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政(上海圖書館,上海200031)
上海圖書館藏善本杜集題跋匯析
●汪政(上海圖書館,上海200031)
善本杜集;題跋;上海圖書館
茲將上海圖書館珍藏古籍善本杜集中的題跋加以匯錄,并試圖分析其中蘊含的文獻學、文學價值,以供杜甫研究者參考利用.
隨著杜詩學研究的廣泛開展及其研究成果的不斷問世,當代學者可以接觸到的文獻數(shù)據(jù)愈見豐富.盡管如此,依然有不少珍貴的原始文獻不易為研究者們掌握利用,而古籍善本杜集題跋便是其中一類.若能收集整理散見于各種古籍杜詩文獻中的題跋資料,無疑將促進杜詩研究的深入發(fā)展.
(清)毛扆跋
先君昔年以一編授扆曰:"此《杜工部集》乃王原叔洙本也.余借得宋板,命蒼頭劉臣影寫之.其筆畫雖不工,然從宋本抄出者.今世行《杜集》不可以計數(shù),要必以此本為祖也.汝其識之."扆受書而退.開卷細讀原叔記云:"甫集初六十卷,今秘府舊藏、通人家所有稱大小集者,人自編摭,非當時第次.乃搜裒中外書九十九卷,古本一卷,蜀本二十卷,《集略》十五卷,樊晃序《小集》六卷,孫光憲序二十卷,鄭文寶序《少陵集》二十卷,別題《小集》二卷,孫僅一卷,雜編三卷.除其重復,定取一千四百有五篇.凡古詩三百九十有九,近體千有六.起太平時,終湖南所作,視居行之次,若歲時為先后,分十八卷;又別錄賦筆雜著二十九篇為二卷,合二十卷.寶元二年十月記."二十卷末有嘉佑四年四月望日姑蘇郡守王祺后記,此后又有補遺六葉,其《東西兩川說》僅存六行而缺其后,而第十九卷缺首二葉.扆方知先君所借宋本,乃王郡守鏤板于姑蘇郡齋者,深可寶也,謹什襲而藏之.后廿余年,吳興賈人持宋刻殘本三冊來售.第一卷僅存首三葉,十九卷亦缺二葉,補遺《東西兩川說》亦止存六行,其行數(shù)、字數(shù)悉同,乃即先君當年所借原本也.不覺悲喜交集,急購得之,但不得善書者成此美事,且奈何?又廿余年,有甥王為玉者,教導其影宋甚精,覓舊紙從抄本影寫而足成之.嗟乎!先君當年之授此書也,豈意后日原本之復來.扆之受此書也,豈料今日原本復入余舍.設使書賈歸于他室,終作敝屣之棄爾.縱歸于余而無先君當年所授,不過等閑殘帙視之爾,焉能悉其源委哉.應是先君有靈,不使入他人之手也.抄畢,記其顛末如此.歲在己卯重九日,隱湖毛扆謹識,時年六十.
【簡析】毛扆(1640~1713),字季斧,號省庵.清代著名藏書家、校勘家、出版家.江蘇常熟人.王琪刻板的原本今已亡佚,這部就是現(xiàn)存最早的《杜工部集》,乃后世一切杜集之祖."王洙這次編輯,用力最勤,不止參考的本子多,而且分為古近體,又初步進行了編年."[1]但現(xiàn)存的這部書是"由數(shù)種版本組合而成,并不是一個完整的宋刻本,而對各本的認識頗不一致".[2]此跋對于宋人王洙編輯整理《杜工部集》的過程以及明季毛氏父子的補配工作作了較為細致的描述,尤其是關于王琪姑蘇郡齋版來歷的記錄,對于研究者厘清這部來源復雜的《杜工部集》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在發(fā)明事理之外,又借因緣巧遇之由追憶先君,情理并茂、人事互證.
