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古代西域民族體育項目類型淺析

      2015-02-11 05:36:51
      塔里木大學學報 2015年1期
      關鍵詞:西域民族體育

      于 力

      (塔里木大學體育工作部, 新疆 阿拉爾 843300)

      ?

      古代西域民族體育項目類型淺析

      于 力

      (塔里木大學體育工作部, 新疆 阿拉爾 843300)

      古代西域歷經(jīng)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三個發(fā)展階段。在這漫長的歷史進程里,生活在多民族、多民族并存的古代西域地區(qū)的人們,創(chuàng)造出了狩獵類、跑跳類、投擲類、武術類、角力類、命中類、騎術類、球類、棋牌類、舞戲類、其他類等九大民族體育項群。這些項目不僅是中華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珍品。

      古代西域; 民族體育項目; 類型

      古代西域民族體育是在古代西域人民腳下這片特殊土壤中形成和發(fā)展的,居住于此的各部族為了適應環(huán)境,滿足生產(chǎn)生活、軍事戰(zhàn)爭、宗教信仰、娛樂等方面需要創(chuàng)造出了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因地處歐亞大陸的中心和絲綢之路的樞紐地位,中原、域外體育文化遠播西域,使古代西域體育文化異彩紛呈;因人種變遷及民族融合,使古代西域體育文化內(nèi)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實。這些種類繁多、異彩紛呈的體育項目即顯現(xiàn)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又凸顯了古代西域民族體育文化的個性。目前,學術界對古代西域民族體育項目類型研究成果極少,涉及的范圍大多為古代西域體育發(fā)展史,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間及價值意義。

      1 古代西域含義界定

      新疆古稱“西域”?!拔饔颉钡牡乩矸秶幌蛴兴^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西域地理范圍相當于《漢書·西域傳》中記載的“東則接漢,扼以玉門、陽關,西則限以蔥嶺”。其大致范圍也就是今天的敦煌以西,包括新疆在內(nèi)的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方和蔥嶺地區(qū),其南部限以喀喇昆侖山北麓,北達準噶爾盆地北緣一帶地區(qū)。廣義的西域是泛指今新疆以西廣闊的中亞、西亞和東歐地區(qū)。本文所說的西域,是指狹義的西域。

      2 古代西域民族體育文化項目分類依據(jù)

      古代西域體育文化類型的分類是在我國著名學者田麥久先生及他的同事在競技體育領域所建立的重要基礎理論——項群理論的指導下,以《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為基礎,以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環(huán)境、特征和器材等為標準[1],把民族體育項目分為狩獵類、跑跳擲類、武術類、角力類、命中類、騎術類、球類、棋牌類、舞戲類、其他類等九大民族體育項群。這種方法保留了《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原來分類的合理部分,對個別類作了整理,并增加了一些類別。

      3 古代西域民族體育文化類型及分析

      3.1 以生態(tài)地理屬性分類——狩獵類

      古代民族體育是生產(chǎn)生活實踐的主體,他們的活動一定會受到客體如生態(tài)氣候、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獨特的氣候地理環(huán)境就會產(chǎn)生相應、獨特的民族體育文化。如與狩獵相關的騎獵和徒步狩獵、滑雪狩獵、漁獵等均能清晰地看到生態(tài)地理環(huán)境打下的烙印。

      第一,騎獵和徒步狩獵

      古代西域,狩獵作為游牧民族的主要生存手段而存在。如先秦兩漢時期的塞人、羌人、月氏人、烏孫人、匈奴人、堅昆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鮮卑人、柔然人、鐵勒、高車、吐谷渾、突厥人,隋唐時期的異性突厥人、回鶻人、黠戛斯、吐蕃人,五代遼宋金時期的喀喇汗朝人、契丹人,蒙古汗國元明時期的蒙古人、畏兀兒人、葛邏祿人、喀拉魯人、吉利吉思人、哈薩克人,清朝前期的滿族、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錫伯族等民族,因他們的生產(chǎn)生活與草原關系密切,騎獵和徒步狩獵是部族中男女老少日常的必修課,且隨著經(jīng)濟生活方式的日漸轉變,狩獵活動也逐漸成為輔助性生存方式,或作為軍事訓練、軍事演習、或休閑娛樂等形式存在。

