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威
談提高鋼琴專業(yè)學生演繹中國作品能力的有效途徑
近百年來,“舶來品”鋼琴已完全融入我國藝術文化的發(fā)展中,但在專業(yè)教學上卻仍以沿用西方體系與教材(曲目)為主,對此,學者們對鋼琴教學民族化與建立中國鋼琴學派等命題探討熱烈。本文將該命題作為理論基礎,從更微觀、更具象的角度出發(fā),從以課程體系豐滿理論知識、以教材建設夯實實踐基礎、以授課方式啟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以從教能力保障教學質量四個方面,闡述提高鋼琴專業(yè)學生演繹中國作品能力的有效途徑。
進入新世紀以來,面對世界經濟、文化發(fā)展愈加全球化、多元化的客觀現實,我國高等教育逐漸由外延向內涵建設收攏的發(fā)展趨勢,都促使高等教育的從業(yè)者更冷靜、深入地審視自身所處專業(yè)領域的現狀,總結當前存在的問題,不斷改革,以期進一步推動教育與時代的相適應性。對于開設音樂類相關專業(yè)的高校來說,無論是從對我國20世紀初音樂本、??茖W校體制的承襲上,還是從改革開放以來各方生源的吸納上,鋼琴都是社會影響最廣泛、群眾基礎最扎實的傳統專業(yè)之一,對其教學的種種思考也相對起步較早,學術觸角更敏銳,研究經驗更豐富。
近年來,高校的頂層設計者與教師愈發(fā)認識到,一方面,鋼琴雖是由西方傳入我國的樂器,但百年來它已完全融入我國藝術文化的整體發(fā)展中,我國輸出的鋼琴演奏家也早已獲得歐美主流古典音樂市場的認可,它的物理屬性已衍生出了鮮明的文化屬性。但另一方面,當前我國的鋼琴專業(yè)教育仍以沿用西方的教法、教材(曲目)為主,尚未安全形成自主化的發(fā)展道路,在民族特色與創(chuàng)新能力上均顯滯后。因此,強調鋼琴專業(yè)教學中的民族化問題,強調建立中國鋼琴學派的重要性與迫切性,成為近十幾年來學術界討論的熱點命題。就此,筆者從更具象的角度出發(fā),僅從課程、教材、授課方式和師資四個方面,闡述在實際教學中,提高鋼琴專業(yè)學生演繹中國作品能力的有效途徑,以期幫助學生更準確地把握中國作品的文化特質與審美特征,為鋼琴事業(yè)的民族化發(fā)展與中國鋼琴學派的發(fā)展積蓄力量。
鋼琴專業(yè)學生所面對的中國作品,主要分為改編曲和原創(chuàng)作品兩類。前者通常指改編自古曲、民族器樂曲或民歌小調,以及說唱、戲曲、舞蹈(?。┮魳返匿撉僮髌?;后者則包括以地方特色音樂語匯等傳統音樂素材,或新音樂元素創(chuàng)作的鋼琴作品。這些作品通過西方的樂器形制、音色與創(chuàng)作技術,涵括并表現了傳統音樂對鋼琴作品各個層面的滲透與影響,雙向作用力下產生的所謂“中國作品”,更趨向于文化范疇的概念,在交流、行進與對比中體現出“中國音樂對音樂標題性、文學性的愛好”,“對音樂旋律抒情性的重視”,“對音樂的民族性、英雄性、幻想性的偏愛”等藝術風格。①管建華《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山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頁 。這類作品如此豐厚的內涵,僅憑鋼琴演奏專業(yè)課的課時與對相關教學內容的承載能力,僅憑專業(yè)教師個人的講解與示范,無法完全滿足培養(yǎng)目標的需求。他們需要盡可能多地積累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理論知識,以形成更完備的知識體系,體現演奏中對中國作品各維度與層次的駕馭能力。因此,課程體系中各課程模塊、各相關科目的設計與教學實踐,便成為完善學生知識結構的核心環(huán)節(jié)。
首先,在必修課模塊中,如《大學語文》《詩詞歌賦》《藝術概論》等類課程(或教學內容),可利用具象的文字表述,從文學或藝術理論的角度,進一步渲染中國傳統文化對意境、意蘊的追求與表達,提升學生對這一語境下藝術作品的感知和分析能力;如《中國音樂史》《中國美學史》等類課程(或教學內容),則使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回溯中國音樂的發(fā)展脈絡,包括其中樂器、旋律、律學理論等方面的交流、融合所產生的音樂現象及作品,以及儒、道、佛、禪宗等不同哲學體系或其它文化思潮對不同音樂形式、內容與風格的認知、判斷、取舍與審美傾向等;如《民族民間音樂》(或《民歌》《說唱》《戲曲》《民族器樂賞析》等)類課程,則能夠通過演唱和賞析相關作品,使學生以最直觀的方式了解一定量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與其它元素。其次,在選修課模塊中,高校更可打破學院、系別與專業(yè)的橫向限制,鼓勵鋼琴專業(yè)的學生選修與傳統音樂、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包括原為民族聲樂演唱、民族器樂演奏等專業(yè)學生開設的課程等,促進不同專業(yè)間學生的交流,完善其知識結構。這些課程為鋼琴專業(yè)的學生架構起一個較為科學、實用的理論框架,盡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民族調式、旋律、節(jié)奏甚至結構的熟悉程度,有利于他們在面對中國作品時對作品基調的把握,并為他們在練習與演奏中更深層次的探索提供理論方向。
