fā)育水平和速度差異較大的特征,需要將體重指數(shù)的分組標志劃分為小學6組、初中為3組,高中為3組,大學生因身體形態(tài)的增長幅度相對穩(wěn)定,依然劃分為1組。

      第二,同樣,依據(jù)兒童少年個體的先天和后天發(fā)展能力差異較大的特征,需要將身體機能與素質的分組標志按照年級進行劃分。其中,小學為6組,初中為3組,高中為3組,大學為2組(即大學1~2年級與3~4年級)。

      (4)合并體型等級

      依據(jù)WHO提示,青少年“熱量-蛋白質營養(yǎng)不良”是當前重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據(jù)《世界營養(yǎng)行動計劃》(2002年)指出:發(fā)展中國家中有接近40%比例的青少年患有“營養(yǎng)不良”。其中,“生長遲緩”(自幼長期缺乏膳食熱量-蛋白質)比例最高。當前,國際上流行的營養(yǎng)不良篩查標準是WHO《兒童生長標準》(2006)與美國CDC《兒童生長表》。我國至今還沒有統(tǒng)一的營養(yǎng)不良篩查標準。尤其是《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公告》提示,“學生的營養(yǎng)狀況繼續(xù)得到改善,低體重及營養(yǎng)不良檢出率進一步下降,且基本沒有重、中度營養(yǎng)不良”。所以,新《標準》取消“營養(yǎng)不良”,將5級評價等級合并為4級,即“營養(yǎng)不良”與“較低體重”合并為“低體重”。

      6. 調整單項評分表

      (1)體型

      原《標準》中體型的分值范圍為100分、60分和50分,分別對應“正常體重”、“較低體重、超重”和“營養(yǎng)不良、肥胖”,這就容易造成個體評價時,分值差距過大、“誤判”等問題,從某種程度上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等。所以,新《標準》將“低體重”、“正常體重”、“超重”、“肥胖”對應的分值修訂為:正常體重為100分,低體重與超重為80分,肥胖為60分;取消50分(不及格)。

      (2)身體機能與素質

      為了有效的體現(xiàn)體育成績的特征,實現(xiàn)分段累進計分原則,新《標準》根據(jù)高優(yōu)與低優(yōu)評價指標的特點,采用以下方式修訂單項評分。

      7. 修訂學年總分

      第一,學生的學年總分由標準分與附加分之和構成,滿分為120分。其中,標準分由各單項指標得分與權重乘積之和組成,滿分為100分,即,標準分=身體形態(tài)×0.15+身體機能×0.15+身體素質×0.70。

      第二,附加分根據(jù)實測成績確定,即對成績超過100分的加分指標進行加分,滿分為20分。其中,小學的加分指標為1分鐘跳繩,加分幅度為20分;初中、高中和大學的加分指標男生為引體向上和1000米跑,女生為1分鐘仰臥起坐和800米跑,各指標加分幅度均為10分。

      第三,根據(jù)學生學年總分評定等級:90.0分及以上為優(yōu)秀,80.0~89.9分為良好,60.0~79.9分為及格,59.9分及以下為不及格。

      四、總結

      第一,《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是國家學校教育工作的基礎性指導文件和教育質量基本標準,是評價學生綜合素質、評估學校工作和衡量各地教育發(fā)展的重要依據(jù),是《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在學校的具體實施,適用于全日制普通小學、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yè)學校、普通高等學校的學生。

      第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的完成不僅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而且也為進一步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fā)〔2012〕53號)和《教育部關于印發(fā)〈學生體質健康監(jiān)測評價辦法〉》等文件精神提供了技術保障。

      第三,《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修訂工作不僅提高了《標準》應用的信度、效度和區(qū)分度,而且還強化其教育激勵、反饋調整和引導鍛煉的功能,提高了其教育監(jiān)測和績效評價的支撐能力。

      第四,《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從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等三個方面綜合評定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是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fā)展、激勵學生積極進行身體鍛煉的教育手段,是國家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和學業(yè)質量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體質健康的個體評價標準。

      參考文獻:

      [1]楊樺.增強青少年體質刻不容緩.全國政協(xié)十一屆五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發(fā)言稿.新華社.2012年03月11日

      [2]《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解讀》編委會.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研究課題組編著. 《學生體質健康標準 試行方案》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2010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1月

      [5]謝敏豪,李紅娟,王正珍,等.心肺耐力:體質健康的核心要素—以美國有氧中心縱向研究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2):1~7.

      猜你喜歡
      體質教育部體重
      教育部辟謠小學學制變5年
      奇妙體驗之稱體重
      稱體重
      兼加體質
      教育部發(fā)布首批490門國家精品在線課程
      體重
      中日青少年體質PK
      針對產(chǎn)婦體質特定食補
      教育部直屬高校門戶網(wǎng)站排行榜等
      白山市| 阿拉善盟| 金寨县| 安乡县| 奉化市| 郎溪县| 海安县| 沁源县| 贵溪市| 凤台县| 蓝田县| 莲花县| 高安市| 社会| 康马县| 贵南县| 陇南市| 黄冈市| 崇明县| 巴东县| 普洱| 保康县| 姚安县| 麻城市| 芒康县| 遵义市| 磐安县| 加查县| 青岛市| 上栗县| 扬州市| 金阳县| 买车| 轮台县| 浮山县| 肥城市| 通许县| 临沧市| 油尖旺区| 霍州市| 龙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