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水權與土地使用權關系探微

      2015-01-30 18:42:14曾玉珊張玉潔
      中國土地科學 2015年4期
      關鍵詞:水權行使使用權

      曾玉珊, 張玉潔

      (南京農業(yè)大學法律系,江蘇 南京 210095)

      中國水權與土地使用權關系探微

      曾玉珊, 張玉潔

      (南京農業(yè)大學法律系,江蘇 南京 210095)

      研究目的:分析水權與土地使用權之間的關系,為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水權與土地使用權的糾紛提供參考。研究方法:文獻歸納法和比較分析法。研究結果:18—19世紀盛行的是土地使用權吸收水權模式,但是隨著時代變遷,現(xiàn)在為各國普遍認可的是水權與土地使用權分離模式。研究結論:在水權與土地使用權分離模式下,主要采取相鄰關系和地役權的方式來化解水權與土地使用權糾紛。

      土地法學;水權與土地使用權;相鄰關系;地役權

      2009年福建省莆田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用水糾紛的上訴案件,上訴人徐慶水、徐建華等人系某村村民,被上訴人為該村的村民小組。徐慶水等人自籌資金以在地下鋪設壓力池和自來水管道的方式從一水源處取水以供生活飲用,但是該水源位于村民小組集體所有的土地下,村民小組認為位于其土地上的水源歸其所有便加以阻攔,從而引發(fā)訴訟。訴訟過程中經雙方所在村治保委員會調解,由徐慶水等人買斷該水資源的使用權,雙方簽訂人民調解協(xié)議書,一審二審法院均確認了調解協(xié)議書的效力①中國法院網:http://www.chinacourt.org/paper/detail/2010/12/id/415675.shtml,2014年4月28日。。處理本案的關鍵即在于確定土地所有權與水權的關系。在中國,農村的土地屬于農民集體所有,農民依法享有土地使用權,所以需進一步確定土地使用權與水權的關系。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對水資源掠奪式的使用使得可利用的無污染水資源日益稀少,與水資源相關的權利由此受到重視,“水權”這一概念逐漸走入公眾視野。何為“水權”?學界尚未給出明確的界定,學者們普遍承認水權是一種特殊的財產性權利。水資源作為水權的客體,在自然界中以氣態(tài)、固態(tài)、液態(tài)的多樣化形式存在著,除氣態(tài)水外其存在都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載體,一般就是土地,地表水與地下水是人們生產、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所以相較于一般的財產性權利,水權與土地使用權之間有著獨特的關系。處理好二者的關系,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水權的行使、水權的流轉、水權的制度建設也都至關重要。

      1 土地使用權吸收水權模式

      1.1 國外土地使用權吸收水權模式

      所謂土地使用權吸收水權模式,即土地使用權包含了地面上及地面下的水權,土地使用權人可以依據(jù)其土地權利對地面及地下的水資源進行開采、使用、收益和處分。這一模式盛行于19世紀的世界各國,以美國的“沿岸權”制度為其典型?!把匕稒唷痹瓌t經歷了遵循“自然流動理論”到“合理利用理論”的演變過程,“自然流動理論”認為只要不影響河流的自然流動,毗鄰水體的土地所有權人享有對該水體進行利用的權利?!昂侠砝美碚摗闭J為在不影響其他沿岸權人的合法權益前提下,可以對水流作出一定的限制。但是兩種理論均肯定沿岸權不能與其所附屬的土地相分離,且所取用的水只能用于沿岸土地[1]。

      縱觀當時各國立法,主要采取兩種形式來界定水權的權屬,一種形式是在立法上對土地權利的范圍作出界定,使水權包含于土地權利之中,并不直接對水權作出規(guī)定。如1896年《日本民法典》第207條規(guī)定:土地所有權,于法令限制內,及于其土地的上下。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第552條規(guī)定:土地所有權包括該地上空和地下的所有權。另一種形式是:法律直接對水權作出規(guī)定,但并不賦予水權獨立地位,水權是土地權利的附屬物。如澳大利亞于1886 年頒發(fā)的《灌溉條例》(Irrigation Act)規(guī)定水的使用權以許可證的制度被授予個人和當?shù)卣K畽嗯c所授予的那塊土地緊密聯(lián)系,當土地被出售,水的許可證就自然地轉移到新的土地所有者手中[2]。這一規(guī)定表明水權的取得需要經過許可程序,一定程度上承認了水權的獨立地位,但是水的許可證隨土地而轉移,水權并未從土地權利上真正獨立出來。