      第二,滑雪狩獵

      滑雪狩獵是古代西域居住于氣候寒冷、多雪、多冰地區(qū)各民族擅長的生存方式。在阿勒泰地區(qū)敦德布拉克至今仍存有1萬年前的滑雪狩獵巖畫,說明滑雪這個體育項目在西域可追溯至史前時期,歷史久遠。另在《魏志卷》中載:“北丁零有馬徑國,……,不騎馬而能奔馳,較馬更快,為人勇猛善戰(zhàn)”;《新唐書》載拔野固(源于回鶻族):“俗嗜雪獵,少耕獲,乘木逐鹿冰上”;唐時《通典》載:結骨(今柯爾克孜族)“其國獵獸皆乘木馬,升降山磴,追赴若飛”。宋朝《文獻通考》載:“在北庭(今吉木薩爾縣)北海子南、結骨東南,…皆射獵。國多雪,恒以木為馬,雪上逐鹿”;元朝《蒙古秘史》載乃蠻人(可能同唐代的黠戛斯有關)“遇雪則夸木馬逐獵”等。這些段文字資料均清晰地描繪了這些民族奔馳雪上的古代形象。

      第三,漁獵

      漁獵是古代西域居住于河流、湖泊地區(qū)各民族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鄯善人、焉耆人通過鉤魚、網(wǎng)魚、叉魚等形式進行漁獵生活;《遼史》記西遼契丹人“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宋《上契丹事》說:“蕃(指契丹)俗喜罩魚,設氈廬于河兵之上,密掩其門,鑿冰為竅,舉火照明,魚盡來湊,即垂釣竿,罕有失者”;《燕北雜錄》載:“設帳冰上,先使人于河上下十里間,以毛網(wǎng)截魚,…薄者所以侯魚,而透者將以施鉤也…”;《契丹國志·諸蕃記》載:“鑿冰沒水中,而網(wǎng)取魚鱉”。另在《突厥語大辭典》中也有“網(wǎng)套”的注釋,即用于捕魚、鳥之說。從上述資料均可清晰地看出古代西域居住在水域地區(qū)的居民將生產(chǎn)勞動、生活、體育和休閑天然和諧統(tǒng)一,妙趣橫生。

      3.2 以體育項目特征分類

      3.2.1 跑跳擲類

      遠在上古時代,人們?yōu)榱双@得生活資料,在和大自然及禽獸的斗爭中,必須經(jīng)常跑動、跳過各種障礙,投擲石塊和使用各種捕獵工具。由于在勞動中不斷的重復這些動作,便形成了跑、跳躍和投擲的各種技能。這些跑、跳、投類簡單、實用的活動,或者說是生活技能,是人類古老且原始的體育運動。后由于社會經(jīng)濟生活的變遷及多方面的需要,又逐步運用到了軍事、娛樂等領域。

      第一,跑跳類

      古代西域跑跳類項目主要包括賽跑、跳馬、跳駱駝等。

      其中賽跑項目包括月下賽跑和“貴由赤”。月下賽跑,即是在瑪納斯時代柯爾克孜族創(chuàng)造的在大型集會活動和婚禮中舉行的婦女賽跑活動;“貴由赤”也稱放走,是元朝時期蒙古族一支能跑善走的蒙古步兵禁衛(wèi)軍稱謂,蒙古語譯為“快走健腳者”,即長距離賽跑,此項活動是作為選拔、訓練和檢閱士兵身體素質和長跑能力[2]的一種手段。

      跳馬、跳駱駝主要是草原民族在戰(zhàn)場上躍上敵騎的一種擒拿技術。跳馬,即人入站場中央,待馬在人面前疾馳而過時橫躍上馬的一種能力[2]是清朝康熙年間到光緒年間,因戰(zhàn)爭需要從東北遷移至西域的滿族士兵常用的一種軍事技能;跳駝,是蒙古族所擅長,遼國時期對跳駝就有記載,至清朝的《清朝野史大觀》卷一中,對其具體的實施方法才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即“奔駝高八尺以上立于庭,捷足者在駝旁,忽躍起,越駝背而過,到地仍直立不仆,亦絕技也?!?/p>

      第二,投擲類

      投擲即向一定目標扔或拋,古代西域投擲類項目主要包括投石、投矛、打布魯、擊古爾(即打髀石)、擲戟、套索、投壺等。

      投石、投矛在古代西域的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xiàn),從考古學家在現(xiàn)代西域的很多出地方發(fā)現(xiàn)的磨制石球及三角形矛石器就可說明;天山、喀喇昆侖山脈的巖畫中仍保存有許多持矛、投槍的場面,說明投矛、投槍在古代西域原始人類生產(chǎn)生活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另在很多古籍中還有借助軟、硬投石器投石的記載,如《突厥語大辭典》中記有“投石,以石置投石器中投擲”、“獵人以石擲犬”的描述。說明投石一直延續(xù)至古代西域十一世紀中后期仍然存在,并由于社會的發(fā)展與各民族生產(chǎn)生活的需要,形成了一些借助投石器投石的變體。

