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蔣杲藏書、校書事略考述

      2015-02-12 14:27:22仇家京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15年12期
      關鍵詞:書樓題跋藏書

      ●仇家京

      (杭州圖書館,杭州 310016)

      蔣杲(1683~1731),字子遵,號篁亭,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早年科考不第,陳汝楫題贈《送蔣子遵下第東歸》,以“好友頻來書滿屋,人間得失總悠悠”[1]詩句相慰藉??滴跷迨辏?713) 成進士。兩年后,康熙皇帝下詔編定《御纂周易折中》,大學士李光地為總裁,遍采歷代諸家大儒之說,闡幽發(fā)微,洋洋百萬言,蔣杲則列名于何焯之后,時任“分修”之職?!督贤ㄖ尽贩Q其“……歷戶部郎中。廉敏勤慎,為諸曹最。出知廉州府,寬厚持大體,而剖決明銳,廷無滯訟,上官皆重其才。守輒檄攝鄰郡事,所蒞俱有聲。以罣誤罷用,薦監(jiān)修海寧海神廟工,垂竣而卒。杲文學博贍,兼長吏事,未竟其用,人多惜之”[2]。此為早期介紹蔣杲生平較為完整的資料。其先祖蔣燦,字韜仲,崇禎元年(1628) 進士。蔣氏富藏書,且與知名學者相過從。杲與其兄棅(字子范)皆師從考據(jù)學家何焯;堂弟蔣重光,因病艱于起臥,仍潛心稽古,深夜懸燈帳中,讀書不輟。濃厚的學術氛圍,為蔣杲藏書與校書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藏書之命運,誠如黃宗羲所言:“嘗嘆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3]常熟錢謙益絳云樓藏書“所積充牣,幾埒內(nèi)府”,[4]在其生前即毀于火厄;昆山徐乾學傳是樓“素標緗帙,啟鑰燦然”,[5]待其死后亦作星散。后世借助錢、徐在世時手訂之書目,仍可一窺其當年藏書之面目。而蔣杲生前未及編撰藏書目錄,亦未見其鈐有藏書樓專屬印記的藏本傳世,加之存世資料缺乏等因素,后世難聞其詳;其校書成就幾至湮沒無聞,后世罕有提及。蔣杲辭世后藏書陸續(xù)散出,至嘉慶間已是“遺籍十佚八九,存者亦多蟫損”。[1]雪泥鴻爪,至今只能憑借一些其他書目或蔣杲批校題跋本所載,以推知蔣氏當年藏書、校書事略之大概。

      1 蔣氏藏書樓考略

      蔣氏“賜書樓”之名,主要來自于黃丕烈題跋。他在題跋中這樣描述:“吾郡多藏書家,康、雍之間,如碧鳳坊顧氏、賜書樓蔣氏,皆坐擁厚貲,而又與文人學士游,如何義門昆仲輩為之師友,故鑒別皆真,無時刻惡鈔以廁其間,一時藏書之盛,幾與絳云、傳是埒,特深自韜晦,故世鮮知為藏書家耳。”[6]《世宗憲皇帝硃批諭旨》亦有“查蔣杲前與臣同任司官時,知其為人謹慎小心,而且殷實饒裕”[7]句,與黃跋所敘蔣杲的家境富裕以及處世態(tài)度相吻合。

      蔣杲藏書散出,有些為黃丕烈所得,并手書題跋詳載得書經(jīng)過。其中尤著者,如宋刻本《三謝詩》一卷,系宋代唐庚從《文選》中輯錄謝靈運、謝惠連、謝朓三家詩六十余首,嘉泰四年(1204) 譙令憲重修,是現(xiàn)存《三謝詩》最早的本子。題跋云:“郡中賜書樓蔣氏,余素聞其有宋刻《三謝詩》,去秋向主人索觀,以贗本相混,其真本則未見也。今乙卯五月,書友呂邦惟攜此宋刻來,楮墨古雅,洵宋刻中上駟。卷端有‘郭氏木葉齋鑒定宋本’九字,不知誰何所書。卷末有蔣篁亭墨跡數(shù)行,敘述是書原委頗悉,蓋其為篁亭所藏,子孫故秘不肯出,而茲忽介書友以示余者,殆將求善而沽諸乎?問其值,果索白金十六兩。中人往反三四,而始以每頁白金二錢易得。宋刻之貴,至以葉數(shù)論價,亦貴之甚矣。顧念余生平無他嗜好,于書獨嗜好成癖。遇宋刻茍力可勉致,無不致之以為快。矧此書世間罕有。存此宋刻,差足自豪?!×炅滤娜占它S丕烈識?!保?]跋文難掩黃氏購進此書后的欣喜,亦可看出賜書樓蔣杲當年藏書之精善于一斑。

