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美國的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研究新進展

      2015-01-31 22:20:28康紅芹
      職教論壇 2015年30期
      關鍵詞:杜威職業(yè)思想

      □康紅芹

      美國的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研究新進展

      □康紅芹

      在美國,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研究的主要內容集中在基本觀點研究、比較研究、新視角研究以及延續(xù)性研究四大領域。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研究的開展內在于杜威教育思想研究乃至杜威整體思想研究之中,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研究的批判性思考意識較強,相關研究既注重“還原”又注重“延伸”。展望未來,理應深化對杜威職業(yè)教育本質觀、價值觀和課程論等基本理論觀點的研究;更加重視研究內容與方法的創(chuàng)新以及研究資料的擴充;繼續(xù)深入挖掘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

      美國;約翰·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

      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研究的新進展內在于杜威思想整體研究的新進展中。杜威思想的命運可謂一波三折,正如美國學者洛克菲勒(S.C.Rockefeller)所指出的那樣:“在20世紀前幾十年里,杜威正處于他的生涯的頂峰……然而到50年代,對他的著作的早期的廣泛的興趣卻在衰退。但是,一種對杜威的更廣泛的學術理解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1]也就是說,經歷過轟動與共識、批判與否定等階段之后,新一輪的杜威研究熱來襲。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學術界對杜威的興趣與熱情與日俱增,杜威思想研究的論文與著作也大量涌現(xiàn)。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在1974-1995年之間,杜威研究資料索引連續(xù)被翻新三版;1986-1995年發(fā)表和出版的關于杜威研究的主要研究論文、專著與書評目錄,總計達526個頁碼[2]。特別需要指出的是,1990年之前的美國杜威思想研究的最大成就是出版了包含37卷本的 《杜威著作集》(中譯本為 《杜威全集》),這是美國杜威研究中心歷經三十年,由喬· 安·博伊茲頓(Jo Ann Boydston)主持收集、整理、編輯而成。1990年之后,美國杜威研究中心又陸續(xù)出版了《杜威詩集》、《杜威著作集》的電子版、《杜威精華》兩卷本、《杜威書信集》四卷本、《杜威課堂講演錄》第一卷的電子版等成果[3]。此外,一些知名杜威研究專家如托馬斯·M.亞歷山大 (Thomas M. Alexander)、雷蒙德·博伊斯沃特 (Raymond D. Boisvert)、拉里·??寺↙arry A.Hickman)、斯蒂文·C.洛克菲勒(Steven C.Rockefeller)、羅伯特·威斯布魯克(Robert B.Westbrook)、詹姆斯·W.加里森(JamesW.Garrison)、J.E.蒂勒斯 (J.E.Tiles)、戴維·漢森(David T.Hansen)等和其他一批杜威研究學者的學術成果的完成與出版是美國杜威研究新進展的重要表現(xiàn)。

      以上情況充分說明,“杜威歸來”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人們以更加平和、理性、開放的態(tài)度來深入探究杜威思想并且反思杜威思想與現(xiàn)代教育的關系。反觀“杜威歸來”的原因,主要在于,政治局勢的相對穩(wěn)定帶來經濟發(fā)展的高漲和意識形態(tài)對立的趨緩,人們的注意力逐漸轉向“人類共同面臨的高度現(xiàn)代性社會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4],其中自然也波及哲學話語權缺失的教育領域。在尋求應對這些機遇與挑戰(zhàn)的支持性資源中,杜威的思想因具有與社會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的特征,即既源于廣泛的社會問題與論爭,又指向社會所關心難題的解決,遂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

      一、主要研究內容

      杜威思想研究的增溫不可避免地促成人們對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的關注。整體來看,對于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的研究,既有關于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的宏觀論述,也有從微觀的角度對杜威職業(yè)教育理論進行的具體闡發(fā);既有對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本身的研究,又有將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與其他研究主題相結合的研究;既有采用歷史法來進行的對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的研究,又有使用哲學思辨方法的研究,還有將杜威的職業(yè)教育思想與他人的職業(yè)教育思想進行對比的研究。從相關研究關注的具體問題來看,杜威的職業(yè)教育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基本觀點研究、比較研究、新視角研究和延續(xù)性研究。