關于鋼琴專業(yè)的教材建設,對于高校和專業(yè)教師來說,都是一個稍顯尷尬的問題。對于音樂表演專業(yè)來說,教材意味著在既定教學理念指導下,完成實踐練習的基礎,鋼琴專業(yè)學生實踐的第一步,正是練習教材中的曲目。而面對鋼琴這一“舶來品”,在我們接受它的藝術美感的同時,也一并接受了它來自西方的教育模式和內容。目前,從初學者到高等教育階段,我國的鋼琴專業(yè)教學仍然以沿襲前蘇聯的教學體系為基礎,大部分學生走的還是小湯、大湯、哈農、拜爾、車爾尼、肖邦的老路,所采用的教材與曲目也以相配套的西方練習曲與樂曲為主。其中雖輔以中國作品的教學內容,但數量有限,新作品出現的頻率則更低,現有曲目的選用更像是色彩性的補充或點綴,而未形成系統化的中國鋼琴音樂教材。
現有教材較為集中的問題,一是教材中中國作品的比例不足,結構更龐大、演奏技巧要求更高、內容更深刻的中國作品更是如此;二是曲目陳舊,絕大多數中國作品——如《瀏陽河》、《梅花三弄》《彩云追月》《夕陽簫鼓》《百鳥朝鳳》等——多年沿用不變(上世紀90年代后至本世紀的優(yōu)秀鋼琴作品則鮮少收入各階段的教材中),教師與學生對此難免存在一定程度的審美疲勞。形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現有的中國鋼琴作品尚不足以支撐與形成“由低到高相對完善的體系化的教材,包括與之適應的配合各階段學習的練習曲”。①代霜蓉《以母語音樂文化為基礎的多元音樂教育觀念下的鋼琴教學》,《中國音樂》2014年第2期。但我們也必須警醒,教材是學習的依據,如果中國作品在教材中的地位始終得不到提高,學生只是象征性地演奏幾首中國作品,對其所蘊含的文化語言和審美特征認識模糊或全然不知,長此以往,這種缺失將不僅僅是遺憾,而且是對本民族音樂語言的遺落和無以為繼,更談不上實現我國鋼琴藝術的民族化發(fā)展和孕育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鋼琴學派。
對此,我們要向中國的作曲家和鋼琴教育家們呼吁,希望他們能為中國鋼琴教育創(chuàng)作、編寫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完善各學習階段的練習曲與樂曲,逐步建設科學、嚴謹、系統且特色鮮明的中國鋼琴音樂教材,幫助學生從實踐中學習和領悟中國風格的鋼琴演奏技巧,促使他們在接觸中西多元音樂文化的過程中,形成自身立足于本民族的演奏風格。
傳統的鋼琴教學采用“一對一”的授課模式,近20年來,隨著電子數碼鋼琴技術的迅速發(fā)展,高校教學設備、設施的更新與完善,由一名教師和數名(一般3—5人)學習程度接近的學生組成的“小組課”形式,也因其師生交流互動效果良好、節(jié)約教學成本而逐漸被各高校所推行。這兩種授課方式的有機結合有利于因材施教,通過單獨指導和互相觀摩,能最大程度解決學生在演奏中國作品時遇到的技巧與風格問題。
在此基礎上,為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鋼琴專業(yè)教學應以授課方式變革為契機,鼓勵師生共同創(chuàng)新思維模式,探索更有利于學生演繹中國作品的方法,從不同層面和角度為他們最終呈現的個人化演繹,奠定扎實的學習基礎。譬如,突破固有的教學思路,豐富現行教學大綱或所用教材中的曲目,教師可按不同學生的演奏水平、接受程度和性格特點,從更廣范圍中選取適合其演繹的中國作品;通過小組公開課等形式,鼓勵學生就自身所演奏的中國作品,互相觀摩、交流體會、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教師可從總結共性問題的角度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議和意見,從而在動態(tài)的雙向教學中解決演奏中的實際問題;組織開設以中國作品為主要內容的座談或講座,通過寓教于樂的討論活動,一方面搭建師生深入交流和展示的平臺,一方面可通過介紹中國鋼琴作曲家、演奏家及作品,介紹中國鋼琴的發(fā)展歷史與現狀,及其演奏與審美特點等,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獲得比課堂更豐富生動的知識內容;鼓勵學生走出課堂,積極參加、觀賞鋼琴獨奏、協奏和室內樂等音樂會,以及欣賞民族聲樂、器樂的演出,熟悉傳統音樂語言,在實踐活動中深入體會中國作品的意境,在欣賞過程中細細品鑒中國作品的韻味。
