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虛假供述成因的可控性分析

      2015-01-31 03:24:10楊林
      犯罪研究 2014年3期

      楊林

      內(nèi)容摘要:虛假供述是個體特質和審訊情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借鑒現(xiàn)代控制論中系統(tǒng)-狀態(tài)可控性理論,構建虛假供述可控性研究模型,在審訊-供述系統(tǒng)狀態(tài)空間坐標系內(nèi)對個體狀態(tài)和情境狀態(tài)中的各因素進行可控性分析,有助于充分認識虛假供述成因中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亦有助于理解虛假供述本身是否具有可控性以及可控程度。

      關鍵詞:虛假供述;個體與情境;可控性分析

      一、問題的提起

      在現(xiàn)代控制理論中存在著三個與可控性研究密切相關的概念,分別是狀態(tài)的可控性、系統(tǒng)的可控性和系統(tǒng)輸出的可控性。直觀地說,狀態(tài)可控性反映輸入對狀態(tài)的控制可能性。如果狀態(tài)變量由任意初始時刻的任意初始狀態(tài)引起的變化能由輸入來控制,并能在有限時間內(nèi)控制到空間原點,那么稱狀態(tài)是可控的。如果說系統(tǒng)內(nèi)部的所有非零狀態(tài)能在有限時間內(nèi)同時被控制到零或狀態(tài)空間中的任意狀態(tài),那么稱系統(tǒng)是可控的。而在控制系統(tǒng)分析和設計中,系統(tǒng)的被控制量往往不是系統(tǒng)的狀態(tài)變量,而是系統(tǒng)的輸出變量,若對系統(tǒng)的任意初始輸出,存在一個輸入控制量能把系統(tǒng)從初始輸出控制到原點,則稱系統(tǒng)輸出是可控的。 虛假供述的可控性研究與現(xiàn)代可控制理論的可控性也有著諸多契合之處:審訊對象在

      圖1:虛假供述可控性分析模型

      適度審訊壓力下可以依自由意志作出有罪供述或無罪辯解,這一狀態(tài)可以稱作是“審訊·供述系統(tǒng)”的狀態(tài)空間原點,由于個體供述動機和非正常審訊方法的介入,審訊·供述系統(tǒng)內(nèi)的個體狀態(tài)和情境狀態(tài)處于傾向于虛假供述的“非零”狀態(tài)下,存在于個體狀態(tài)和情境狀態(tài)中的各種因素也發(fā)生了相應的偏離,這一偏離產(chǎn)生的合力最終導致了虛假供述的結果。借鑒現(xiàn)代控制理論中可控性分析模型,本文對虛假供述的可控性分析模型進行探索(見圖1),在審訊·供述系統(tǒng)的狀態(tài)空間坐標系內(nèi),以供述動機產(chǎn)生到供述形成為時間維度,對虛假供述成因中的個體狀態(tài)和情境狀態(tài)兩個維度進行可控性分析,以確定各因素是否可控以及可控程度。

      二、虛假供述成因中的個體狀態(tài)及其可控性分析

      虛假供述成因中的個體狀態(tài)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主要是指年齡、性別和種族;心理因素包括認知能力、人格特征、焦慮癥和精神疾病等。從國內(nèi)外對各因素的研究進程和結果來看,生理因素中與虛假供述形成有較高相關性的因素是年齡和性別,種族因素對虛假供述的形成影響并不顯著,且有研究表明,并不是種族因素本身具有傾向于形成虛假供述的可能性,而是基于之上的審訊人員的種族偏見或者說是對種族差異的刻板印象蒙蔽了他們的雙眼,從而忽視了物質性證據(jù)的收集,導致了虛假供述和錯誤定罪。 心理各因素與虛假供述形成有較高相關性,關聯(lián)最為顯著的主要有記憶、智力障礙和精神疾病等。