      (一)基本觀點研究

      基本觀點研究在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研究中所占比例最大,主要是關于杜威對“職業(yè)”、職業(yè)教育與自由教育的關系、職業(yè)教育的功能與地位等方面認識的研究。

      關于杜威對“職業(yè)”的認識,安東尼·德法爾科(Anthony DeFalco)指出,不少人對杜威的“職業(yè)”概念存有誤解現(xiàn)象?;趯δ切╁e誤認識的分析與批判,他從杜威的早期和中期的研究成果中提煉出杜威的職業(yè)觀,不僅闡釋杜威眼中真實“職業(yè)”的意蘊,而且展現(xiàn)其在當今學校教育中的價值[5]??死锼雇懈ァは=鹚梗–hristopher Higgins)重建了《民主主義與教育》中關于杜威對“職業(yè)”的闡釋,揭示了杜威思想的存在和審美維度,認為這些維度的“職業(yè)”為工作者構成了知覺環(huán)境。此外,作者還指出,杜威認為“職業(yè)”最大的教育意義在于對教師成長的助益[6]。雷克斯(Lakes)從三個方面論述了杜威的職業(yè)理論。一是綜合認識論,解釋了杜威的職業(yè)信念——將職業(yè)作為一種學習方法;二是重新界定手工訓練或職業(yè)的含義,區(qū)別于那種狹隘的忽視知識、社會和教育目的的技能培訓;三是文化概括理論,指出杜威利用職業(yè)作為學習各種學科的載體[7]。巴勒莫 (Palermo)對杜威的職業(yè)觀有著獨特的見解。他指出,杜威所說的教育的關鍵因素是回歸過去,即兒童模仿農業(yè)經濟時代的成人職業(yè)。他對杜威關于職業(yè)的概念進行了批判,批判的焦點在于模仿的使用。他認為,對當今的學生而言,杜威倡導的職業(yè)教育困頓于自身的模仿圈。未來若將杜威的職業(yè)模仿運用于學校,那么首要的任務便是詢問這些關于模仿的教學技巧如何反映真實世界[8]。拉里·希克曼(Larry A.Hickman)說到:杜威所認為的“職業(yè)”是指“個人從他們所處的繁忙環(huán)境中有意選擇出來的重要的東西,以及他能夠規(guī)劃和愿意為之奮斗的價值或目標,是一些特殊的生產活動”。他進一步指出,杜威將“職業(yè)”隱喻擴展到非人類的自然中,認為生物的種類是“職業(yè)”的分類[9]。詹姆斯·W·加里森(JamesW.Garrison)從社會功能和道德層面認定杜威眼中的“職業(yè)”構成了我們對世界之間重要聯(lián)系的習慣性的反應,它有道德內容,包括從事行業(yè)的美德、具有責任心和獻身精神、愿意與他人合作等。職業(yè)教育也因此比簡單的行業(yè)培訓的意義更為廣泛,不僅需要教授規(guī)范,還需進行基于關心、關注和承諾的道德教育;不僅是關于我們對外宣稱什么,更是關于我們是誰及我們的行為、思考和感情習慣[10]。喬·伯尼特(Joe R.Burnett)指出,在芝加哥實驗學校時期,杜威主要通過讓兒童參與家庭和社會的中心——職業(yè)活動,以尋求恢復或發(fā)展共同體。在這一時期,杜威對“職業(yè)”、手工訓練等課程的認識都體現(xiàn)在《學校與社會》這本書中[11]。劉易斯·E·哈恩(Lewis E.Hahn)認為,在杜威看來,學生學習的課程應與職業(yè)相關,通過典型、持續(xù)的系列職業(yè)活動來實行。這些活動包括科學、歷史、社會學科、美術等廣泛而自由的知識體系,不僅對學生具有社會價值,而且將會改變學校的精神主旨,把道德目標和社會同情、合作與進步的力量都整合起來[12]。

