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城市低收入階層代際傳承與流動研究述評

      2015-01-31 08:44:55何匯江
      中原工學院學報 2015年5期

      何匯江

      (中原工學院,鄭州 450007)

      ?

      城市低收入階層代際傳承與流動研究述評

      何匯江

      (中原工學院,鄭州 450007)

      摘要:在對社會階層地位代際傳承與流動研究梳理的基礎上,對城市低收入階層代際傳承與流動研究進行了述評。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個體社會成員的社會地位獲得受權力授予關系、市場交換關系和社會關系網絡這3種社會資源配置方式的影響,它們影響和決定了個體社會成員階層地位的代際流動與傳承;從微觀個體的角度來看,在個體社會成員階層地位獲得的影響因素中,先賦性因素和后致性因素共同發(fā)揮作用。城市低收入階層父代與子代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階層地位代際傳承的趨勢較為明顯。

      關鍵詞:低收入階層;代際傳承;代際流動

      社會階層地位代際傳承與流動研究是從社會流動的角度研究子代與父輩之間階層地位關系的變化。雖然空間位置的變化也是一種社會流動,但是這種研究更加關注社會階層地位的變化。社會階層地位的變化有水平流動和垂直流動兩個方向,其中垂直流動更加受到關注。一般來說,人們總是避免出現(xiàn)向下的社會流動,積極爭取實現(xiàn)向上的社會流動。向上的社會流動不僅為下層社會成員提供了上升的機會,而且也是社會結構開放程度的反映。相關研究重點探討了社會分層結構中的下層成員能否實現(xiàn)向上的社會流動以及如何實現(xiàn)向上的社會流動。

      城市低收入階層地位代際傳承與流動的相關研究遵循兩種不同的路徑,回答兩個不同的問題:一是先從宏觀上分析社會階層地位結構是如何形成的,進而分析城市低收入階層地位是如何形成的,即“社會分層”的路徑;二是先從微觀上分析個體的社會階層地位是如何獲得的,進而分析城市低收入群體成員的階層地位是如何獲得的,即“地位獲得”的路徑。遵循這一思路,本研究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出發(fā),對城市低收入階層地位代際傳承與流動的相關研究進行概括與總結。

      1宏觀角度的研究

      宏觀角度的研究是從社會整體出發(fā),分析整個社會各個不同階層地位代際傳承與流動狀況,回答社會階層地位結構是如何形成的這一問題。

      1.1社會階層地位代際傳承與流動研究

      在對社會階層地位代際傳承與流動的研究中,社會學使用世襲率、流動率等概念分析社會流動的狀況。代際流動中的世襲率反映了階層地位的代際傳承,代際流動中的流動率反映了階層地位的代際流動。階層地位的代際傳承與代際流動是衡量社會現(xiàn)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可以直接反映社會發(fā)展水平以及社會開放程度。

      社會階層地位代際傳承的趨勢明顯。以往多數研究表明,我國的代際流動率不高,而代際世襲率較高。如果用職業(yè)地位來表示階層地位,子代的職業(yè)與父輩的職業(yè)有一定的相關性。國家干部階層雖然世襲率不高,但是其他階層的社會成員很難具有同等的機會進入這一階層。而處于社會分層結構中的中下層的子女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他們很難有機會進入到社會上層。還有一些研究分析了社會階層地位的代際流動。郭凡在對廣州市社會階層地位代際傳承與流動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廣州市居民最有可能實現(xiàn)經濟地位的代際向上流動,其次是聲望地位的代際向上流動,再次是整體地位的代際向上流動,最后是權力地位的代際向上流動;權力地位代際向上流動的機會最少[1]。

