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改清
(伊寧縣文廣局,新疆 伊寧 835100)
手機攝影的時代召喚
□鐘改清
(伊寧縣文廣局,新疆 伊寧 835100)
套用一句網絡語:“人類已經無法阻擋手機攝影了。”據說人類在2012年拍攝了至少3800億張照片,其中絕大部分是通過手機來完成的。過去單反相機是新聞攝影的主要工具,手機的攝影功能推出后,手機攝影便爆發(fā)出巨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2009年,美國人克拉姆斯用iphone將一幅照片上傳到推特網站,并留言:“哈德遜河上有一架飛機,我在渡船上,要去救人,瘋掉了?!钡诙焖恼掌瑩魯∶缆撋缏殬I(yè)記者拍攝的照片,登上了美國大報的頭版。2012年夏,我國留學生楊迪用諾基亞手機拍攝的陶然亭地鐵水灌如瀑布,被多家媒體采用。2014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豐包子鋪吃包子,最先得到廣泛傳播的也是現場的手機照片。在韓亞航空墜機事件中,三星公司高管大衛(wèi)·尤恩逃生后轉身對著飛機殘骸拍攝一張照片并上傳到推特,這一行為使他完成了對該事件的全球“首發(fā)報道”。另一位乘客徐達則是一位攝影愛好者,他的手機照片被三大通訊社轉發(fā)。大衛(wèi)·尤恩和徐達的乘客身份,使他們得以在“最近”的距離呈現報道,這是任何隨后趕來的職業(yè)記者所無法比擬的;社交網站則使他們以微不足道的成本獲得了傳播渠道,并使新聞內容以最快的方式傳遞給讀者。傳統媒體賴以生存的兩大法寶:專業(yè)化報道和傳播渠道被手機輕而易舉地取代了。
與公民新聞不同,專業(yè)攝影師在手機新聞攝影的探索和實踐上,態(tài)度更加嚴肅,思考更加深入。有的攝影師甚至轉而用手機作為主要拍攝工具,有的攝影師則只是把手機攝影作為“樂趣”或“偶爾使用”。但無論是哪種情況,職業(yè)新聞攝影記者似乎都或多或少受到“用手機還是用相機”的糾結。
早在2012年,諾基亞就發(fā)布了具有高達4100萬像素配卡爾蔡司攝像頭的手機諾基亞808,這款高調登場的手機,多年其像素已經超過了當時市面上所有的數碼相機。而且不少國外的報道中,竟將諾基亞808與佳能1DS和5D這類當年幾乎頂尖級專業(yè)相機放在一起進行測試比較。當然對這種極不對稱的所謂測試,我們無需較真,但它畢竟證明了一個簡單的事實,高端智能手機與照相機之間已經開始出現了功能的交叉,出現了某些可比性,也就是說,照相機的地位受到了嚴重挑戰(zhàn)。
實話實說,在所有智能手機中,蘋果手機拍攝的照片成像質量的確比較好,除了手機用戶外,即使在攝影者的心目中,也有很好的口碑。但真要與相機相比,至少目前的差別仍相當大,當然僅以手機顯示屏觀看則例外。
其實除了蘋果手機外,有幾款其它品牌的智能手機其攝影功能也非常強大,所拍攝的照片不要說報紙,而且完全可以在雜志上以較大篇幅刊登。像蘋果手機拍攝視屏的功能也很強大,而且連拍速度早就不亞于照相機。智能手機除了其硬件強悍外,再配上相關軟件的輔佐,使得其拍攝功能愈發(fā)得以提升。
