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貴
“請”是個有溫度的字眼。不論是在正式場合,還是非正式場合,也不論是說話還是行文,加一“請”字,會給人以和暖如春的感覺,既表達了說話者對他人的尊重,也贏得了他人對說話者的尊重。教養(yǎng)的效應,在一個“請”字上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請”字的本義是拜訪,《說文》詮釋為:請,謁也?,F(xiàn)如今,白話中大量使用的是轉義或引申義。有時表示訴求,如,請示,請假,請纓等。有時用于邀約,如,請柬,請客,延請等。有時冠作敬辭,如,請進,請便,請坐等。
說到“請坐”,很容易讓人想起那副曾經流行很廣的對聯(lián):坐,請坐,請上坐;茶,上茶,上好茶。在民間故事中,關于這副對聯(lián)的原創(chuàng)者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宋代的蘇東坡,一說是清代的鄭板橋,差了650多年,聯(lián)語的版本也有三四個。不過,所有版本的上聯(lián)都一樣,關鍵詞都是“請”字。在這個掌故中,一個“請”字,將“勢利眼”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所謂世態(tài)炎涼,不過如此。有些地方掛著“非請莫入”的牌子,雖然用了“請”字,但感覺上并不客氣,甚至有些冷漠。至于正話反說:“把他給我請出去!”那溫度可就降到了冰點以下。
含有“請”字的成語也不少,如,自謙地請求說“不情之請”,主動賠禮道歉叫“負荊請罪”,優(yōu)厚的待遇稱“大請大受”,上書除奸曰“批鱗請劍”,作法自斃謂“請君入甕”,等等。含有“請”字的成語,大多源于古籍,有不少還自成一段故事,流傳百世。但是,對有些帶“請”字的成語不能望文生義,否則就會鬧笑話。
如,三字成語“請骸骨”不是請求收尸骨,而是請求退職。這是中國古代官吏年老后請求告老還鄉(xiāng)的一種謙辭,含有自我嘲貶的借代成分。語出自《史記·陳丞相世家》:“亞父聞項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請骸骨歸!”范增聽說項羽不再信任他,老大不高興,就對項羽說,天下大勢已定,大王您好自為之,請讓我回家養(yǎng)老吧。與之相近的三字成語“乞骸骨”,也是這個意思。自古以來,人們對“知足不辱、功遂身退”而請辭的官員都給予好評,并傳為千秋佳話。其實,封建時代的那些高官們,之所以要“請骸骨”,多是因為官場風云莫測,擔心“后事終難繼”,說不定哪天雷霆震怒,就不得善終了。
再如,“迎門請盜”與“開門揖盜”從字面看幾乎雷同,但它們的含義卻相去甚遠。前者表達的是孝心至誠、息事寧人,后者比喻的是引進壞人、自招禍患?!坝T請盜”典出《后漢書·趙咨傳》:“咨少孤,有孝行……盜嘗夜往劫之,咨恐母驚懼,乃先至門迎盜,因請為設食?!闭f的是東漢時期,敦煌太守趙咨年幼喪父,十分孝順母親。一天晚上,他侍候母親睡覺后,聽到門外有強盜的聲音,擔心母親受驚,就主動開門請強盜進家,給他們準備吃的。強盜們吃完后,就立即離開了?!伴_門揖盜”則源于張昭勸說孫權的一席話。據(jù)《三國志·吳志·吳主傳》記載,孫策因箭傷不治去世,孫權悲痛不已,其手下謀士張昭奉勸說,現(xiàn)今奸邪競逐,豺狼當?shù)?,如果只顧悲傷守制(而不去考慮大事),就像開門請強盜進來一樣,不見得就符合仁義之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