      打布魯,蒙古族音譯為“投擲”,早在舊石器時代布魯只是一根狩獵時擊打獵物的小木棍,后通過逐步改善和更新,形成了外用鐵銅等金屬包裹,用化鉛、銅、鐵等金屬灌制其中的一種用于狩獵和娛樂的工具[2]。

      擊古爾也叫打髀石、打髀殖,“古爾”即加工(灌以銅錫,目的是增加重量,擲時重實有力)過的鹿類腿髕骨。方法則是在場地內(nèi)用自己的“古爾”擊打遠處的“古爾”,中者盡取之的一種游戲,最早用于游獵生產(chǎn),后演變成競技娛樂活動。原為契丹族的習俗,蒙古滅遼,繼承了這一習俗[3]。至五代遼宋金時期的喀喇汗朝兒童、清朝前期的滿族兒童也玩這個游戲。

      投鏢。鏢是專門用于投擲的兵器,是中國古代冷兵器的一種,是蒙古軍中單兵使用的武器[4]。

      拋套索。套索即帶套的繩索,可套馬也可套獸、禽類,在古代西域生產(chǎn)力低下時,這項活動主要用于狩獵時套住獵物,后在軍事作戰(zhàn)中也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后來,蒙古族小伙為博得姑娘們的芳心還將這項套馬技術運用到打馬節(jié)上[5]。

      投壺是從先秦延續(xù)至清末的漢民族傳統(tǒng)禮儀(射禮)和宴飲游戲,即將箭矢的端首置入壺內(nèi),依次投矢。后因中原體育文化遠播西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投壺被突厥人作為玩樂的輔助工具而盛行。如《北史·突厥轉》載:突厥“男子好樗蒲,女子踏鞠”。樗蒲近似于今天的雙陸,是先投杯(投壺)以定分馬(棋子)的一種棋類項目。

      3.2.3 武術類

      武術即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術,包括各種拳術、劍術、刀術、槍術、棍術等。追隨歷史發(fā)展的足跡,我們發(fā)現(xiàn)新疆的巖畫、石窟、壁畫、出土的文物、文獻等均記載了古代西域武術的存在。如新疆的許多巖畫中都有操練、械斗的場面[6];秦漢時期西域的銅、鐵兵器已相當普及,石窟、壁畫中已有刀、槍、弓、箭、劍、棍、矛、斧、戟、叉、盾等兵器的圖像[7];漢代流行的“散樂”中有武術、走索的表演,走索中所揉入的翻、踢、跳、打則均為武術動作;吐魯番阿斯塔納墓葬中出土了隋唐時期的小兒翻筋斗的武術陶俑。另據(jù)傳彈腿與查拳是明末時期西域的伊斯蘭回族教徒查尚義為抗倭投戚家軍所創(chuàng),以至“九戰(zhàn)皆捷,俘馘一千有其”。[6]

      3.2.4 角力類

      角力是徒手搏斗和擒拿的一種技術,在古代西域有徒手角力和馬上角力兩種表現(xiàn)形式。如在新疆的巖畫中就有人類與猛獸格斗進行角力的圖樣;在古代西域軍事戰(zhàn)爭頻繁,各族崇尚武力,角力作為軍事訓練的一種手段而普遍存在;在“城邦諸國”,角力則作為散樂的其中一項而盛行;元代,西域還曾專門設立管理機構——“校署”,以對各民族部落的摔跤活動進行管理[8],可預想當時角力活動的盛行;蒙古族世代傳有“祭鄂博”的宗教祭祀活動,摔跤則是“祭鄂博”之后進行的“男子三項”比賽中的其中一項,這里要提及的是,元朝時期女子亦擅角力。

      馬上角力是在馬背上進行搏斗和擒拿的一項技能,在戰(zhàn)爭頻繁的年代,馬背民族為了保衛(wèi)部落的安全,牲畜不被搶掠,草原不被侵犯,每人都要學習搏斗和擒拿技術,以適應戰(zhàn)爭的需要[9],后則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更多的成為維吾爾族、蒙古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等民族的休閑娛樂活動。

