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關于“改土歸流”一詞的使用

      2015-01-31 01:21:59李世愉
      遵義師范學院學報 2015年3期
      關鍵詞:歸流土司用語

      李世愉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北京100732)

      關于“改土歸流”一詞的使用

      李世愉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北京100732)

      “改土歸流”作為土司制度的專用語,是對歷史上改土官為流官這一復雜現(xiàn)象的概括,已被人們所接受,而且在今天的使用中已有其固定的內(nèi)涵,成為一種規(guī)范用語。因此,今天的研究者繼續(xù)使用“改土歸流”一詞是沒有問題的。

      改土歸流;規(guī)范用語

      [主持人語]自本專欄開辦以來,得到了各方面的關注和認可?,F(xiàn)有許多研究者向本刊投稿,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歡迎,同時希望有更多的專家、學者,以及青年學子能夠在這一平臺上發(fā)表自己的新作。土司問題的研究方興未艾,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也應該看到,這其中還存在一些偏差和不足,如研究中的碎片化問題,土司研究的泛化問題。如何使這一研究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學風、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顯然是應該引起研究者廣泛重視的。本期發(fā)表的兩篇文章,就是針對當前研究中的一些問題,作者從不同的層面闡述自己的觀點,希望能夠引起研究者的關注。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世愉)

      研究土司制度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對其基本概念的把握。筆者曾寫過《土司制度基本概念辨析》[1]一文,對“土司”、“土官”、“土職”、“土弁”等概念及用法進行了討論。這里,想就“改土歸流”一詞的使用闡述個人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改土歸流”一詞自清代出現(xiàn)后,一直被人們所使用。自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學者發(fā)表研究“改土歸流”的文章以來,[2]至今正式發(fā)表研究這一課題的論文已有240余篇,均使用“改土歸流”一詞。顯然,這一用法已被大多數(shù)學者所接受。近來,有學者對“改土歸流”一詞的使用提出了質(zhì)疑,我們認為有必要進行討論,以期形成共識。

      一、“改土歸流”能否概括歷史上的類似現(xiàn)象

      我們講的“改土歸流”,是在推行土司制度過程中對某些地區(qū)的某些土司進行罷廢而改設流官的舉措。所謂“罷廢”,有兩種情況,一是中央政府強行廢除某些土司,一是因土司嗣絕或自請改流等原因而不再重設。改土歸流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針對不同土司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其原因各異,效果也不盡相同。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研究者所清楚的。近來,有學者對使用“改土歸流”一詞提出了質(zhì)疑。王顯《“改土歸流”新論——以明清之交水西的“削地貶秩”“廢土設流”“改土設流”與“廢土歸流”為典型案例》[3](以下簡稱“《新論》”)一文指出,對于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改流,應“根據(jù)不同情況,分別稱之為‘削地貶秩’‘廢土設流’‘改土設流’和‘廢土歸流’為宜。所謂‘改土歸流’只是一系列極其復雜多變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歷史事件的籠統(tǒng)總稱,而以一個簡單的專用詞‘改土歸流’涵蓋其全部內(nèi)容是不科學的,也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作者指出歷史上的改流復雜多變,具體問題應具體分析,這無疑是正確的。這里需要說明一點,即“削地貶秩”不應歸于改流之類,因為那屬于對土司的處罰例。正因為歷史上的改流復雜多變,而且在歷史文獻中針對不同地區(qū)、不同土司的改流,有著各種不同的用語,除作者所舉之例外,文獻中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改流”、“改土為流”、“改土易流”等用法。而這些不同用法會給今天的讀者帶來理解上的困難。因此,有必要對表示同一內(nèi)容的不同用語進行概括,從而規(guī)范使用。我們看到,今天學者們依習慣使用的“改土歸流”一詞已漸成為規(guī)范用語,且有簡單明了的內(nèi)涵,即改土官為流官。這應該是使用“改土歸流”一詞學者們所共知的。人們不會因此而認為歷史上所有的改流都是一個模式。因此,認為使用“改土歸流”一詞“不科學”“不符合歷史事實”,似欠妥。如果認為歷史文獻中對改流的每一種用法都有它準確、固定的內(nèi)涵而不能替換,恐怕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我們從未見到歷史文獻中對上述用法的嚴格界定,反而發(fā)現(xiàn)對同一事件,不同人有不同的用語。實際上,古人在使用這些用語時往往帶有個人的習慣性和隨意性。因此,我們今天使用“改土歸流”一詞,只要講清楚它的基本內(nèi)涵就可以了,而不必有其他的擔心。就像我們使用“土司制度”一樣,并不排除歷史文獻中大量出現(xiàn)“土官”一詞。

