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小婭 何萍
貴州省博物館館藏的古籍文獻中,有11件貴州先賢莫友芝的手書信札。這是其中的一篇,它沒有被收錄在張劍編撰的《莫友芝年譜長篇》中。這封不長的家信里,涉及到莫友芝的家人、親戚、朋友等等,其中不乏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手札識讀如下:
開春以來,遵義東鄉(xiāng)馀匪漸清。西南亦無匪,唯北鄉(xiāng)大里下五甲為仁、桐之界,其間匪徒甚多,撫之不易耳。現(xiàn)在方辦善后,館事猶未籌及,我已以舊館托佛芝翁、承久翁言之。楊星翁已有允語,唯當此倥傯未便催之,且此時度支缺乏,即定亦恐難應(yīng)緩急,真愁人也。爾兩次字俱催我走省,不知有一定可圖機會,抑是要見方伯,始為不可必之謀也?!緺栆岩娺^方伯否?如見過,亦可將此舊館事乞其致聲星翁乎?或有他托,此事不言亦可】如必欲即來,爾即亟寫一字借貴筑馬封發(fā)來,【即填“總理前敵糧臺佛大人行營”,或填“辦理軍務(wù)貴東兵備道承大人行營”俱可】不過二三日可到,我以正尾二初來亦未為大遲,計此時各處懸席,想皆有人以是遠不及事也。果系不可必之謀,爾亦亟與我一字,我二三月間來亦不遲也.家中大小俱無恙,去年爾所會銀留二金與李舅【當未行】,以三金開李家賬【尚欠五六金】,馀五金并交弟婦。自臈(臘)底后米鹽自買。九弟去臘尾從韓南溪別駕帶勇將由黃沙、陸廣進攻黔西、大定賊,在落邦過年,有信來。此后即先往鎮(zhèn)西衛(wèi)札營,即趨陸廣,此時想已在黔西矣。外間傳言截取一班已催到辛卯,而遵義未有明文,果爾鄉(xiāng)試【否則明年】后不能不謀一行,爾為訪確告我。《黔詩》一節(jié),于有明一代我已費心力不少,因亂中止,甚口可惜。我所以必圖舊館者,欲藉將此事了卻,乃出門,若使他人補為之,口(不)如我意也。鄂生歸來否?渠即不應(yīng)刻費,我自成我稿耳。子尹兄此時想已之勻,聞柏容兄告病,確否?個峰兄有館出否?并吳檢翁為道候。正月十八日耶亭兄字。
【我近三年詩稿毀于燹中,有方翁挽詩是應(yīng)存者,可鈔留一紙,個兄處亦有二律,李大庵兄處亦有一律,皆便錄出?!?/p>
這封編號B.1.1765的信扎,是莫友芝于1855年正月18日,從遵義寫給貫陽六弟莫庭芝的家信。當時,黔北楊隆喜的齋教農(nóng)民起義軍久圍遵義,未能破城。因各地馳援遵義,楊隆喜臘月底退走。莫友芝任教的湘川書院(館),因戰(zhàn)亂尚未恢復(fù)。他寫信給貴陽的六弟,希望托人幫助書院(館)早日復(fù)課。莫友芝在給弟弟的回信地址中,提到“辦理軍務(wù)貴東兵備承大人行營”,這位承大人即承齡(公元1814年——1865年),字子久,又字叔度,裕瑚魯氏、吉林滿洲鑲黃旗。曾任貴州按察使,官至貴州布政使。著有《大小雅堂詩集》四卷及《冰蠶詞》一卷。承齡的詩,受晚清以來詩詞評家稱譽,詞名尤高。因咸同農(nóng)民起義,此時承齡正在黔北征討農(nóng)民起義軍。莫庭芝曾在承齡家中教書,此時亦在軍中任所。
敘家務(wù)之余,莫友芝轉(zhuǎn)告九弟(祥芝)去年臘月末隨韓南溪征伐的行蹤。當時莫祥芝隨韓超軍在陸廣、黔西一帶。韓超(1800-1878),字寓仲,號南溪,做過貴州按察使、巡撫。少年張之洞在興義府時,曾師從韓超。張之洞寫的《半山亭記》,是去安順見胡林翼、韓超兩位老師,回興義所作。
莫友芝信中說到辛卯年待選的舉人,輪到赴京“截取”的消息。按清制,根據(jù)官員食俸年限及科分名次,按其截止日期;或舉人參加考試落榜三次后,均可由吏部核定選用,稱“截取”。莫友芝恰好是辛卯(1831)年舉子。但雖有消息,遵義卻未見確切的文書,莫友芝要弟弟打聽消息,在“不能不謀一行”的情況下告知他。
莫友芝不急欲謀官,是因為《黔詩紀略》是他最掛心的事。原來唐樹義辭官賦閑貴陽時,允諾出資刊印“全黔詩”,即《貴州詩集傳證》后改名《黔詩紀略》。唐樹義(1793-1854),字子方,遵義市遵義縣人。清嘉慶舉人。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大挑一等。歷任湖北咸豐、監(jiān)利等地知縣,升蘭州知府、道員,陜西按察使,湖北布政使。唐樹義為《黔詩紀略》制定體例,由黎兆勛、莫友芝分別選編清代和明代部分。莫友芝急于恢復(fù)書院,是想在書院亦教亦編,盡快完成詩集的編選。起義農(nóng)民圍城時,莫友芝被困城中,《黔詩紀略》的書稿在城外湘川書院未及取回。心急如焚的莫友芝雇用壯士,將其懸繩墜于城外,到書院取回書稿。這本《黔詩紀略》,是唐樹義允諾刊資書籍中的一本。但此時唐樹義已赴湖北與捻軍作戰(zhàn),生死難測(唐樹義在此信之后的五天,即正月二十三日,在湖北金口殉職)。莫友芝擔心刻書的費用難料,意欲自行刊刻編選的明代部分。信末問及的鄂生,即唐樹義的兒子唐炯,唐炯是清末時期的能臣,他之后曾任四川南溪知縣,后升任知府、道員,主持四川鹽政改革;后任云南布政使、巡撫,辦云南礦務(wù)等。唐炯于1870年寄白銀五百兩,給在金陵的莫友芝,作為《黔詩紀略》的刊資。莫友芝離開貴州后,一直不停的收錄黔人詩稿,他1871年辭世后,由他的兒子莫繩孫,將六叔莫庭芝寄來遵義收錄的詩稿、與在京都、金陵收錄新增的二十六人合在一起;莫友芝尚未定稿的楊龍友的詩和傳記,由汪士鐸補校完成。莫繩孫于1873年將《黔詩紀略》付梓。
由于篇幅的原因,信札中的人物未能一一介紹,但從這封短短的家書中,我們看到一個群體兩代人,在兵連禍結(jié)、朝不慮夕的年代,對文化傳承的堅持。
責任編輯:湯蘇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