      1.2 中國土地使用權吸收水權模式

      縱觀中國古代的水權分配制度,“以地定水”的分配原則一直為歷朝所遵循,即主要依據(jù)土地的數(shù)量和等級,考慮土地的灌溉定額和土地數(shù)量來進行水資源的分配[3],清代中期以前水權與土地結合得非常緊密,“水隨地走”。清代晚期水權開始與地權分離,成為獨立的財產權。至民國,《中華民國水利法》第2條規(guī)定:“水為天然資源,屬于國家所有,不因人民取得土地所有權而受影響?!卑阉畽嗯c地權分離開來,但是這一規(guī)定已隨著民國的覆滅而歸于無效。到了新中國建國初期,面對當時用水需求少,水資源污染小,用水矛盾并不突出的現(xiàn)狀,采取的主要是土地使用權吸收水權模式。195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第17條規(guī)定:“沒收或征收之堰、塘等水利,可分配者應隨田分配。其不宜于分配者,得由當?shù)厝嗣裾鶕?jù)原有習慣予以民主管理?!笨梢娭灰獥l件適合,擁有田地的農民可以憑借其對農地的所有權而獲得土地上的水資源的所有權。1956年開始的農村合作化運動時期,全國人大常委會頒發(fā)的《高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第13條第3款規(guī)定“社員土地上附屬的私有的塘、井等水利建設,隨著土地轉為合作社集體所有”,這一規(guī)定將水利產權隨土地的公有化而變成公有。此外從農村地區(qū)傳統(tǒng)的用水習俗中也可以看出水權被土地使用權所吸收,土地使用權人憑借所擁有的地權而獨享或優(yōu)先享有相應的水權。例如多數(shù)農民為了生活用水方便會在自家宅基地上打井,而且以排他的意思進行使用,其他村民一般不能或者經過允許才能使用。居住在河流和溝渠沿岸的農民基于對河流和溝渠沿岸的土地享有的土地使用權可以自由從河流和溝渠中取水灌溉土地或者滿足生活所需。

      1.3 土地使用權吸收水權模式的弊端

      土地使用權吸收水權模式在18、19世紀盛行于世界各國,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密切相關。當時各國的經濟主要以農業(yè)經濟為主,以中國為例,建國之前農業(yè)經濟占國民生產總值的90%[4],用水需求主要集中在生活用水和農業(yè)生產用水上,用水量較少,水資源總量豐富,用水糾紛鮮見,而土地被看作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水資源就成為了土地價值的附屬品。但是隨著水資源的日益匱乏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人們逐漸認識到這一模式的弊端。

      1.3.1 不能實現(xiàn)水資源的經濟價值 在土地使用權吸收水權模式下,對水資源取用的目的是為了便于土地使用權人更好更充分地行使土地權利,水權的價值被土地使用權的價值所吸收,但事實上水權有著自身獨立的價值,水權內容豐富,包含了取水權、蓄水權、引水權等多種形式,水權人可以通過直接行使水權或者以抵押、轉讓、入股等方式進行水權的流轉來獲取收益。

      1.3.2 忽略了水權的公共屬性 水權具有公共性價值,史尚寬先生曾指出“水權為跨公私法之獨特權利”[5]。相較于私法上的一般財產性權利,水權被賦予了公共性,其公共性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價值上,水不僅是供給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資源,還關系著社會整體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將水權歸于土地使用權之中,不能保證水資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土地使用權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往往會為了現(xiàn)時的、短期的利益而濫用水權,造成水資源的浪費和不可逆轉的污染。

      1.3.3 造成對非土地權利人的不公 將水權歸于土地使用權之中,極易影響非土地權利人對水資源的取用,以“沿岸權”為例,非沿岸權人被禁止從沿岸的河流中取水使用,即使是出于日常飲水、用水的目的。在土地使用權吸收水權模式下,當土地使用權人不能夠充分、合理的使用土地上的水資源時,有著現(xiàn)時需要的非土地權利人卻由于土地的限制難以對該水資源加以使用,客觀上造成了對非土地權利人的不公平和水資源的“浪費”。