      3.2.5 命中類

      命中類即運用自身技巧和能力,借助特定器械擊中目標。在古代西域主要包括射箭、射弩、射擊等。

      射箭包括靜射和騎射兩種。射箭從石器時代至清朝前期,在天山南北各個民族的狩獵、軍事作戰(zhàn)、娛樂生活中均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古物、巖畫、史書中關于各民族射箭的經(jīng)歷頻頻出現(xiàn),在此不一一贅述。但歸結為“行國”之人“俗善騎射”,是游獵民族之本,“城邦諸國”則以軍隊為主要受眾群體,其余民眾也大多尚箭。另魏晉時期高車人如不正常死亡的喪葬儀式中有呼叫射天的習俗[5];唐時賽射是突厥男性的重要比賽活動[5];高昌回鶻人在禳災節(jié)有“馬上持弓矢射諸物”的習俗;契丹人因樹木崇拜而進行祈雨的“瑟瑟儀”中,有“射柳”儀式;元朝蒙古族在“祭鄂博”之后進行“男兒三項”的射箭比賽;清朝初期射箭也作為蒙古族在秋日之時有酋長馬射之鵬[5];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則有箭射元寶的游戲等。而射弩、射擊(火器)則多用于軍事作戰(zhàn)中,元朝蒙古軍中則大量使用這兩種武器[10]。

      3.2.6 騎術類

      西域自古便是兵戎相見,戰(zhàn)爭頻仍之地,各民族都非常注重騎術訓練。有關騎術類項目紛繁復雜,內(nèi)容涉及面極廣,本文則根據(jù)項目特征分為馬上競速類、馬上技藝類、馬上較力類、馬上游戲類等四種類型。

      第一,馬上競速類

      競速即比快的項目,主要包括賽馬、賽駱駝。

      古代西域賽馬活動幾乎存在于草原馬背民族方方面面的生活中,且西域自古出土良種馬。而賽馬在各個朝代中古籍資料中也頻頻出現(xiàn)。如秦漢時期《東觀漢記》、《南匈奴單于傳》載:匈奴人“以走馬、斗橐駝為樂事”;魏晉南北朝時期高車人祭天、報賽(農(nóng)事完畢后進行謝神的祭祀)、祈福均要馳馬和走馬[5];唐代《西蕃記》載:粟特人在歲首節(jié)時舉行賽馬、射箭游戲;元朝時期《清稗類鈔·技勇類》載:蒙古族在祭“鄂博”之后“年壯子弟,相與摜跤、馳馬”;成吉思汗的13個“古列延”(軍事組織)中,能善騎射者達三萬之眾,軍中和上層社會賽馬之風甚盛[9];清初,維吾爾族、塔吉克族、哈薩克族在節(jié)慶、人生禮儀時也舉行賽馬等活動。

      賽駱駝則主要用于古代西域的軍事訓練、節(jié)日習俗、休閑娛樂中。如《后漢書·南匈奴傳》載:“匈奴俗…,走馬及駱駝為樂”;唐時的《酉陽雜俎》中記載,龜茲每年新春之日,會舉行盛大的賽馬、賽駱駝等活動,七日才見勝負;《新唐書·黠嘎斯傳》中記“吉嘎斯,…戲有弄駝、獅子、馬伎、繩伎”,弄駝則為今日的賽駱駝;在蒙古汗國時期則有駱駝騎兵,“札八兒…,嘗乘駱駝以戰(zhàn),眾莫能當”等記載。

      第二,馬上技藝類

      技藝即富于技巧性的武藝。古代西域富于技藝類的騎術項目主要包括馬上狩獵、跑馬射箭、馬上套索、馬上投鏢、馬上射擊、馬球、跨駝比武、馬上拾銀、馬戲、騎驚馬等。騎術是古代西域尤其是游牧民族在草原上必備的一項生存技能,在狩獵、軍事訓練及作戰(zhàn)、人生禮儀、休閑娛樂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用于生產(chǎn)生活的馬上技藝項目主要包括馬上狩獵、跑馬射箭、馬上套索、馬上射擊等。用于軍事訓練及作戰(zhàn)需要項目的主要有馬上狩獵、跑馬射箭、馬上套索、馬上射擊、馬球、跨駝比武等。唐時的回紇兵圍獵并兼具習武性質,每大戰(zhàn)前總是組織圍獵,以進行軍事演習[5]。蒙古族將“圍獵”作為一種軍事訓練和演習活動,組織嚴密有方,進退有序,紀律嚴格,他們能縱橫亞歐大陸,與這種訓練是分不開的,故“搜狩”是其“國朝大事”之一[11]。清朝前期滿族舉行圍獵,也是以軍事訓練為目的;馬球,又稱擊蹴,魏晉南北朝時期突厥人就已經(jīng)開展了此項目,并歷經(jīng)了唐、宋、遼、金、元、明、清各朝。當時軍事活動繁多,戰(zhàn)爭連綿不斷,為了能挑選優(yōu)秀的騎手、優(yōu)秀的馬術高手,提高士兵的騎馬能力,加強軍隊的戰(zhàn)斗力,馬球運動受到格外的重視和提倡;跨駝比武包括跨駝劈刺和跨駝射擊(箭),跨駝劈刺即選手乘駝越過跑道上所設的木柵等障礙,手持大刀砍劈跑道兩側豎立的木樁、草人等目標。跨駝射擊(箭)即在奔馳的駱駝背上射擊(箭)跑道兩側豎立的目標,以全部命中目標者為勝,此項活動即可檢閱戰(zhàn)士的刀法、槍(箭)法、作戰(zhàn)能力,還能提高騎駝技術,是打仗時練兵的重要手段[2]。

