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霞
【摘 要】眾所周知,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閱讀理論與閱讀技巧的合理性應用對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們的英語水平,讓學生們能夠獨立完成閱讀,從而更為靈活的將英語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因此,在大學校園里,應當扎實掌握閱讀理論,靈活使用閱讀技巧,提高英語教學的效果與學生們學習的效率,最終讓學生能夠真正提高英語的學習能力。文章將會從大學英語教學的角度出發(fā),對閱讀技巧與閱讀理論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希望能夠讓二者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發(fā)揮出真正的效果。
【關鍵詞】閱讀理論 閱讀技巧 大學英語閱讀教學 引導作用
閱讀是一個思維運轉的過程,更是一個讀者與文本互動的過程。在大學的英語教學中不能夠讓學生僅僅弄懂某一個單詞,而是必須讓學生能夠全面理解文章的含義。在中國的英語教學中,學生們對英語文章的學習大都從詞匯與句子入手,很多都是停留在這個階段。但是如此教學使得整篇文章的整體割裂,無法對文章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因此,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求學生從文章的整體入手,利用閱讀手段與閱讀技巧,從宏觀上分析語文的結構,了解語篇的流程,讓學生能夠在學習句子的基礎上,能夠更加理解句子與句子、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關系,從而提高自己的英語學習能力。
一、閱讀理論模型
(一)自下而上
所謂自下而上模型,就是源于人們對閱讀的第一理解,人們在學英語時,都是由ABC……開始學習,之后才是單詞、詞組以及句子、文章等。很多人都認為閱讀就是這樣一個過程,由字母逐漸過渡到文章的一個線性發(fā)展過程,這樣的模型強調的就是由低級向高級的發(fā)展,如果讀者在低水平階段出現(xiàn)問題,那么一定會影響到對更高一級的理解。由此可知,閱讀就是自下而上的一個逐層疊加的過程,只有真正的認識每一個字,才能夠真正弄懂整篇文章。例如:當學習I can not agree with you more這句話時,每一個單詞大家可能都認識,但是真實的含義有可能在理解上存在問題(正解應是我非常同意你的觀點)。通過對閱讀理論的研究可知,這一個閱讀模型忽略了讀者對目標事物的已有認知,就好像,當讀者已經看過球賽的直播之后,如果看到一篇關于此賽事的但是有很多生詞的報道,已看過賽事的讀者也能夠猜出80%,但是那些不了解賽事的人,面對很多專業(yè)術語,即使有簡單的單詞也很難真正理解文章的含義。
(二)自上而下
閱讀是一個認知的過程,由于自下而上模型存在著一定不足之處,由K.S.Goodman提出了自上而下閱讀模型。主要指的是讀者可以通過已有的知識,對文章進行預測,利用下文對最初的預測進行證實或修訂。如果確認之后,讀者可以根據主題貯存信息,為進一步預測奠定基礎。簡單來講,自上而下閱讀模型就是猜測、驗證、修改、猜測……如此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有時這個閱讀過程被大家稱為“心理語言猜測游戲”。
(三)圖式理論
圖式理論模型與自上而下模型密切相關。所謂圖式,主要指的是大腦為了能夠更為方便儲存與處理信息,將提供的信息同已有的認知充分結合,進而形成一種有組織的綜合性信息系統(tǒng)。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圖式理論認為整個過程就是背景知識同閱讀材料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只要圖式知識豐富,那么整體的理解力與記憶力越強。
換一種角度來講,讀者在頭腦中形的圖式可以分為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上兩類。閱讀時所見的文章有非常多的主題,例如醫(yī)學、法律、人文等,只要背景知識越廣泛那么就越有利于讀者理解文章。所謂形式圖式,主要指的是文章體裁的特點,例如議論文、說明文等。文章體裁不同,就會有不一樣的詞匯范圍,進而使得不熟悉文章體裁的讀者在理解上出現(xiàn)困難。
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閱讀理論與閱讀技巧的具體應用
由于閱讀文本的多樣性,會出現(xiàn)諸多不同的閱讀目的,例如,字面理解:主要的目的是理解并記憶文本上呈現(xiàn)的信息;推理性理解:主要的目的是靈活運用讀者自身的經驗以及已有的認知,合理地推理文本之外的意思;評論性理解:主要的目的是將文本知識同讀者固有的知識進行合理性比較;欣賞性閱讀:主要的目的是在閱讀中逐漸獲得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以及欣賞水平等。在大學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當他針對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閱讀材料,制定出不一樣的閱讀目的,同時要運用不同的技巧閱讀文章,從而達到對文章內容的真實理解。