      2 水權與土地使用權分離模式

      2.1 從吸收到分離的轉變

      工業(yè)化革命后,工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用水需求和多樣化的用水形式,與農業(yè)用水和生活用水不同的是工業(yè)生產用水量大,且多為消耗性用水①消耗性用水,是指水的競爭性使用并可能造成長期影響或者至少在短期內影響非消耗性用水的用水方式。引自Robert E. Beck, Water and Water Rights(V 1), Michie Company Law Publishers, 1991, p.120.,據(jù)估算,全球用水量每年將以4%—8%的速度遞增[6],且工業(yè)生產對水資源的影響和污染大,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土地使用權吸收水權模式不再適宜當下的實際需求。各國逐漸認識到水權獨立于土地權利的財產性價值和公共性價值,逐漸摒棄了土地使用權吸收水權模式改采水權與土地使用權分離模式,傳統(tǒng)“沿岸權”制度受到了沖擊,美國的一些州開始采用行政許可制度。1935年猶他州修訂后的水法就規(guī)定用水許可證制度適用于本州境內的所有水資源[1],用水人必須取得水行政管理部門的用水許可證,才能從沿岸的河流中取水,沿岸居民不能再憑借對沿岸土地的所有權而享有相應的水權。1996年南澳大利亞的《水資源法》明確規(guī)定了可交易水權,在取水許可證中賦予水的所有權,正式切斷了水和土地的聯(lián)系[7]。

      2.2 水權與土地使用權分離模式的內涵

      水權與土地使用權相分離包含兩方面的內容:(1)水權的取得獨立。取得土地使用權,不等于對依附于土地的水資源享有相關權利,要取得水權必須要經過單獨的行政許可或者與水權人進行水權交易。行政許可是政府對水權配置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是水權的初始分配方式。2006年國務院頒發(fā)的《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對水行政許可的程序、審查內容及費用的征收均作了詳細的規(guī)定,水行政許可制度的設立意味著水權的取得和土地使用權的取得是相分離的,水權和土地使用權是相獨立的。水權交易是利用市場來進行水權的配置,是在水權初始配置的基礎上進行的,水權交易為無法取得水權行政許可但是又有著現(xiàn)實用水需要主體提供了取得水權的途徑。(2)水權的流轉獨立。水權的流轉獨立意味著水權流轉無需受土地使用權的限制,可以獨立于土地使用權以轉讓、抵押、租借、入股等方式進行流轉,水權人和土地使用權人可以是不同主體,雙方各自行使自己的權利。智利的憲法規(guī)定“個人、企業(yè)通過法律獲得水權”,水權所有者被允許使用水、從中獲利和處水的權利,同時水權可以脫離土地并可作為抵押品、附屬擔保品和留置權[2]。該規(guī)定承認了水權可以脫離于土地使用和流轉,實現(xiàn)自身的財產性價值。中國的水權流轉制度尚未建立,雖然中國《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第27條①《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第27條:依法獲得取水權的單位或者個人,通過調整產品和產業(yè)結構、改革工藝、節(jié)水等措施節(jié)約水資源的,在取水許可的有效期和取水限額內,經原審批機關批準可以依法有償轉讓其節(jié)約的水資源,并到原審批機關辦理取水權變更手續(xù)。具體辦法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規(guī)定,承認了水權可以轉讓,但水權轉讓的相關配套設施尚不完善,水權交易目前只是處于試點階段,只有東陽市、義烏市、張掖市、寧夏自治區(qū)等少數(shù)地區(qū)展開了水權交易的嘗試。

      2.3 水權與土地使用權分離模式的優(yōu)越性

      2.3.1 合理配置水權,保障他人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水權不同于一般的財產性權利,具有公共性,不僅關系水權人的利益還關系他人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的利益。水權配置的合理性要求水權人行使水權的過程中兼顧他人合法權利和社會公共利益。《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28條明確規(guī)定:任何單位和個人引水、截(蓄)水、排水,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具體而言:(1)不能影響其他用水人基本的生活用水需求。(2)不能影響其他水權人水權的行使。(3)不能影響公共用水需求,如防洪用水、生態(tài)與環(huán)境用水等。(4)不能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破壞。在土地使用權吸收水權模式下,如何使用水資源主要由土地使用權人個人意志決定,他人合法權益和社會整體利益得不到保障。水權與土地使用權分離模式下,水行政許可成為普遍的水權的初始配置方式,獲得水權需要經過水行政管理部門的審批,水行政管理部門在審批過程中可以充分考量各方面的因素,對那些可能損害他人合法權益或社會公共利益的水權申請可以通過不予頒發(fā)許可證或者對水權加以必要的限制等方式來對他人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加以保障。