      關于杜威對職業(yè)教育與自由教育的關系以及職業(yè)教育的功能與地位等方面的認識,拉夫爾·羅斯(Ralph Ross)說道:職業(yè)培訓(訓練)是 1912-1914年期間杜威關注的焦點。杜威認為,職業(yè)教育不應與通識教育或人文教育(又稱普通教育或自由教育)分離開來,否則將會造成一個工人階級,這個階級難以將他們的工作與整個歷史、科學、藝術、社會、文化聯(lián)系起來,從而理解他們工作的意義。在杜威看來,與普通教育分離的職業(yè)教育必然會滋生和維持一種與民主格格不入的階級結構,從而危害社會穩(wěn)定[13]。悉尼·胡克(Sidney Hook)指出:杜威敦促人們關心為職業(yè)而教育,通過增加可能有助于擴大職業(yè)選擇面的科學及社會知識來豐富課程是杜威關注的重點。在他看來,只要能夠與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相區(qū)別,通識教育或普通教育就必須支持并扶持一切職業(yè)教育和專業(yè)教育[14]。此外,悉尼·胡克還認為:杜威所理解的“謀生”與“過生活”是完全不同的經驗形態(tài),學校教育的職能是使個體能夠發(fā)現(xiàn)職業(yè)或行業(yè)的核心,使人人在謀求生存的同時享受自己的生活。對此,他提出質疑:由誰來提供和保證各種職業(yè)和行業(yè)的機會?如何提供和加強這種職業(yè)機會?面對某些單調、枯燥的職業(yè),如何提供教育經驗,使學生發(fā)現(xiàn)自我?盡管他對杜威關于教育的職業(yè)方面的某些論述內容存有疑惑,但仍然肯定了杜威的貢獻,認為“教育與職業(yè)”這一章“也總結了杜威的卓越見解,使之臻于極點”,認定杜威其實已經意識到了存在的種種困難,并為此作有不懈努力[15]。劉易斯·E·哈恩(Lewis E.Hahn)圍繞著杜威的三篇論文:《學會獲利:職業(yè)教育在公共教育綜合方案中的位置》、《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趨勢對大學中專業(yè)學習和非專業(yè)學習的影響》、《工業(yè)民主社會中實業(yè)教育的需要》,對職業(yè)教育和實業(yè)教育的話題進行了探討[16]??枴た贫鳎–arl Cohen)針對杜威的質問:“公立學校的目的是什么?”和“如何才能光大和豐富職業(yè)精神?”,指出“杜威意向中的聽眾不僅是職業(yè)教育者,而且是那些受過教育的人們”[17]。可見,卡爾·科恩所理解的杜威職業(yè)教育觀也是一種寬泛的“大職業(yè)教育觀”。

      (二)比較研究

      比較研究在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的比較研究既涉及將杜威與某一學者的職業(yè)教育思想的比較,又包含將杜威同時與某幾個學者的職業(yè)教育思想的比較,后者實質上是兩個學派之爭。在把杜威同時與多個學者的職業(yè)教育思想的比較研究方面,菲利普·葛儂(Philipp Gonon)通過比較凱興斯泰納(Georg Kerschensteiner)、韋伯 (Max Weber)、齊美爾(Georg Simmel)和杜威的思想,以追問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的應然狀態(tài)。他指出,應該注意學校和工作場所之間的微弱關系,不要建立單一的專門基于學校的職業(yè)教育,或者干脆呈現(xiàn)經濟緊急狀態(tài)下的管理體制;職業(yè)教育不僅僅包括“技術培訓和職業(yè)資格證書的獲得”,還應該意在“養(yǎng)成超越工作世界的并與社會參與相關的態(tài)度和品格”,這對我們來說仍具現(xiàn)代性。不管社會文化和經濟條件怎樣,一種成功的職業(yè)教育毫無疑問應該“平衡各種利益”[18]。亞瑟·G.沃思(Arthur G.Wirth)論述了杜威與史密斯——休斯式職業(yè)教育的哲學之爭。他基于杜威對當時教育現(xiàn)狀的洞察、分析和行動,特別是杜威在職業(yè)教育法案方面作出的努力,集中探討了杜威與庫利·比爾(Cooley Bill)、戴維·斯內登(David Snedden)之間關于雙元制的爭論,爭論的內容和結果在史密斯——休斯法案中有所體現(xiàn)[19]。凱瑟琳·奈特·阿博韋茲(Kathleen Knight Abowitz)和德隆·博伊爾斯(Deron Boyles)探討了杜威、哈羅德·拉格(Harold Rugg)及其各自當代盟友在教育改革舉措中的全體參與情況,特別提及了在職業(yè)教育的改革方案與實施中合作的力量,包括個人與團體(社會)的合作、學校與企業(yè)的合作等[20]。亞瑟·G.沃思(Arthur G.Wirth)對杜威與社會效率學派哲學家們 (David Snedden、Charles Prosser、Paul Goodman)關于職業(yè)與自由的爭議進行了探究。主要涉及以下問題:學校的功能究竟是什么?是為技術效率服務還是利用技術幫助人們實現(xiàn)人文化的生活?職業(yè)與學術到底是分離還是融合的[21]?在杜威與單個學者的職業(yè)教育思想的比較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杜威與斯內登的職業(yè)教育思想的比較。埃默里·J.希斯洛普·馬基森(Emery J.Hyslop-Margison)指出,在20世紀美國職業(yè)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中,杜威與斯內登探討職業(yè)教育在促使學生為職業(yè)和社會生活作準備發(fā)揮作用方面持完全相反的觀點。二人相反的觀點不僅揭示出未來民主社會中職業(yè)教育發(fā)展模式的不同,而且涉及個人的生存能力和道德責任教育的不同[22]。還有學者比較了杜威與伽達默爾(Gadamer)關于實踐智慧的觀點,側重對研究工作如何促進或阻礙學生的成長的探討[23]。此外,有學者對杜威與馬克思對工業(yè)化的反應進行了比較,指出他們的思想特別是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的產生是建立在大工業(yè)變革基礎之上的[24]。