      用于人生禮儀的主要有跑馬射箭、馬上套索、馬上射擊等。

      用于節(jié)日時令、人生禮儀及休閑娛樂中的主要有馬上拾銀、騎驚馬、馬戲等。馬上拾銀是清朝初期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經(jīng)常進行的體育活動,一直傳承至今;騎驚馬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高車人婚姻納聘索財禮的習俗,《魏書》、《高車傳》載:“…令女黨恣取,上馬袒乘出欄,馬主立于闌外,振手驚馬,不墜者即取之”;馬戲指人在馬身上做各種動作的表演或經(jīng)過訓練的馬進行節(jié)目表演。馬戲在秦漢時期就已盛行,“散樂”中包括馬戲。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吐谷渾將善于走側步的青海驄調(diào)教的步姿搖曳,稱為舞馬,也為馬戲的一種;《新唐書·黠嘎斯傳》中記“吉嘎斯,…戲有弄駝、獅子、馬伎、繩伎”,馬伎即為馬戲。

      第三,馬上角力類

      角力類包括馬上角力、刁羊、騎馬搶帶等項目,是馬力與人力結合進行搏斗的一種活動。馬上角力最初用于軍事訓練及作戰(zhàn)中,至清朝前期這三項運動主要在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的人生禮儀、節(jié)日時令、休閑娛樂中開展。

      第四,馬上游戲類

      游戲類主要有姑娘追。姑娘追是清朝初期哈薩克族特有的一種馬上游戲類體育活動,同時也是哈薩克族青年男女互相結識和表達愛情的一種方式,具有濃厚的民族氣息。這項活動風趣熱鬧,喜聞樂見,是哈薩克人民慶祝節(jié)日、辦喜事和大型聚會不可或缺的一項活動。

      3.2.7 球類

      主要包括馬球、蹴鞠、踢形頭等體育項目,在古代西域主要用于軍事訓練、休閑娛樂中。如《隋書》記:突厥人“男子好樗蒲,女子踏鞠”。清朝前期蒙古族“在春日女子則有踏鞠之戲”。踏蹴即蹴鞠,有拽、捺、控、拐等不同動作,還可對賽,但形式與現(xiàn)代足球大有不同;馬球又稱擊蹴,魏晉南北朝時期突厥人就已經(jīng)開展了此項目,并歷經(jīng)了唐、宋、遼、金、元、明、清各朝。唐時吐蕃人中也非常盛行馬球,《封氏聞見錄》記:“景云中吐蕃遣使迎金城公主,中宗于梨園亭子賜觀打球,吐蕃贊咄奏言,臣部曲有善球者,請與漢敵,上令仗會試之,決數(shù)部,吐蕃皆勝”的記載;吐魯番阿斯塔納墓葬中曾出土打馬球泥俑,一人頭戴幔頭,身著緊身衣,騎馬飛奔,兩目關注地面,顯然是打馬球;喀喇汗朝的《突厥語大詞典》中亦收有擊球棒、勝者得獎等馬球術語。就連幼童也模仿馬球,即在地上畫為城堡型,十個門,以圓石代球,踢入者為勝?!陡分腔邸分幸蔡岬酱蝰R球是疏勒貴族必須熟練的技藝和修養(yǎng);“踢形頭”是滿族的傳統(tǒng)游戲,“行頭”為獸皮所制的圓形球,類似今天的足球,玩時來往腳踢攻守,以踢入得分線多者為勝[5]。