      2.3.2 實現(xiàn)水權的財產性價值,促進合理用水 在土地使用權吸收水權模式下,水權的行使是為了實現(xiàn)土地使用權的價值,水權需隨著土地使用權的流轉而流轉。而分離模式使水權自身的獨立財產價值得以彰顯,水權人可以選擇在水行政管理部門許可的范圍內合理行使水權,也可以選擇將自身所有的水權以轉讓、出租、抵押、入股等形式進行流轉以獲得收益。不僅如此,水權的財產性價值得到肯定,還能促使水權人合理用水,避免水資源的破壞和浪費。一方面,為了水權的行使能夠長久、持續(xù),水權人會采取非破壞性、可持續(xù)性的方式取水用水;另一方面,水權交易制度會促使水權人厲行節(jié)約,從而把節(jié)省下來的水資源與有用水需求的人進行交易,從中獲得收益。

      3 實踐中水權與土地使用權關系辨析

      的確為了保障公共利益,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水資源的污染,應當承認水權的獨立性地位,但是客觀上兩者的權利客體即水資源與土地是緊密相連的,兩項權利發(fā)生沖突在所難免。實踐中如何協(xié)調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對水權人和土地權利人權利的正當行使和水權與土地權利糾紛的化解至關重要。

      3.1 土地使用權的取得是否意味著取得一定的水權

      具體來說土地使用權人因為行使土地使用權的需要,能否對其土地上或與土地毗連的水資源享有一定的權利?土地要實現(xiàn)自身價值一般離不開水資源,不管是建設用地還是農業(yè)用地,都對水資源有著切實的需要。土地使用權人如果想要獲得水權一般只有兩個途徑:(1)經由水行政主管部門進行審批,頒發(fā)用水許可證。(2)與特定水權人通過交易取得相應的水權。

      鑒于農民生活需要和一些特殊情況,在個別情況下可以不經許可獲得一定的取水權。國務院頒布的《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第3條和第4條①《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第3條:下列少量取水不需要申請取水許可證:(一)為家庭生活、畜禽飲用取水的;(二)為農業(yè)灌溉少量取水的;(三)用人力、畜力或者其他方法少量取水的。少量取水的限額由省級人民政府規(guī)定。第4條:下列取水免予申請取水許可證:(一)為農業(yè)抗旱應急必須取水的;(二)為保障礦井等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和生產安全必須取水的;(三)為防御和消除對公共安全或者公共利益的危害必須取水的。規(guī)定了不經許可直接取水的兩種情形:一是為了生活需要和農業(yè)生產的需要可以少量取水,取水的方式應以人力畜力為主。二是在緊急情況下可以直接取水,主要是為農業(yè)抗旱應急需要取水、為保障礦井等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和生產安全、為了保障公共安全或者公共利益需要取水。有學者將此理解為水權與土地使用權相分離的例外,認為該規(guī)定賦予了地權人即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在特定情形下可以基于其對河岸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直接取水,土地承包經營權是某些水權取得的根據(jù)[8]。

      筆者認為,如果把《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第3條和第4條的規(guī)定認定為水權與土地使用權相分離的例外,會對非土地權利人造成不公。例如甲的承包地上沒有可以使用的水資源,臨近的乙的承包地上有可用水源,而水權歸丙所有,現(xiàn)在甲因生活所需需要少量取水。如果認為取水的權利是基于承包經營權獲得,那么甲不能從依附于乙土地上的水資源取水使用,這和《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第3條和第4條的規(guī)定相違背。