      (一)虛假供述可控性與性別

      國外對虛假供述與性別的相關性研究比較細致,他們將犯罪嫌疑人區(qū)分為少年、青少年和成年人三個不同階段加以研究。現(xiàn)有研究沒有證明少年犯罪嫌疑人在虛假供述中的性別差異,但有研究表明,在青少年和年輕的成年犯罪嫌疑人中女性普遍不太可能簽署一份虛假供述。 但卡辛和凱爾朱的研究范式表明,女性錯誤的承認有超過男性的趨勢,但這種差異并不顯著。然而,當被錯誤指控的可信度很高,女性虛假供述的比例明顯高于男性,比例分別為65%和31%。這些差異可能是由于在緊張的情況下男女運用的應對訊問的策略存在性別差異。 在司法程序進程中進行的研究集中在已被定罪的成年罪犯的性別差異上,女性似乎更有可能提供虛假供述。 在這個研究中,11%的男性曾作出虛假供述,而女性有31%聲稱曾提供虛假供述。雖然百分比顯著不同,但在這個研究中的女性樣本數(shù)量太少(N男= 216,N女= 13),以致于不能形成足夠的統(tǒng)計力量,統(tǒng)計分析結果也并不顯著。因此,虛假供述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別差異,女性犯罪嫌疑人往往比男性服刑人員更容易承認虛假供述。女性虛假供述的原因主要是保護他人,如未婚夫、配偶、子女或其他親屬,少有人是因為逃避警方監(jiān)禁而作虛假供述,而男性犯罪嫌疑人則更傾向于逃避羈押帶來的痛苦而作虛假供述,即使有保護他人的動機也多是保護朋友或同伙,或者由于其他同案犯的脅迫而承擔罪責。

      需要指出的是,性別和虛假供述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虛假供述是性別和其他變量在審訊進程中相互作用的結果,國外的相關實證研究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并不能以此說明女性虛假供述的比例比男性高。因此,在探討虛假供述可控性與性別的關系時,首先應當明確審訊對象本身的性別因素是個體固有特征,在其進入審訊進程時已不具有調(diào)控的可能性,可以控制的是可能作用于性別特征的介入因素,比如引誘、欺騙或者不合理的暗示等非正常審訊方法的使用,這些因素將會導致個體狀態(tài)偏向于產(chǎn)生虛假供述,故而在設計虛假供述防控機制時,應將女性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加以保護,盡可能使之在合理壓力下依其自由意志作出供述或辯解。

      (二)虛假供述可控性與年齡

      不同年齡階段的犯罪嫌疑人在審訊中呈現(xiàn)出的心理特點是不同的。與中青年犯罪嫌疑人相比,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由于心理上發(fā)育尚不成熟,辨別能力、自我評價能力和自控能力較低,導致他們對社會環(huán)境難以適應,人際關系不和諧,承受挫折能力降低。在審訊中表現(xiàn)出較為脆弱的心理和較高的受暗示性,易受到非正常審訊方法的誘導或者是因“哥們兒義氣”而盲目為他人頂罪,作虛假供述。而老年人體力和精力衰退,導致精神注意資源減少和記憶力下降,對新感知的事情容易遺忘,對舊事記憶比較清晰,在回憶過程中新舊記憶的混合交叉情況比較嚴重,易形成虛假記憶,故在審訊中,老年犯罪嫌疑人會出現(xiàn)基于記憶失真的虛假供述。