鋼琴專業(yè)學生演繹中國作品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離不開教師的鉆研與付出。由于鋼琴的專業(yè)教學特點,教師既要講解、示范中國作品所涉及的知識性、技能性和藝術性,又要兼顧在這一作品類型中學生理解能力與表現力的培養(yǎng),從保障和提高教學質量的角度而言,這對教師的從教能力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
因此,教師在積累和講授中國作品時,一是應強調技能與理論的并重,重視相關文獻的查閱與研究,不斷鞏固、提高自身學術水平的構建,將研究成果滲透在日常教學中,指導學生以鋼琴藝術為立足點,從民族民間音樂浩如煙海的素材中,尋找、探索中西音樂交融與碰撞后的精髓之所在。二是有能力從民族情感和審美情趣等多方面激發(fā)學生對中國作品的演繹興趣和熱情,尤其對于在西方教學體系下成長起來的鋼琴專業(yè)學生來說,在高等教育階段補充不同類型與風格的中國作品(古曲改編與現代音樂風格均有所涉獵),是完善其演奏技能與綜合音樂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和必要手段。三是不斷提高自身多媒體運用與制作能力,適應新形勢下高等教育的實際需求,借助網絡、音響技術等現代化教學資源與手段,借鑒國內外各學科領域、各專業(yè)的先進經驗,通過多樣化的演示,使學生接觸和認識更立體化、多元化的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四是充分考慮到學生對中國作品的陌生感與不適應性,在教學中付出更多的愛心、耐心和責任心,①張力偉、陳秉義、張慶玫等《高等音樂院校課程體系構建與教學革命研究》,《遼寧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頁。這貌似空泛的口號,但實際上教師的這些基本素質“不僅僅是性格和品格的體現,更是鋼琴教師的從業(yè)能力和教學藝術”。 五是正視并重視自身作為學生精神資源啟發(fā)者的身份,有意識地通過中國作品的教學,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總之,鋼琴專業(yè)學生對于中國作品的演繹,技術上的難點—— 如對古琴、古箏、嗩吶等民族樂器音色的模仿(力度、旋律與和聲的處理、踏板的運用等),對民族民間音樂素材中旋律、節(jié)奏與腔調的準確把握等——可以通過大量的觀摩與練習達到既定的演奏標準,藝術上的難點則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鋼琴作品包含的情感往往與西方作曲家個人化的抒發(fā)不同,它與我國書法、繪畫、舞蹈藝術同理,擅長通過寫意的手法,將音樂所承載的情感與意境、韻味融為一體,追求曲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這就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演奏思維,在演繹中表現出作品的整體層次感。因此,對鋼琴專業(yè)學生演繹中國作品能力的培養(yǎng),絕不僅僅是文中所述的幾個方面,在教學中,我們應在橫向上積累史學、美學、作曲、演奏等豐富的音樂理論,在縱向上則達到哲學、藝術、傳統文化的貫通,從而以能力的培養(yǎng)達到教學目的,實現培養(yǎng)目標。
[1]管建華.《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M].山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張力偉、陳秉義、張慶玫.《高等音樂院校課程體系構建與教學改革研究》[M].遼寧教育出版社,2009
[3]馬曉霜.《對加強中國鋼琴作品教學的思考》,《音樂大觀》2013年第1期
[4]王柯.《我國鋼琴作品在大學鋼琴教學中的意義》[J].《黃河之聲》2013年第21期
[5]馬薇、楊日芳.《試析我國鋼琴教育民族化中存在的問題及完善途徑》[J].《音樂時空》2014年第1期
[6]代霜蓉.《以母語音樂文化為基礎的多元音樂教育觀念下的鋼琴教學》[J].《中國音樂》2014年第2期
[7]韓冬.《鋼琴教材中傳統曲目淡化原因探究》[J].《音樂創(chuàng)作》2014年第4期
[8]石翠花.《“中國鋼琴學派”振興之路——我國普通高校鋼琴教育民族化現狀及對策研究》[J].《音樂創(chuàng)作》2014年第6期
[9]于寧.《關于鋼琴教育民族化問題與策略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
[10]張瑞蓉、牛婧.《關于地方院校鋼琴教學與本土文化結合的調研分析與建議——以山西幾所高校為例》[J].《音樂創(chuàng)作》2014年第7期
[11]馬菲.《民族化視角下的高校鋼琴教學創(chuàng)新道路思考》[J].《黃河之聲》2014年第18期
[12]李靜.《演奏中國鋼琴作品的重要性》[J].《音樂時空》2014年第22期
鋼琴 中國作品 能力
孫威 (1970 ——),沈陽音樂學院講師 。
(責任編輯 霍 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