      應當認為只要符合第3條和第4條規(guī)定的條件之一,無論是否享有水資源所依附的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均可取水使用。第一種為了生活需要和農業(yè)生產的需要可以少量取水的情形主要是考慮到申請的必要性問題,中國以家庭聯(lián)產承包經營為主的農業(yè)生產模式本來就存在著規(guī)模小、分布零散的特點,加上農民生活用水和農業(yè)生產用水需求種類繁多,如果這些生產、生活用水需要一一向水行政管理部門申請許可,一方面會大大加大水行政管理部門的工作量,目前的行政管理系統(tǒng)肯定難以承受;另一方面會對農業(yè)生產、生活造成諸多不便,從農業(yè)生產的特點看,農業(yè)生產種類繁多,變化速度快對用水的需求具有即時性,而行政許可程序復雜、進程緩慢。所以說在取水量少的情形下,允許農民不經許可直接取水更為合理,當然對于那些規(guī)模化的用水量大的農業(yè)生產并不符合免于申請的規(guī)定。第二種在緊急情況下可以直接取水的情形實質上是利益的妥協(xié)的結果,在農民的財產性權益和公共利益存在著損害的風險或遭受損害時,為了保障農民的財產性權益和公共利益而選擇犧牲一定的水權人的利益。應當注意這兩種水權申請的免除情形,并不是基于用水人享有水資源所依附的土地的土地使用權而免除的,而是各方利益平衡協(xié)調的結果,如果用水人符合上述條件,就可根據(jù)自身需要取水使用,與是否享有水資源所依附的土地的土地使用權無關。所以說即使在取水申請免除的情形下,也不能說土地使用權人可以依據(jù)已經享有的土地使用權而獲得一定的水權。不過應當注意的是如果此時水權人是明確的即被侵犯的水權已經以行政許可的形式確定下來歸于特定的民商事主體,對水權人因此遭受的損害國家需要給予一定的補償。

      3.2 水權的取得是否意味著取得一定的土地使用權

      這一問題是為了解決水權人在行使水權的過程中,出于行使水權的需要是否能自動取得一定限度的土地使用權?對于這一問題,有學者指出行使水權需要以占有一定土地之上的水體為條件,即水權的行使與土地不可分離,所以,在此時,應該使水權人在取得水權的同時亦取得相應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但土地使用權應以行使水權的需要為限,并且在水權轉移、抵押時,其水體覆蓋范圍內的土地所有權也應當隨同移轉[9]。這一觀點將一定的土地使用權與水權緊密的結合在一起,該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是為了水權人行使水權服務的,并需要隨著水權的流轉而流轉。

      筆者認為盡管水權人行使水權時的確需要經過土地或對土地加以利用,但是這并不必然表示水權人取得相應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此種情況下水權人是否能夠自動取得一定限度的土地使用權,要根據(jù)水權和土地使用權設立的先后順序而定,如果水權設立在先,以行使水權的需要為限賦予水權人一定的土地使用權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即使水權的行使會對土地使用權的行使造成一定的限制,但是這種限制狀態(tài)在土地使用權人取得土地使用權時是客觀存在的,所以說這種情形下要求土地使用權人為水權人行使水權作出一定的讓步是合理的。如果土地使用權設立在先,水權設立在后,此時要求土地使用權人為水權人行使水權作出過多的讓步則有違公平公正原則,如果水權人為了取水用水之便,只是需要經過土地使用權人的土地或者其他不影響土地使用權人行使其權利的可以依據(jù)相鄰權的規(guī)定,要求土地使用權人提供便利;如果水權人為了行使水權而要建設大型水利設施等會嚴重影響土地使用權人行使土地使用權,此時要求土地使用權人作出這種巨大的讓步則過于苛刻,根據(jù)民法的優(yōu)先權制度成立在先的權利優(yōu)于成立在后的權利,成立在后的水權不能影響土地使用權的完整性,水權人為了行使水權需要對土地使用權人的權利作出一定限制的,應當以通過成立地役權合同的形式加以解決。對于水體覆蓋下的土地也同樣如此,因為水下的土地也有其自身價值,例如某些地區(qū)河底的泥土營養(yǎng)成分很高,農民會適當開挖來用于農業(yè)生產,這種對河底土地的使用權顯然不能歸于水權人。