      在國外的司法實踐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虛假供述的案件也越來越多,德利岑和里奧的研究表明,在125例已被證實的虛假供述案件中,未成年人占1/3。 格羅斯等人的進一步研究顯示,以美國各州1989-2003年的被宣判無罪的340起案件為研究樣本,其中成年人中有13%曾作出虛假供述,而未成年人中這個比例高達42%,當以1989-2012年的873名無罪釋放者為樣本時,未成年人與成年人虛假供述比例差異更加明顯,并且在不同年齡段的未成人中,虛假供述比例亦存在顯著差異,18歲以下未成年人虛假供述比例約為42%,其中11-15周歲未成人虛假供述比例高達74%,而15-17周歲未成年人虛假供述比例只有34%。 之所以在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出現(xiàn)如此之高的虛假供述比例,筆者認為主要基于以下三個原因:(1)對審訊中自身權利的不能理解。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審訊中有權要求聘請律師辯護人,會見律師或者要求適當成年人在場,在國外還享有沉默權,由于權利本身在表達方式上不易被未成年人理解,且權利的作用可能被審訊人員有意貶低,導致未成年人在不理解自己所面臨的的指控和權利的情況下,放棄要求律師或者其他適當成年人在場訊問的權利;(2)對審訊壓力情境的不當應對。審訊過程本身會給審訊對象帶來強大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壓力,尤其在羈押審訊環(huán)境中,審訊對象在封閉的環(huán)境中處于一種無助的孤獨感和巨大的恐懼中。面對審訊,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缺乏人際交往技巧和抵抗審訊的能力,不能清醒地判斷審訊進程,希望痛苦的審訊進程盡快結束而無法認知指控可能導致的長遠后果,尤其在有罪證據(jù)強大時,更易失去理智,輕信審訊人員而低估指控的嚴重性,而順從審訊人員的意圖作虛假供述;(3)對同伴的忠誠或壓力。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會漸漸擺脫對家長的依附形成獨立的意識,而傾向于依附同齡人,由此產(chǎn)生的“伙伴間的忠誠”將會成為未成年人活動的重要準則,在審訊中亦是如此,可能會為了維持與伙伴間的道義準則而盲目自愿作出虛假供述。因此,在虛假供述可控性研究中,年齡是一個重要的變量,它與其他個體變量和情境變量一起作用于審訊·供述系統(tǒng)。在虛假供述防控機制的設計中,應當將年齡這一因素納入考慮,重點加強對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在審訊過程中的權利保障,如盡量減少對未成年人和高齡老人的羈押審訊、完善法定代理人和律師辯護人或其他適當成年人審訊在場制度等。

      (三)虛假供述可控性與記憶

      記憶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存儲過往經(jīng)驗的能力,關于記憶的研究屬于心理學或腦部科學的范疇。記憶對信息的加工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物理刺激產(chǎn)生感覺記憶;感覺記憶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遺忘,存留短時記憶;最終在人腦中形成穩(wěn)定的長期記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形象揭示了記憶和遺忘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見圖2)

      在即時記憶最初階段的20分鐘內(nèi),遺忘最快,遺忘率最高,達到42%,1天之后穩(wěn)定遺忘率穩(wěn)定在67%,第2天后遺忘減緩,遺忘率趨近與一個穩(wěn)定值。艾賓浩斯還發(fā)現(xiàn),對于不同的記憶材料,記憶者的遺忘曲線是不同的,比如記憶者對于無意義音節(jié)、散文和詩歌遺忘水平逐漸降低。 正是由于遺忘的現(xiàn)實存在,在審訊過程中,審訊人員才有機會利用審訊對象對所犯罪行是否留下相應罪證的記憶的不確定性,令有罪者主動供述出所犯罪行。然而,遺忘的存在又為“撒氏欺騙”鋪平道路, 也為虛假記憶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條件,將無辜者推向虛假供述的陷阱。1988年發(fā)生在美國華盛頓州瑟斯頓郡的一起虐待兒童案充分地證明了這一可能性。

      “從1988年11月到1989年4月,審訊人員由心理學家和牧師陪伴,反復拷問英格蘭姆(犯罪嫌疑人),他們操縱了他的自我認知,調(diào)動了他的焦慮感,削弱他的自信心,直到他作出了對自己兩個女兒實施了為期7年的性虐待的虛假供述。審訊人員利用他對女兒們誠實品性的積極承認,反問其‘如果(性虐待)沒有發(fā)生過,你的女兒怎么會提出這種指控,并不斷地給他提供女兒陳述里的片段信息,試圖激活他的回憶,用現(xiàn)實的冷峻來打擊他,利用對孩子愛來刺激他。更是用上了“記憶壓抑”理論說服他相信自己的‘邪惡記憶被壓抑了,唯一能夠知道真相的辦法就是他先承認罪行,承認之后,記憶也就自然冒出來了。在內(nèi)心的巨大恐懼中,他已經(jīng)不能確定自己到底有沒有實施過性虐待,似乎感覺到真的發(fā)生過,上帝也在鼓勵他懺悔!坦白!整整四個小時的審訊后,他同意了提供正式的供述?!?/p>