【版本】南宋刻本[卷十至十二配宋紹興建康郡齋刻本;卷二至九、十三至十六配清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卷一首二葉,卷十九第一、二葉,補遺第七、八葉據(jù)錢氏述古堂抄本補抄]
【索書號】756183-92
(明)朱承爵跋
注詩所以便學者,探得作者之意乃為有益,徒詳其出處則乖也.蔡氏注杜集,最得其法,有足取者.舜城朱承爵記.(外集卷末)
舜城朱居士重裝,時正德丙寅歲.(補遺卷末)
【簡析】朱承爵(1480~1527),字子儋,號舜城漫士,又號左庵.江陰(今屬江蘇)人.明代藏書家、刻書家.蔡夢弼的《杜工部草堂詩箋》作為一部杜集編年集注本是宋代最重要的杜詩注本之一.成書于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始刻于開禧(1205~ 1208)年間.今存五十卷本、二十二卷本和四十卷補遺十卷本.這部四十卷本為元刻,并非流通最廣的黎庶昌《古逸叢書》本.此跋指出蔡注重主旨、略典實,便于初學的特點,應該說這是符合客觀實際的.
【版本】元刻本
【索書號】754390-42
(清)查慎行跋
宋黃希字師心,撫州人.干道中進士,官永新令.作春風堂于縣署,楊誠齋為之記,極稱之.有《補杜詩注》,搜剔隱微,皆前人所未發(fā),子鶴續(xù)成之.鶴字叔似,所著有《北窓寓言集》,事詳郭青螺《豫章書》及《江西人物志》.世但知黃鶴注杜,不知其續(xù)成父書也,特表出之.此本刊于元順帝至正八年,余房師汪東山先生家藏書也.康熙庚子忽從江西購得,敬識數(shù)言.查慎行跋.
【簡析】查慎行(1650~1727),清代詩人,海寧袁花人.《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是后人以徐居仁編次的《門類杜詩》為底本,附以黃鶴注及文天祥、謝枋得、劉辰翁等人評語的坊刻本.匯集諸家注釋,分杜詩為七十二門,在元明兩代廣為刊行,影響甚巨."黃氏父子《補注杜詩》,為現(xiàn)存宋人注杜中之較為存真者."[3]此跋介紹了黃希、黃鶴父子的生平、著述,意在點出注釋杜詩乃黃氏父子兩代完成的工作.并說明了這部書的刊刻年代,流傳過程.
【版本】元至正八年(1348)潘屏山圭山書院刻廣勤書堂印本
【索書號】788618-41
楊守敬跋
杜詩分類始于徐居仁,黃氏就徐本為之注,采取各家,最為詳博.元高楚芳《集千家注杜詩》即從此出,無甚增損.此為元刊本,首尾完具,可寶也.光緒丙戌冬十二月望日,楊守敬題.
【簡析】楊守敬(1839~1915),湖北省宜都市陸城鎮(zhèn)人,字惺吾,敬齋.清末民初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藝術(shù)家、泉幣學家、藏書家.此跋首先點出黃氏補注《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的工作是在徐居仁分類編次本的基礎上完成的,繼而認為黃氏之注廣采眾家、詳實奄洽,成為元人高楚芳《集千家注杜詩》之模本.同時提示了這部書的刊行年代及其寶貴價值.
【版本】元至正八年(1348)潘屏山圭山書院刻廣勤書堂印本
【索書號】830547-56
徐森跋
予覽敬恕堂家藏朱批《杜集》,不覺感慨交并.念及先祖管卿公手披《全唐》一百三十本,一生精血學問悉著毫端,惟恨家業(yè)蕭條,未能述志刻傳.將來若得吹噓,亦可為后世較正也.后學晚生昆山徐森敬白.
【簡析】此跋提示了這部《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的收藏情況,念祖?zhèn)?哀感深情.
【版本】明萬歷三十年(1602)許自昌刻李杜全集本,清佚名評點
【索書號】T06243-54
(清)趙宗建跋
考印章,知卷上之朱筆評語為吾虞許桐間先生手筆.先生名葼聚,雍正間人.丁亥四月,非昔記.