      葉昌熾《藏書紀事詩》記載蔣氏藏書時,將蔣杲、蔣重光并列。詩云:“三徑家風比杜暹,賜書高擁鄴侯簽?;臎鏊删請D重繪,想見廉州太守廉?!保?]“三徑”句,典出于趙岐《三輔決錄·逃名》。史載東漢王莽時,兗州刺史蔣詡以廉直著稱,辭官隱退故里,“荊棘塞門,舍中有三徑,不出,唯求仲、羊仲從之游”。后世因以“三徑”指歸隱者的家園。杜暹,唐代開元間任監(jiān)察御史,為官之余,收藏圖書萬余卷,每書卷后題家訓曰:“清俸買來手自校,子孫讀之知圣教,鬻及借人為不孝”字樣,首開私人藏書秘不示人之風氣。詩的第三句,指黃丕烈得一奇書,往往繪圖征詩之舊事;末句則指蔣杲曾出任廉州知府之事。乾隆六十年(1795),黃丕烈以重金購得蔣杲藏書《三謝詩》的當年即遭遇火災,嘉慶七年(1802)又跋云:“回憶乙卯被災,此書亦在危急之中,卒賴神物護持,得以無失墜?!鳌对倮m(xù)得書十二圖》,以此列入,名曰‘三徑就荒’,蓋猶不忘篁亭之遺也?!保?]“三徑”一詞,多見于蔣杲題跋自署,這在蔣杲存世的《賈浪仙長江集》《唐書》等校跋本中,手題“三徑杲識”字樣中可以得到印證。

      蔣杲堂弟蔣重光,亦以“藏書甚富”著稱。乾隆皇帝開四庫館征書,蔣重光已歿,其子蔣曾瑩進呈之書達百種,為此“天子嘉之,敕賜《佩文韻府》一部,親制七言詩,書所進《職官分紀》之首,美其好古,復惜其不遇。人莫不樂君之遭而因以羨君之有子也”[1]。故有學者據(jù)以認定“賜書樓”同為蔣重光的藏書樓。

      “貯書樓”之名,見載于沈巖《蔣篁亭稿序》。序云:“吾友蔣子篁亭,為前明憲副雉園先生玄孫。……戊子秋試報罷,乃大悔其少作?!鳞E其家貯書樓,益肆力于六籍根柢之學?!保?]至嘉慶十六年(1811),彭兆蓀《困學紀聞》題跋云:“篁亭先生手校諸經(jīng)史不下數(shù)十百種,類皆丹黃精謹,藝林所稱貯書樓本,得者藏弆,以為善寶。”[8]葉昌熾《藏書紀事詩》在轉(zhuǎn)引《蘇州府志》時亦云:“蔣司馬宅在飲馬橋北,兵部侍郎蔣元益所居,中有貯書樓,何焯嘗授經(jīng)于此。元益之父廉州太守杲,焯之弟子也?!保?]