(一)合理應用默讀與朗讀
默讀與朗讀都與閱讀相關,但是在方式、目的以及技巧上有著非常大的區(qū)別。朗讀,除了使用眼、腦,還有必須有發(fā)聲器直接參與,這樣可以增強記憶并培養(yǎng)語感,讓學生能夠在理解之上靈活運用語音、語調等技巧,這也是練習口語的基礎所在。
默讀,主要適用在快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上,如果是句子結構較為復雜且科普性非常強的文章,均適用此法。學生在默讀的過程中,需要抓住文章的主要線索,密切注意文章的具體細節(jié),從而進行更為準確的推理、判斷以及歸納等。默讀的主要目的就是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進而推斷出作者的真實態(tài)度與觀點。
(二)合理應用交互型閱讀法
交互型閱讀法主要就是將自下而上法與自上而下法交互使用。因為英語閱讀就是一個處理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一個讀者將已有的知識同現(xiàn)有的文本進行同化的過程。曾經有人將自下而上閱讀法比喻成井底之蛙。蛙看見的一小片天空就代表著閱讀文本時那些極小的語義組成單位,例如:句子。在閱讀時,只有將語義單位同附近的語義單位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地理解全文。
除此之外,他還將自上而下閱讀法比喻成鷹俯瞰全景的過程。因為鷹在天空中能夠一覽地面全貌,保證視野的開闊性與全面性。學生能夠通過自下而上閱讀法去檢驗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作者的意圖,同時也可以使用自上而下閱讀法去預測文本內容以及作者意圖。在英語閱讀中,預測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學生經常會對文章的主題、結構以及詞匯等進行預測,從而更為深刻地理解文章,這也是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
(三)科學地進行尋讀與略讀
在閱讀文章時,尋讀主要是從一些較長且較為復雜的文章中鎖定細節(jié)。特別適用在節(jié)目單、時刻表等內容的閱讀中。尋讀主要方式尋找文章的標題、不同的字體以及專有名詞、貨幣符號等,此法大都在學生做閱讀題時使用。
略讀指的是跳過一些無關緊要的信息,簡單講就是跳躍式閱讀。一般情況下,學生只需要注意文章的起始以及結尾即可,或者是關注每一段的主題句等。這兩種方式都能夠有效的實現(xiàn)快速閱讀,從而以最短的時間獲得對文章的理解。
(四)猜測生詞
猜測生詞主要是一種擴大詞匯量的方法,以便于為讀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當文章中的生僻詞或術語出現(xiàn)時,之后一定會有進一步解釋詞語出現(xiàn),這樣可以通過猜測同義詞或者反義詞,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例如:and前后的兩個詞一般為同義詞,but or however前后的詞一般為反義詞。除此之外,還可以可通過構詞法進行猜測,例如:添加前綴或后綴進而可判斷詞性以及含義。比如帶有tion、sion等詞綴的單詞大都為名詞,而且含有抽象意義。
結語
為了讓大學的英語教學能夠更有效率,很多教師都希望將自己的教學方式能夠同現(xiàn)行的框架有機結合在一起,但是這也不意味著完全采用國外的教學理論。正確的教學方式應當是引用先進的理念與技巧,同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相結合,讓其能夠真正地適應大學的英語教學,能夠提高英語閱讀教學的效率。因此,我國的大學教師應當以閱讀理論和閱讀技巧為基準,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從而讓學生能夠克服英語閱讀過程中難題,提高自己的英語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杰偉.關聯(lián)理論與大學閱讀理解教學[J].西南大學,2008.
[2]胡麗娟.閱讀理論和技巧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啟示[J].數字化用戶,2013.
[3]楊輝.認知語境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吉林大學,2012.
[4]陳哲君.語篇分析理論觀照下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J].長沙理工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