丁祖蔭題識
許葼聚,字寶君.工詩,精漢隸,兼善丹青.著有《桐花書屋詩鈔》.天錦子,重進孫也.初園.
【簡析】趙宗建(1824~1900)清末藏書家.字次侯,一字次公,一作次山,號非昔居士.江蘇常熟人.《杜工部七言律詩》其實是元人張性《杜律演義》諸多翻版之一.該系列書版本甚伙、體例不一、卷數(shù)不同、書名互異,又作《杜律虞注》《杜詩虞箋》《虞邵庵分類杜詩注》《杜律七言注解》《虞伯生選杜律七言注》等,但所錄篇目和注釋皆相差無幾.明清間翻刻十余種,影響較大.趙跋意在點出這部《杜工部七言律詩》的批點者,丁識則對批點者許葼聚作了進一步的考證.
【版本】(明)龔雷刻杜律五七言本,(清)許葼聚批
【索書號】789084-85
(明)張文棟跋
杜集刻板至多,訓詁則厭其繁,編類則悼其紊.茲刻盡削厥注,壹次以體,攬之轉(zhuǎn)覺爽然,猶恨其剔劂欠精爾.萬歷乙未八月十七日買,遂記此.張文棟任甫.
【簡析】時至明葉,杜集各類注本已層出不窮,注釋大都輾轉(zhuǎn)因循,失于繁蕪;編次又每以類相從,難覽諸體之全貌.此跋說明在明代流通的杜集中分類集注本占很大比例,同時指出這類注本的缺點,并認為這部以體編次、棄除注解的《杜少陵集》給人清朗省曠的閱讀體驗.另據(jù)《杜集敘錄》,成都杜甫草堂今存明人張潛編十卷本《杜少陵集》,其行款、體例與本書相同,也是無注白文.故兩者可能出于同一版本.
(清)王昶跋
元槧《杜少陵集》皆有注本,而無注本極少.是集尾冊有明張?zhí)0险Z,據(jù)云勝國時無注本杜集甚少見也,依此可以確信.夫溯有元迄明季累百年矣,明季迄今又累百年矣.獨是集字文俱古,楮墨猶新,晝長無俚,展閱一過,彌不禁盥露瓣香虔奉云.乾隆甲寅春日,后學王昶謹書.
按明張?zhí)VM棟,字伯任,昆山人,著有《木雁軒詩文集》.平生藏書甚富,見《明史》列傳.昶又.
【簡析】王昶(1725~1806),字德甫,號述庵,又號蘭泉,江蘇青浦(今上海市青浦區(qū))朱家角人.王跋首言元刻《杜少陵集》之情狀,又描述了本書字體用墨的優(yōu)點,流露出嗜書者的雅趣幽尚.按語是針對前跋者的考證,王昶認為張棟伯任即是前跋者張文棟任甫,然檢索各籍并未發(fā)現(xiàn)相關證據(jù).
【版本】明刻本
【索書號】792215-22
(清)翁同龢跋
庚寅夏,得此本,于西苑朝房諦審,知為青主先生評點,紙既浥脆,乃付潢匠背之.壬辰秋日,排比舊籍,以畀斌孫一笏齋中,何減霜紅龕里耶?瓶叟記.
【簡析】翁同龢(1830~1904),近代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杜詩通》乃胡震亨《李杜詩通》的杜詩編,是明代杜詩全注本中極為重要之作.先分體,再分類,一類之中略作編年.注釋獨出機杼,并采前人之說,詳附圈點以示優(yōu)劣.書成之后未及刊印,至清順治七年(1650)方由朱茂時付梓.這部《杜詩通》是初刻本.該跋交待了本書的評點者以及修護情況,其間對此書之珍護以及賞玩之際的自得之情溢于言表.