      “改土歸流”一詞自清康熙朝出現(xiàn)后,一直為人們所使用,而且其使用之頻率要高于“改土為流”,更大大高于其他各種用語,乃至今日仍被學者所接受??梢哉f,“改土歸流”一詞至今逐漸成為規(guī)范用語,不僅因為它能涵蓋歷史上的類似現(xiàn)象,更是長時間內(nèi)被人們反復使用的結果?!案耐翚w流”成為規(guī)范用語,還可以從幾部工具書中看到這一情況。目前公認的權威工具書《辭?!贰ⅰ掇o源》、《中國歷史大辭典》,以及臺灣版的《中文大辭典》均只收“改土歸流”一詞,只有《漢語大辭典》收了“改土為流”和“改土歸流”兩條,而“改土為流”只是作為參見條,其釋文為:“改土為流,猶言改土歸流?!笨梢?,“改土歸流”一詞在今天已被學術界接受和使用。下面再看看各辭書對“改土歸流”的解釋。

      《辭?!罚?979年版,其后各版亦同):“明清兩代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廢除世襲土司,改行臨時任命的流官統(tǒng)治的一種政治措施?!?/p>

      《漢語大辭典》(1997年版):“明清兩代在云南、貴州、四川、廣西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廢除土司,實行流官統(tǒng)治的一種政治措施……也稱‘改流’?!?/p>

      《中國歷史大辭典》(2000年版):“亦稱改土設流、改土為流、改土易流……即廢除自元代以來世襲之土官,而代之以流官的統(tǒng)治。”

      以上釋文雖有不同,但無一例外地指出,所謂“改土歸流”,即廢除世襲土官,而代之以流官的統(tǒng)治。我們不必苛求二三十年前的學者在文字表述上是否精準,但他們把“改土歸流”作為規(guī)范用語,并指出它的基本內(nèi)涵,這一點則是一致的,也是應該肯定的。

      盡管歷史上改流的情況十分復雜,每次改流的起因、過程、結局、影響都有各自的特點,但是完全可以用“改土歸流”來概括歷史上的類似現(xiàn)象。不過,貶秩、降級、削土等處罰例則不應包括在內(nèi)。對于每次改流的特點,我們必須加以重視,在研究具體個案時加以闡明,這也是研究者的責任。我們的研究,應該使歷史上復雜多變的用語簡單化、規(guī)范化,而不是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其實,《新論》一文亦指出:“所謂‘改土歸流’,是一個時間上跨度很長,空間上地域范圍很廣,其過程和內(nèi)涵又都十分復雜的一系列政治目標明確而政策復雜多變的歷史事件。因此,‘改土歸流’只是一個籠統(tǒng)的稱謂,而具體到各個歷史時期、各個地區(qū)和各個土司,其情況千差萬別,不可一概而論?!边@段論述很好,既然承認“改土歸流”只是對歷史上復雜多變現(xiàn)象的概括,“是一個籠統(tǒng)的稱謂”(“稱謂”一詞不妥),那么,稱之為“不符合歷史事實”就顯得沒有根據(jù)了。

      二、“改土歸流”與“改土為流”在使用上是否有實質(zhì)性區(qū)別

      還有一種看法,認為“改土歸流”與“改土為流”有很大差別,不主張使用“改土歸流”。楊庭碩先生在第三屆“中國土司制度與土司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提交的《“改土歸流”這一提法有待商榷》(以下簡稱“《商榷》”)一文,考證了在明代文獻中,對改流一事的用語有“設流官”、“改流官”、“改土設流”、“改土為流”等,而無“改土歸流”;“改土歸流”一詞始見于清代,并且指出,“改土為流”一詞的表述更為準確,“因而對土司制度下類似事件的歷史表述,顯然應該稱之為‘改土為流’為好”。就此而言,我們是認同的,這一建議也有可取之處。