      對于社會階層地位代際傳承與流動的影響因素,不同研究從不同的方面進行了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概括來說,可以分為宏觀視角的歐洲學派與微觀視角的美國學派兩種觀點[2]。歐洲學派強調個人階層地位的獲得主要受社會結構的影響,是社會發(fā)展的結果;關注的重點是宏觀的社會因素,認為正是由于經濟發(fā)展促進了社會結構的分化,才為個人階層地位的獲得提供了機會和條件。歐洲學派強調社會結構在個人階層地位獲得中的作用,因而與美國學派強調個人取向的觀點不同。美國學派從個體角度出發(fā)運用路徑分析的方法對子代個人階層地位獲得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這些影響因素可以分為先賦性因素和后致性因素兩個方面。先賦性因素與父輩相關,主要是父親的職業(yè)和教育程度;而后致性因素與子代相關,主要是子代的教育程度和初期職業(yè)。研究認為,工業(yè)化背景下后致性因素是其個人階層地位獲得的主要影響因素。兩個學派的理論觀點各有側重,又各有偏頗;兩種觀點可以相互補充,共同解釋個人社會階層地位獲得的影響因素。

      一般認為,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社會階層地位代際傳承與流動的機制也發(fā)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由原來主要通過國家政策性安排(即行政手段)轉向通過市場競爭來實現(xiàn)階層地位代際傳承與流動。社會階層地位代際傳承與流動,受權力授予關系、市場交換關系和社會關系網絡這3種社會資源配置方式的影響。其中,權力授予關系、市場交換關系是制度性機制,社會關系網絡是非制度性機制。張宛麗認為,制度性機制和非制度性機制共同發(fā)揮作用,制度性因素的影響很大,同時各種非制度性因素對社會階層地位代際傳承與流動也有很大影響。非正式制度因素包括了政治資本、社會網絡或關系資本等,這些可以統(tǒng)稱為“社會資本”。制度因素為“社會資本”發(fā)揮作用留下了空間[3]。因此,從社會角度上說,社會階層地位代際傳承與流動受到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以及具體政策的影響。雖然我國社會分層的機制發(fā)生了變化,但是社會分層結構并沒有發(fā)生變化,社會分層結構延續(xù)甚至強化了社會階層地位的代際再生產,表現(xiàn)出明顯的低收入階層社會地位的代際傳遞。楊黎源認為,從個體角度上說,新中國的前30年以先賦性規(guī)則為主導,后30年則轉向以后致性規(guī)則為主導[4]。不同歷史時期社會階層地位代際傳承與流動的機制也不相同。

      經濟學研究檢驗和證實了社會階層地位的代際傳承。韓軍輝基于健康和營養(yǎng)調查中的數據,發(fā)現(xiàn)父代收入與子代收入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代際收入流動性較弱,收入呈現(xiàn)出一定的代際繼承性,社會階層地位表現(xiàn)出了代際傳承[5]。胡棋智等基于經驗數據研究了我國收入流動性以及不同收入階層居民經濟地位的動態(tài)演化情況,認為宏觀經濟景氣度影響居民收入的流動性;相對于其他階層而言,中等收入階層的經濟地位更加脆弱,他們收入下降的可能性很大[6]。而另外的一些研究則檢驗和證實了社會階層地位的代際流動。胡平等對我國城鎮(zhèn)青年代際職業(yè)流動的研究表明,由于近些年來經濟社會發(fā)展為城鎮(zhèn)青年提供了較好的就業(yè)發(fā)展機會,大多數青年實現(xiàn)了向上的代際職業(yè)流動[7]。陳琳等對我國1988-200年代際收入流動性的趨勢和內在傳遞機制進行了分析,認為前期的代際收入流動性比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低收入子代相對收入的提高;目前的代際收入流動性比較穩(wěn)定,代際收入傳遞較為明顯,而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財富資本是代際收入傳遞的主要影響因素,其中以財富資本的影響最大[8]。

      1.2城市低收入階層地位代際傳承與流動研究

      城市低收入階層地位代際傳承與流動研究相對較少。王甫勤對上海市城市居民社會階層地位代際傳承與流動的研究表明,父輩階層地位和子代階層地位之間的相關性逐漸增強,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邊界日益清晰,下層社會成員跨越邊界實現(xiàn)代際向上的社會流動的難度越來越大,出現(xiàn)了貧困代際傳遞的趨勢[9]。方鳴等通過對比城鎮(zhèn)和農村的狀況,發(fā)現(xiàn)城鎮(zhèn)居民的代際收入流動性低于農村居民的代際收入流動性,處于收入分配兩端的城鄉(xiāng)居民的代際收入流動不暢,父代收入低則很有可能子代收入也低[10]。這些研究檢驗和證實了城市低收入階層的收入繼承性強,代際收入傳遞現(xiàn)象顯著。代際收入傳遞的主要問題是“代際低收入傳承陷阱”,即低收入群體的代際收入傳遞更加明顯[11]。