【版本】清順治七年(1650)朱茂時刻李杜詩通本,(清)傅山批點
【索書號】793970-75
(清)朱蕓跋
《分類杜詩》二冊,系竹垞太史手批,舊屬迂邨周先生家物,后為先曾祖樞臣公攘得,來索輒不與.及晤時,握先公手而笑曰:"愿吾子謹藏之,勿輕示人,恐有豪奪如君者,其將奈何?"坐客為之絕倒.蓋迂翁與先公誼屬盧、李,情尤莫逆,故不疑以此為謔耳.以上顛末得之所遺日記中.嗟乎!城東老屋,久屬他人;硯北殘書,尚存敝篋.披茲手澤,能不泫然.志罷前因,亦堪破涕.時在乾隆五十九年秋九月晦前一日,澹如朱蕓跋于齊女門東之藍田賃舍.
【簡析】《杜詩分類全集》一書是傅振商在邵寶《分類集注杜詩》的基礎上刪去注釋而成的,初刻于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這部《杜詩分類全集》是清順治十六年(1659)張縉彥、谷應泰輯定的高士還讀齋重刻本,版式與前不同.該跋先及批評者,又生動敘述了本書輾轉(zhuǎn)流傳之經(jīng)過.道光十一年(1831)陽湖莊魯駉刊有《朱竹垞先生杜詩評本》二十四卷,莊序云:"丙戌(道光六年,1826)游皖城,偶過書肆,見敗帙中有是編,乃秀水朱竹垞先生手批本,購歸讀之,覺體會入微,別有心得",遂"手錄付梓".今據(jù)朱蕓跋語可知這部《杜詩分類全集》乃朱彝尊手批的評點本,那么它是否就是莊氏在書肆中購得的那部呢?這并非沒有可能,因為《朱竹垞先生杜詩評本》與《杜詩分類全集》兩書的編次雖不同,但也有可能是莊魯駉在"手錄付梓"之際自行改編的.
【版本】清順治十六年(1659)還讀齋刻本, (清)朱彝尊批評
【索書號】798949-50
張元濟跋
《杜工部集》六冊,為余六世叔祖吟廬公手校,為同邑任氏所得,復歸于余,卷一末葉有題記可證.張元濟.
【簡析】張元濟(1867-1959),號菊生,浙江海鹽人.1902年進入商務印書館歷任編譯所所長、經(jīng)理、監(jiān)理、董事長等職.錢謙益的《杜工部集》是其在《讀杜小箋》《讀杜二箋》二書基礎上增補而成的,后又經(jīng)族孫錢曾補充纂訂,于康熙六年(1667)由泰興季振宜刊行的.分古、今二體,約略編年.其以吳若本加以詮訂,糾正了不少舊注之誤.錢氏通過以史證詩的方法闡發(fā)杜詩主旨,多有創(chuàng)見而言之有據(jù),故而影響極大.這部錢注《杜工部集》是康熙六年(1667)季氏靜思堂的初刻本.此跋交待了本書的校訂者及其流傳情況,可資考訂之用.
【版本】清康熙六年(1667)季氏靜思堂刻本, (清)張宗柟校
【索書號】T12982-7
(清)齊召南批點并跋
雍正己酉九月,一干誦于曹源書屋.
《虞書》曰:"詩言志."志有樂有憂,則詩有歌有泣.千古詩人眾矣,非其言不工,其志小也,否則其志又大而無當也.若杜工部庶幾所謂以天下之憂為憂、以天下之樂為樂者乎.其身抑郁窮愁,有所不顧,而惓惓于朝廷之理亂、草野之悲愉,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其志固古圣賢之志也,其詩冠絕千古,誰曰不宜.己酉十一月,一干偶書.