      (三)新視角研究

      新視角研究涉及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在研究內容方面,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中的技術問題較受關注。戴維·I.威丁頓(David I.Waddington)提出了經常被忽視的杜威技術教育理論的基本框架,并且探究了這些觀點在當今社會背景下如何被有效地更新利用。他認為,更新技術透明度的觀念,進而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科學技術教育方法是可能的。這種方法稱為“批判性透明度”,旨在幫助公民培養(yǎng)一種健康的科技質疑態(tài)度[25]?,斘鱽啞げ祭实郏∕arcia Braundy)認為,杜威在上個世紀之初界定了技術素養(yǎng)的含義。杜威所說的技術素養(yǎng)是在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下,由個人與集體知識產生。杜威對技術素養(yǎng)的認識是建立在20世紀初與斯內登的爭論基礎之上的。自21世紀始,盡管很多工作得益于杜威的貢獻,然而,一些爭議仍在繼續(xù)。關于教育目的的話語權與上個世紀的爭論相呼應。展望未來,“為職業(yè)的教育”在科技迅猛變革的時代是無效的,只有建立在杜威教育觀念基礎之上的 “通過職業(yè)的教育”才是21世紀全球社會的更負責任的路線[26]。除了技術視角之外,種族視角也是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研究的一大亮點。弗蘭克·馬格尼茲 (Frank Margonis)指出,杜威對非裔美國學生的關注與救助,為杜威教育哲學的后續(xù)研究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種族,而職業(yè)教育在幫救非裔美國學生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27]。在研究方法方面,有學者通過描述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的符號范式,借用其中的類項三序列,將其應用于杜威的職業(yè)教育理論分析中。該研究方法的關鍵是將杜威的職業(yè)教育理論視為一種可解讀的文化符號系統(tǒng),以探究杜威主張的職業(yè)教育的超現(xiàn)實性以及它是否仍然存在于美國的課堂中[28]。

      (四)延續(xù)性研究

      新職業(yè)主義、生涯教育和國家職業(yè)資格認證框架是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延續(xù)性研究的三個重要方面。其中,尤其以探討新職業(yè)主義的研究居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杰弗里·勞倫斯 (Jeffrey Laurance Dow)的《新職業(yè)主義:杜威哲學分析》[29]和諾頓格拉布(W.Norton Grubb)的《美國“新職業(yè)主義”回歸約翰·杜威》[30]。在這兩篇文獻中,二人均指出,新職業(yè)主義與杜威的職業(yè)教育思想密切相關,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新職業(yè)主義的產生與發(fā)展建立在杜威職業(yè)教育理論基礎之上,是對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的補充與完善。生涯教育是當時美國教育總署署長西德尼·馬蘭(Sidney P.Marland)博士于1971年正式提出的設想,標志著美國現(xiàn)代職業(yè)生涯教育運動的開始。網(wǎng)岡史郎(Shiro Amioka)指出,盡管生涯教育在深度與規(guī)模發(fā)展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然而,關于生涯教育的意義仍舊存有困惑。他認為,馬蘭所提出的生涯教育與杜威的職業(yè)教育理論產生了共鳴,二者在很多方面具有相同特征。因此,借助杜威的職業(yè)教育理論來分析生涯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31]。特里·海蘭(Terry Hyland)基于杜威的工具主義和杜威對職業(yè)的認識,認為職業(yè)教育領域的一個核心問題是職業(yè)與學術之間的分離。然而,政府的實施方案,特別是國家職業(yè)資格認證框架無法真正地克服二元分離現(xiàn)象。對此,應借鑒杜威的關于知識與職業(yè)的理念,轉變教育價值觀,擴大國家職業(yè)資格認證框架[32]。