      然而,《商榷》一文不主張用“改土歸流”的論述卻顯得有些牽強附會,以致我們不敢茍同,而輕易改用“改土為流”。文中對此作了詳細闡述,有幾個觀點很值得探討。

      一是認為“改土為流”是清代的規(guī)范用語,并且具有“法律意義”。根據(jù)只有一條,即《清史稿·刑法志》中出現(xiàn)了“改土為流”,這就有些牽強了?!肚迨犯濉ば谭ㄖ尽分兄皇且话銛⑹龈耐翞榱魍了局铱诘倪w徙里程問題,這屬于對革除土司的安插制度,并非法律的固定用語。而九卿在最初制定這一制度時,用的是“改土歸流之土司”,“并家口”。另外,在清代的律例中也沒有關于“改土為流”或“改土歸流”的法律條文。《清史稿·刑法志》中的“改土為流”只是民國時期修史者的使用而已。況且在《清史稿》中出現(xiàn)“改土為流”只有3處(另兩處在“列傳”中),而“改土歸流”則有46處(這與《商榷》一文中所列表格是一致的),分別出現(xiàn)在“本紀”、“志”、“列傳”中,“志”則涉及職官志、地理志、食貨志、兵志等。就以《清史稿》而言,又怎能得出上述結論呢?我們知道,乾隆時期編有一部滿漢文對照的《六部成語》,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常用的名詞、術語收集成冊,共2500余條,以滿足旗人出仕學習的需要,并供部分官吏制作滿漢公文參考。如果說,“改土為流”是清代的規(guī)范用語,具有“法律意義”,那么,《六部成語》似乎沒有理由不收。恰恰相反,該書只在《吏部成語》中收有“改土歸流”,而全書并無“改土為流”。至清末,有人對《六部成語》做了解釋,遂有《六部成語注解》的流傳。該書對“改土歸流”解釋的核心內(nèi)容是:“將土官革去,改用流官?!盵4]顯然,在清代,“改土歸流”的使用要比“改土為流”更為普遍。但僅此而已,二者均非“規(guī)范用語”,均無所謂“法律意義”。

      二是認為臣工使用“改土歸流”,乃明哲保身之舉。既然“改土為流”是規(guī)范用語,又具有法律意義,那么,諸多臣工何以硬要使用“改土歸流”呢?《商榷》給我們的解釋是,因為有“朝臣提議‘改土為流’反而會遭到康熙帝的貶謫,親貴重臣如蔡毓榮、衛(wèi)既齊等都因此而被流放,這就使得朝臣們在不得不處置類似事件時,再沿用‘改土為流’這一規(guī)范用語,都會感到風險太大,而不得不曲意改用其他稱謂(‘稱謂’一詞不妥)……在不敢輕易提及‘改土為流’的背景下,改用‘改土歸流’一詞,其用心不過是大臣的明哲保身的權謀而已,并非否定了‘改土為流’這一術語的規(guī)范地位”。這恐怕只是作者的想象和推論,完全與史實不符。我們知道,清代的文字獄是非常殘酷的,但從未見過有任何史料說明朝臣因使用“改土為流”而獲罪。蔡毓榮是清初重臣,其被貶,初因妒功誣奏,后因隱匿吳三桂孫女及徇縱三桂余黨,與使用“改土為流”一詞毫無關系。而衛(wèi)既齊,即以該文所提供的《清史稿》卷七《圣祖本紀》看,也并非如作者所說。原文記康熙三十二年二月庚子,“上還京。貴州巡撫衛(wèi)既齊剿辦土司失實,奪職戍黑龍江”。《清史稿·衛(wèi)既齊傳》記載得很清楚,衛(wèi)既齊是因為失察、謊報苗民拒捕,及派兵進剿斬殺苗民人數(shù)事被治罪??滴醯壑皇恰柏熂三R輕率虛妄”[5],后遣戍黑龍江。兩處記載均未見“改土為流”之字樣,不知作者如何得出的這一結論。

