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句容市第二中學侯紅寶(特級教師)
從寫作的角度教學《棗核》
☉江蘇省句容市第二中學侯紅寶(特級教師)
寫作教學離不開閱讀教學,閱讀教學脫離不了寫作教學,讀寫結合的語文教學乃是回歸語文教學本真的必由之路,也是語文學科的特點所在。因此,從寫作的視角詮釋文本與組織教學,就顯得很有意義。
現(xiàn)以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棗核》一課為例談談我的教學體會。本課主問題設計如下:
閱讀是一種從書面言語中獲得意義的心理過程。我對這個理念的解釋是“從語言層面沉下去,從精神層面浮上來”。它的具體過程是:讀者尋找到文本的“不確定點”和“空白點”,并從此處出發(fā),聯(lián)系自己直接與間接的生活經(jīng)驗和學習經(jīng)驗,進行聯(lián)想、歸納,從而形成對作品意義或文本意蘊的見解。高明的作者總是在文本的語言及其結構中預設這些“不確定點”和“空白點”,以呼喚讀者的詮釋。預設的方法之一便是調動適當?shù)膶懽骷记桑赃_到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激發(fā)讀者的思考與感悟的效果。
設置懸念便是這篇作品的一大寫作技巧。因此,本課教學的主問題之一就是:你認為文章給你設置了哪些“謎語”,你是從哪些地方讀到這些“謎語”的?
1.初設懸念?!拔摇眲由碓L美之前,舊時同窗寄來航空信,“再三托付”“我”為她帶“幾顆生棗核”,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托付”,而且?guī)У木谷皇菐最w“生”棗核?不能不讓人產生“用途卻很蹊蹺”的疑問,讓人急著讀下去。
2.加深懸念。從費城出發(fā),就通了電話。剛一下車,“她卻已經(jīng)在站上等了”。為什么這么迫切?分手快半個世紀了,都已是風燭殘年,是急敘同學情、共話離別意嗎?可卻不問同學問棗核,殷切地問“帶來了嗎”;而拿到棗核更是忘了同學,把棗核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那到底是什么情感讓她如此珍惜和重視這生棗核呢?她與這棗核或棗樹之間有怎樣的銘心的故事呢?
問起棗核的用途,她卻是往衣兜里“揣”,生怕被別人搶走似的,還故弄玄虛,“等會兒你就明白了”。用途撲朔迷離,懸念也越來越大。
3.峰回路轉不見謎底。接著,文章把緊張的情感舒緩開來,看風景,感嘆新式設備,了解家庭情況,仿佛忘記了棗核之用途的追問??勺x者的心還繃著呢!怎么回事?
把“我”安頓好之后,同窗即領“我”踏訪她的后花園,竟問“我”“覺不覺得這花園有點家鄉(xiāng)味道”,這葫蘆里究竟賣著什么藥?她心中到底要表達什么情感?到了家,坐在了花園中,仍然不敘同學情,卻問“家鄉(xiāng)味”,為什么?讀者心中的謎團更大了。文章情感表達曲折多姿,讀者的閱讀體驗也隨之跌宕起伏。
好文章就應該追求這樣的效果——扣人心弦,讓人浮想聯(lián)翩,手不釋卷。從詮釋學的角度說,好文章要用語言文字調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激發(fā)出閱讀想象,產生深深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閱讀就是對話”——與作者相通、與文本相會的境界。
文章是表情達意的,情動于衷,而發(fā)之于文。所以文是要表達自己的生活感悟的,此為“中心”或“意”。對于一篇文章來說,“意”要鮮明、突出,每一個詞語,每一種結構,每一段描寫,甚至每一個標點,都必須因“意”而精心安排,并為突出這個“意”而貢獻全部的力量。當然,在所有的“奉獻者”當中,值得一提的是記敘類文章中的敘事藝術。選擇了精當而獨到的表現(xiàn)方法,就一定會吸引讀者,震撼讀者,引發(fā)讀者的深思,并讓讀者在領悟之后拍案叫絕。這樣的文章才是耐讀的文章,并具有常讀常新的魅力。
因此,本課教學的第二個主要環(huán)節(jié)便是討論這類問題,設計的主問題有二:
1.文章就是要表達舊時同窗熱愛故鄉(xiāng)和思念故鄉(xiāng)的情感。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方式多種多樣,如登高望遠,如寫信寄情,如月下徘徊。請仔細閱讀課文,思考舊時同窗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方式是怎樣的?文章又是怎么升華這種情感的?
