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文河 余麗路
基于團屬高職院校的理想信念教育路徑研究——以江西青年職業(yè)學院為例
□紀文河余麗路
理想信念教育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對于具有共青團政治背景的職業(yè)院校來說,強化理想信念教育是優(yōu)勢所在,更是責任所系。如何突出團組織的政治優(yōu)勢,加強對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團屬高職院校突出辦學特色必須思考的命題。文章以江西青年職業(yè)學院為例,闡述了團屬高職院校對理想信念教育的使命和責任擔當,并且就理想信念教育路徑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探討與思考。
理想信念教育;團屬院校;教育路徑
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國共產黨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這個好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傳承下來?,F(xiàn)如今,理想信念教育是我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內容,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廣大人民團結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睂τ诰哂泄睬鄨F政治背景的團屬高職院校來說,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顯得尤為關鍵。
江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在江西省團校的基礎上組建成立,在六十多年的辦學歷程中,積淀了“有理想、懂技術、會管理、通團務、善服務”的人才培養(yǎng)特色。作為一所高職院校來說,把“有理想”擺在“懂技術”的前面,體現(xiàn)了一所團屬院校對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視,以及在人才培養(yǎng)上的責任擔當。這也正如德與才之爭辯,有才無德是“危險品”,有德有才是 “精品”。高校人才培養(yǎng)事關國家未來發(fā)展大局,要站在為國家培養(yǎng)可靠人才的高度,把握理解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形象地比喻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他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在2013年五四青年節(jié)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習總書記就強調廣大青年一定要堅定理想信念。他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yè)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應該牢固樹立的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帶領人民歷經千辛萬苦找到的實現(xiàn)中國夢的正確道路,也是廣大青年應該牢固確立的人生信念”[1]。
理想信念對于在校的學生而言,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在精神領域,理想信念屬于占支配地位的價值觀念,是最高的人生價值追求。有什么樣的理想信念,對于青年大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為人處世有著重要的影響,直接關系到他們的精神追求和努力方向,是大學生健康成長、努力成才、成就事業(yè)、開創(chuàng)未來的精神支柱和前進動力,從根本上決定了青年大學生人生的意義與價值[2]。因此,在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時,要把握內涵與實質,找準路徑方法,進行有效的教育引導。
(一)發(fā)揮共青團組織優(yōu)勢,教育服務引導在校學生是責任所在
黨有號召,團有行動。共青團組織是黨的得力助手和后備軍。共青團在90多年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樹立了光輝的形象,構建了廣泛而健全的組織體系。團屬高職院校背靠共青團組織,承擔著團干部培訓等社會服務功能。對于團屬高職院校的在校大學生來說,首當其沖就是團組織工作職責體現(xiàn)的試驗田和先導區(qū),當然也應該成為青少年工作引領的示范區(qū)。團屬高職院校,在共青團職責的基礎上增加了教育的功能。這意味著團屬高職院校對于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引導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同時,也賦予了其更加重大的責任。共青團組織在工作中對青少年成長的關心,朝氣蓬勃的工作精神,各種活動的組織策劃等都直接影響著團屬高職院校的師生,有的甚至植入到學生的教育教學當中。各種團干部培訓班經常在校園中舉行,優(yōu)秀團干部的言行舉止,與在校大學生的互動活動等對在校學生都發(fā)揮了積極的引領示范效果。
(二)以高度的使命感,幫助學生確立高遠的理想信念
團屬高職院校要本著對黨的教育事業(yè)忠誠的敬業(yè)精神來教育學生,同時也要履行共青團事業(yè)的職責和使命。在教育過程中,要著力強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黨團教育活動的開展,幫助學生確立高遠的理想信念。
大學時期,正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的關鍵時期,要突出教育重點,結合理論教學、體驗式教學、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形式,教育引導學生緊跟黨走,努力成為共產主義事業(yè)的可靠接班人。要加強學生的黨團教育,讓學生們增加對黨史、團史等知識認識和理解,用革命先輩們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事例,在先輩們革命信念的感召下,逐步確立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
江西青年職業(yè)學院秉承團屬院校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十分重視學生政治素質的培養(yǎng)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將堅定理想信念、樹立職業(yè)道德、堅持誠實守信等方面的培養(yǎng)融入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方志敏精神和雷鋒精神為代表開展紅色校園文化,以業(yè)余黨校、業(yè)余團校為陣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青年志愿者為抓手開展志愿服務工作,以黨建帶團建,形成實踐育人模式。
(一)以第一課堂為教育主陣地,灌輸黨團及理想信念教育理論
第一課堂是學生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從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設計出發(fā),有針對性地強化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學校把團課作為各年級學生的通識教程,增強學生對黨團組織的知識學習及組織認同。學校重視“思政課”在素質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推進“思政課”教育與第二課堂互動。在教育過程中,把握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特點,既保證教育內容不打折扣,又根據高職學生特點,實現(xiàn)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聯(lián)動,靈活安排教育形式。通過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時事政治課,鼓勵學生參與教學,學生通過演講、課堂討論、案例分析等多種教學形式,喜歡上思想政治教育課。在內容安排上,突出引導學生認清國內外政治形勢,將國家發(fā)展與個人責任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使學生堅定民族自信心和個人理想信念[3]。