以“多次曝光”為例,手機的“兩次曝光”就非常靈活,下載“POCO相機”APP后,在拍攝前預先設定“兩次曝光”拍攝模式。第一次曝光的成像,相機會以50%左右的透明度顯示在手機屏幕上,以此作為第二次曝光時安排合成影像時的參考,待完成第二曝光后,相機自動將兩次曝光合為一個圖像。并且在手機的照片庫內會分別單獨保存這兩次拍攝的單張素材(佳能新款相機目前也有類似功能),也就是說,經過兩次曝光后,你最后得到包括相機自動合成圖像在內的總計三張照片素材。而時下不少數碼單反相機不要說具備這樣的功能,就是連“多次曝光”也沒有完全普及。一般相機的“多次曝光”功能,沒有這樣靈活的優(yōu)勢,相機作第一次曝光后,如翻看“回放”,在相機顯示屏上仍能顯示這次曝光的畫面,要供第二次曝光時安排疊加影像作位置參考,只能憑操作者的記憶或是臨時性畫個草圖來定位。顯然它不如手機在屏幕上顯示半透明圖像更適合對兩次曝光圖像位置作精準疊合的要求(而這方面對兩曝光圖像的質量影響相當明顯)。
排除手機成像質量欠佳及圖像尺寸較小的因素,僅從方便使用來看,相機多次曝光與手機相比,在使用便捷性及提高拍攝成功率方面,顯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多次曝光原來是相機一項特殊功能,為何會被智能手機后來居上呢?這顯然是個值得令人深思的問題。
隨著手機攝影功能的不斷強大,手機有可能成為除體育攝影等一些特殊場合外,應用最廣泛的攝影器材。然而無論技術如何發(fā)展,最重要的還是拍攝者的思想。
隨著與攝影相關的APP越來越豐富多彩,如今到商店買款沒有攝影攝像功能的手機,反而變成了很困難的事情。多年來,手機攝影的軟硬件功能和影像品質也在逐步提高,手機攝影功能的影響力也在逐漸獲得更多社會認同,其對卡片機銷售所造成的沖擊,已經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從影像操控上來看,手機攝影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家常便飯”。主要表現在以下的五個方面:(一)軟件替代硬件。當我們談論器材的時候,徠卡、哈蘇、尼康、佳能、賓得、索尼等等,每個機型都呈現出強烈的品牌特征。談論手機攝影,則往往問“你用哪個APP拍的”。過去用photoshop復雜操作的效果,現在只需下個軟件裝在手機里,用個濾鏡一健可得。(二)“第一人稱”式的攝影報道。傳統的新聞攝影報道主要依靠攝影記者來完成,他們強調客觀和“第三人稱”式的報道。而手機攝影報道中,很多新聞事件的當事人采用“第一人稱”式報道,使受眾產生一種真實、親切的感覺。(三)裂變式傳播。社交媒體具有獨特的裂變式傳播的特點,讓手機新聞攝影快速發(fā)展。演員姚晨的微博粉絲已過6500萬,北京市面上發(fā)行量最大的都市報也才幾十萬份。如果這6500萬粉絲還可能進行次級傳播,傳播范圍將更加廣泛。(四)公民記者挑戰(zhàn)專業(yè)攝影師。手機新聞攝影的作者大多為非專業(yè)人員,他們在人數上和拍攝照片的數量上都遠超職業(yè)新聞攝影記者。雖然在技術和經驗上有欠缺,但常常因為接近新聞現場,或者具有鮮明的個性而在競爭中勝出。(五)獨特的心理感受。很多專業(yè)攝影師在談到手機攝影的時候,都會說他們覺得被拍攝者變得更輕松、更自然。整個拍攝過程似乎更像是一次交流、聊天。這種獨特的心理感受拉近了鏡頭兩端的距離。
攝影是個性化的表達,好照片不是由相機來創(chuàng)造的,相機只為攝影提供必要的技術條件和設備基礎,攝影者是用自己的眼睛、頭腦和方法在拍攝,所以能拍出“不一樣”的影像。如,故意拍一張過度曝光的照片,只為嘗試一下別人沒做過的事情;再如,拍攝肖像時,只拍鼻子以上的部分,這好像有點違反攝影常規(guī),實際上,有很多攝影大師就是這樣去拍的。個性能讓想象力自由地飛翔,或許好照片就在這不經意的瞬間里就誕生了?!?/p>
(本欄編輯:古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