      3.2.8 棋類

      主要包括樗蒲(即六博、雙陸)、綦(圍棋)、象棋、國際象棋等,在古代西域主要用于研討軍事戰(zhàn)爭、休閑娛樂。如《隋書》記突厥人“男子好樗蒲,女子踏鞠”;《新唐書·吐蕃傳》記:“其戲:綦、六博,其樂:吹螺,擊鼓”等;吐魯番阿斯塔納墓葬張氏家族墓中出土了唐代美女的《圍棋仕女圖》,上畫二貴婦對弈,其余為侍女,觀棋少女及與兒童嬉戲的少婦等[12];《福樂智慧》中也提到充任使節(jié)者必須“圍棋、象棋樣樣精通”。隋唐時期品治肯特壁畫中還繪有二粟特人對弈圖,所弈者乃是源出波斯的國際象棋[13];在清代前期維吾爾族民間有兩項較為普及的娛樂活動,一種是棋,一種是骰子?!缎陆夭恐尽份d:“回人之棋有兩種,一種用三十馬,每邊十五,分二色,馬之形狀高矮大小不一,其局路行列勝負之法,大概如中國之象棋。一種用三十馬,其籌馬形狀、局盤之路數(shù)頗如中國之雙陸。從文字敘述看,前者可能類似于國際象棋”。

      3.2.9 舞戲類

      “舞”為舞蹈,“戲”為百戲,包括以表演、娛樂的身體活動方式達到健身目的為主的項目。生活于古代西域的各個民族均能歌善舞,善于表演,本文則根據(jù)項目開展場合將其分為節(jié)日時令舞蹈類、人生禮儀舞蹈類、休閑娛樂舞蹈類、雜技表演類等四類。

      第一,節(jié)日時令舞蹈類

      節(jié)日時令是每個民族特有的傳統(tǒng)慶典活動,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最重要的一種體育生活方式,古代西域的各民族使然。如魏晉時期龜茲國根據(jù)襖教薩迪火節(jié)的習俗,在元日之時舉行民間歌舞活動[5];唐代粟特人、五代遼宋金時期的高昌回鶻人在乞寒潑水節(jié)“裸露形體,澆灌衢路,鼓舞跳躍以乞寒也”,即蘇莫遮戲(舞);高昌人在每遇歲時節(jié)日,也經(jīng)常將音樂和舞蹈結合作為表演;《西域見聞錄》中記:清朝前期,維吾爾人過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時跳“薩馬瓦爾舞”,在民間還有“賽乃姆”(是一種徒手舞蹈,多在節(jié)日、婚禮等場合出現(xiàn));蒙古族人每年都會在水草豐美的六、七、八月祭鄂博(“鄂博”即木、石、土堆。原是草原上的人們用石頭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標志,后來逐步演變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禱豐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祭祀禮儀結束后,人們則在鄂博附近進行賽馬、競射、角力、唱歌跳舞等娛樂活動。

      第二,人生禮儀舞蹈類

      古代西域涉及人生禮儀的舞蹈主要包括“賽乃姆”和即興舞蹈。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鮮卑人有“始死則哭,葬則歌舞相送”、高車人有“平吉人則歌舞作樂,死喪人家則悲吟哭泣”等習俗;清朝前期的維吾爾族人在節(jié)日、婚禮時跳“賽乃姆”,滿族則在結婚時有親朋歌舞助興,鬧洞房的習俗。

      第三,休閑娛樂舞蹈類

      古代西域涉及休閑娛樂的舞蹈種類繁多。新疆呼圖壁縣原始巖畫中有塞人原始舞蹈的造型,數(shù)十人動作整齊劃一,被稱之為“古代迪斯科”;霍城及額敏縣等地有單人、雙人、多人舞等形式的狩獵舞蹈巖畫;羌人彩陶上亦有三組,每組5人,牽手而舞的原始舞蹈圖;秦漢時期舞蹈則是“城邦諸國”中盛行的散樂中的內(nèi)容之一;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突厥人酷愛胡旋舞、鷹舞;龜茲人以胡旋舞為代表,還有舞繩、舞飄帶、舞花巾、舞盤、舞碗,另還盛行“五方獅子舞”、“舍利獸舞”、龜茲武舞、繩伎(倡女在繩上跳舞,不墜)、蘇幕遮等化妝舞蹈;高昌人流行“樂舞”,即規(guī)定舞者二人偕音作舞,曲目豐富,一般有特定內(nèi)涵,即供娛樂、歌功頌德,也為現(xiàn)實政治服務;粟特人善胡旋舞、柘枝舞及胡騰舞,胡旋舞以旋轉快速,動作剛勁著稱,柘枝舞則胡帽銀帶,帽上飾金鈴,舞時拤轉有聲,胡騰舞,即反手叉腰,手足如弓,倏然騰起,而又頗醉態(tài);喀喇汗朝人經(jīng)常舉行歌舞娛樂晚會,類似今維吾爾族的“麥西來普”。冬季還舉行名為“蘇胡岱西”,即朋友之間輪流舉辦歌舞晚會的系列活動;高昌回鶻人在漠北時就繼承了高車人“其人好引聲長歌”,平日“則歌舞作樂”的風俗,在外國使臣覲見可汗時,必須先在賬前舞蹈以示敬意,然后方可進賬;清朝前期滿族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為莽式舞,演出方式為獨舞、對舞、集體舞。歌舞分司,舞者不歌,歌者不舞。又分男“莽式”、女“莽式”;哈薩克族舞蹈中有狩獵時追逐騎射、駿馬飛馳、擠奶、剪毛、搟氈、編席等舞蹈動作,是生產(chǎn)生活的反映。斗熊舞、雁舞、鷹舞等是反映哈薩克人在現(xiàn)實生產(chǎn)、生活中觀察自然生物的經(jīng)驗積累;柯爾克孜族有勞動舞、搟氈舞、擠奶舞、男女彼此相愛的雙人舞則是生動反映農(nóng)牧民生產(chǎn)與生活;錫伯族舞蹈則主要有薩滿舞、貝倫舞、送荷包舞、打獵舞等。