      一個智力和精神正常的人之所以能夠產(chǎn)生虛假記憶,一方面是由于記憶本身具有可塑性。隨著時間的流逝,記憶會發(fā)生變化,過去的時間越久,就會出現(xiàn)越多的變化和扭曲。因為原先的記憶在形成之后會不斷收集一些只言片語,形成一個復雜的感情、圖像和經(jīng)歷混合系統(tǒng),就如同原始記憶一樣“真實”地埋藏在腦海中,事實上這些只是被誤認為真實的幻想。另一方面則應歸因于便于虛假記憶形成的情境,即植入記憶的條件。洛夫塔斯曾試圖用“孩子走丟實驗”來證明記憶是可以被植入的。 實驗結果顯示,記憶的植入需要三個元素的共同作用:創(chuàng)傷事件,可信賴的權威人士作暗示,脆弱的易感的實驗對象。上述案例中,英格蘭姆陷入了“性虐待”這一創(chuàng)傷事件中,又有他最好的朋友、心理學家和牧師這些權威人士的重復提醒和暗示,在巨大審訊壓力和妻子女兒的指控壓力下,他的心理已近乎崩潰,故而不得不接受并相信自己的“罪行”。在刑事審訊中,如果審訊對象已經(jīng)遺忘了過去曾發(fā)生的事實,對指控的事實已經(jīng)不能確定,虛假記憶的就可能產(chǎn)生,以此為基礎的供述也只能是強迫的內(nèi)化的虛假供述。因此,虛假供述可控性和記憶的關系主要研究的是與虛假記憶之間的可控關系,而虛假記憶的產(chǎn)生途徑不僅包括外界植入,還包括記憶者存儲和提取過程中的認知偏差,前者是可以通過規(guī)范審訊程序和提高審訊人員素質加以控制的,后者某種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

      (四)虛假供述可控性與智力障礙和精神疾病

      患有智力障礙和精神疾病的犯罪嫌疑人在所有犯罪嫌疑人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英國皇家委員會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在警察局接受審訊的很多拘留者智力低下。在他們的皇家委員會研究的樣本中,有9%的犯罪嫌疑人智商在70以下,而普通人群中只有2%;而智商在70~75的占到34%,普通人群中只有5%。 因此,可以說,在刑事審訊中,偵查人員極有可能面對著一個患有智力障礙或精神疾病的犯罪嫌疑人。一方面,這一類犯罪嫌疑人對其審訊中的權力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或者說是完全不能理解的,且在順從和受暗示性上亦有高于正常人,更值得關注的是,這類犯罪嫌疑人在應對審訊時,通常只能顧及即時利益的實現(xiàn),而不能考慮到指控所帶來的長遠后果。因此,這類犯罪嫌疑人在審訊中更傾向于順從審訊人員的意思,接受甚至內(nèi)化審訊人員的一些不當暗示,作虛假供述。另一方面,審訊人員本身在審訊中也不能很好地識別出審訊對象是否患有智力障礙和精神疾病,而且并不能夠有意識地去鑒別這類犯罪嫌疑人,尤其是對一些只患有輕微智力障礙和精神疾病卻具有相對完好的社會功能的犯罪嫌疑人。有證據(jù)表明有至少30%低智商犯罪嫌疑人在審訊中不會不主動提醒審訊人員他的這一缺陷, 故而當他們的智力和精神缺陷不能被審訊人員發(fā)現(xiàn)時,則有可能產(chǎn)生虛假供述,誤導法庭的審判結果造成錯案。筆者對發(fā)生在美國的與虛假供述關系密切的80起刑事錯案進行統(tǒng)計分析時,發(fā)現(xiàn)與之相一致的結果,在這80起案件中有15起(比重占18.75%)的犯罪嫌疑人患有不同程度智力障礙、學習障礙或有妄想癥、精神紊亂等嚴重精神病史。

      一般來說,有學習障礙和精神疾病的人被認為有較少的智力和社交技巧應付審訊和羈押。然而,在不同案件中,這類人虛假供述的原因多不相同,雖然犯罪嫌疑人患有學習障礙,但并不意味著他們在審訊中就會虛假供述,還應當評估每個案件具有的獨特特征,綜合各因素分析這類人為何作虛假供述。因此,在研究虛假供述可控性與智力障礙和精神疾病之間的關系時,有必要區(qū)分兩個層面進行研究:第一,審訊對象本身具有記憶偏差甚至混亂和易受暗示和順從的特點,是不能為外界力量所控制的,為不可控因素;第二,審訊人員在未知審訊對象個體缺陷的情況下,進行威脅、引誘或不當暗示,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是可控因素。在設計虛假供述防控機制時,應該投入更多的司法資源保護這類特殊群體,比如加強適當成年人在場訊問,及時進行智力和精神鑒定,以及在法庭庭前會議審查該類犯罪嫌疑人口供時,認定該供述不具有可采性,否定其證據(jù)效力。

