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塵
法國《查理周刊》遭遇恐怖襲擊的那天,我的一位同事正和家人在事發(fā)地一公里之外的地方辦事。幾個月前,他曾經(jīng)安慰赴法出差的我:“巴黎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樣亂”。
事發(fā)地所在的11區(qū),位于塞納河右岸,那里有灑著法國革命者鮮血的巴士底廣場,著名的旅游勝地巴黎圣母院也近在咫尺。中國人最熱衷的名店,很多也在附近,打折狂歡季還未過去,震驚世界的血腥悲劇就發(fā)生了。
很多人大概都想問:這個地球人都愛的花都,你還好嗎?
世人從不吝嗇贊美巴黎的美麗。然而“流動的盛宴”之下,到過巴黎的人往往很快就發(fā)現(xiàn)這座城市的另一面——“巴黎有偉大的埃菲爾鐵塔、圣母院和盧浮宮,也有惱人的臟亂、無序與傲慢”。對巴黎失望與失落的情緒甚至被概括為一個專有詞匯,叫做“巴黎癥候群”。
著名駐法記者鄭若麟先生曾在接受我專訪時,講述過“法蘭西的雙面”,這個觀點或許有助于我們理解真實的巴黎。
法國人有很多讓自己驕傲的理由,如今很多人卻有恐懼心理。鄭先生指出,其實法國人的最大恐懼,就是法國自身的衰落。正是因為太知道昔日的榮耀和偉大,法國人特別擔心未來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衰落。這種恐懼心態(tài)則進一步導致了法國的“下沉”,在數(shù)據(jù)上表現(xiàn)為壓在法國人頭頂?shù)摹叭笊健保菏I(yè)率、公共債務和缺乏經(jīng)濟競爭力。
通過此次恐襲事件,人們還能看到更多問題,比如社會的撕裂。法國的外來移民還在增加,但是在融入上卻不甚成功。你會很容易在巴黎的餐館、旅館和出租車上,辨識出從事著低端工作的外來移民們,氣質與法式的精致、優(yōu)雅和舒緩相去甚遠。作為游客,有時候是一種不甚愉悅的體驗。
2014年11月,我應邀訪問法國,卻不想在回國前一天遇上了此前一直擔心的事——錢包和護照在一家購物中心被偷。
法國警察用冷淡的語氣直截了當?shù)馗嬖V我,他們幫不了我,“在巴黎,要學會接受這些”。
當我心情沉重地回到酒店,剛邁入大門時,前臺的墨西哥姑娘用不甚流利的英語叫住了我。原來有人撿到了我的錢包,而且護照還在!他留下了地址,請我去取。
但同伴認為我深夜一人打車前去郊區(qū)找一個陌生人取東西,太過冒險。最后,這位先生居然親自駕車把東西給我送到了酒店。
“你會因此而討厭巴黎嗎?畢竟你差點回不了國。”離開時,墨西哥姑娘問我。
我想了想說,“不會,這也許就是巴黎本來的樣子吧。”
對,這才是巴黎,微光與幽暗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