      第四,雜技表演類

      從秦漢時期雜技(古時稱散樂、百戲)在“城邦諸國”就已盛行,內(nèi)容豐富多彩,驚險無比。雜技動作在新疆西域的原始社會就已出現(xiàn),在霍城及額敏縣等地的原始巖畫中就有“倒立”的動作;吐魯番阿斯塔納墓葬中出的唐俑中,百戲俑數(shù)量很多,有倒立筋斗者、有撞桿者形態(tài)各異,百戲皆陳;至清代維吾爾人時期的樂伎則與漢代百戲相似,《西域圖志》載:“回部樂伎,有倒刺(倒立)、都盧(今爬桿之戲)、承盔、轉碟諸戲,而繩伎(今達瓦孜)尤工?!薄段饔蚵勔婁洝芬草d:“葉兒羌婦人喜歌舞,能百戲,如打筋斗、踏銅索(今達瓦孜)諸戲”。后來,《西疆雜述詩》中提到的樂伎還有“角馬”、“跌交”、“斗羊”、“舞刀盤”、“秋千”等。

      3.3 其他類

      3.3.1 游戲類

      古代西域游戲類的體育項目主要涉及到的是清朝初期西域各民族常玩耍的游戲。其中滿族兒童喜愛打冰嘎(冰上抽陀螺)、打(抓)髀石、翻花繩、跑滿城、老鷹抓小雞等;錫伯族兒童喜愛蕩秋千、放風箏、艾曼占地(捉迷藏)、噶爾出克(髀石)游戲、毛球游戲(類似今天的曲棍球)、發(fā)拉(雪橇)、游泳、滑冰、抓石子、卡塔(用石子當棋子的游戲)、踢毽子、老鷹抓小雞、射箭等;維吾爾族喜愛擲拋羊背式骨之戲,兒童喜愛玩拋核桃、踢毽子、靈格爾塔克塔克(蹺蹺板)、碰雞卵等游戲。

      3.3.2 斗畜類

      主要包括斗羊、斗牛、斗馬、斗駱駝等活動,在古代西域多用于節(jié)日時令、人生禮儀、休閑娛樂中,古文獻中只有零星記載。如漢時《匈奴南單于傳》載:匈奴人“走馬、斗橐駝(斗駱駝)以為樂事”;唐代《酉陽雜俎》記:“龜茲國,元日斗牛、馬、駝為戲七日,民間舉行歌舞活動”;清朝前期《西疆雜述詩》提到:回部(維吾爾族)樂伎中有斗羊的活動”?!锻回收Z大辭典》第三卷中也有關于斗羊的注釋,如“扎克、加克”是令公羊抵斗的唆使語。

      3.3.3 郊游類

      郊游在古代西域主要用于節(jié)日時令時進行。如《新唐書》卷載:城邦諸國“俗尚娛傲,二月胐出野祀,四月望日出游林,七月七日祀生祖,十月望日王始出游…”;粟特人的年節(jié)又稱求天兒骸骨節(jié),這是同襖教有關的節(jié)日,因為歲首凌晨舉行野祭,胡男胡女赴郊外尋找天兒骸骨,既是郊游,又是對大地回春的祈祝;元朝時期蒙古族每年夏歷三月上旬的巳日,女人們做好“繡圈”,至郊外,放入水中,謂之“修禊”,以此禳災祈福,是民間宗教活動和習俗,也是一種郊游娛樂[11];清朝初期滿族人在端午節(jié)即每年舊歷五月五日時家家則早起至郊外踏青,采艾蒿、折柳枝[5];錫伯族在陰歷四月十八“西遷節(jié)”和正月十六“抹抹黑節(jié)”中有騎馬野游或徒步踏青的娛樂紀念活動[5]。