      三、虛假供述成因中的情境狀態(tài)及其可控性分析

      (一)虛假供述可控性與審訊方法

      非法的審訊手段本身充滿了非人道的色彩,與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訴訟理念相違背,不利于司法誠信,通過這類審訊手段所取得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供述極有可能是違背其自由意志而作出虛假供述。雖然這類非法審訊手段都是虛假供述的助推因素,但它們各自對虛假供述形成的作用有所不同。如刑訊逼供和威脅分別在審訊對象的身體和心理上制造壓力,使其處于不能解脫的重壓情境之下,可以稱為壓力源型的審訊方法;而如引誘、欺騙和不合理暗示許諾等審訊方法并不是使審訊對象產(chǎn)生虛假供述動機的壓力源,它們是在壓力源作用基礎之上,以誘導暗示等方式強化審訊對象的供述動機,使其更傾向于作出虛假供述,可以稱之為誘導型審訊方法。

      1. 壓力源型審訊方法

      國內(nèi)學者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我國發(fā)生的50起刑事錯案統(tǒng)計分析表明,錯案中存在“被告人虛假口供”有47起,占94%。在這50起刑事錯案中,4起案件已經(jīng)法院或檢察院正式認定存在刑訊逼供的情況,占8%;43起案件雖未經(jīng)法院或檢察院正式認定但是可能存在刑訊逼供的情況,占86%。 可以說,包括刑訊逼供和威脅在內(nèi)的非法審訊方法是形成虛假供述的重要助推力。當一個無辜的人被懷疑有罪時,他們的反應往往會是強烈地自我辯解,并會對律師“請保持沉默”的建議感到反感,在他們看來,只有真正有罪的人才會保持沉默來掩蓋所犯罪行。而審訊人員會將這種自我辯解視為“不老實”的表現(xiàn),對其進行肉體上的折磨或是精神上的威脅,而且辯解得越久,羈押的時間也會越長。他們意識到繼續(xù)否認并不能辨明自己的無辜,加之,長時間的審訊已經(jīng)使他們的理性分析能力減弱,精神陷入低迷狀態(tài),在封閉的審訊空間里,無助的感覺甚至使他們產(chǎn)生向正在追究其罪行的審訊人員求助的動機。原有的“堅持辯解將會無罪,供述將會承擔罪責”的信念漸漸動搖,并產(chǎn)生了擺脫當前壓力情境的強烈需求,他們喪失了對長遠后果的理性考量,被迫做出虛假供述。

      2. 誘導型審訊方法

      無辜的人在壓力源型審訊方法的作用之下,產(chǎn)生了擺脫審訊壓力的需求,與之相比,誘導型審訊方法針對的審訊對象不僅有擺脫審訊情境的需求,自身可能還存在著特定的需求,比如說年輕的媽媽想要回家照看自己的孩子,吸毒人員想要盡快結束會見等等。誘導型審訊方法主要有引誘、欺騙、不合理暗示和許諾等。關于引誘,引誘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審訊人員以短期附帶利益誘惑,審訊人員假意許諾審訊對象:如果供述,將滿足其相應的需求。另一種是審訊人員以引導的方式提問,使審訊對象依其推定和假設作出虛假供述。 關于欺騙,并不是所有具有欺騙成分的審訊方法都可能產(chǎn)生虛假供述,其中虛構證據(jù)是導致虛假供述的主要欺騙方法,包括虛構實物證據(jù)、虛構證人證言、虛構測謊結果等,由于證據(jù)是審訊的主要依據(jù),有罪的審訊對象往往會依此作出虛假供述的抉擇,這也與筆者對發(fā)生在美國的80起存在虛假供述的刑事錯案統(tǒng)計分析結果相一致:其中有37起(46.25%)存在不充分的或不適當?shù)奈镒C,有23起(28.75%)存在虛假的目擊者證言。 關于暗示和許諾,雖然法律并沒有明文禁止這兩種審訊方法,但是不合理的暗示和許諾勢必會對審訊對象產(chǎn)生不良影響。在使用暗示方法時,如果審訊人員對案情存在錯誤認識,暗示性強的提問方式可能會引導審訊對象作虛假供述;在使用許諾方法時,如果審訊人員給予審訊對象超越法律限度的許諾,如免于羈押或者免于刑事責任,在審訊的壓力情景下,審訊對象極有可能被誘導作出虛假供述。 此外,合理化策略亦可能成為虛假供述的誘發(fā)因素,對于無辜的人,審訊人員使用合理化策略為審訊對象在道德上尋找開脫的理由,使其對犯罪的道德責任減弱,扭曲其認知,在這種“道德誘惑”下,更容易誘發(fā)其虛假供述的動機。