      二、研究特點與深化研究建議

      (一)研究特點

      國外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研究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研究的開展內在于杜威教育思想乃至其整體思想研究之中,這是由杜威的“大職業(yè)教育觀”所決定的。在杜威看來,一切教育都是關于職業(yè)的教育,“職業(yè)把人們自然地聚合成群,形成一個有所區(qū)分而又協(xié)調合作的自覺力量群體”[33],而人類的教育是通過所從事和發(fā)展起來的這些職業(yè)來獲得的?!霸谏鐣械玫桨l(fā)展的這些行業(yè)、職業(yè)、一系列的活動,都已經為知識提供了社會性激勵以及知識得以組織的中心?!保?4]這種以職業(yè)為基礎的教育將會把人類的普遍興趣和活動融入到教學過程,道德目標和社會同情、合作與進步的力量也將被整合進去??傊?,基于職業(yè)的教育將會改變學校的精神主旨。杜威之所以持有“大職業(yè)教育觀”,是因為他希望經由職業(yè)教育以達到“社會民主化”的目標,最終完成其崇尚的教育理想——社會平等[35]。也就是說,在杜威眼中,職業(yè)教育是實現(xiàn)社會民主化,包括均等教育與均等工作機會這一目標的手段和方法。

      第二,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研究的批判性思考意識較強,不少研究者對杜威職業(yè)教育理論的認識與評價有著獨到的見解,并且有相應的理論作支撐。最具代表性的是悉尼·胡克對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的評價,體現(xiàn)出褒貶合一的特點。特別是他提出的質疑,可謂一針見血,相應的理論支撐犀利而深刻。悉尼·胡克結合當時的社會制度、工業(yè)發(fā)展和學校教育情況,認為杜威的職業(yè)教育思想在其所處的社會中是難以實行的。同時他也意識到,在杜威看來,借助科學智力的資源,通過民主政治的手段,構建民主社會的理想是能夠實現(xiàn)的。在探究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的過程中,武斷地全盤肯定或否定無異于用消極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因此,需要在歷史語境視域下,用批判的眼光來對杜威的職業(yè)教育思想做一番透視,并站在時代和未來的角度對其進行預測和評價,這對還原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的本真和追問其當代價值來說都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相關研究既注重“還原”又注重“延伸”,充分體現(xiàn)出教育思想史研究的目的與特點?!斑€原”旨在考察杜威的職業(yè)教育思想在歷史語境中的脈絡,“延伸”意在探究杜威的職業(yè)教育思想在某一時代背景下“為我所用”的可能性。從已有相關研究可以看出,基本問題研究和新視角研究均直接指向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的基本內容。比較研究雖采用與他人進行比較的間接方式,但其最終目標也是為了凸顯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及其理論與實踐價值本身。這三種視角的研究都是挖掘并遵從杜威的職業(yè)教育思想在歷史語境中的原貌的體現(xiàn)。而延續(xù)性研究則側重對杜威的職業(yè)教育思想與杜威后時代其他主題相結合的研究,即根據(jù)時代特征賦予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以當代價值。

      (二)研究建議

      縱觀已有相關研究,盡管取得了一些成績,然而,相對于杜威的哲學觀、政治觀和宗教觀等方面的研究來說,對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研究的力度和廣度都尚顯單薄。展望未來,無論是美國還是我國,對杜威關于職業(yè)教育基本觀點的研究、新視角研究和延續(xù)性研究中的缺失問題和熱點問題等理應成為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研究的著力點。