      4 結語

      體育是大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從上古時期的原始勞動中萌芽,伴隨社會的進步不斷發(fā)展、完善,是人類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和文明標志。古代西域體育項目種類繁多,異彩紛呈,是中華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珍品。在歷史的長河中,生存在古代西域土地上的各民族創(chuàng)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體育文化。有些項目表現(xiàn)出了極強的生命力,從古代傳至近代,再至現(xiàn)代,其發(fā)展變化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并在現(xiàn)代體育體系中占有著重要地位。因此,筆者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對古代西域民族體育項目類型進行了淺要的分析,旨在進一步探尋古代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文化淵源及項目分類,為新疆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研究盡一點微薄之力。同時也為當今的國家認同和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建設提供借鑒。

      [1] 宋彩珍,萬義,白晉湘.我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分類研究[J].體育文化導,2010,10:117-120.

      [2] 中國體育博物館,國家體委文史工作委員會.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志[M].南寧市:廣西民族出版社,1990:14-15,171-172,517,517.

      [3] 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01:373.

      [4] 張碧波,董國堯.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 專題文化卷[M]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1519,1685.

      [5] 薛宗正,馬國榮,田衛(wèi)疆.中國新疆古代社會生活史[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51,166,426,649,165,298,633-634,140,627,686.

      [6] 徐玉良.中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史[M].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5,06:170-171.

      [7] 庫德熱提·阿不力米提.新疆民族體育[M].新疆科技衛(wèi)生出版社,1998,09:25.

      [8] 黃聰.宋遼金元時期北方少數(shù)民族體育文化研究[M].西安市:陜西師范大學出社,2009:110.

      [9] 中國體育博物館,國家體委文史工作委員會.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志[M].南寧市:廣西出版社.1990,08:310-311,7.

      [10] 胡泊.蒙古族古代軍事史[M].沈陽市:遼寧民族出版社.2004,03:855-859.

      [11] 楊紹猷.元上都的體育和娛樂活動[C]葉新民,齊木德道爾吉.元上都研究文集.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346,350.

      [12] 陳冬季,蔡宇知.西域文化論稿[M]烏魯木齊市: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9:37.

      [13] (意)馬里奧·布薩格里等著,許建英,何漢民編譯.中亞佛教藝術[M]〗烏魯木齊市: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2:380.

      Analyzing the Type of Ancient Western Region National Sport Item

      Yu Li

      (Sports Department, Tarim University, Alar, Xinjiang 843300)

      Ancient Western Region has experienced the primitive society, slavery society and advance of feudal society. In the long historical process, due to the need of production and living, military, religion, entertainment etc,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many country civilization, and the change and fusion of many national, all nationalities living here had created nine categories of national sports group including Hunting,running and jumping, throwing,martial arts,hitting, riding,ball games,chess,dance drama?class,other classes and so on, which are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ancient civilization,but also the Chinese cultural treasures.

      the Ancient Western Region; national sports; type

      2014-07-0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2CTY033)

      于力(1976-),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學校體育學與體育社會學。 E-mail: yuli1976abc@163.com

      1009-0568(2015)01-0055-07

      G85

      A

      10.3969/j.issn.1009-0568.2015.01.010

      猜你喜歡
      西域民族體育
      我們的民族
      《八月西域行印記》
      提倡體育100分 也需未雨綢繆
      甘肅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班超出使西域
      多元民族
      西域散章
      散文詩(2017年15期)2018-01-19 03:07:52
      《西域圖志》纂修略論
      西夏研究(2017年1期)2017-07-10 08:16:55
      2016體育年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垫江县| 肇源县| 瓮安县| 英德市| 泸定县| 华宁县| 英吉沙县| 宝兴县| 维西| 德安县| 长汀县| 平阳县| 庆元县| 周口市| 洞口县| 百色市| 山丹县| 盐边县| 金乡县| 奇台县| 克拉玛依市| 集安市| 余姚市| 石家庄市| 石渠县| 始兴县| 张家界市| 武邑县| 永年县| 平山县| 保山市| 盘锦市| 嵊泗县| 萨迦县| 安远县| 封丘县| 定西市| 兴和县| 防城港市| 山西省| 获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