      無論壓力源型審訊方法和誘導型審訊方法,都是導致虛假供述的外部誘因,與審訊對象的個體狀態(tài)中各因素相比,具有更強的可控性,但要實現(xiàn)對這些非法或不合理的審訊方法的有效控制,仍面臨著一些困境:(1)控制對象不夠明確,即如何把握威脅、引誘、欺騙的限度,如何限制暗示和許諾方法的外延。(2)控制手段不完善,如對審訊過程缺少必要監(jiān)督,對非法審訊方法取得證據(jù)的審查不力,證據(jù)排除程序的證明責任不明確等。雖然新刑訴已經(jīng)將刑訊逼供、威脅、引誘、欺騙明文和其他非法方法規(guī)定為禁止使用的取證方法,亦為之設定了“自由意志”標準,但對一些游走在法律邊緣的審訊策略方法仍缺少程序規(guī)制,如暗示和許諾等方法,這些問題將是虛假供述防控機制設計的重點。

      (二)虛假供述可控性與審訊人員

      1. 審訊人員的人權觀念

      刑事審訊實踐中之所以頻頻出現(xiàn)刑訊逼供、暴力威脅等非法取證行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審訊人員的人權保障觀念不強,沒有足夠重視審訊對象應有的訴訟權利甚或起碼的人格尊嚴,而是將之作為獲取證據(jù)的一種便捷手段。人權保障理念要求審訊人員在刑事審訊中應當堅持“無罪推定”原則。然而實踐中,審訊人員在審訊中不可避免地帶著強烈的有罪推定的思想對待審訊對象。這種有罪推定產(chǎn)生的強烈懷疑使得審訊人員更注重證實該懷疑,而忽視了無辜者的辯解,忽略了對案件相關信息的審查判斷,而這些辯解和信息卻是排除嫌疑的關鍵。審訊人員對審訊對象基本人權的漠視和有罪推定的高度懷疑,促成了供述的扭曲和變質。正如有學者所言,“虛假供述始于懷疑,不是證據(jù)讓人產(chǎn)生確信,而是懷疑吸引證據(jù)最后自我實現(xiàn)”。

      2. 審訊人員的認知偏見

      偏見是社會影響力的產(chǎn)物,在人們有能力或有意愿去抵制某些社會影響時,偏見就已經(jīng)存在于他們的思想里。偏見是針對目標客體的一種習得態(tài)度,通常涉及消極情感、厭惡或恐懼,以及支持這一態(tài)度的一系列消極信念,和回避、控制與支配那些目標群體內(nèi)個體的一種行為意向。偏見常常是一種基于有限信息的預先判斷,這種預先判斷使得態(tài)度變得毫無根據(jù)和非理性。 正如前文所述,審訊人員對不同種族的人的偏見或是某種刻板印象導致了審訊人員在審訊中存在認知偏見。事實上,審訊人員對審訊對象不僅有種族上的認知偏見,還包括民族偏見、宗教偏見,甚至對一些異類群體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見。正是由于這類認知偏見和刻板印象的存在,審訊對象作出的與之相反的辯解會使審訊人員產(chǎn)生某種程度上的認知不協(xié)調(diào),審訊人員則會更加注意支持自己先有觀點的信息,而忽略有悖于自己觀點的信息。審訊中的認知偏見不利于審訊人員全面收集審訊對象的有罪和無罪證據(jù),而且審訊人員的證實偏差也會導致其在不確定事實上作出有偏見的認知,而忽視與之同等重要的證偽路徑。 這無疑增加了審訊對象虛假供述的可能性。