      4 水權和土地使用權的沖突及化解

      4.1 通過相鄰關系解決沖突

      由于水權與土地使用權的權利客體密不可分,一方權利的行使勢必會對另一方權利的行使造成一定的影響,一般情況下,這種影響是細微的,可以被接受的。相鄰關系制度設立的初衷就是為了使不動產所有人或者使用權人更便利地行使自己的權利而對相鄰的不動產所有人或者使用權人做出一定的限制。相鄰關系的具體內容來自于法律的規(guī)定而非當事人之間的合意。水權與土地使用權行使過程中相互間造成的細微的影響就可以通過有關相鄰關系的規(guī)定來解決。

      根據(jù)《物權法》第86條和第87條的精神,水權人基于行使水權的需要可以行使通行權,經過土地使用權人的土地,如有必要還可以采取鋪設管道等合理的措施,土地使用權人則有容忍的義務。當然水權人也有義務容忍土地使用權人為了生產和生活需要而少量取水、合理排水的行為。不過在運用相鄰關系解決兩者之間的沖突時,應當遵循必要性原則和最小傷害原則,相鄰關系的規(guī)定實際上是出于效率和社會安定的考量而對不動產權利人的權利做出一定的限制,這種限制必然是有限的和必要的,否則就會過多地損害不動產權利人的合法權益,有違公平原則。必要性原則要求只有在“不得不”的情形下才能行使,即相鄰關系人沒有其他的可選擇的替代途徑,不影響相鄰的不動產權利人就無法實現(xiàn)自身享有的權利。以通行權為例,一水渠橫跨A、B兩地,A地的土地使用權人甲同時享有該水渠的使用權,但是經由B地取水更為經濟、便利,這一情形由于缺乏必要性甲并不能依據(jù)相鄰關系的規(guī)定行使通行權經由B地取水。最小傷害原則要求應當盡量將對不動產權利人的損害降到最低,中國《物權法》第92的規(guī)定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92條:不動產權利人因用水、排水、通行、鋪設管線等利用相鄰不動產的,應當盡量避免對相鄰的不動產權利人造成損害;造成損害的,應當給予賠償。體現(xiàn)了這一要求。具體而言,水權人在行使通行權時應當選擇對土地使用權人損害最小的路線,盡量選擇小道而行,不去開辟大道[10]。如果需要鋪設管道取水,則應選擇對土地使用權人影響最小的路線鋪設,盡量鋪設地下管道;土地使用權人在排放生產生活污水時要堅持達標后排放,選擇對水權人影響較小的區(qū)域排放。

      4.2 通過設定地役權解決沖突

      誠然適用相鄰關系制度有其合理性,但其適用具有一定的局限,即必須符合必要的條件才能行使:(1)相鄰關系發(fā)生于毗鄰的不動產權利人之間。如果水權人的水資源與土地使用權人土地不相鄰,就不能適用相鄰關系來解決。例如水權人甲的水資源處于A地,乙享有B地的土地使用權,A地與B地不相鄰,由于某些客觀原因甲取水使用必須經過B地,這一情形下水權人甲就無法依據(jù)相鄰關系的規(guī)定通過乙的土地。(2)相鄰關系的適用需要遵循必要性原則和最小傷害原則,雖然這樣有利于保護不動產權利人的合法權益,避免相鄰關系人濫用相關權利,符合公平性和合理性的要求,但是對于相鄰關系人則不具有經濟性,會造成相鄰關系人權利行使的成本過高。以水權人行使水權為例,水權人為了取水需要在相鄰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人的土地上鋪設管道,如果采取距離最短的路線鋪設,會對土地上的作物造成較大的破壞,依照相鄰權最小傷害原則的要求,水權人必須繞過土地上的作物,采取傷害最小的途徑,但是此時鋪設管道的成本必然大大提高。(3)相鄰關系的內容是法定的,其權利內容必須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現(xiàn)實生活的復雜性決定了法律規(guī)定的相鄰關系的內容不能滿足每個不動產權利人的需求。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水權人可以通過相鄰的土地取水或者鋪設管道取水,但是如果水權人為了行使水權需要建造大型的水利設施則不在相鄰關系規(guī)定的范圍內。地役權恰巧可以彌補相鄰關系制度的不足,地役權是基于不動產權利人之間的合意約定的,其內容是基于雙方的約定產生的,其設立并不要求不動產權利人相鄰也不要求遵循必要性原則和最小傷害原則。只要對方同意,水權人和土地使用權人可以選擇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來對另一方權利的行使做出限制。

