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于遠古祭祀之禮;起始于春秋佩香之德;成型于漢代和香之貴;成熟于盛唐用香之華;普及于兩宋燃香之廣;完善于明清品香之勢;衰敗于亂世征戰(zhàn)之憂?!备拭C作家余振東在《中國香道》中如此總結國人玩香之路。
相比歐洲大陸,中國人關于香的記憶要溫和、美好得多。尤其是宋代之后,不僅佛、道、儒三家都提倡用香,香更成為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在居室廳堂里有熏香,在各式宴會慶典場合上,也要焚香助興,而且還有專人負責焚香的事務;不僅有熏燒的香,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掛佩;集市上有專門供香的店鋪,可以買香,也可以請人上門制香;富貴人家的女性出行時,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則多設香齋,不僅品香,還親手制香,呼朋喚友,鑒賞品評……
古時讀書人推崇“四道”,即茶、香、花、書。宋時,斗茶、品香、插花、掛畫并稱,是上流社會怡情養(yǎng)性的“四般閑事”,前三樣,日本人稱“三雅道”。歷經(jīng)戰(zhàn)亂更迭,“四道”的傳承分別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但相比其他“三道”,香道在當代的失落,尤為明顯。
幾乎每一個玩香人都可以熟練地道出“韓壽偷香”、“孟德贈香”這樣的典故,在追溯國人玩香之源時,卻不得不感嘆:中國香道幾乎斷層。玩香者們,只能自己摸索,或游學日本、或上山閉關、或考究古法,靠一己之力,去領略、去學習、去悟……
和茶道類似,香之道,也分兩個部分:其一務實,講究“門道”,即方法;其二務虛,修身養(yǎng)性,即文化。無論務實還是務虛,這門古老的“閑事”,都因為時光的塵封,而顯得深邃且難以捉摸。好在它并不是真的神秘,要體會其中的滋味和樂趣,需要的不過是沉靜和耐心。
“請您尋出家傳的霉綠斑斕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屑,聽我說一支戰(zhàn)前香港的故事?!边@是張愛玲《沉香屑 第一爐香》的首句。如果家里有香,也請您點上,在裊裊香氣中,來看看幾位玩香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