【簡析】齊召南(1703~1768)字次風,號瓊臺,晚號息園.浙江天臺人.清朝官吏."雖然在今天,朱鶴齡《輯注杜工部詩集》的影響和地位遠遠不及清代其他數(shù)家,如《錢注杜詩》《杜詩詳注》《讀杜心解》《杜詩鏡銓》等,但在當時可是引起了很大轟動的."[4]
朱子謂杜詩晚年橫逆不可當,又謂自夔州以后詩便啞了,愚嘗以為疑.杜自謂晚歲頗于詩律細,自評必確.且老而益精,窮而益工,前人又多論及于此.朱子或者一時間未定之說,未可知也.及愚再三熟玩公集,至大歷以后諸古詩,以為橫逆則不可,以為啞則竟啞矣.于是嘆紫陽只字固無浪下,而后人依附雷同,則豈不可笑之甚哉.若其格律,則公自評確矣.庚戌正月,一干誦.
【簡析】此跋反映了齊召南對朱熹評論杜詩的一些看法.朱熹認為杜甫夔州以后詩啞了,對于這種見解,多數(shù)人不加思考地持反對意見,以為杜詩老而益精、窮而益工,怎么便啞了呢?齊氏則在此表示了對朱熹觀點的認同.其實這里的"啞"應該是指一種沉郁內(nèi)斂的風格,這種風格使得杜甫晚期的詩歌在音律上不再以昂揚鏗鏘見長.此類一家之言,值得商榷,亦值得思考.
【版本】清康熙葉永茹萬卷樓刻本【索書號】819746-56
姚景瀛跋
此清初原刻,"羯胡""犬羊""戎狄"等字均避而不刊,如"明主""圣明"之"明"字亦付缺如,可見當時文網(wǎng)之密耳.甲寅秋仲校竟記之.虞琴.
【簡析】姚景瀛(1867-?),字虞琴,又字漁吟,浙江杭縣人.此跋交代本書刊刻年代并談及清初避諱的情況,后者亦為前者之力證."明"字并不屬于應該避諱的字,而所以諱之,是因為"明主""圣明"之類的字眼,容易讓人誤認為是對明朝君主的褒揚.如此避諱,足以想象當時文字獄的酷烈.
【版本】清康熙十一年(1672)岱淵堂刻本, (清)潘眉評
【索書號】864182-93
張元濟跋
陳宋齋先生名吁,字言揚,為先六世祖寒坪公之本生外祖,籍隸海寧,移居海鹽,官溫州教授.是書評點為先生手筆,卷二十三末葉署"戊戌仲冬",卷二第十七葉又署"丙午除夕",先后九年,丹黃遍紙,糾摘疪謬凡百余條,是于此書用功至深.邑志稱先生詩喜韓、蘇而歸于少陵,洵不誣也.先生為吾邑寓公,又為吾祖所自出,則是書之在吾家固當珍如拱璧矣.癸亥仲冬月二十五日,張元濟.
同日又得先生所著《讀杜隨筆》一部.書估語余,兩書均自先生后人僑居蘇州者售出.并記于此.
【簡析】此跋較詳細地介紹了這部書的評點者及其與本族的關系,嗟贊其費年彌紀、至勤至精的評點之功,并提及此書與《讀杜隨筆》一書的流傳情況.
【版本】清康熙刻本,清陳吁批?!舅鲿枴縏441982-95
(清)翁同龢題記
朱、墨二筆評點.墨筆錄新城二王語,出西樵者則著"西樵曰"三字別之,余皆阮亭語也.朱筆未詳何人,俟更考之.同龢記.
【簡析】此跋意在考證這部書的幾位評點者. "新城二王"指王士祿和王士禛,士祿號西樵,士禛號阮亭.
【版本】清雍正二年至三年(1724~1725)浦氏寧我齋刻本,清佚名過錄(清)王士祿、王士禛等評點
【索書號】863617-20
李、杜集向未見有合刻者,此乃家瀹齋閣學士被賜之本,先賦后詩,詩則分體分類,為前明洪都萬虞愷刻于嘉靖二十一年壬寅者.李、杜文章,光焰萬丈,非尚方善本曷由合觀其盛耶?閣學士其永寶之.道光丁酉三月廿有五日,南海吳榮光敬觀并識.