      王紹曾《訂補海源閣書目五種》一書,則將黃跋中的“郡中賜書樓蔣氏”徑改作“郡中貯書樓蔣氏”,并小字注曰“《楹錄》‘貯’作‘賜’,誤”。又稱:“胡玉縉在《影印宋嘉泰重修三謝詩附識》一文中說,蕘翁之所以把貯書樓改為賜書樓,‘誤以為寧字避寫,實則貯字不避。’”[9]《三謝詩》的宋刻久成孤本,迭經(jīng)明清著名的藏書家邵彌、蔣杲、黃丕烈、汪士鐘、楊紹和等先后遞藏,后歸大連圖書館,最后流落國外,不知存否。

      筆者認為,沈巖與蔣杲系同出何焯師門之好友,他在《文心雕龍》題跋中曾記載兩人購書與校書的場景:“庚寅夏,吾友子遵得弘治刻本于吳興書賈,并為予得嘉靖間刊于新安者。弘治本稍善,予本間有朱筆改正一二訛處,但不知為何人手校。因從義門先生借所藏校本,與子遵勘對?!保?0]所述蔣杲“屏跡其家貯書樓”,當有所本。而黃丕烈與蔣杲均為吳縣人,可謂“同郡”,且與蔣杲辭世年代相去未遠,他在題跋中數(shù)次提到“郡中賜書樓蔣氏”,亦有所據(jù)。如黃丕烈所得“篁亭所遺”宋刻《三謝詩》,題跋中“余素聞其有,去秋向主人索觀”句,傳達出黃氏與蔣杲后人往來的信息。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明沈氏野竹齋抄本 《畫鑒》,[11]尚有乾隆十六年 (1751) 黃丕烈題跋云:“此冊余舊藏有年矣,歷經(jīng)名家收藏,并手校一過。頃從坊間又獲一舊鈔本,出自郡中賜書樓蔣氏……?!备鶕?jù)上述資料來看,蔣杲藏書樓的確有賜書樓與貯書樓的稱謂。至于后世學者將“賜書樓”改作“貯書樓”之說或作其他推定,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其他文獻記載可資佐證。隨著相關史料的發(fā)現(xiàn),蔣杲藏書樓的史實將有待進一步確認。

      2 蔣杲校書生涯管窺

      蔣杲遺存典籍,今大都為公共圖書館收藏。從蔣杲題跋中,仍可窺見其勤事搜羅之余的校書生涯片斷。自康熙四十九年(1710) 起,迄于雍正八年(1730),在二十余年間的蔣杲批校題跋本中,茲略舉數(shù)例以見之。

      《謝宣城詩集》五卷,南齊謝朓撰,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蔣杲抄本。有蔣杲“康熙庚寅二月借義門師處校正宣城詩集手錄一冊”題識二行。[12]今藏國家圖書館(以下簡稱國圖)。

      《新序》十卷,漢劉向撰,明刊本,蔣杲臨何焯校本。跋云:“康熙庚寅,借義門師校正本對勘。師本乃從憩橋巷李氏借得陽山顧大有舊藏宋槧本校也。七月八日,杲記?!薄翱滴醵∮狭碌脗魇菢撬伪?,錄牧翁題識,復考定十余字。杲又記?!保?](辛未二月)上述蔣杲校本、徐乾學傳是樓宋本,今藏國圖。

      《封氏聞見記》十卷,唐封演撰,明寫本,清蔣杲跋。跋云:“此本乙未歲從小山處得之,是舊抄善本,而首卷、三卷、七卷脫誤甚多。己酉秋杪,假紅豆齋新抄對校,乃傳自吳方山、秦酉巖、孫伏生、陸勅先者,夏伯和、朱良育二跋亦錄于卷尾。其大脫誤處一如是帙,而傳寫偽舛更多,惜無完書,成茲合璧,輒是以俟博雅君子。杲識?!保?2]今藏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賈浪仙長江集》十卷,唐賈島撰,清康熙席啟寓琴川書屋刊唐人百家詩本,清蔣杲錄何焯評校。跋云:“義門師所?!堕L江集》最為精細。壬寅夏,師卒于京邸,遺帙散落。三月后,有以是帙及王孟詩來售者,時正乏錢,惋恨久之。同年舒子展云:以別本過出,猶如見真本也。因出架上長江、右丞、襄陽詩三冊見付。匆匆曹務,竟不暇對校。后《長江集》留于余處,而王孟集已屬吳興潘氏矣。余嘉子展之志而幸《長江集》之猶存,甲辰春初,旬休之暇,粗校一過奉還,好古者知不罪其涂鴉也。三徑杲識?!保?2]今藏國圖。