(二)以校園文化為重要載體,增強對理想信念教育的熏陶
校園文化是大學生成長的重要環(huán)境,江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傳承朝氣蓬勃的團青文化氛圍,各種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接連不斷,這一方面是團組織善于組織策劃活動的體現(xiàn),同時各種形式多樣的活動對學生的成長成才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例如每年五四青年節(jié),學校精心組織學生骨干開展“四旗接力活動”,把國旗、黨旗、團旗、校旗由方志敏烈士陵園傳遞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愛祖國愛黨愛校的種子在學生心中悄然發(fā)芽、成長,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使學生們成為政治素質高的大學生[4]。
(三)依托社會實踐等平臺,在具體實踐中強化對理想信念的認同
學校通過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自己的價值,強化對理想信念的價值認同。一是學校的志愿者活動蔚然成風,志愿奉獻精神得到很好的傳播。學校的青藍志愿者活躍在綠色生態(tài)博覽會、七城會、中博會等,大到各大賽會活動,走出校門鍛煉自我,奉獻社會,樹學院品牌形象,小到校園各種活動各個角落,互幫互助,美化校園在行動。二是學校的義務支教活動接續(xù)傳承,各方面贊譽如潮。青少年工作與管理(少兒教育方向)是學校的特色專業(yè),學校在專業(yè)教學的基礎上,走出校門,服務社會,牽手貧困山區(qū)的義務教育,學生們長期堅守傳承著這份可貴的支教精神。三是學校的軍訓教育兼班級管理員活動是學生踐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平臺。學校有一支學生隊伍叫軍事教官兼班級管理員,他們首先承擔著對新生的軍訓工作,這部分學生在全校老生中精心選拔,平時堅持操練,實行軍事化管理。軍訓結束之后這批教官擔負起班級管理員的重任,履行班級管理員的職責,協(xié)助輔導員處理班級日常管理事務。學生擔任軍事教官兼任班級管理員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組織協(xié)調、語言表達、管理溝通、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利于形成一支輔導員、班主任、教官兼任班級管理員的梯次學生管理隊伍,切實加強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工作。四是寒暑假期社會實踐活動有聲有色開展。利用寒暑假接觸社會,開展送文化下鄉(xiāng)活動等,同時進行各種社會調查等活動,學生在與社會接觸中感受人生價值的彰顯。
(四)開展理想信念專項教育,傳播社會正能量
學校非常重視在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年舉辦“高舉團旗跟黨走”的主題教育活動,突出舉辦各類理想信念教育專項活動,加強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新生的入學教育非常關鍵,學校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特色鮮明的入學教育活動。除為新生準備了校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教育、安全教育、誠信教育、專業(yè)教育等一系列講座外,學校還專門增設了黨團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等理想信念教育紅色文化內容,帶領新生瞻仰方志敏陵墓,讓新生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5]。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通過設置主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多樣、多彩、具有現(xiàn)代氣息的活動形式,經過灌輸、熏陶、感染、啟迪,潛移默化地變成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6]。
(五)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積極發(fā)揮輿論導向作用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智能手機在大學生群體中基本普及。大學生在享受網絡時代帶來的便捷高效同時,各種生活方式,甚至思想意識也逐漸被網絡所影響,甚至改變。為拓寬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覆蓋面,學校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平臺的作用,在網絡當中更多的找到青年大學生。QQ群基本實現(xiàn)在校大學生的全覆蓋,重點推廣、強大打造微信、微博平臺。微信、微博平臺有學校官方平臺,各系、團委也有各自獨立的平臺,學生粉絲人數(shù)達到總人數(shù)的1/3。以微信平臺“青院團委小微”為例,通過關注社會時事熱點,主題團日活動,心靈雞湯,志愿者活動等固定欄目,及時編輯播發(fā)相關內容,打造特色的新媒體平臺。通過新媒體平臺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抓住了當下最受大學生喜愛的網絡交流工具,以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使得信息更具親和力,更容易被學生們所理解和接受。
通過第一、第二課堂,以及社會實踐的培養(yǎng),同時以各種理想信念專項教育活動為補充,再加上新媒體平臺在網絡思政當中發(fā)揮的作用,團屬院校的理想信念教育路徑愈發(fā)清晰。團屬院校在理想信念教育的各種路徑、方法,對于學生播撒的是理想、感恩、責任、使命等價值層面的種子,在學生將來的漫漫人生路上不斷茁壯成長,使其為國家、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1]習近平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EB/ OL].http://cpc.people.com.cn/n/2013/0505/c64094-21367227-2.html.
[2]王瑩.大學生健康人格塑造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黑龍江科技學院,2011.
[3]紀文河,胡歡歡.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與思考[J].理論導報,2014(7):51-53.
[4]胡歡歡,紀文河.以開展“國旗下講話”為活動載體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開心素質教育,2013(7):79-80.
[5]周儉.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yè)教育的融合滲透探析[D].蘇州大學,2010.
[6]劉莉莉.大學生就業(yè)指導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0.
責任編輯秦紅梅
紀文河(1984-),男,江西上饒人,江西青年職業(y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余麗路(1985-),女,江西上饒人,江西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2014年江西省高校黨建研究青年項目“團屬高職院校與其他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探索研究”(編號:GXDJKT.QN-201478),主持人:紀文河。
G715
A
1001-7518(2015)23-008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