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姝婷
今年的北京國際攝影周于10 月12 日至10 月18 日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辦,此次攝影周以“視界·無界”
為主題,包括開幕活動、系列展覽、攝影講堂、專題活動、系列獎項五大部分共30 余個活動。以下選取了本次攝影周的一些精華展覽和活動,讀者可以隨著照片與文字,再回味一下本次攝影周的亮點。
全球影人的多彩視界
本次攝影周的國際主題展名為《觀·影·形》?!坝^即觀看、觀念;形即形式、形態(tài);影即影像、影響。通過攝影藝術形式以光影聚焦影像,傳達心聲、產
生共鳴。”展覽吸引了來自美國、德國、意大利、阿根廷、圣馬力諾、緬甸、伊朗、日本等國家的攝影人,集合
了紀實、人物肖像、觀念、風景等諸多題材。在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來自不同國家攝影師的理念和關注點。展覽的導語寫道:“攝影是視覺藝術,首先要通過眼睛去觀看客觀世界,在這個過程中會融入主觀意識,帶入觀念或者產生觀念,進而形成具有個性化形態(tài)和形式的視覺內容,并通過相機與鏡頭呈現出來,對周圍的世界產生影響。”
這個展覽也緊扣了本屆攝影周“視界·無界”的主題。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主席楊元惺對本次論壇的主題進行了如此闡釋:“視界是人對世界的觀察和思考,攝影通過影像作品定格世界,呈現不同國家文明的
視界,使觀者在審美的愉悅中感知形態(tài)各異的文化魅力。北京國際攝影周始終致力于通過攝影關注不同國家和民族的生存狀態(tài)、情感傾向及價值觀念,用攝影為中國與世界搭建文化交流的橋梁?!?/p>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李樹峰認為觀者應該多角度地去解讀影像,盡力去了解每組作品背后客觀世界、主觀視界、以及兩者的關聯(lián),用以開闊視野,拓展新的創(chuàng)作思路?!坝跋褚笪覀兛吹揭粋€過程,前期有文化對攝影者的塑造,中間有攝影者對暗盒的設置,后期有影像在特定語境和文化中的存活和意義釋放。在這個過程里連接著眾多的人,攝影者周邊的人,攝影者,被攝者,被攝者背后的存在,觀看者,觀看者背后眾多的人?!?/p>
十國攝影組織主席“華山論劍”
每個國家和地區(qū)都有權威或重要的攝影組織,這些攝影組織可以在藝術、教育方向,推動多元世界不同視界的發(fā)展和融合。此次攝影周選了一個很有趣的關注點:這些攝影組織的主席們平時都在拍什么?他們又是如何在自身文化體系下進行創(chuàng)作的?為此,有了《觀·品—十國攝影協(xié)會主席作品聯(lián)展》,參展成員包括國際三大權威攝影機構國際攝聯(lián)FIAP、英國皇家攝影學會RPS、國際攝影家聯(lián)盟UPI 主席,以及來自中國、意大利、英國、希臘、斯洛伐克、南非、阿聯(lián)酋、烏克蘭、德國、盧森堡等10 個國家的攝影組織主席。
與世界攝影大師原作近距離接觸
沒有什么比近距離觀看攝影大師的原作更令人激動,本屆攝影周上,《觸摸經典—175+175·世界攝影大師原作展》讓攝影愛好者們找到一種“朝圣”的感覺。此次展覽共帶來安妮·萊布維茨、杰夫·昆斯、尤金·史密斯、安德烈·柯特茲等耳熟能詳的大師原作精品共175幅,讓觀眾們一次過足眼癮。
本次展覽的收藏者靳宏偉也在攝影講堂上與觀眾分享了自己的攝影收藏之路,探討攝影經典作品的收藏與定位,以及如何在琳瑯滿目的攝影交易與收藏市場中,尋覓到世界攝影大師的作品。他認為:“攝影收藏要循序漸進,從自己感興趣的攝影師開始,從自己能承受的價格開始。但也并不是任何人的作品都可以收藏、都有收藏價值,收藏一定要穩(wěn),要準。”
“收藏市場的發(fā)展程度取決于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目前中國的經濟發(fā)展越來越好,攝影收藏市場也越來越成熟,中國當代攝影師的作品也逐漸進入收藏家的視野,開始具有收藏價值和升值潛力?!?/p>
隨老照片穿越百年時光
《中國夢—人民生活與社會變遷》也是本屆攝影周的精彩看點之一。參展照片以“社會”與“生活”為切入點,反映了自1909 年以來中國社會變革過程人民生活、經濟、科技、軍事、環(huán)保等方面內容,展現了中國的歷史環(huán)境,呈現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的中國社會變革面貌。展覽由新華社圖片中心舉辦,圖片全部來自新華社中國照片檔案館,其中一部分為首次展出。中國照片檔案館是中國最大的照片存儲地,也是中國歷史圖片秘境,庫存圖片近800萬張。建國以來,遍布在全中國的新華社攝影者盡可能多地拍攝他們經歷的歷史瞬間,并用一張張照片勾勒出他們身處的時代。中國國際文化影像傳播有限公司總裁龍松林說:“80余年來一代又一代新華人,用鏡頭見證了中國,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發(fā)展變遷。這60余幅珍貴照片呈現的是100年來中國人馳而不息的尋夢進程?!?/p>
很多展出作品的拍攝者都已離開人世,可是他們的作品卻被新華社中國照片檔案館很好地保存下來,有機會在今天站在這里和后人對話。策展人陳小波站在一名圖片編輯的角度,為觀眾闡釋了她對于優(yōu)秀攝影的評判標準:“第一是說明性,第二是詩性,第三是情感力量。選照片的時候,我經常從早到晚面帶淚水,我經??吹綒v史的瞬間驚著我……我經常在一些照片面前停下來想,有哪些照片經得起歷史考驗?又有哪些照片能在某一個時期復活?有哪些攝影者和他的照片一起在歷史坐標中被定格?時間會告訴我們最終的答案?!?/p>
與業(yè)界專家面對面交流
此次共有國內外10位攝影領域專家和30余名參與咨詢的攝影者參加了專家見面會。
大理國際影會藝術總監(jiān)鮑利輝告訴記者,他認為本屆攝影周專家見面會的攝影者水平與去年相比有了很大進步。與他面談的4名攝影者雖然專業(yè)背景和經歷不同,但他們在作品中的創(chuàng)造力和思考都值得肯定。
《中國攝影》雜志主編陳仲元站在媒體編輯的角度,向約談的攝影者們提出了攝影方向的思考和
建議。他認為,新時代攝影者面臨的問題已不在技術,而是攝影的方向。尤其在今天的媒體環(huán)境下,是不是所有題材都適合以攝影的方式呈現,這是需要攝影者思考的問題。
中國知名獨立策展人、河南省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姜健對如何從事攝影提出了建議。他認為攝影者不能一味模仿大師作品,更應該形成自己的風格。在攝影泛化、技術不斷發(fā)展的當下,攝影似乎成為了一件不需要門檻、非常簡單的事情,這也導致了一些攝影作品表現出庸俗化。姜健建議攝影者應該意識到這些問題,在攝影創(chuàng)作上有一些更深層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