      《中吳紀聞》六卷,宋龔明之撰,明弘治七年(1494) 嚴春刻本,清蔣杲校并跋。跋云:“庚寅歲假義門師校本,抄錄于汲古閣刻本,迄今二十五年矣。復得是本對勘,間以己意是正。師云:‘毛斧季從昆山葉九來借得舊抄本,乃其先文莊公菉竹堂所藏故物,開卷有文莊名、字、官銜三印,卷末一行云:洪武八年,從盧公武假本錄傳。此書始自公武訪求校定,復出于世。同邑傳錄之本,宜其可從是正’。今是帙乃弘治間刻本,自不如洪武初抄錄厚本。然視汲古槧行者,勝遠矣。雍正庚戌,杲記?!保?3]今藏國圖。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蔣杲校跋本尚有《史記》《三國志》《晉書》《唐書》《史通》《王荊公唐百家詩選》等書。

      上述題跋中,蔣杲屢次提及“假義門師校本”并加以過錄,可見在校書生涯中十分推崇其師何焯的??辈湃A。

      何焯(1661~1722),初字潤千,更字屺瞻,號茶仙,又自號憩閑主人,學者稱義門先生。有“蓄書數(shù)萬卷,參稽互證,于其真?zhèn)问欠?,皆有題識,如別黑白”[1]之稱。因其精于校讎,且長于考訂,時有創(chuàng)見,所校之書為人傳錄甚多。蔣杲在過錄其師校跋的同時,也重視當時著名學者如閻若璩等人的校注,吸收他們的??背晒加嗏墩`訛脫,并“間以己意是正”。何焯之弟何煌,亦以“校書甚富”著稱,“歸里后與蔣杲、陳景云輩以文字往來”。[1]

      從以上題跋可以看出,蔣杲是典型的為“讀書而藏書”,為校書而藏書的藏書家。即便搜羅善本,所重視的也是這些珍本的學術與??眱r值,真正體現(xiàn)了藏書以求實致用的思想;而師友之間的交往、切磋,勢必對蔣杲校勘造詣與??辟|(zhì)量的提升帶來積極的影響。

      3 蔣杲《唐書》校跋探賾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指出:“清儒之有功古學者,更一端焉,則校勘也。古書傳習愈稀者,其傳抄踵刻,訛謬愈甚,馴至不可讀,而其書以亡,清儒則博征善本以校之,校勘遂成一專門之學。”在清代??睂W史上,蔣杲博覽群書,勤事校勘,厘訂訛脫,厥功甚偉,然而今人言??敝拢^少提及。本文以杭州圖書館藏蔣杲《唐書》[11]批校本為實例,因卷帙浩繁,略舉數(shù)例以見之,以窺見其??狈椒ㄖ舐?。

      3.1 廣采眾本

      五代后晉時官修的《唐書》二百卷(后晉劉昫等撰,明嘉靖十四至十八年(1535~1539) 聞人銓刻本),是現(xiàn)存最早的系統(tǒng)記錄唐代歷史的一部史籍,全書分本紀、志、列傳三部分。為了區(qū)別于北宋歐陽修等編撰的《新唐書》,故稱《舊唐書》。蔣杲??薄短茣罚扇 皬V采眾本”的原則,所用的參校本有“宋本”、《太平御覽》《新唐書》《隋書》《史通》等書。參校時,校語注明所校底本出于何書,宋本則標明卷次。如:

      《志》卷三十之末頁云:“食貨、刑法志,俱以宋本校過”;《列傳》六十之末地腳處云“已上共十一卷宋本?!?;《列傳》卷七十八卷端地腳處批曰“此卷起以宋本?!??!读袀鳌肪戆耸砟袄畛巍睏l,“無幾,希烈遣其將”,校語作“‘幾’下,宋本有‘何’字”。

      《本紀》卷一“李淵”條:“皇祖諱虎,后衛(wèi)左仆射?!毙UZ作“‘衛(wèi)’,沈本作‘魏’,《御覽》亦作‘魏’”?!侗炯o》卷十一“代宗李豫”條:“王縉貶括州刺史。”校語作“‘括’,《御覽》‘撫’”?!读袀鳌返谒氖?,“崔元琮”條,校語云:“‘琮’,新書‘綜’,本傳亦作‘綜’?!?/p>