      1.要深化對杜威職業(yè)教育本質觀、價值觀和課程論等基本理論觀點的研究。基本觀點研究在杜威的職業(yè)教育思想研究中處于最為核心的地位,其他任何相關領域的研究都是圍繞著基本觀點研究來展開的。盡管該領域的研究備受關注,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多數(shù)研究者只是在思想意識層面認為杜威持有的是一種“大職業(yè)教育觀”,然而對這種“大職業(yè)教育觀”的深層意蘊認識不清,挖掘不夠。又如,對杜威的職業(yè)教育價值觀和職業(yè)教育課程論的研究處于零打碎敲式的狀態(tài),缺乏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對此,未來研究不僅應充分把握杜威“大職業(yè)教育觀”的真實內涵與外延,而且還應悉心梳理、深入分析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中的價值觀、課程論以及方法論。

      2.更加重視研究內容與方法的創(chuàng)新以及研究資料的擴充。杜威的職業(yè)教育思想具有分散和龐雜的特征,如何在掌握大量資料的前提下突破傳統(tǒng)研究視角的局限,成為研究者深入探究的動力。在這方面,已有研究成果中的技術和民族角度為研究視角的轉換提供了思路。未來研究除了在技術和民族兩個方面加大力度外,還應該開辟新的領域,如性別、心理等方面,以探求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中有價值的觀點。在關于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的研究方法方面,研究力量比較薄弱。因此,尋找適切的研究方法,如發(fā)生學方法與歷史語境主義等方法將成為不錯的選擇。從已有研究成果使用的資料范圍來看,以教育領域的居多。杜威的 “大職業(yè)教育觀”告訴我們,職業(yè)教育是實現(xiàn)社會民主化的手段與方法,即職業(yè)教育不僅僅是教育問題,同時也是政治問題、倫理問題等。因此,未來研究應突破教育領域的范疇,深入到杜威的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美學、宗教學等相關領域探索其職業(yè)教育思想的深層意蘊。

      3.繼續(xù)深入挖掘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關注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不僅是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研究的內在要求,更是當下職業(yè)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需要。由于文化的相對獨立性、連續(xù)性、可預知性以及杜威哲學與社會生活的密切相關性,使得杜威的職業(yè)教育思想對解決當下的職業(yè)教育實際問題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那些只關注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本身,而對其與現(xiàn)實觀念之間的關系漠不關心的靜態(tài)式研究終將落伍。面對迥然不同的時代背景,天壤之別的歷史任務以及見仁見智的教育智慧,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研究將會呈現(xiàn)出明顯的動態(tài)性與時代性,其實質是繼承與革新的過程。這種時代任務和研究焦點的轉換,為重新認識杜威的職業(yè)教育思想提供了現(xiàn)實性、必要性和可能性。而能夠進行這種令人驚奇和興奮的新認識恰恰是杜威職業(yè)教育思想研究的活力和魅力所在。

      [1]S.C.Rockefeller.John Dewey:Religions Faith and Democratic Humani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1:Preface.

      [2]孫有中.美國精神的象征——杜威社會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緒論.

      [3][4]涂詩萬.美國近二十年杜威教育思想研究新進展[J].教育學報,2012(2):100-101,108.

      [5]DeFalco,Anthony.An Analysis of John Dewey's Notion of Occupations:Still Pedagogically Valuable.Education&Culture,2010,26(1):82-99.

      [6]Higgins,Christopher.Dewey's conception of vocation:existential,aesthetic,and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s.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05,37(4):441-464.

      [7]Lakes,R.D.John Dewey's Theory of Occupations:Vocational Education Envisioned.Journal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1985(2):41-47.

      [8]Palermo,J.Dewey on the Pedagogy of Occupations: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Hyper-Real. Philosophy of Education: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Society,1992(48):177-186.

      [9][美]拉里·??寺?杜威的實用主義技術[M].韓連慶,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16-117.

      [10][美]詹姆斯·W.加里森.作為教育學的杜威哲學.拉里·??寺?閱讀杜威——為后現(xiàn)代做的闡釋[M].徐陶,苗爭芝,邱忠善,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89.

      [11]Burnett,Joe R.Introduction[M]//MW.1:xxi.

      [12]Hahn,Lewis E.Introduction[M]//MW.4:xxvi-xxv.

      [13]Ross,Ralph.Introduction[M]//MW.7:xxvi-xxvii.

      [14]Hook,Sidney.Introduction[M]//MW.8:xxxv-xxxvi.