      3. 審訊人員的審訊能力

      心理學家津巴多等人認為,虛假供述從本質上來說,是審訊人員無能甚至惡意的結果。 審訊能力不僅包括審訊人員善于使用審訊策略方法獲取有罪者的供述的能力,還應當包括對審訊程序規(guī)范的遵守和對虛假有罪供述的識別能力。一方面,如果審訊人員不能夠掌握并有效利用法律程序規(guī)制范圍內(nèi)的審訊策略方法,那么審訊時常會陷入不必要的僵局之中,承受在審訊難以突破的重壓之下,審訊人員可能會采用一些非法但快捷的審訊手段;另一方面,虛假供述并不完全是由于不當審訊手段的使用而導致的,有些虛假供述可能是由于供述者內(nèi)在動機唆使其主動做出的,如包庇頂罪。因此,審訊人員必須具有通過供述與其他證據(jù)存在的矛盾或供述本身存在的矛盾識別虛假供述的能力。任何一方面能力的欠缺都可能將虛假供述最終送入法庭。

      (三)虛假供述可控性與審訊環(huán)境

      一般來說,審訊環(huán)境是指從不同層次上影響訊問雙方心理狀態(tài)變化的物理條件,包括環(huán)境空間的大小、顏色、形狀、裝飾、照明、氣味、溫度、時間、音響和審訊人員的年齡、外貌、衣著等內(nèi)容。 審訊環(huán)境的設計不僅應注重壓力氣氛的營造以促進審訊對象供述動機形成,還應當盡可能地減少壓力氣氛下對特殊審訊對象的不良影響。在羈押審訊中,一定程度的“內(nèi)在強制”是普遍存在的,這種“強制力”來源于三方面的壓力:審訊環(huán)境本身,羈押隔離造成的壓力和審訊對象對權威服從。 審訊環(huán)境的自然特征可能會提升審訊對象的焦慮、恐懼和生理緊張,加之對環(huán)境的不確定和缺乏控制,多數(shù)審訊對象的理性判斷能力會被削弱,尤其顯著的是,對于一些特殊群體,如未成年人、智力障礙和精神病人,出于對警察權威的崇敬和取悅他人的動機,更傾向于迎合審訊并順從審訊人員的意思作出虛假供述。因此,在虛假供述防控機制設計的過程中,一方面應關注審訊環(huán)境的整體設計,以便于營造適當?shù)膲毫η榫?,另一方面則應加強對特殊審訊對象的保護,在審訊該類群體時,適當降低可感知的壓力,如減少使用手銬等約束性警械以避免超壓審訊。

      總結

      通過對虛假供述成因中個體狀態(tài)和情境狀態(tài)中的各因素進行可控性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個體狀態(tài)中的各因素多數(shù)是由個體本身特質決定的,很大程度上不能為人們有效控制,但可以通過對特殊群體的識別和保護,避免這些個體特質被不當利用,則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虛假供述的可能性;情境狀態(tài)中的各因素多數(shù)是可以通過加強程序規(guī)范和提高審訊人員自身素養(yǎng)等方式得到有效調(diào)控。但正如前文已經(jīng)提到的那樣,在虛假供述的形成過程中,并不能夠將任何一個因素孤立地對待,因為個人狀態(tài)和情境狀態(tài)總是在發(fā)生交互作用,不同的人會對相同的情境作出不同的反應,不同的情境又會影響對應情境中的人作出不同行為。只有全面剖析審訊-供述系統(tǒng)中的個體狀態(tài)和情境狀態(tài)的交互作用,才能對虛假供述的成因的可控性進行整體把握。

      罗田县| 资溪县| 团风县| 罗山县| 开远市| 蒙自县| 葫芦岛市| 贵州省| 兰考县| 家居| 桦甸市| 慈溪市| 大同县| 北宁市| 青铜峡市| 周口市| 万州区| 鹤山市| 绵竹市| 台前县| 怀柔区| 和田市| 舒城县| 武穴市| 黄骅市| 虞城县| 万州区| 梅州市| 满洲里市| 剑川县| 正镶白旗| 石景山区| 轮台县| 温州市| 崇义县| 资中县| 巴林右旗| 米脂县| 老河口市| 金堂县| 阳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