      《志》卷二十一地理四,“梁置掌天城”條。校語作“‘天郡’以《隋書》?!薄?/p>

      《列傳》卷第五十二“劉子玄”條:“張、蔡二子,紀之于當代?!毙UZ云:“‘糾’,以《史通》校?!?/p>

      蔣杲??比〔脑斮牐员姸鄥⑿1咀鳛樾?币罁?jù),并說明版本異同,力圖提高??钡馁|(zhì)量與準確性。并通過其??彼?,藉以保存了部分宋本資料。

      3.2 ??敝T法的運用

      對校,即以同書的祖本或別本對校,分別注明各本之異同。如:

      《本紀》卷七“中宗李顯”條:“六月壬午,帝遇毒,崩于神龍殿,年五十?!毙UZ云:“《新書》作‘五十五’為是。”

      《本紀》卷十八“宣宗李忱”條:“右拾遺薛廷杰上疏諫,遣中使往羅浮山迎軒轅先生?!毙UZ云:“‘諫’,《御覽》‘請’,非是?!?/p>

      《志》卷十九,“十道郡國:河北道”條:“天寶戶十一萬一十五。”校語云:“新書作十萬一十五?!?/p>

      《志》卷十九,“十道郡國:山南東道”條:“漢高城縣地,屬南郡。”校語云:“《后漢書》,南郡無‘高城’,有‘宜城’?!?/p>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劉瞻”條:“帝閱疏大怒,即日罷瞻相位,檢校刑部尚書同平章事江陵尹充荊南節(jié)度等使,再貶康州刺史?!毙UZ云:“從新書改‘廉’,今《廉州志》題名有之。按瞻貶廉州后,又貶馭州司戶參軍,徙康、虢二州刺史,以刑部尚書召,后居相位。三月卒。皆脫漏?!?/p>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忠義上,“王義方”條:“義方竟娶征之姪女?!毙UZ:“‘義方’下有脫文,新書作‘辭不取,俄而征薨,乃娶’?!?/p>

      《列傳》第一百五十上,“安祿山”條:“祿山以體肥,長帶瘡,及造逆后,而眼漸昏?!毙UZ:“《御覽》,‘兩’?!?/p>

      《列傳》第一百五十下,“黃巢”條:“時巢眾累年為盜,行伍不勝其富,遇窮民于路,事行施遺?!毙UZ:“‘事’,《御覽》‘爭’?!?/p>

      本校,即以本書前后互證,而抉摘其異同,則知其中之謬誤。如:

      《本紀》卷六,“則天皇后武曌”條:“二年春一月,親享明堂。癸亥殺皇嗣妃劉氏、竇氏。臘月改封皇孫成器為壽春郡王?!毙UZ云:“按‘春一月’當作‘正月’。武后以建子為正冬,至享明堂,載初中皆然,況下文有‘臘月’字,則非‘一月’可知。”

      《本紀》卷十七,“文宗李昂”條:“辛丑,以尚書左丞杜元穎檢校戶部尚書充武昌軍節(jié)度。”校語云:“元穎卒于貶所,何緣為尚書左丞。按此乃元稹也。據(jù)前后及本傳改正?!?/p>

      《列傳》卷第九,“許紹”條:“大軍討高麗,令道宗與李靖為前鋒。”校語云:“按《新書》,道宗與李勣為前鋒,非‘靖’也。靖傳‘帝憫其老,不許其伐遼’可證?!?/p>

      《列傳》第九十九,“柳登(弟冕)”條:“詔以關濟美代,歸而卒。子璟,登進士第,亦以著述知名?!毙UZ:“按《閻濟美傳》,由婺州刺史為福建觀察使?!P’字誤也。”

      《列傳》第一百一,“孟元陽”條:“及神策都將蘇元策、宣州都將王幹,各率部留軍需溵水?!毙UZ:“糾謬云:‘元策’當改‘光策’,以韓全義、吳少誠傳為據(jù)。新書仍舊書誤也?!?/p>