      [15]Hook,Sidney.Introduction[M]//MW.9:xviii-xx.

      [16]Hahn,Lewis E.Introduction[M]//MW.10:xxxi-xxxii. [17]Cohen,Carl.Introduction[M]//MW.15:xxiv.

      [18]Evans,Karen.Gonon,Philipp:The Quest for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Georg Kerschensteiner between Dewey,Weber and Simmel.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 Training,2012,64(4):563-565.

      [19]Wirth,Arthur G.John Dewey,s Philosophical Opposition to Smith-Hughes Type Vocational Education.Educational Theory,1972,22(1):69-77.

      [20]Abowitz,Kathleen Knight,and Deron Boyles. Private Interests or Public Goods:Dewey,Rugg,and their Contemporary Allies on Corporate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al Reform Initiatives.Philosophy of Education,2000:131-139.

      [21]Wirth,Arthur.Philosophical Issues in the Vocational-Liberal Studies Controversy(1900-1917):John Dewey vs.The Social Efficiency Philosophers.Studies in Philosophy&Education,1974,8 (3):169-182.

      [22]Hyslop-Margison,Emery J.An Assessment of the Historical Argument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Journal of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2000,17(1):23-30.

      [23]Anonymous.A Question of Experience:Dewey and Gadamer on Practical Wisdom.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2010,44(2-3):301-333.

      [24]Min,Pyong Gap.A Comparison of Marx's and Dewey's Reactions to Industrialization.Educational Theory,1979,29(1):41-51.

      [25]Waddington,David I.Scientific Self-defense Transforming Dewey's Idea of Technological Transparency.Educational Theory,2010,60(5):621-638.

      [26]Braundy,Marcia.Dewey's Technological Literacy:Past,Present,and Future.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2004,41(2),from http://scholar.lib.vt.edu/ejournals/JITE/v41n2/braundy. html.

      [27]Margonis,F(xiàn)rank.John Dewey's Racialized Visions of the Student and Classroom Community. Educational Theory,2009,59(1):17-39.

      [28]Palermo,James.Poststructuralist Readings of the Pedagogical Encounter.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2002:89-104.

      [29]Dow,Jeffrey Laurance.The New Vocationalism:A Deweyan analysis.Florida:University of Florida,2002.

      [30]Norton Grubb,W.The “new vocationalism”in the United States Returning to John Dewey.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1996,28(1):1-23.

      [31]Amioka,Shiro.Career Education:John Dewey Revisited.Journal of Career education,1982,9 (2):98-109.

      [32]Hyland,Terry.Vocational Reconstruction and Dewey's Instrumentalism.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1993,19(1):89-100.

      [33][34][美]杜威.杜威全集(中四卷)(1907-1909)[M].陳亞軍,姬志闖,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51,150.

      [35]Lerwick,Lowell P.技職教育哲學——多元概念的探討[M].李聲吼,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135.

      責任編輯 王國光

      康紅芹(1984-),女,河北邢臺人,曲阜師范大學職業(yè)與成人教育學院講師,教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職業(yè)教育基本理論、成人教育基本理論。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 “高職院校校本質量評價標準建構研究”(編號:13YJC880064),主持人:王國光;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重點課題“高職教育質量標準:基于比較的視角”(編號:15ZD3LYB026),主持人:王國光;并獲曲阜師范大學科研啟動基金資助。

      G729

      A

      1001-7518(2015)30-0087-06

      猜你喜歡
      杜威職業(yè)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守護的心,衍生新職業(yè)
      金橋(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職業(yè)寫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我愛的職業(yè)
      讓我們搖起櫓來
      絕世武功的奧秘
      杜威傳播思想在中國的早期接受
      雷山县| 乌拉特中旗| 安庆市| 南华县| 姜堰市| 榆树市| 新干县| 平和县| 新巴尔虎左旗| 图木舒克市| 钟祥市| 吕梁市| 镇江市| 灵山县| 元阳县| 措美县| 彝良县| 马关县| 凉山| 尼木县| 临潭县| 四子王旗| 嵊泗县| 英吉沙县| 长春市| 乌兰察布市| 赤峰市| 祁连县| 马龙县| 石家庄市| 临猗县| 六枝特区| 松原市| 沐川县| 常熟市| 苏州市| 资源县| 河间市| 鲜城| 宁陵县| 吉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