【簡析】吳榮光(1773~1843)清代詩人、書法家、藏書家.原名燎光,字殿垣,一字伯榮,號荷屋、可庵,別署拜經(jīng)老人、白云山人,南海人.此跋言及該書之稀秘可寶及其來歷之殊異,又涉編次體例以及刊刻情況.
(清)程恩澤跋
李、杜合集分體始于明萬歷間劉世教少彝,前此所未聞也.此本不著刊者姓氏,紙墨甚古,似不囿于有明.藥齋閣學以賜出上方,尤珍異之.丁酉夏日,古歙程恩澤識.
【簡析】程恩澤(1785~1837)清代學者、官員.字云芬,號春海,安徽歙縣人.此跋追溯李杜分體合集之原始以及本書的紙墨外觀和可貴之因."藥"當作"瀹".
(清)張穆跋
向見汲古閣刻《盛唐二大家詩》,意為李、杜合刻之始.今從瀹齋先生假觀此本,乃知有先茅為之者矣.刊落注文,獨存真面,較茅本尤為大雅云.道光十有七年四月廿四日,平定張瀛暹敬識.
【簡析】張穆(1808~1849)山西平定人,近代愛國思想家、地理學家、詩人和書法家.此跋旨在說明本書的創(chuàng)例之先以及簡棄注釋的優(yōu)勢.又由文意觀之,跋文中"先茅""茅本"之"茅"當為"毛"字之通假,"毛"即指明汲古閣之毛氏.
文素松跋
《李杜合集》十六卷,明嘉靖壬寅洪都萬虞愷匯刊者,先賦后詩,詩則分體分類,無注文.諸目錄皆未載,惟徐興公《紅雨樓題跋》云:"世傳《杜詩》不下數(shù)百本,箋注者十之七,編年者十之三,分類者十之一,此則分類無注,簡而易覽",是否即此刊本,不得而知.此書有吳荷屋、張石洲、程春海三先生題識,蓋吳瀹齋學士被賜之本也.瀹齋名其浚,固始人,官山西巡撫,所著《植物名實圖考》最有名于世.廿二年秋,偕何敘甫兄游貢院西街,邂逅得此于吳氏后人.嗣陳散原姨丈過京赴平,囑景印傳世,并承題數(shù)字于篇首,亦可見此老之重視矣.原為二十冊,改訂八冊,記其原委于此.民國二十四年八月十一日,萍鄉(xiāng)文素松.
又按,萬虞愷字懋卿,南昌人,嘉靖進士.擢南京兵科給事中,核武職冗員,黜戚畹冒襲及他越資遷授者百二十人,尋劾罷南京戶部尚書閔楷、督儲都御史劉渠.歷右副都御史,總督漕儲,所至有政績,敦樸有行義,不務為名高,一時推為長者,終刑部右侍郎.又記.
【簡析】文素松(1890~1941),黃埔軍校少校兵器教官,碑帖鑒賞收藏家.別字舟虛、岫舒,江西萍鄉(xiāng)人.此跋記載了本書的刊行年代,刊刻人萬虞愷、三位題識者、收藏者吳其浚的身世,以及少見的編次方式.又認為本冊可能就是徐興公《紅雨樓題跋》中所提及的那部書.并詳盡交代了自己得書之始末,改裝之情形,及其保重珍愛之由.
【版本】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萬虞愷刻本
【索書號】796521-28
[1]萬曼.唐集敘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08.
[2]張忠綱,等.杜集敘錄[M].山東:齊魯書社, 2008:14.
[3]周采泉.杜集書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65.
[4]蔡錦芳.杜詩版本及作品研究[M].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118.
G256.4
E
1005-8214(2015)10-0063-05
汪政(1977-),男,碩士,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館員,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
2014-11-22[責任編輯]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