      理校,即碰到古書無可依據(jù),或數(shù)本無所適從時,研究者運用古籍、音韻、訓詁、歷史、典故等知識來???,以訂正傳本中的衍、脫、誤、倒等現(xiàn)象。

      《本紀》卷七“中宗”條:“丁巳,立皇帝子妃王氏為皇后?!毙UZ:“‘子’字疑衍?!?/p>

      《志》卷十九“河北道”條:“割滿州之高陽,滿故景州之平舒。”校語:“‘高陽’下‘滿’字疑衍?!?/p>

      《本紀》卷六“則天皇后”條:“狄仁杰為河北道行軍元帥。”校語:“‘元帥’上漏‘副’字”?!侗炯o》卷七“中宗李顯”條:“中書令楊再思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京留守?!毙UZ:“‘京’下疑脫‘師’字?!薄侗炯o》卷十四“憲宗李純”條:“仍立其子驃信苴蒙閤勸為南詔?!毙UZ:“‘詔’下脫‘王’字?!?/p>

      《本紀》卷十八“宣宗李忱”條:“三月,宰相盧鄴罷知政事,守吏部尚書?!毙UZ:“唐宰相并無盧鄴。惟蕭鄴以是年出為荊南節(jié)度使,但檢校尚書右仆射,非守吏部尚書,此新書宰相表也?!?/p>

      《列傳》第六十八“庾準”條:“《左傳》有言,‘貪人敗類’。”校語作“‘貪人敗類’,本出《詩經(jīng)》?!?/p>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憲宗二十子”條:“衡王憺,長慶元年封?!毙UZ作“糾繆云:‘衡’當作‘衢’?!?/p>

      《列傳》第六“王雄誕”條:“垂拱初,官至廣州都督、安西大都護?!毙UZ作“‘安西’疑作‘安南’?!?/p>

      蔣杲《唐書》校跋本,作為清代校讎成果之一,對《唐書》的校訂與系統(tǒng)研究頗具參考利用價值。

      3.3 辨章學術,評鑒優(yōu)劣

      蔣杲批?!短茣?,間有評議,綴寫小記,說明此書學術淵源,辨析諸本異同優(yōu)劣。

      如《本紀》第十八下“宣宗李忱”條末頁批云:“宣宗紀最無義例,摭拾殘闕,記錄舛誤,將唐世史官之職至是而斬乎。因當以新書為善本。”

      《志》卷十七“五行”末頁批云:“敘五行不祖班書,分類幾于雜亂無章,其脫略處尤多,不如新書遠也?!?/p>

      《志》卷二十一“地理”末頁批云:“地理志惟班書最為詳贍。范蔚宗未成志,劉昭取司馬彪志補注續(xù)成之,后視前迥不及矣。嗣后三方鼎峙,南北分裂,郡國互易,名稱屢變。魏收、沈約地形州郡之志,各據(jù)其方所遞,詳其沿革。究其精核,收不如約也。晉、隋之書,成于唐初,互有得失。新、舊《唐書》二本,亦當參看,并以《元和郡國志》考訂訛謬,方為完書。若其溯始建,自漢迄隋,則新亦不如舊。惜未遇博雅君子細質(zhì)所疑也?!?/p>

      《志》卷二十七之末批云:“《漢書·藝文志》后,《隋書·經(jīng)籍志》為最詳該。此書所據(jù)者,《開元四部書目》。唐一代之書多不載,未為完備;子、集二部,尤多訛謬,新書區(qū)以別也。然新書亦多疏漏,要以《隋書》為勝。”

      《志》卷二十八“食貨上”批曰:“新書食貨志,自授田、租庸調(diào)、社倉、義倉、青苗、長平、括田、析租,以至進羨,率貸青苗錢、地頭錢、兩稅法……,條分縷析,了如指掌。舊書敘租庸調(diào)處,遠不逮也。錢、鹽二事源委,亦未詳悉,世次亦未分明,史官編緝,殊荒略耳。”

      《列傳》第八十:“李泌”條末頁批云:“鄴侯相業(yè)甚盛,如肅宗時參帷幄,有子房之功。其后保持春宮,和戎回紇,調(diào)護晟瑊之危疑,發(fā)明韓滉之疵謗,皆卓然大節(jié),傳中概置不錄,而曲加詆毀。閱其傳,與其人大相逕庭。史官之權(quán),真可畏哉”!“新書《鄴侯傳》乃取李繁所著家傳中語,故不無諛辭,然與房次律、張從周同傳,則約略相類,此乃與王璵等同列,不亦謬乎!”