      2微觀角度的研究

      從微觀角度看,個人社會階層地位的代際傳承與流動表現(xiàn)為子代階層地位與父代階層地位之間的相關性,也即子代階層地位的獲得取決于父代的階層地位。微觀角度的研究回答了個體的社會階層地位是如何獲得的這一問題。

      2.1個人階層地位獲得研究

      個人階層地位獲得的相關研究既強調先賦性因素的影響作用,又強調后致性因素的影響作用。盡管先賦性因素還有很大影響,但是后致性因素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甚至超過了先賦性因素的影響。社會資本和財富資本主要表現(xiàn)為先賦性因素,而人力資本則主要表現(xiàn)為后致性因素。

      先賦性因素在個人階層地位獲得中起重要作用。不同的家庭背景會對子代教育地位的獲得產生顯著影響,進而影響個人階層地位的獲得。張翼通過對一項全國性社會調查數據的分析發(fā)現(xiàn),家庭背景不僅影響人們的教育獲得,還影響人們初次就業(yè)職業(yè)的階層地位和現(xiàn)就業(yè)職業(yè)的階層地位[12]。這表明,作為先賦性因素的家庭背景影響個人階層地位的獲得。

      后致性因素在個人階層地位獲得中也有重要作用。郭叢斌等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的教育程度對個人階層地位獲得的影響越來越顯著。城鎮(zhèn)家庭子代階層地位的獲得雖然受到了家庭背景這一先賦性因素的影響,但是更多地取決于子代教育程度這一后致性因素。教育程度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進個人階層地位代際傳承的作用,但更多地發(fā)揮了促進個人階層地位代際流動的作用[13]。方長春等通過對職業(yè)地位獲得過程經驗的研究得出了類似的結論,認為如果將職業(yè)地位作為個人階層地位的近似度量的話,那么后致性因素在個人職業(yè)地位獲得過程中的作用得到了加強,而作為先賦性因素的家庭背景通過后致性因素的作用影響個人的階層地位獲得[14]。吳瑩等通過對武漢市居民家庭的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父輩對子代職業(yè)選擇的影響逐代減弱[15]。從總體上來看,隨著工業(yè)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后致性因素在個人階層地位獲得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社會學有關個人階層地位獲得的研究大多以布勞—鄧肯的地位獲得模型為基礎,通過在不同國家和地區(qū)進行調查以檢驗模型的有效性。此外,這些研究在保留原有的分析變量(包括父輩的職業(yè)、父輩的教育程度、子代的教育程度、子代的初職、子代的現(xiàn)職等)的基礎上,增加了許多新的分析變量,例如父輩的工作單位、子代的工作單位、父輩是否黨員、子代是否黨員、戶口類型等。也有研究引入性別變量進行分析。這些研究在模式上未曾有重大改變。

      經濟學從收入地位的角度分析階層地位。劉建和等認為,雖然人力資本對代際收入傳遞有重要影響,但是社會資本對代際收入傳遞的影響日益加大,而以房屋資產和金融資產為主要內容的財富資本對代際收入傳遞的影響正變得更加強大,遠大于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影響。實際上,為子代的發(fā)展進行投資的利他主義也是個體的一種理性選擇,但是在投資方向上,既可以投資于子代的人力資本以提高子代自身獲取收入的能力,也可以通過權力尋租和積累財富投資于子代的社會資本和財富資本以直接提高子代的收入水平。做出何種選擇主要取決于這兩種途徑提高子代收入效率的高低。目前人們更多地投資于子代的社會資本和財富資本而不是子代的人力資本[16]。陳琳等認為,財富資本是影響個體階層地位獲得的關鍵因素。如果將家庭財富資本作為中間變量引入到條件代際傳遞模型中,在控制子代與父輩的年齡之后,家庭財富資本變量對代際收入流動性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其中房產價值對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影響最大,金融資產的影響比較穩(wěn)定。這一結果表明家庭財富資本能較顯著地影響家庭的代際收入流動性[17]。