      5 結論

      厘清土地使用權與水權之間的關系對于現(xiàn)實生活中權利的行使和糾紛的解決至關重要。本文以土地使用權與水權之間的關系為視角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國內外的水權與土地使用權之間的關系經歷了從土地使用權吸收水權模式到水權與土地使用權分離模式的轉變過程,水權與土地使用權分離模式憑借自身的優(yōu)越性得到了中國及世界各國立法的承認。

      (2)由于權利客體水資源與土地是緊密相連的,即使在水權與土地使用權相分離模式下,兩項權利發(fā)生交叉沖突也難以避免。

      (3)中國處理水權與土地使用權之間的沖突的方式主要是通過相鄰關系和地役權解決,兩者各有其適用空間。相鄰關系的適用需滿足水資源與土地相鄰和最小傷害原則,但是相較于地役權其內容是法定的,只要滿足要求權利人可以自由行使;地役權的適用可以當做是相鄰關系的補充,其內容來源于權利雙方的約定,只要雙方權利人達成合意,即可行使相關權利。

      ):

      [1] 王小軍. 美國水權制度研究[M]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30 - 34,89.

      [2] 張會敏,黃福貴. 黃河干流灌區(qū)節(jié)水潛力及水權轉換理論探索[M] . 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9:7 - 8.

      [3] 王亞華. 水權解釋[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79.

      [4] 莫勝元,謝樹農,邱志忠. 中國社會主義農業(yè)思想研究[M] . 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222.

      [5] 史尚寬. 物權法論[M] .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93.

      [6] 姚金海. 水權運營導論[M] . 湖北:華中師范大學出版,2010:3.

      [7] 韓麗宇. 南澳大利亞的水權交易[J] .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0,(9):51.

      [8] 崔建遠. 物權:生長與成型[M] .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344.

      [9] 裴麗萍. 水權制度初論[J] . 中國法學,2001,(2):97.

      [10] 郭明瑞. 民法[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257.

      (本文責編:陳美景)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Rights and Land Use Rights in China

      ZENG Yu-shan, ZHANG Yu-jie
      (Department of Law,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water rights and the land use rights via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ypes of rights. The documenta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re used in the paper. The result is that the mode of separating water rights from the land use rights has replaced the mode of the water rights absorbed by the land use rights that was popular in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y.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mainly method to solve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water rights and the land use righ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neighboring relationship and easement.

      land law; water rights and land use rights; neighboring relationship; easement

      D912.3

      A

      1001-8158(2015)04-0018-07

      10.13708/j.cnki.cn11-2640.2015.04.003

      2014-07-20

      2014-09-17

      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FXD019);南京農業(yè)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SKPT2014009)。

      曾玉珊(1965-),女,重慶人,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法學。E-mail: lygzys@njau.edu.cn

      猜你喜歡
      水權行使使用權
      暫停行使金融合同提前終止權的國際實踐及其啟示
      論建立水權登記制度
      逾期清稅情形下納稅人復議權的行使
      江蘇省海域使用權不動產登記數(shù)據(jù)共享交換設計與實現(xiàn)
      灌區(qū)農業(yè)水權的界定與分配問題探討
      工程與建設(2019年1期)2019-09-03 01:12:40
      黨員應如何行使黨員權利?
      論FRAND原則對標準必要專利權行使的限制
      知識產權(2016年1期)2016-12-01 06:56:44
      可交易水權分析與水權交易風險防范
      中國水利(2015年5期)2015-02-28 15:12:31
      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罪實務探析
      自然資源使用權轉讓開征營業(yè)稅
      中國農資(2012年3期)2012-08-15 00:46:38
      江阴市| 固镇县| 沙河市| 南充市| 全椒县| 正安县| 定西市| 小金县| 连平县| 理塘县| 固镇县| 沙河市| 长泰县| 古浪县| 长春市| 浑源县| 晋宁县| 蕲春县| 祁东县| 丰都县| 双桥区| 板桥市| 中西区| 吉木乃县| 喜德县| 凤山市| 富宁县| 台中市| 定州市| 百色市| 荥阳市| 基隆市| 盐边县| 溆浦县| 池州市| 横山县| 深州市| 屏东市| 唐海县| 抚远县| 南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