      “古本埋蘊已久,闡發(fā)維艱”。[14]而??惫ぷ鞯淖谥际恰按嬲鎻驮?,最大限度地恢復古籍原貌,這需要校者具有豐富的校勘學知識和其他方面的學問。蔣杲利用所藏之書為??狈?,征引文獻多種協(xié)同相證,糾謬匡失,稽覽舊文,評析優(yōu)劣,言之有據(jù)。一字一句,稍有異同,引多家之說加以疏證。存古之功,自不可沒。蔣杲在校記中不乏用“疑”、“句讀未詳”、“某字未詳”等字樣,表現(xiàn)出在??敝械膶徤饕约白裱嗦勱I疑的原則。在蔣杲校書生涯中,上述《唐書》、《中吳紀聞》的校跋本中,署有“庚戌”,即雍正八年,乃去世前一年在監(jiān)修海寧海神廟任上完成,可謂耗盡心血。歷史上,正因為他們對古籍藏書、校書事業(yè)的虔誠與執(zhí)著,窮畢生之力,不懈搜求,露鈔雪纂,或精心??保蚩×魍?,使中華文脈得以代代延續(xù)而不息。

      [1]葉昌熾.藏書紀事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31.

      [2]黃之雋,等.江南通志卷一百四十[M]//紀昀.四庫全書 第51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19.

      [3]黃宗羲.南雷文約 卷四[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 205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490.

      [4]曹溶.絳云樓書目題辭[M]//李希泌,等.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82:32.

      [5]汪琬.傳是樓記[M]//范鳳書.中國私家藏書史.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331.

      [6]黃丕烈.蕘圃藏書題識[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889.

      [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790.

      [8]王文進.文祿訪書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93.

      [9]王紹曾,等.訂補海源閣書目五種[M].濟南:齊魯書社,2002:1410.

      [10]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M]//續(xù)修四庫全書史部 第9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38.

      [11]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 子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20.

      [12]傅增湘.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3:1000.

      [13]龔明之.中吳紀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58.

      [14]戴震.戴震全書 第6冊[M].合肥:黃山書社,1995:697.

      猜你喜歡
      書樓題跋藏書
      宋善嶺:立秋
      詠菊
      款、印、題跋對古書畫的鑒定作用
      藝術品鑒(2020年11期)2020-12-28 01:36:28
      姜宸英《選詩類鈔》題跋續(xù)考
      天一閣文叢(2019年0期)2019-11-25 01:32:14
      傅以禮《華延年室題跋》校補
      天一閣文叢(2018年0期)2018-11-29 07:48:26
      珍惜每一本藏書
      山東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39
      千載藏書風 化績于當下——《嘉興藏書史》評鑒
      天一閣文叢(2014年1期)2014-10-13 08:00:16
      書樓尋蹤二集(上)
      天一閣文叢(2014年1期)2014-10-13 07:59:32
      葉德輝《述學》題跋五種探賾
      天一閣文叢(2013年1期)2013-11-06 10:01:20
      意象融合 數(shù)象達意——天一閣書樓營造模式及其營造文化再探
      天一閣文叢(2013年1期)2013-11-06 10:01:13
      宁武县| 泗水县| 文化| 大兴区| 西乌| 赤峰市| 广宗县| 嘉禾县| 宾阳县| 临颍县| 连江县| 崇阳县| 育儿| 三台县| 巴彦淖尔市| 花垣县| 泰来县| 巫溪县| 法库县| 栖霞市| 林西县| 天等县| 石棉县| 新建县| 庆城县| 玉屏| 泰顺县| 张家界市| 芦溪县| 张家川| 景东| 长岛县| 杂多县| 蚌埠市| 太原市| 进贤县| 鄂温| 布尔津县| 锡林浩特市| 贞丰县| 揭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