      2.2城市低收入群體個人階層地位獲得研究

      城市低收入群體個人階層地位獲得研究是個人階層地位獲得研究的重要內容,這是從一個階層而不是社會整體的角度對階層地位代際傳承與流動的研究。

      城市低收入群體個人階層地位獲得研究的研究對象主要是農民工群體,也涉及低收入群體、底層群體等,運用的理論主要有社會排斥理論、貧困文化理論以及貧困代際傳遞理論等,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為主。

      早期針對下崗職工的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以收入水平度量他們的社會地位、以教育程度衡量他們的人力資本,下崗職工再就業(yè)的收入與其教育程度無關,他們的收入主要受到勞動時間的影響,他們的人力資本對收入沒有顯著的影響。因此,教育程度對下崗職工的社會流動沒有顯著效應,說明人力資本對下崗職工的階層地位獲得沒有顯著影響。另外,針對農民工群體的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關系是農民工階層地位獲得的影響因素,因為農民工在社會流動中,主要依賴于以親緣、地緣為紐帶的社會關系網絡獲得工作機會和社會支持。農民工流入城市,往往不是因為他們擁有較充分的人力資本,而是利用了從社會關系網絡中獲得的社會資本[18]。社會資本在他們地位獲得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人力資本對他們的階層地位獲得沒有顯著影響。

      關于城市低收入群體的個人階層地位獲得的意識,大多研究認為城市低收入群體的成員希望通過自身努力改變貧困的狀況,但是很多城市低收入群體成員由于存在“底層化意識”,認為要實現(xiàn)向上的社會流動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而放棄了努力。城市低收入群體成員文化程度低、缺乏工作技能、年齡大,而且城市低收入群體成員的人力資本處于“失靈”狀態(tài),他們的社會交往狹窄且自我封閉,也無法通過社會資本來實現(xiàn)向上流動,在實現(xiàn)向上流動的過程中困難重重。城市低收入群體成員普遍認為自身的階層地位難以得到改變,他們往往把期望寄托于子女身上,希望通過提高子女教育水平改變后代的地位。但是城市低收入群體子代主觀上的底層定位以及難以實現(xiàn)收入增長,使他們更容易覺得自己的階層地位下降了。

      針對城市低收入群體個人階層地位獲得狀況的研究表明,城市低收入群體個人社會流動出現(xiàn)了“凝固化”的趨勢。從代際流動來看,與父代相比,城市低收入群體子代的職業(yè)地位與教育地位雖然都發(fā)生了流動,但是流動水平并不高。父代的職業(yè)地位與子代的職業(yè)地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父代的職業(yè)地位越高,子代的職業(yè)地位也就越高。楊建華等的研究表明,部分職業(yè)之間存在明顯的繼承性。處于上層的具有黨政機關等家庭背景的人進入管理人員和專業(yè)技術人員階層有明顯優(yōu)勢,他們的子代能夠繼續(xù)保持上層的社會階層地位,而處于下層的產業(yè)工人的階層地位代際繼承性最高,父代為產業(yè)工人的,其子代也更可能為產業(yè)工人。城市低收入階層中的子代仍然擺脫不了下層的社會地位,表現(xiàn)出了階層地位的代際傳承[19]。這表明城市低收入群體子代階層地位獲得更多地取決于父輩的階層地位。另外,針對解決城市低收入群體個人階層地位“凝固化”問題,有人提出了通過調整社會公共資源配置為低收入階層提供更多的向上流動機會,通過提高低收入階層的教育水平等措施增強其流動能力,以及通過對社會流動機制進行改革和完善使更多的城市低收入群體實現(xiàn)向上的社會流動等對策。

      3結語

      城市低收入階層地位代際傳承與流動研究是社會學研究的重要領域,這一研究涵蓋了從社會分層到社會流動的方方面面。以往的相關研究有如下特點:研究視角上,偏重于宏觀的視角,多是對社會階層地位傳承與流動的宏觀分析,缺乏從社會階層內部因素的微觀視角進行的分析;研究內容上,大多是對整個社會階層流動狀況的分析,很少有對一個社會階層地位傳承與流動的研究;研究方法上,多是對社會階層流動的理論分析,較少對社會階層流動進行實證研究。以后研究的趨勢將是更加關注持續(xù)性的城市貧困問題,運用多種理論進行分析解釋,更加注重實證研究。

      參考文獻:

      [1]郭凡.當前廣州社會的代際流動[J].社會學研究,1995(6):59-66.