因為要復活兒時的全部記憶,把家鄉(xiāng)搬到自己現(xiàn)在的居所,所以建了“北?!保F(xiàn)在還缺“總布胡同里那棵棗樹”——讓自己能天天看到“家鄉(xiāng)”,時時生活在“家鄉(xiāng)”,常常品味那“家”的感覺。
可以接著追問:舊時同窗已然是風燭殘年,即使是種活了棗樹,但到哪一年才能看到棗樹長大?你認為有種棗樹的必要嗎?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感受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
最后一段總結全文、點明中心,同時由表達“個體”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上升到整個改了國籍的人群,上升到整個民族的高度,從而升華了感情,深化了主題。
2.作者在敘事的過程中,暗藏了對比的方法,更加突出了同窗的思鄉(xiāng)之情,請細細品讀文章談談你的理解。
本文首先是用舊時同窗物質生活的優(yōu)裕與情感的缺憾作對比。居家條件的優(yōu)越:大房子坐落在楓樹叢中,三層小樓,車庫門就像認識主人似的自動掀啟,精致勻稱的后花園,孩子都已成家立業(yè),老伴是高級知識分子……總之是“家庭和事業(yè)都如意,各種新式設備也都有了”??伞靶纳峡傁袷侨秉c什么”,再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也難補思鄉(xiāng)之情!以優(yōu)越襯缺憾。
其次是變與不變的對比。孩子長大了,一個當了總機械長,另一個在哈佛教書;家庭之用,各種新式設備從無到有,越變越富裕,越變越舒適。在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存狀態(tài)中,理應是幸福的、滿足的、悠閑的……釣釣魚、打打牌、跳跳廣場舞,享受天倫之樂。但現(xiàn)在“年紀越大,思鄉(xiāng)越切”,不僅一直沒變,相反倒是越久越濃,竟有點兒老小孩的味道,想到什么就要做什么,只為能緩解那鄉(xiāng)愁——“近來,我老是想總布胡同院里那棵棗樹。所以才托你帶幾顆種子,試種一下?!?/p>
再次是重與輕的對比。你看,舊時同窗的后花園有垂楊柳,有睡蓮池,還有那一座假山石……整個就是一個再造的一個北海。而建這個“北海”的過程中,更是傾注了她的心血:開車到幾十里以外,一塊塊石頭親手挑選,論公斤買下,然后用汽車拉回來,只為寬慰那看不見摸不著卻又如影相隨的鄉(xiāng)愁。在舊時同窗的心目中,一切物質的東西再貴重也是輕的,而輕煙似的鄉(xiāng)愁卻似輕實重,重得必須時常在月夜并肩追憶,“眼前仿佛就閃出一片荷塘佳色”,那故鄉(xiāng)的人,故鄉(xiāng)的景,故鄉(xiāng)的情韻,仿佛在眼前清晰可見時,才得到暫時的寬解。
當然還有小與大的對比。小棗核寄寓了大情感,表現(xiàn)了我們這個民族的特點。作者把整個民族的情感落實在這幾顆小小的棗核上。小小棗核成了故鄉(xiāng)的象征,成了故鄉(xiāng)情的寄托,成了民族心理情感的見證,以小訴大,可謂匠心獨運!
作者在不露聲色的娓娓敘述中,竟蘊藏了這么縝密的心思。好文章總是不能讓人一眼就見到底的,你得經(jīng)過深思、品嚼,才能領悟到作品結構與寫法的藝術之美來?;蛘哒f,它能讓不同的讀者讀出不盡相同的韻味,當然也可以讓同一讀者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品出不盡相同的人生感悟。
口頭表達需要的是簡潔,而用文字呈現(xiàn)在尺素之間的文章,你盡可以慢慢讀,細細品,即使是文本不在眼前時,你也可以回味咀嚼。所以文學類的文章就需要有底蘊,要讓有限的文字,在讀者的心間展現(xiàn)出足夠大的時空、涌出足夠深的清泉來。
誠然,要獲得這樣的效果方法是多樣的,但語言是最有生命力和發(fā)展性的因素。
1.動詞的精心選用。如“托在掌心”中的“托”能否改為“抓”?“托”是用手掌向上承受物體,表現(xiàn)出同窗對棗核的珍視,視如珍珠瑪瑙,我們仿佛看到了她專注的眼神、嚴肅與急切的神態(tài)。而用“抓”,則顯得不重視不珍惜,也不能激發(fā)讀者的想象,只能表現(xiàn)出她的隨意與漠視。
2.副詞、形容詞的精雕細刻。如“我們在靠籬笆的一張白色長凳上坐下,她劈頭就問我”句的“劈頭”能否刪去?有了“就”字,固然能表現(xiàn)出同窗的迫不及待的心情,但有了“劈頭”更能表現(xiàn)出她問得突兀、急切與直接;不敘同學情、不話離別意,問得不合情理。我不能不驚訝異?!驗椤拔摇扁Р患胺?、毫無心理準備。
3.標點、句式等的巧妙運用。比較原句與改句,思考這兩句的形式有什么區(qū)別?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那一句更切合本文?
原句:“我想廠甸,想隆福寺。這里一過圣誕,我就想舊歷年。近來,我老是想總布胡同院里那顆棗樹。”
改句:“我想廠甸,想隆福寺,想舊歷年,想總布胡同院里那顆棗樹?!?/p>
當然是原句。原句分三個句子陳述了“想”的不同內容,陳述了“想”的不同時間,陳述了“想”的不同空間,這讓她的“想”具有了滄桑的歷史感與遼闊的空間感。不論時間流逝,不論空間轉換,不論人生際遇,她總是在“想”,全方位、全過程地“想”,想故鄉(xiāng)所有的一切,這“想”成為了她的生活狀態(tài),成了她的生活習慣。而這情感不隨時間而變,不隨空間而易,卻是愈久愈深,愈久愈濃……于是,她的“想”有了寬度、長度、深度和溫度。
以上設計與教學似乎僅是從寫作的角度進行的,其實也是符合文本詮讀原理的。伊塞爾說:“當一篇流傳下來的文本成為詮釋的對象時,它就對詮釋者提出了問題,詮釋者則試圖通過詮釋作出回答。真正的詮釋會將自身與文本所‘提出’的問題相聯(lián)系。理解此文本則意味著理解此問題?!北疚氖俏膶W類作品,文學作品是結構的藝術,是審美的藝術,更是語言的藝術……解讀文本就應該從這些方面帶領學生尋找文本向讀者“提出的問題”,而向作者原意與文本意蘊的深處漫溯。
一課時教完這一課,大有酣暢淋漓之感,仿佛從每一寸皮膚中都透出清香來。