      三是認為“改土歸流”只是大臣們使用,而皇帝是不用的。文章稱,在官員們普遍使用“改土歸流”的情況下,“呈報皇帝親自批閱的文件仍然擱置了‘改土歸流’的提法,而是沿用‘改土為流’這一規(guī)范用語,更足以顯示朝廷認可的是‘改土為流’的規(guī)范提法,而不認可將‘改土歸流’一詞泛化使用,更未接受將‘改土歸流’替換‘改土為流’去使用”。并舉了雍正皇帝用“改土為流”的兩個例子,結論是:“從雍正皇帝的親筆詔書(按:“詔書”使用不當,應為“上諭”)中不難看出,對這個土司的處置仍然稱為‘改土為流’,而沒有沿用當時已經(jīng)較為普遍使用的‘改土歸流’一詞。這更足以證明在朝廷心目中,‘改土為流’才是規(guī)范用法。將‘改土歸流’一詞泛化使用,乃是不明內(nèi)情的地方官所為,不代表朝廷之意見,因而不得為據(jù)。”這個結論未免有些武斷了。如果這個結論成立,那么它的前提條件必須是,雍正皇帝只使用“改土為流”,而從未使用過“改土歸流”。那么,事實到底如何呢?《商榷》一文舉出了兩個《清世宗實錄》中的事例。其中一條為:“(雍正六年)諭兵部:永順土司彭肇槐恪慎小心……彭肇槐情愿改土為流,使土人同沾王化,朕本不欲從其請,又據(jù)辰沅靖道王柔面奏,彭肇槐實愿改土為流,情詞懇切……”從以上引文中我們看到的是,“改土為流”只是轉引王柔或彭肇槐的話,并非雍正帝自己所言,更不可能得出皇帝“擱置了‘改土歸流’提法”的結論。同樣在《清世宗實錄》中,雍正帝使用“改土歸流”的例子也有很多。如雍正六年八月諭兵部:“烏蒙、鎮(zhèn)雄改土歸流,經(jīng)總督鄂爾泰奏請設營鎮(zhèn)。”這里的“改土歸流”卻是雍正帝自己講的,而非轉述他人之語。又,雍正八年三月諭戶部:“湖南新設永順一府……應征秋糧向系土司交納……自改土歸流以后,有司因田畝未經(jīng)清丈,或仍照舊冊攤派……著將永順一府秋糧豁免一年?!边@里同樣是雍正帝本人使用了“改土歸流”。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朱批奏折,以及雍正晚年編輯的《朱批諭旨》中,雍正皇帝使用“改土歸流”的例子不勝枚舉。這里我們并非要證明“改土歸流”是當時的規(guī)范用語,只是說《商榷》的結論不妥。實際上,在清代的文獻中,不論官書還是私家著述,“改土歸流”與“改土為流”都在同時使用,二者并無實質(zhì)性的差別,更無所謂規(guī)范用語之說,只是使用者的習慣而已。當然,更談不上有什么約束和限制。

      如果僅就文字而言,“改土歸流”與“改土為流”還是有些差別的。應該看到,清代出現(xiàn)“改土歸流”一詞,是清廷大一統(tǒng)思想的反映。這一點,尤以鄂爾泰論改流的奏折為典型。他在最初提出改土歸流時,即明確表示:“凡屬頑梗滋擾者,或須擒拏,或令投獻,悉為歸轄流官,其一切土目盡行更撤?!辈⑻岢隽烁牧鞯牟呗裕Q:“滇黔必以此為第一要務。然改歸之法,計擒為上策,兵剿為下策;令自投獻為上策,勒令投獻為下策?!倍鯛柼┰谡劯牧饕皇聲r,特別強調(diào)了一個“歸”字。后人亦對此做出了詮釋。如謂“改流”:“置郡縣,易封建,則九州之大歸于一統(tǒng),此長治久安之道也?!憋@然,清統(tǒng)治者更強調(diào)“歸”字的重要性。但是,這并沒有改變“改土官為流官”這一基本內(nèi)涵。至于我們今天使用“改土歸流”,只是對歷史上類似事件的概括,不應刻意強調(diào)“改土歸流”與“改土為流”在文字上的區(qū)別。如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所編工具書叢刊,有《清代典章制度辭典》,是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專家執(zhí)筆,他們十分熟悉清代的檔案和典制。在這部辭典中只收“改土歸流”,釋文為:“改土歸流,亦稱‘改土設流’‘改土為流’或‘改土易流’。明清兩代改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世襲土官為流官的措施?!盵6]應該說,這個釋文是對今天使用“改土歸流”一詞進行的規(guī)范化闡述,不會有其他異議。