      [2]黃建新.社會流動:內涵影響因素以及對策分析[J].莆田學院學報,2008,15(6):25-27,77.

      [3]張宛麗.非制度因素與地位獲得——兼論現(xiàn)階段中國社會分層結構[J].社會學研究,1996(1):64-73.

      [4]楊黎源.從先賦到后致:新中國60年社會流動機制嬗變[J].浙江社會科學,2009(11):8-16.

      [5]韓軍輝.基于面板數據的代際收入流動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0,181(4):21-25.

      [6]胡棋智,王朝明.收入流動性與居民經濟地位動態(tài)演化的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3):66-80.

      [7]胡平,王紅兵,甘露.我國城鎮(zhèn)青年職業(yè)流動和繼承效應的度量[J].人口與經濟,2006(4):41-44,72.

      [8]陳琳,袁志剛.中國代際收入流動性的趨勢與內在傳遞機制[J].世界經濟,2012(6):115-131.

      [9]王甫勤.上海城市居民的社會分層與流動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 2012(5):95-103,112.

      [10]方鳴,應瑞瑤.中國城鄉(xiāng)居民的代際收入流動及分解[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0,20(5):123-128.

      [11]孫三百,黃薇,洪俊杰.勞動力自由遷移為何如此重要?——基于代際收入流動的視角[J].經濟研究,2012(5):147-159.

      [12]張翼.家庭背景影響了人們教育和社會階層地位的獲得[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0,178(4):82-92.

      [13]郭叢斌,閔維方.教育:創(chuàng)設合理的代際流動機制——結構方程模型在教育與代際流動關系研究中的應用[J].教育研究,2009,357(10):5-12.

      [14]方長春.趨于隱蔽的再生產——從職業(yè)地位獲得看階層結構的生成機制[J].開放時代,2009(7):116-127.

      [15]吳瑩,何曉奕,成思遠,等.城市居民代際之間的職業(yè)變化規(guī)律研究——以武漢市居民為例[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1):42-49.

      [16]劉建和,胡躍峰.基于家庭財富資本的居民收入代際傳遞研究[J].浙江金融,2014(9):11-16.

      [17]陳琳,袁志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財富資本、社會資本、人力資本與中國代際收入流動[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99-113,124.

      [18]劉群.中國居民的地位獲得研究綜述[J].學習論壇,2007(10):67-70.

      [19]楊建華,張秀梅.浙江社會流動調查報告[J].浙江社會科學,2012(7):72-79.

      (責任編輯:張同學)

      The Review on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an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of the Urban Low-income Class

      HE Hui-jiang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7,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and flows of the social status, and a comment on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and flows of the urban low-income class is made. From the macro social perspective,individual social members of the social position affected by the relations of the grant of power, market exchange relationship and the social relation network these three relationships of the alloc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it influences and determines the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and flows of the individual social members class status; from the micro individual perspective,i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individual social members class status, ascribed factors play roles with the achieved factors. It exists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 and offspring of the urban low-income class, and the trend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of the class status is more obvious.

      Key words:low-income class;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志碼:ADOI:10.3969/j.issn.1671-6906.2015.05.012

      文章編號:1671-6906(2015)05-0050-04

      作者簡介:何匯江(1966-),男,河南信陽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政策、社會問題。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2YJA840009)

      收稿日期:2015-04-30

      潢川县| 澄城县| 华宁县| 老河口市| 金平| 乐至县| 石泉县| 新建县| 阿瓦提县| 房产| 科技| 普陀区| 临西县| 方城县| 涿州市| 翼城县| 浦县| 南充市| 子长县| 紫云| 永吉县| 沙湾县| 锡林郭勒盟| 天气| 时尚| 苍梧县| 澜沧| 随州市| 汝城县| 元阳县| 芷江| 青河县| 祥云县| 靖边县| 大丰市| 桦南县| 根河市| 宜君县| 湘西| 保山市| 柳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