      《商榷》最后提出了一個問題,更是一種擔憂:“如果把當時曾經(jīng)用過的‘改土歸流’一詞在整個西南地區(qū)普適化,必將引起意想不到的隱患,會被境外的反華勢力指為口實,將朝廷的正常施政曲解為‘開疆拓土’,甚至曲解為‘內(nèi)殖民’活動?!边@可有些嚴重了。如果這只是作者個人的擔心,那就大可不必了?!案耐翚w流”一詞已使用三百年,近代學者使用它也有數(shù)十年。我們從未見到過有哪些境外反華勢力因為我們使用“改土歸流”一詞而說我們自己承認“內(nèi)殖民活動”。我們知道,美國學者喬荷曼(JohnE.Herman)寫了一部書,叫作《云霧之間:中國在貴州的殖民,1200―1700》。該書原型為喬氏在華盛頓大學的博士論文,由哈佛大學亞洲中心列為《哈佛東亞???,于2007年出版。作者的確套用征服、殖民這套話語,但他是把元明推行土司制度作為殖民活動,而以鄂爾泰的改流為終結。對于喬氏關于殖民的觀點,國內(nèi)已有學者發(fā)表文章,進行了批評。[7]同樣,我們也不認可喬氏的基本觀點。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喬氏之寫作與我們使用“改土歸流”一詞毫無關系。

      總之,當代學者以“改土歸流”一詞概括土司制度推行過程中,在某些地區(qū)廢除土司,改設流官的舉措,并無不妥。只要區(qū)別對待、認識每一次具體改流的起因、過程、手段及影響,就不會影響我們的正常使用。當然,使用“改土為流”亦可,但如果宣布不宜使用“改土歸流”,甚至認為有重大政治隱患而改用“改土為流”,反而會讓人不適應,甚至會造成更大的誤解。

      [1]李世愉.土司制度基本概念辨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22-29.

      [2]鐘誠.廣西壯族地區(qū)的改土歸流初探[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3):39-46.

      [3]王顯.“改土歸流”新論——以明清之交水西土司的“削地貶秩”“廢土設流”“改土設流”與“廢土歸流”為典型案例[J].烏蒙論壇,,2011,(2):47-52

      [4](日)內(nèi)藤乾吉.六部成語注解[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18.

      [5]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10082.

      [6]朱金甫,張書才.清代典章制度辭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340.

      [7]李林.“開化”與“殖民”兩套詮釋話語的論爭與困境——兼與John E.Herman教授商榷[J].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2013,(80):151-170

      (責任編輯:魏登云)

      On the Usage of the Phrase“Gaitu Guiliu”

      LI Shi-yu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Histor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Gaitu Guiliu”,a special term for Tusi system,is a summary of the complex phenomenon that Tuguan was changed into Liuguan in the history of China.This term has been accepted among people and gained its own connot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employment today.Thereby,it is of no problem if researchers continue to use the term today.

      Gaitu Guiliu;standard expression

      D67

      A

      1009-3583(2015)-0011-04

      2015-02-23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土司制度史料編纂整理與研究》(12&ZD135)的階段性成果

      李世愉,男,江蘇鎮(zhèn)江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國家社科基金2012年度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土司制度史料編纂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家,主要從事土司制度、科舉制度的研究。

      猜你喜歡
      歸流土司用語
      深度思考之常用邏輯用語
      “中甸之爭”:清初麗江改土歸流原因探析
      西藏研究(2021年1期)2021-06-09 08:09:34
      常用邏輯用語的八個易錯點
      “土司文化圈”的內(nèi)涵、特征與意義
      Fort Besieged
      烏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
      清末川邊改土歸流前期西藏東部鹽井社會狀況及周邊環(huán)境考察
      西藏研究(2016年5期)2016-06-15 12:56:24
      禮貌用語大家學!
      論清代“改土歸流”初期永順府城市建設及其特點
      清前期“改土歸流”地區(qū)的綠營變遷研究——以貴州大定鎮(zhèn)為例
      荆门市| 青川县| 张家川| 祁门县| 高阳县| 原平市| 龙州县| 广平县| 黎城县| 新晃| 五家渠市| 巴彦县| 芦山县| 东兰县| 九台市| 博白县| 礼泉县| 武平县| 马龙县| 平远县| 平武县| 铜川市| 湟中县| 依兰县| 阿克陶县| 女性| 温宿县| 肃北| 湖南省| 沐川县| 双桥区| 辽宁省| 临漳县| 多伦县| 农安县| 平江县| 北安市| 筠连县| 通河县| 阳信县| 兴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